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五十七 張中彥想要回歸

蘇詠霖下令把全部被俘獲的俘虜充入遼東開發司爲其下屬,使遼東開發司擁有相當的人力資源。

接着再以遼東兵團的士兵作爲監工,每日驅使他們修繕房屋,擴建城牆,並且修繕道路,平整土地,爲將要到來的移民打基礎。

一開始人口俘獲大概只有七十萬到八十萬不等,攻克會寧府之後又在這一帶俘獲了超過五十萬口,後面零零散散又有十好幾萬人被俘獲,現在遼東開發司手中掌握的勞動力人口非常多。

因爲用於做工的人口出現了富餘,遼東開發司乾脆安排多餘的人力去墾荒,去開闢城池周邊新的土地。

開發司嘗試把一片荒原開發爲可以種植糧食的肥沃耕地,用以擴充人口承載力的上限。

這當然需要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投入,一般農民至少需要兩年到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墾荒的全過程,把荒地開墾爲可以種植的沃土。

而動用俘虜們提前開墾,等遷移過來的漢民定居於此,這裡的土地已經開墾完畢,可以種植了。

這將極大地提高遼東地區的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蘇詠霖需要在遼東投入的先期成本。

這段期間,除了零星的戰事,光復軍佔領區內的主旋律就是恢復秩序,恢復生產,填飽肚子,塞滿糧倉。

新年的大年夜,蘇詠霖帶着趙惜蕊一起到中都城外的軍營中和士兵們一起過了一個舒服的年,與他們一起歡慶新年的到來。

大年夜,軍隊裡什麼雞鴨魚肉都可勁兒的造,彷彿要把一整年都沒有吃完的肉在這一晚上全給士兵們塞進肚子裡似的。

肉是一鍋一鍋的上,菜是一盆一盆的端,麥餅和麥飯是一缸一缸的來。

士兵們吃着喝着,還會表演各自拿手的絕活兒,引起真正歡笑和掌聲。

趙惜蕊對蘇詠霖說,她從來沒有過過那麼熱鬧的年節。

新年伊始,蘇詠霖給自己和所有人都放了三天假,三天假期結束之後,他召開了總務局的新年會議,吩咐佈置新的一年光復軍政權的任務和目標。

也就在這個時候,關中局勢再起波瀾。

這一陣子波瀾的起因是新年之初,金鳳翔尹張中彥秘密派人攜帶密信出潼關聯絡河南光復軍,與河南光復軍取得聯絡。

張越景得知以後,又火速派人把這個消息送到了中都,等待蘇詠霖的決斷。

蘇詠霖因此得知張中彥不看好金國的未來,而且本身身爲漢人,也想要回歸漢人政權的懷抱之中,脫離夷狄之輩的鉗制。

所以雖然他不掌握太多的兵權,但是對鳳翔路的軍隊他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徒單合喜因爲缺乏兵力,所以簽發了大量漢人籤軍,這些人都能被他影響,所以只要光復軍願意,他可以率領鳳翔路的漢人士兵響應光復軍。

只要光復軍可以攻破潼關,殺入關中,那麼他就在鳳翔路舉兵起事,策應光復軍的關中攻略行動,與光復軍夾擊京兆府長安城,一舉將關中金軍領袖徒單合喜拿下,終結金國在關中的統治。

得知這個消息之後,蘇詠霖喜出望外。

之前他花費心思收集關中軍政要人的個人資料,得知張中彥地位不凡,是關中金軍的高級指揮官,於是立刻召開秘密軍事會議商議此事。

會議上,蘇詠霖對着關中地形圖,出示了張中彥的密信。

他表示如果張中彥可以在鳳翔舉事策應光復軍,則光復軍可以迅速和張中彥夾攻長安,在最短的時間內打掉關中金軍的中樞。

關中金軍一旦失去了統一指揮,必然慌亂,各自爲戰,接着就是被光復軍各個擊破。

則關中大局已定,光復軍一統中原、取代金國指日可待。

對於蘇詠霖提出的大戰略,參謀司沒什麼看法,但是參謀司郎中辛棄疾對張中彥此人的信譽表示懷疑。

“張中彥是金國的官員,且曾經也是宋國的官員,背叛宋國,投靠金國,爲金國賣力,這樣的人,真的值得信任嗎?”

辛棄疾緩緩說道:“我軍攻打關中是遲早的事情,只待準備妥當,必然可以直搗長安,張中彥屆時未必能起到什麼決定性的作用,將軍,我以爲把希望放在一個貳臣身上,並不是妥善的做法。”

辛棄疾的意見得到了部分參謀的認同,他們也覺得張中彥一個貳臣賊子,有什麼信譽?

這可別搞不好是關中金軍的陰謀,張中彥是打算和徒單合喜唱雙簧呢——徒單合喜是金國名將,戰績非常優秀,不可不防。

辛棄疾等人的說法的確不是沒有可能的,手裡拿着張中彥的信件,蘇詠霖揹着手在地圖前走來走去,走了一陣子,然後站住了。

“當前的形勢,光復軍席捲中原已成定局,關中金軍面對的是無法可解的死局,除了負隅頑抗,就沒有其他的路可走,在這樣的情況下,張中彥不是更有可能心懷不軌嗎?”

辛棄疾開口道:“話是如此,但是其人之所作所爲,將軍也不可不防啊。”

“不可不防當然是對的,防人之心不可無,但是諸位,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想想。”

蘇詠霖舉起了剛送到參謀司不久的《蘇氏政論》,緩緩開口道:“張中彥是陝西本地人,地頭蛇,其家族是本地大地主,而地主階級是很好理解的。

不管誰是統治者,只要與他合作,與他分享權力,不侵奪他的土地、權勢,那麼這個統治者就是好統治者,無所謂忠誠。

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宋國來了他是宋將,金國來了他是金將,其人和其家族巍然不動,從這個角度分析,可見其人把自己和家族的利益放在了國家利益之上。

只要符合他自己和他家族的利益,那麼爲此出賣金國利益並不是不可以的,據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基礎的判斷,就是張中彥認爲我們光復軍將席捲中原,關中亦不能超脫其外。

當金國搖搖欲墜之時,他要是不能與光復軍達成協議,他本人和家族的利益必然遭到我們光復軍的打擊,他的家族很有可能在軍事行動中覆亡,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從這個角度我們就能確認,張中彥此舉,是符合他一貫的行事風格的,並沒有超出常理之外,因此,我認爲這是可信的,你們覺得呢?”

聽了蘇詠霖的這一段分析,全員復興會員的參謀司參謀們紛紛點頭,對蘇詠霖的這一解釋非常認同。

這樣一想,辛棄疾也覺得蘇詠霖說的很有道理。

從階級的角度分析一下張中彥的家庭背景和本人行事風格,很容易就能得出這是一個把個人利益和家族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上的人。

這樣的人在這個局面下提出這樣的合作請求,其可信度還是非常高的。

隨後參謀司統一了意見,統一認爲張中彥的這一建議是可以相信的,其人希望和光復軍展開合作的請求也可以考慮,並且爲此進行戰術設計。

蘇詠霖遂下令參謀司開始研討戰術,準備商討與張中彥合作終結關中金軍抵抗的軍事行動,接着命令河南方面與張中彥的仍繼續接觸,表達光復軍願意與之合作並且維護他的利益的態度。

於是參謀司開始召開戰術研討會議,商議攻克潼關以及之後的戰術方法。

商量了大概三天左右,情報組織【天網軍】的指揮使蘇隱前來拜見蘇詠霖,把姍姍來遲的天網軍第八行動組的情報交給了蘇詠霖。

————————

PS:月末了,大家還有沒用完的月票的話拜託投給我哦~~~~

七百 趙構出奔八百八十三 農民軍大反攻九百零二 不把神銳軍薅禿了,他就不姓姜五百七十六 鳳棲梧桐,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一千一百零五 此非儒臣待遇六百七十二 白條的隱患六百八十七 周至勸降九百三十二 招安?一千一百七十一 他們沒有第三種選擇五百二十九 不是我有多好,而是你太爛了五百零二 完顏雍沒有威脅一千零九十七 跟過去的自己告別六百九十八 明州水師全軍覆沒七百五十六 用遊牧騎兵的戰爭模式發動戰爭一百四十七 術虎思濟對光復軍下達了最後通牒六百六十三 大明的敵人三百六十二 民心一千零八十四 援兵終於來了!一千五百九十一 致命的懲戒“核彈”一千三百九十一 我們不熟一千四百五十 大明國旗飄揚在北海之畔一千零三十一 我一定爲宋使君求得身後撫慰三百五十四 稱帝一千四百五十七 獨孤求敗六百零三 不當天子,只做人皇九百四十六 某種意義上來說,蘇詠霖開了歷史的倒車三百六十九 遼東打勝仗了一千四百七十五 他想要的是輸出理想和新生一千五百九十一 致命的懲戒“核彈”二十五 所有農民都興奮了起來一千六百一十 占城革命開始了一千四百二十二 大明還有留着他們的必要嗎?三百七十四 大宋,能打破這殘酷的詛咒嗎?八百七十 你這萬惡的蛀蟲!五百九十二 孔拯注意到了一個華點六百六十二 導河形勝書四百五十六 完顏奔睹忽然大笑出聲五百六十九 戰時只有戰士,沒有書記官六百五十二 趙構需要一個背鍋俠二百二十四 完顏阿鄰一頭霧水一百九十六 趙開山想要速戰速決一千二百三十五 隆州的失敗一千四百五十五 三百年的滄桑變幻,將在吾輩手中終結!六百五十二 趙構需要一個背鍋俠四百八十一 他蘇詠霖到底是個什麼態度?一千三百四十三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四百零七 我要滅宋二百六十四 無極改編五十五 陳炳河非常焦慮第1625章 反動勢力已經不復存在七百九十九 任得敬的末路九百零六 史浩沒有選擇一千零七十八 投機分子三十九 那樣的神話再也不會出現了二百零六 奪回主動權三百四十二 學習型軍隊五百九十二 孔拯注意到了一個華點四十五 驅逐胡虜,光復中華二百九十九 大聰明趙開山一千四百二十四 高麗兵變四百二十五 賭怪完顏亮一千五百零七 你這是在把主席架在火上烤!四百一十一 許霖!你害我!四百五十二 金國完了一百五十 蘇詠霖大破糧草大營六百二十九 退耕還林三百四十六 水軍出征一千五百六十六 幼安的這個提議,我不贊同四百五十五 完顏奔睹的黃泉路一千二百一十一 惡人就該交給更大的惡人來對付三百五十八 鬥士們一千一百零八 至少這一局,他賭贏了九百 天網軍截胡一千四百八十三 花剌子模新任國王一百五十 蘇詠霖大破糧草大營一千二百四十三 立賺百分百九百一十四 太上皇“東狩”二百零八 他們都急了三百三十一 一波清算一千五百六十 一碗清汁田螺羹四百三十 從河間城開始反擊二百一十五 這場與時間的賽跑,我贏了一千二百六十八 吳將軍,接下來就要看你的了一千四百三十三 你這是在威脅大明嗎?八十一 趙玉成有些委屈第1658章 他們怎麼就能坐在一起吃飯?一千零六十 如今,就是爾等回報大宋之時了五百二十四 主戰派和主和派之間的界限消失了一千三百九十九 死刑一千零一十五 他們又行了一千二百五十三 狠狠賺他一筆三百九十八 在德不在險九百零五 官字兩張口九十七 完顏盛濤感覺非常不滿八百六十八 保衛大宋!保衛南孔!保衛中華文脈!一千三百七十六 大無語事件一千三百五十三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一千二百四十八 這就是明國的革命六百四十四 彰顯大宋之誠意八百三十八 後人哀之,卻不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