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增援的部隊正馬不停蹄的向趙國行軍,趕去和王翦會師。比秦軍速度更快的是荊軻刺秦失敗的消息,此刻已經送至燕太子丹的手上,令他魂不守舍、驚慌失措。
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燕太子丹聽不進鞠武的勸言,從他決定刺秦開始,悲劇早已註定。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他刺殺始皇帝,泄私怨甚於救燕國,天下的走向,又豈是死某個人就可以決定的?
無論如何,刺秦都是個敗筆,最深以爲然者,非趙嘉莫屬。燕太子丹的昏招,把他這個想混吃等死的代王,重新推至風口浪尖。秦國大軍日益逼近,代地作爲燕國前沿,更是首當其衝,趙嘉心裡埋怨燕太子丹:這年頭,自己都活不痛快,還有心思去殺人?
話雖如此,趙嘉還是主動聯繫燕軍,組織攻守聯盟,積極備戰。趙嘉不是沒有想過投降,但始皇帝正在氣頭上,誰敢保證他會優待降軍?何況秦國還素有屠殺戰俘的惡習,趙嘉不敢冒險。
秦國愛殺俘虜,的確是事實。從尊重人權的角度出發,這樣的事情理應杜絕。之所以在秦國屢有發生,跟他的軍功制度有關。秦軍以殺敵的人頭數作爲戰功的評判標準,久而久之,殺戮降軍以進爵便成爲秦軍中的潛規則。
燕、代兩國聯軍駐紮在易水西岸,結陣以待秦軍,他們準備背水一戰,盡人事、聽天命。悲哉秋之爲氣也,簫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瞭望臺上預警的士兵,被深秋的蕭索吹了個寒顫,秦兵來了。
始皇帝對滅六國順序的構想,史書中從來沒有過記載。但是通過對史料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縱然沒有荊軻刺秦這件事,始皇帝滅趙後的下一個目標也是燕國。
在滅六國的戰爭中,除了韓國被內史騰攻破,其餘五國都亡於王翦之手。從這裡我們能看出,王翦作爲滅六國行動的核心是毋庸置疑的,換句話說,他是始皇帝親命的滅六國戰役總指揮。
根據以上的推斷,王翦所在之處,就應該是秦軍攻擊的目標。攻破邯鄲之後,王翦的大軍一直駐紮在趙國的中山附近,用意已經很明顯了,要打燕國。
論實力只有魏、楚纔是秦國真正的威脅,正因爲魏、楚國力雄厚,打起仗來秦國必須心無旁騖。在北方留下燕國,始終是後顧之憂,從戰國局勢上考量,攻燕也是當務之急。
王翦的部隊跟燕、代聯軍在易水西岸對峙,雖然李信率領的援軍已經趕到,這場仗依然是塊難啃的骨頭。趙嘉收留了趙國的殘兵敗勇,大概有十萬衆。而燕國當年攻趙的時候,輕輕鬆鬆就拿出過二十萬人。兩軍合兵一處,就是三十萬靠上走的人數,先不去管戰鬥力如何,誰敢輕視這樣的力量?
兩國聯軍的佈陣也很有講究,背靠易水,這是取意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而後生。士兵們退無可退,只能拼命。特別是代國的亡趙之卒,跟秦軍國恨家仇、不共戴天,爲了尊嚴也好,爲了生存也罷,殊死抗爭都是唯一的出路。
僅僅是這樣的話,王翦還是有必勝的把握。秦軍將士擁有千錘百煉的作戰技巧、英勇無敵的作戰氣勢,在戰場之上常常以一敵衆,不落下風。統領秦軍這樣強橫的作戰部隊,爲將者在大多數時候是不必思考戰術的,只要下達衝鋒的號令,勝利就會擺在他的眼前。
如果王翦也這樣做,他白起接班人的稱謂就名不副實啦。燕、代聯軍制造了一個隱匿頗深的陷阱,幸虧王翦明察秋毫,一眼將其看穿,聯軍的死地並非真正的死地。
燕、代聯軍想用背水一戰給王翦個錯覺,讓他以爲聯軍退無可退,只能跟秦國決一死戰。倘若兩軍開戰,王翦就要大意失荊州了。在戰場上,秦軍的傷亡不可避免,將士也會有疲憊的時候,並不寬廣的易水就成爲秦軍致命的破綻,一支埋伏在易水東岸的伏兵趁機渡河,足以讓王翦威名掃地。
既然已經看破玄機,王翦也有了應對之策。
一,燕、代聯軍想做螳螂,他就可以做黃雀。蜿蜒流淌的易水,何處不是渡口?王翦準備繞過聯軍的防線,從敵軍後方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二,秦軍前後夾擊,燕、趙聯軍就變成困獸之鬥。如果他們垂死掙扎、肯定是魚死網破的結局。秦軍的作戰目的是拿燕太子丹的腦袋撒氣,而不是殺光燕人。王翦放鬆對敵軍兩側的包圍,給聯軍士兵沿江逃命的退路,這跟泄洪一個道理,可以減少敵人反抗的力量,降低秦軍的戰爭損耗。
兵在精而不在多,將在謀而不在勇。秦國的百戰雄兵,加上運籌帷幄的王翦,勝利可期。
按照王翦推斷的那樣,秦軍的渡河部隊果然在易水東岸發現了敵人的埋伏,成功的殲滅這支燕軍後,大戰拉開序幕。正面作戰的秦軍率先發難,與燕、代聯軍展開激戰。
戰場上的廝殺日趨白熱化,就在聯軍部隊發出信號,等待援軍出擊的時候,王翦率領着渡河部隊拍馬殺出。這樣的變故,對任何軍隊都是滅頂之災。燕、代聯軍的士兵心神大亂,無力再戰,死的死,逃的逃,被徹底擊垮。
王翦巍峨的身軀矗立在易水河畔,看着秦兵清理戰場,埋葬死屍。就是在這個地方,荊軻不久前還高唱着“易水寒、易水寒”,現在卻因爲秦、燕兩國士兵熱血的澆注,給人撲面的溫溼和腥臭。奔涌的易水掀起翻滾的紅波,這是一條被戰火沸騰的血脈,不把血留幹,無法還天下以清平。
在燕、代兩國的戰俘中,並沒有找到趙嘉和燕太子丹的身影,看來兩人都熟讀兵法,明白三十六計走爲上策的道理。可笑統帥不坐鎮中軍,如何能夠激勵將士奮勇殺敵?用數十萬燕、代兒郎的鮮血掩護他們撤退,無怪燕太子丹能做出刺秦的蠢行。
對於秦軍來說,贏得一場殲敵近三十萬人的大勝,代價也是不菲。此時已近隆冬,沒有糧草、軍需的補充,北征燕地是不現實的。王翦下令大軍修整,等待來年再添新功。
人生被歲月蹉跎,機會被等待錯過。秦軍將士難得渡過個安穩的冬天,卻因此失去了滅燕的大好時機。王翦如果不顧大軍的疲憊,乘勝追擊,必能直搗燕國薊都。就因爲他對下屬的體恤,這次伐燕的首功被他拱手讓人。
公元前226年,春,養精蓄銳的秦軍如同這個明媚的季節一樣,意氣風發。秦國的虎狼之師在王翦的率領下,直撲燕國薊都。在幾乎沒有遭遇什麼抵抗的情況下,就拿下這座燕國的心臟。
爲什麼秦軍能夠輕而易舉的取得勝利?
一,經過易水大敗,燕國人心相離,面對只顧自己逃命的統治階級,沒有百姓還願意徵召入伍。燕軍缺兵少將,根本無法迎戰秦國部隊。
二,燕王僖從來就沒打算跟燕國百姓同生死,秦國大軍還沒有打來,他已經拖家帶口的向北逃竄,準備在廣闊無垠的遼東平原再起爐竈。雖說襄平天寒地凍,可是有大海和遼河做屏障,正好龜縮起來冬眠。攤上如此君王,燕人巴不得趕快降秦纔好。
伐燕的進展很順利,但伐燕的目的王翦卻沒有達到。始皇帝最想要的東西,此刻還掛在燕太子丹的脖子上。不過,燕太子丹現在的生活,並沒有他老爹那麼滋潤。在跑路的時候,他中了秦軍的埋伏,跟燕王僖走散了。
這個能未卜先知,預料到燕國統治者會棄城逃跑的人叫李信。他是秦國近年涌出的優秀青年將領,以善馭騎兵、驍勇善戰著稱。
作爲年輕人,難免會有好大喜功的表現,李信的部隊沒有跟隨王翦行動,而是守在燕國北退的必經之路,想投機取巧,在這裡抓條大魚。老天對李信很關照,當燕太子丹的腦袋出現在李信視線中時,他已經看到了自己未來的錦繡前程。
倒黴的燕太子丹沒想到逃命的路上還有危險,只有帶領手下的部隊暫時潛入衍水地區避禍。
由於尚未捉到燕太子丹,王翦在燕國境內展開大抓捕,掘地三尺,也要把人挖出來。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把代王趙嘉嚇個半死。易水潰敗之後,他就在燕國躲了起來,如今被王翦這麼折騰,早晚會使自己行蹤暴露。
人被逼到死路,還有什麼是不能出賣的?趙嘉不顧跟燕太子丹的盟友之誼,修書於燕王僖:“尊敬的燕王,燕國落到今天這步田地,都是因爲您那個不孝子。秦國痛恨的是太子,只要您肯大義滅親,秦國必會退兵。”
燕王僖收到來信的時候喜笑顏開,國王的好處就是兒子多,死一個卻可以救國,這買賣太划算了。燕太子丹被他的父親派人殺死,他那顆屢出混招的腦袋,終於起了次正面作用。
李信將燕太子丹首級帶回之後,王翦隨之撤軍。燕國已經不具威脅,沒有強攻遼東的必要。真正能展現他軍事才能的地方,應該在魏、楚那片遼闊的戰場。令王翦所始料未及的是,能征戰沙場都成爲他的奢望,他即將被李信排擠的沒有容身之地。
祝願所有閱讀此書的朋友身體健康、家庭和睦,請多提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