第二百九十二章 辦學方針

蔡元培這個名字固然如雷貫耳,但現場卻突然陷入了異常詭異的寂靜,其他幾人都是三緘其口,這讓葉開有些摸不到頭腦,這裡面究竟有什麼貓膩?

“既然馬老推薦,那此人應該有什麼了不得的本事。”

他看了看唐文治,道:“剛纔,馬老說這個蔡元培是南洋公學總教習,唐校長應該不陌生吧,你覺得此人怎麼樣?”

唐文治言語艱澀地說道““良總督,蔡元培已經被辭退了。”

“哦?爲何?”

“蔡元培在校內莠言亂學,宣揚革命,四年前被原兩江總督端方下令通緝,至今流亡海外。”唐文治凝重的說道。

這下,葉開算是明白了,怪不剛纔那麼多人面色緊張,原來都怕和“革命”二字搭上線,蔡元培是同盟會元老,這葉開是知道的,但不知道在清末他還幹過這些事。

“蔡元培雖然心向革命,卻不是亂黨,他創立的中國教育會,章程明確,實事頗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方纔良督也說了,談論教育不避禁忌,所以老朽才冒着膽推薦此人,若良總督覺得不合適,就當老朽剛纔什麼也沒說。”馬相伯說話到直來直去,他和蔡元培交往頗深,也算是志同道合。

“馬老無妨,本督剛纔說的很明確,教育沒有禁區,什麼都可以談,即便是革命黨人,只要有真才實學,我一概等同視之。”

對“革命”二字,旁人或許避之不及,但葉開卻不怕惹禍上身。

一來,他是督撫大員,旁人即便指指點點,也不敢多做什麼出格事,二來,葉開對人才本身更爲看重,奉行唯纔是舉的原則。

或許在三四年前,革命一詞還是洪水猛獸,但時移世易,慈禧死後中央再無權威,新帝溥儀年幼無知,接任者載灃諳弱無謀,而奕-劻上臺,本就非常,眼下又掣肘頗多,這也就造成了督撫尾大不掉,罔顧中央的現象屢屢發生,爲將來的軍閥混戰埋下了禍根,在清朝覆滅前夕,官員結交革命黨早就不是什麼稀罕事,甚至還有人出主意,把西藏割讓給革命黨做“實驗”,這短短三年,當真是怪誕頻出。

“這樣吧,麻煩馬老,把蔡元培召回國內,若此人真有真才實學,本督會酌情重用。”葉開直接說道。

“老朽定當竭力。”馬相伯回答道。

“這件事先放一邊,今天把諸位叫來,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雖然上海高等學堂不少,但創辦的時間最多也不過一二十年,底蘊淺薄,規模不大,跟西方的大學相比,差距明顯,所以本督想着,能否仿照西方制度,把‘公學’改爲‘大學’?”

葉開這麼一提,底下響應紛紛。

截止到1911年前,中國還沒有正經的大學,雖然地方和中央有不少大學堂,但嚴格意義上講都算不上大學,就拿京師大學堂來說,除了基本的教育功能,還兼顧一定的行政功能,更像是“國子監”,而建立大學,一直是葉開心裡考量的事,借這個機會,他提出來和各位商討商討。

馬相伯是多年的教育家,又是法國天主教會神父,精通西方的教育制度,創辦大學也是他夢寐以求的事情,葉開說完,他立馬附和。

“唐校長呢?”葉開問。

“我雖然贊同,但南洋公學要改成大學卻有些困難。”

唐文治自有苦衷,南洋公學創辦之初是爲了給培養實用人才,屬於大學,高中,技校,師範學校的結合體,真要一鍋端的改成大學,還真有些麻煩。

“既然這樣,那就一分爲三,把南洋公學分爲三塊,分別是大學,師範院校,和專科技術學堂,唐校長,你看怎麼樣?”

“新大學就叫交通大學吧,取天地交而萬物通之意,師範學校地處華東,就叫華東師範大學,而專科技術在於‘應’‘用’二字,就叫應用技術大學吧。”

唐文治不時點頭。

剩下兩家,震旦公學和同濟工醫學堂,一家是法國人辦的,一家是德國人辦的,分別改成震旦大學和同濟大學,再加上覆旦公學改成的復旦大學,這一下子就有了六所大學。

雖然六所大學看起來不少,但目前爲止也只是換個名而已,要想改造成功關鍵還得靠錢,而這一點葉開也初步想好了。

“辦學經費暫時擬定從上海海關的祱銀裡抽取,一年大概有五十萬兩,剩下的要是還不夠,本督在動員百姓商戶們募捐,等大學辦起來了,將來可以在浦東營建新校區。”

葉開這般回答可算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辦大學要是沒有錢,那可真是巧婦難捉無米之炊。

葉開清楚,辦一流大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要有幾十年鋪墊,但不管怎麼說,到了這個時代,能提早一點是一點。

“你們辦學要注重十六個字,思想自由,兼容幷包,捍衛真理,爲國爲民。如此,才當得起大學中那個“大”字。”

葉開最後的話,在他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料理完這件事,等回到總督署時,已經臨近傍晚,韓翠兒挺着肚子在等葉開,飯菜已經備好了,還熱着。

或許經歷了今天的事,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的時光,葉開吃飯的時候老是走神。

“也罷,也罷。”

一伸筷子,葉開瘋狂扒起飯來。

再有兩三天,戴鴻慈就要到了,接下來的聯合審理,註定會耗神又耗精力,肚子可不能餓着。

第二百一十章 對抗第三十五章 七廳一局第一百七十章 口水戰第二百四十八章 商屠第二百六十五章 全國響應第一百三十章 盛世危言第二百六十五章 全國響應第四十一章 大太監的心思第八十八章 落幕第二百三十九章 緊急狀態第二百六十九章 緊急會議第二百八十章 毀黨造黨第四十一章 大太監的心思第一百四十九章 坐而論道第二百零七章 扶不起的鐵軌第一百七十五章 風雨欲來第一百九十九章 難得消遣第一百零五章 爛攤子第二百九十七章 江寧“上任”第五十三章 走鋼絲的大活佛第十八章 一時情旖旎第二百九十四章 再會胡漢民第二百五十二章 合併與拆分第三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未可知完本感言+新書推介第三章 凜冬將至第一百八十七章 召集第八十七章 白熱化第二百九十二章 辦學方針第三百一十六章 良帥“病危”第二百九十四章 再會胡漢民第三百三十九章 帝國將晚第三百四十三章 南北和談第三百四十二章 快宣良卿來第二百五十八章 得病第二十章 立憲狂潮上的危險衝浪者第三百三十一章 戰雲密佈第三百四十二章 快宣良卿來第一百一十七章 軍機大臣第三百二十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二十章 金融救國第一百九十三章 此夜不消停第十章 雲幕始開第五十二章 俄國人的動態第六十二章 暴雨夜第二百七十三章 逼迫與妥協第二百三十八章 救濟之爭第三百三十章 英國調停第二百三十六章 安置與謀劃第三十九章 千里之外的博弈第八章 吾妻病第六十一章 絕密情報第一百五十八章 無可奈何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中國,絕不允許分裂!第一百三十七章 京城動態第二百七十五章 脣槍舌劍第一百九十五章 對峙第三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未可知第一百四十六章 偷閒第一百七十四章 百密一疏第一百六十章 籌建武備廳第二十二章 改組軍諮處第六十章 特務頭子第四十一章 大太監的心思第四十六章 局座第六十九章 持續發酵第九十六章 權力之道第二百九十一章 初試教育改革第二百一十七章 晉見隆裕第一百九十七章 誰是議長第二百九十五章 破土動工第二百八十章 毀黨造黨第一百九十七章 誰是議長第三百三十二章 中俄密約第五十二章 俄國人的動態第十六章 處境尷尬的候補太后第二百八十四章 革廢南北洋大臣第三百三十九章 帝國將晚第二百八十二章 一攬子計劃第二百二十二章 同盟會內部第二百八十章 毀黨造黨第七十九章 節流第一百二十四章 漁人之利第四十七章 周密安排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袍子第二百五十四章 攤牌第二百二十七章 江寧不寧靜第三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未可知第二百二十七章 江寧不寧靜第七十三章 水晶狐狸第五十六章 記住你是一名軍人第二十五章 窮途末路的最後一咬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貨幣制度第一百二十五章 奪權第一百八十二章 交易破產第一百九十九章 難得消遣第一百一十九章 反擊第三十二章 失意的紅頂商人第一百三十二章 亡國刺客第五十六章 記住你是一名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