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九 罄竹難書

永曆九邊八月末。

陸軍第一師師長李山親率一支由騎兵團、步兵團和飛騎炮連組成的機動部隊趕到了福建延平府順昌縣,前去解救多亞率領的混成旅一部。

原本按照計劃,多亞那支臨時編制的混成旅支隊將與義軍配合前往延平、邵武二府‘掃蕩’,順便阻擊來自江西方向的滿清援軍,儘可能爲福建境內的義軍各部爭取時間,計劃一開始是非常順利的,福建的軍隊多在沿海,內陸的州府除了守住城池,不敢有絲毫妄動,乖乖繳了贖城銀子了事,一直到五省經略洪承疇派來的援軍趕到,形勢爲之一變。

福建掀起的大規模的抗清高潮讓整個滿清朝廷都以爲合衆國這是要轉戰東南,光復福建,對於丟失了兩廣的清廷來說,再丟福建是極難接受的,因此不得已延緩西南計劃,徵調精銳兵馬入援福建,而洪承疇派遣來的將領正是經略右標總兵張勇,這名西北悍將參與平定了甘肅叛亂,被清廷認爲智勇兼備、兵精馬足,堪稱綠營兵馬中的翹楚。

張勇此次帶來四千餘精銳,又在江西境內揀選了部分江西綠營,合計兵馬九千餘,由黃土關進入邵武府,其麾下精騎四處出擊連續擊破義軍多部,多亞收攏義軍各部於延平府順昌縣,夾河而守,多亞麾下僅陸軍的馬步騎炮加起來就有五千,便是與張勇部單獨對陣也是不懼,但義軍紛紛參戰,多亞麾下一時聚攏兵馬四萬有奇,這麼一支大軍,而且還是戰鬥素養極低的義軍,別說打仗,行軍佈陣都是困難,多亞只得沿建江設下大營固守,原本以爲,張勇部不過萬人,斷不敢貿然攻擊,須待更大規模援軍抵達再行決戰,那時便可直接撤退,卻不曾想,張勇悍然發動了襲擊。

第一次接敵,張勇派遣麾下西北精騎騷擾前陣,幾輪箭矢拋射便是打亂了義軍陣型,義軍全部撤進大營,當晚又是一次夜襲,義軍大亂,營中起火繼而崩潰,不僅四散而逃不說,還把陸軍的輜重給養搶掠一空,陸軍各部也是被分割開來。

好在多亞所部也是陸軍精銳,各類精兵以步營爲中心聚集,各線列步兵以營和分營爲單位,列下空心方陣,才避免了被沖垮,繼而步營向旅部集結,損傷不大,但卻被義軍裹挾、衝散了四百餘人,可謂得不償失。

張勇拖住了多亞部,隨即周邊援軍趕到,特別是嶽樂,派遣精銳從福州進發,誓言要殲滅順昌的陸軍,多亞只得求援,李山才親自率軍馳援多亞。

在順昌縣境內,陸軍與晉藩支援的騎兵驅散了張勇部的騎兵部隊,順利掩護步兵進入戰場展開陣型,與炮兵一起,掩護了多亞的混編旅撤退,沿途收攏了部分被義軍衝散的陸軍士兵,繼而以騎兵爲後隊掩護,全軍沿着沙溪撤往沙縣、永安,繼而進入漳州府境內,李山的本意就是解救多亞部,根本無心戀戰,也不欲與滿清軍隊糾纏。

進入沙溪上游,便是穿梭在武夷山之中,河谷地形成爲主流,而混編了獵兵與線列步兵的分隊在山嶺之中不斷拖延清軍的追擊,張勇部精銳以騎兵爲主,山谷地形發揮不出實力,被燧發槍打的七零八碎,雙方最終脫離接觸。

順昌一戰是颶風計劃中合衆國軍隊參與的最大規模的戰鬥,雖然只陣亡了七十多人,失蹤一百二十人,但卻是整個颶風計劃中損失最大的一場戰鬥,實際上,在福建戰場上,陸軍既是最匆忙的也是最閒在的,匆忙在於,陸軍要不斷的行軍趕往戰場,閒在則是因爲很多參與這場戰役的陸軍士兵在幾個月的內一槍未發,原因就在於,合衆國根本不想與清軍大戰,陸軍大規模出現在戰場上,巔峰時期,陸軍和瓊晉二藩的軍隊在福建有四萬五千多人,但盟軍的作用僅限於震懾清軍、支援義軍和彈壓地方,至於趁機收復福建,根本沒有出現在颶風計劃之中。

這不僅是統帥部無意收復,更在於這並不現實,其關鍵還在於義軍,順昌之戰已經證明,所謂的義軍不是合衆國在山東戰場上收服的義從軍,更不是晉藩、忠貞營那樣的百戰之士,這羣拿慣了鋤頭的農民根本不適合上戰場,在流動作戰中,他們可以憑藉絕對數量給予清軍二線部隊強大的震懾,並不斷的擴充自己的力量,但在正面戰場,往往一觸即潰,至少在順昌之戰後,統帥部已經嚴令陸軍各部不許與義軍連營參加正面戰鬥。

而義軍最大的問題還在於其數量實在過多,最巔峰的時候,合衆國統計下的福建就有三十四萬義軍,合衆國從未給這羣義軍發餉,頂多把府庫中那些用不着的繳獲武器無償贈送給他們,義軍的存在是因爲他們能在盟軍的掩護下不斷打下一塊又一塊的地盤,通過搶劫的方式獲得米糧財貨來支持義軍的存在,如果不是他們的作戰對象是滿清,用流賊來稱呼這些所謂義軍更爲合適,實際上,合衆國也發不起三十多萬人的餉,舉國之力養不起,重心在雲貴的情況下更養不起,等到義軍無處可搶無處可掠,而又攻打不下堅城的時候,崩潰和逃散就是最終的結局。

實際上,收復福建就是一個巨大的包袱,明末的福建約有七百多萬人口,遷界禁海影響了其中近三百萬人的生計,而這些人又通過組織義軍,‘掃蕩’周邊的形勢把更多的福建百姓拖入了戰爭的深淵之中,福建的秩序已經完全喪失,縱然收復福建也是背上一個巨大的包袱,合衆國可沒有資源給福建這數百萬張嘴供給半年的吃食。

等到來自周邊省份的援軍陸續抵達福建的時候,福建的戰事就趨於完結了,陸軍進行了最後一戰,用搜檢到的清軍火藥把漳州府城炸開一個豁口,最終導致了府城中的近兩萬清軍投降,而隨着滿清大軍壓境,各路義軍開始分崩離析,陸軍從中揀選了六支義軍支持和編練,組織了一支規模在一萬五千人的力量,編組爲閩粵義從軍,其餘一併遣散。

除了先期撤往潮州的難民,只有義從軍家屬可以直接進入潮州境內,其餘無論是義軍還是普通百姓,都被安置在了集中安置區和海外島嶼之上,等到盟軍徹底撤出福建的時候,一共有超過一百四十萬的福建百姓逃到了盟軍的實際控制區。

廣東連遭戰事,人丁損失嚴重,晉藩移民三十萬前往廣東各府屯墾,其餘一百一十萬全部交由合衆國安置,這是合衆國在福建獲得的最大財富,也是最大的損耗。

唯一慶幸的是合衆國已經不缺領土對這些人口進行安置,呂宋、南華兩個一級行政區和婆羅洲、九龍兩塊殖民地都迫切的需要人口,當九月的東北季風吹拂起來的時候,各類船隻滿載着移民船從沿海島嶼接上福建難民下了南洋,漳、泉百姓自古有下南洋的傳統,聽聞前往澳洲、南非、錫蘭三地不僅可以直接獲得國民身份,還可以無償分配土地,大量的福建百姓前往這三地,充實了這些地方的人口。

統帥部動員了所有能動用的船隻用來轉運難民,就連戰列艦都加入其中,但仍然沒有辦法一下轉移這麼多的人口,部分人暫時安置在了南澳、平潭、金門和澎湖三地,雖然移民局很想讓臺灣接納部分人口,但臺北行政長官區對移民局說了不,如今的臺灣已經有人口近三百萬,雖然還未抵達上限,但卻是合衆國最富庶的地方,這裡需要的擁有學識、技術和財產的自由移民,而不是帶來治安問題的窮苦百姓,只有海外領土纔對任何來自中國的人口敞開懷抱。

呂宋行政區是此次移民的最大接納點,這個行政區距離大本營最近,也有更充裕的準備,行政區建立九年以來,已經擁有近六十萬人口,而此次福建移民,呂宋計劃在兩年內接納二十五萬到三十萬,讓林謙的十五年內‘百萬國民計劃’更進一步。

福建有盟軍坐鎮,有驚無險,松江拓林鎮的起義軍卻是比福建堅持的要久一些,拓林鎮的反抗不在於遷徙百姓,而是爲了配合海軍行動,北洋戰區故意沒有投入陸軍和陸戰隊,一度讓滿清以爲拓林鎮爲合衆國所棄,派遣兵馬圍攻,嶽樂亦派遣水師支援,但嶽樂麾下的加列戰船在杭州灣外海遭遇了合衆國戰艦警戒鏈,雖然撤退的很快,但是卻被兩艘重巡追殺,戰鬥持續了僅僅半個時辰,便是被擊沉了戰船七艘,讓滿清水師認識到外海到底是誰的天下。

與東南沿海不同的是,膠東半島上的海時行一直鬧到永曆九年末才休,在冬季來臨之前,其把家屬私財通過海船運往了膠州,率領麾下兵馬,募集了三萬多丁勇在膠東東征西討,攻城略地,一度佔據了大小城市十七座,在冬季膠萊運河冰封之前,帶着二十多萬人進入了青島要塞區,算是正式歸附了合衆國。

到永曆九年末的時候,颶風計劃宣告結束,正如這個計劃所用的名字一樣,滿清五省沿海真的好像刮過了一陣颶風,一片狼藉,福建全境陷於斬獲,浙江沿海受鄭藩所侵入,山東登萊兩府再被掃過,江南松江府大戰數場,風聲鶴唳,就連遼東也連續遭遇破襲,合衆國軍武裝的旗下逃人造成了大量損失,滿清三萬裡海岸線一朝破損,縱然沒有丟失多少地盤,亦然沒有折損多少八旗精兵,但損失尤爲巨大。

遷界風波之後,界外之地盡是死寂,城郭衛所斷壁殘垣,骷髏枯骨,隱沒草間,鄉村廢墟,不存瓦礫,鹽場破漏,水絕橋樑,田畝荒廢,溝渠久廢。

因爲遷界引發的戰爭損失暫且不談,僅福建一地,因爲遷界便廢棄明天達兩萬五千公頃,虧損正供變大二十餘萬兩之多,而浙江一省每年拋棄地丁錢糧達三十萬兩之巨,這還不考慮鹽課、漁課、商稅等方面的減額。

而福建爲遷界禁海受損之罪,其境內殖民,僅僅半年,便是因爲遷徙、飢餓、戰亂損折了三分之一還多,另有大量人口掠買爲奴,便是盟軍退兵之後,境內亦有義軍作亂,盜寇成羣,八閩之地,幾無安寧所在。

即便如此,滿清朝廷亦竭力禁海遷界,派遣士兵不時巡界,但凡界外遇民,登時斬首,而滿清的遷界禁海不僅遷其民空沿海之地,還大興土木,一開始拆毀民房取得木料沿界造木城,高三丈,在海口要路復加一層,如城隍一般,綠營於木城之內三裡蓋茅屋看守,木料不及支出,插旗、籬笆爲界,但最終還是演變爲築土牆爲界、浚以深溝,沿線設立軍寨、墩臺,派遣士兵扼守,尤以閩浙兩省爲最,爲修界牆挖深溝,滿清徵發農夫,大興徭役,又導致百萬計的百姓死亡。

如此暴政考究中華數千年曆史從未有過,若考究古今中外,能與之相比者唯有殖民者所居殖民之地,也正因如此,合衆國視滿清朝廷爲異族殖民政權,根本不把清國百姓視爲子民,甚至不視爲奴婢,奴婢爲主人財產,一般也不會如此對待,而遷界禁海導致沿海上千萬百姓流離失所,數百萬人喪生,此也爲滿洲對中華犯下滔天之罪,終將爲後來人所清算。

可笑的是,滿清上下還吹噓遷界禁海是德政,是爲百姓計,滿清皇帝曉諭百姓:因爲海寇陸梁,遊賊出沒,不時抄沒爾等,朕爲爾等身家計,權移內地以避賊鋒。不僅把遷界禁海的責任強加給了沿海抗清軍隊,還把這等駭人聽聞的野蠻暴行,殺千刀的絕戶計說成爲百姓着想,實在是無恥之極。

章六 招募章二一三 戰爭邊緣章一三九 青州章十七 成棟的覺悟章三五九 查克拉章三 安全章一一六 實力的差距章一零一 蒸汽機章一百 不僅反對加徵,還要建國章三七 颶風計劃章三二七日先搞班委會章四四一 棋盤章五百 猶太復國主義章六一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章八一 誤會章三五 施壓之策章三八八 高喬人的出路章一 程璧章四四四 大陸橋計劃章一五零 推動章二 小人物們章五二 河原田兵衛章三八零 行動方案章八二 抵達北美章四九 早做準備章八一 出家章四零八 波拿巴章四三三 退出章一一九 兩洋公路與南華章九六 馬來章一五零 需求章六七 危險的話題章一四三 一個測試章六十 永寧寺碑章三九七 李君威的信章四四一 遠疆 西疆 北疆章二零一 殖民地互保章三二一 紡織品份額章一七四 自家祖墳自家刨章二五四 修正案章九五 呼瑪爾章九八 關原之戰 下章三八 山東本地義軍章三 造船章三四六 曼城鐵路章四十 下馬威章十二 李明勳的條件章七四 藩務章一五七 堵嘴章二二二 三皇之戰 優勢章四七 前所未有的戰爭章三 寧古塔章三九 學習章一七六 哥薩克們章二零三 野火燒不盡章二四 收穫與整飭章二一四 決戰所在章三一一 一場成就之旅章四三零 莫斯科的風章三八七 謀斷章一九六 遲暮章三六七 安排章一八六 義士之後章一零三 機會,馬尼拉大帆船擱淺!章二三一 各方反應章二零七 安全形勢章一零九 波濤起章五零五 不想殖民的東印度公司章二十 鄭森章一零一 幕後章八四 真相大白章二十二 夫人的未雨綢繆章二零六 禪位計劃章九七 謠言的威力章三六八 兩個組織章二十一 君度的殺雞儆猴章三五 施壓之策章六一 方案章五十 蓬勃的大西洋貿易章七二 婆羅洲與九龍章四七九 阿曼章一九五 太上皇親自出馬章八三 多爾袞之死章二二八 作戰處章四五零 脫困章三三六 安排章二六二 獼猴章一二八 別了,殖民者們章三一六 工程師李瑢章四九零 你做的,我也做的章三零零 殺人可立威章三四五 不凡的王子章一四九 真實身份章六一 方案章二四八 最好的皇帝章二一 不一之戰 無利可圖章四九八 無國之人章十二 李明勳的條件章三零六 緊張局勢章三三五 歸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