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 焚書案

北伐匈奴,南征兩廣,始皇帝打完了他這輩子所有的仗,天下莫不屬秦。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看來秦朝要迎來歌舞昇平、飲宴不休的盛世局面,百姓可以鬆口氣,養精蓄銳,準備看戲和造反。

我們必須再次承認始皇帝的偉大,他締造出幾乎沒有任何缺陷的大秦皇朝。用封建專制的手段,居然使秦朝科技進步、軍力強大、律法嚴明、國勢昌盛,簡直超出我們對社會學的認知。

其實很好理解,時代的需求不一樣,當時的生產資料水平制約着人民的思考能力,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更多情況下需要由統治階級來承擔。時勢造英雄,始皇帝的成功固然有他個人能力的成分,更多的是社會的需求。

沒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始皇帝還是犯下錯誤,並且很致命。作爲第一個皇帝,他畢竟缺乏經驗,皇帝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該承擔多少責任,他完全沒有概念。

始皇帝可以替人民做決定,但決定的結果需要符合人民的利益,這是他們彼此信任的基礎,也是合作下去的關鍵。始皇帝卻把專制統治理解爲“專門替帝王辦事的制度”,走上與人民背道而馳的絕路,秦朝崩塌在即。

看上去很美麗的秦朝,因爲始皇帝的皇權意識,始終沒有彌補上最大的漏洞,朝廷的吏治。

始皇帝的身邊圍繞着太多風流人物,他因爲自己的偉大,而忽視了同樣偉大的臣屬,養虎爲患,反噬己身。

公元前213年,始皇帝在咸陽的王宮大擺宴席,慶祝平定匈奴和百越的勝利,他從齊魯之地請來大儒七十餘人,共商盛舉。

既然是慶功宴,自然少不了歌功頌德。宴會在歡快的氣氛中進行,飲酒正酣之時,身爲僕射的周青帶頭拍起始皇帝的馬屁:“它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聖明,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爲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周青應給是客卿派的先鋒大將,對始皇帝極盡誇獎之能事,還特別提到郡縣制度的實行,給秦朝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爲客卿派戴高帽。他的言辭,馬上召來不同政見者的抨擊。

大儒集團的首領淳于越,對周青的阿諛奉承很反感,出言指責:“臣問殷周之王千於歲,封子弟功臣,自爲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爲匹夫,足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周朝因爲分封子弟爲王,故而長治久安,秦朝的子弟手中無權,今後國家出了問題,誰來救國?

有學問的人說話,不服不行。淳于越把大儒的博學廣聞、條理清晰都通過一段話展示出來。他借古喻今,拿周王朝和現在的政局做對比,指出秦國制度上存在的問題,建議恢復分封制。他還給始皇帝提供了很夠份量的證據:“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用危言聳聽進行軟性恐嚇。最後又給周青落井下石,說他“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淳于越的確能言善辯,但是始終無法擺脫儒家酸朽的迂腐,對人情世故狗屁不通。姑且不論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優劣,他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爭論,卻偏偏選擇周青稱頌始皇帝的時候,這不是毀抵君顏,給自己找不痛快麼?

始皇帝心裡不高興,也不當場發作。他也在進行思考,施行多年的政策,至今還有人揪着不放,反對的呼聲很高,應當予以關注。於是他下令臨時召開辯論會,廣泛聽取大臣的意見。

郡縣制是在李斯的倡導下策劃並且實施的,現在被人詆譭,等於不給他面子,跟他作對,他當然要出言維護自己的孩子:“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召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避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禍亂黔首。

比試嘴皮子,李斯絲毫不落人後,把政敵痛批的體無完膚。他說大儒集團懷有私心,對朝政的批評不負責任。政治制度不存在好壞之分,重要的是能否適應社會。秦朝的現行政策沒有食古不化,而是與時俱進,需要各階層共同認真貫徹,任何橫加干涉的行爲都值得懷疑其動機。

李斯對大儒集團的定性已經相當嚴重,但他還沒有過癮,繼續落井下石:“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爲名,異取以爲高,率羣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李斯同志的情緒明顯很激動,語氣越來越重,話也越來越毒。他說古時候天下混亂,諸侯制度沒有固定的標準,讀書人喜歡大放厥詞,影響君主治理國家。現在始皇帝統一天下,制定了黑白分明的政策。如果那些自以爲是的專家學者再像以前非議朝政,借批評皇帝提高自己的聲譽,借獨特的言行標榜自己的高明,就是別有用心。他還在最後撂下狠話,總是率領門生批評**,會影響始皇帝的威信,造成黨徒勾結的現象。

歷來最受君主忌諱的就是結黨私營,李斯這樣形容儒家,已經在使壞,是要致其於死地。他之所以反應如此強烈,有兩條原因。

一,李斯出自法家,本身就和儒家在爭奪顯學的道路上碰撞的頭破血流。道不同不相爲謀,對立是必然的。

二,始皇帝對儒家和方士越來越重視,這讓身處高位的李斯感到了威脅,所以纔不顧形象的進行打壓。

怎樣消除文化體系差異帶來的負面影響?李斯給始皇帝出了個主意,進行思想管制。

一,把秦朝以外的史書通通燒掉,不是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任何人不得私藏《詩》、《書》和百家典籍。政策由各級地方官員親自執行,把搜出的書簡全部焚燬。

二,凡是兩個人以上討論詩書和時政的,論罪當斬。而且死後不得埋葬,要把屍體丟棄在大街上警醒世人。

三,禁止包庇罪犯,明知道犯罪嫌疑人的不軌行爲,卻不上報,以同案罪論處。

四,接到焚書令後三十天內不執行者,判處勞教四年,發配北疆修築長城。

始皇帝對李斯過分依賴,對他的話更是深信不疑,他下令頒詔,即日起開始焚書。因爲李斯的私慾,秦國始亂方治的社會重新混亂,嚴重影響了國家的安定繁榮。

經驗主義的錯誤,危害太大。始皇帝受惠於專制統治,使秦國迅速成長,國力增強,他便以爲治病必須用猛藥。當他發現國家內部出現不同意見,需要重新整合的時候,就盲目的採取急政,想馬上扭轉困局。

殊不知亂世才用重典,治世應該舒緩。用猛藥是死馬當活馬醫,若是傷風感冒卻吃瀉藥去火,不但於病情無益,反而傷身害己。

始皇帝妄稱聖君,被李斯阿其意,順其志,揣摩他的心思,將他玩弄於鼓掌之間。他被人賣了,還要幫着數錢,送給李斯一世富貴,飛黃騰達。用禁人言的辦法消除抨擊時政之音,始皇帝把李斯的詭詐變成自己的天真,是可愛還是可笑?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待到唐代,言論自由之風盛行,章碣趕時髦,寫詩把始皇帝好好諷刺一番。劉邦和項羽這兩個土匪,因爲沒有書讀,文化層次太低,不足以成就大事,只能接替始皇帝,勉強噹噹皇帝。

劉邦、項羽毀掉大秦江山,始皇帝已經夠窩囊了,從小誦讀詩書的他,還要被嘲笑不如兩個“文盲”有本事。何況他還是替李斯背黑鍋,你說氣人不氣人?

不過,始皇帝可顧不上和章碣這小輩發火,他正向李斯學習,憋歪點子,給儒生下套呢。

九十八 大澤鄉的咆哮五十三 第一次統一戰役八十四 英擊博浪沙九十六 蒙恬抱恨而終四十二 處理趙太后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七十六 亡魏四十七 楚國的宮廷陰謀(1)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六十七 亡趙八十九 焚書案十九 小人物放光芒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二十 東周的滅亡(1)二 誰是最可恨的人五十六 趙國迴光返照(2)五十九 韓非留下的記憶(2)玉皇大帝那些事兒五十八 韓非留下的記憶(1)六十七 亡趙三十三 最後一次合縱(1)六十四 亡韓五十八 韓非留下的記憶(1)六十七 亡趙七十七 亡楚三 流浪在趙國的日子二十五 說寂寞誰甘寂寞十九 小人物放光芒二十八 魏無忌大敗秦軍八十七 不叫胡馬度陰山(2)三十八 嫪毐的風流往事九十二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四十七 楚國的宮廷陰謀(1)九十七 殺人者人恆懼之十九 小人物放光芒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五十三 第一次統一戰役四十七 楚國的宮廷陰謀(1)五十七 趙國迴光返照(3)二十 東周的滅亡(1)三十八 嫪毐的風流往事七十二 荊軻刺秦王(5)八十二 皇權的神話(2)十七 秦趙再起爭端(1)六十七 亡趙八十九 焚書案五十四 魏楚大戰三十二 秦國的大災之年七十 荊軻刺秦王(3)五十五 趙國迴光返照(1)五十七 趙國迴光返照(3)六十七 亡趙五十三 第一次統一戰役二十四 秦昭襄王死了三十八 嫪毐的風流往事八十二 皇權的神話(2)六十五 英雄的輓歌二十二 清掃政治流氓九十九 沒有不散的宴席二十一 東周的滅亡(2)九十八 大澤鄉的咆哮九十三 死去原知萬事空二十三 神奇的衛國七十 荊軻刺秦王(3)八十八 不取南方誓不休二十 東周的滅亡(1)六十三 窘困中的趙國七十七 亡楚六十六 將小人進行到底五十四 魏楚大戰六十二 韓非留下的記憶(5)七十五 軍權傾扎九十六 蒙恬抱恨而終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三十八 嫪毐的風流往事五十四 魏楚大戰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三十二 秦國的大災之年九十一 像趙高那樣做太監九十 坑儒案九 長平之戰(3)九十一 像趙高那樣做太監十六 始皇帝的父親八十九 焚書案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八十九 焚書案九十一 像趙高那樣做太監八十三 當皇帝愛上旅遊十九 小人物放光芒十一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二十四 秦昭襄王死了六十五 英雄的輓歌六十七 亡趙一 嬴異人的煩惱十六 始皇帝的父親十八 秦趙再起爭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