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細作

吃過晚飯,天已經黑了。歐陽告辭出宮。宮門特意爲其留住,歐陽一離開,宮門就合上。歐陽見此對趙玉還是有點同情的。展銘一干人等了一下午都沒走,見歐陽安全出來終於是鬆了口氣。而後早有人聯繫好客棧,按道理來說,很正常一晚就這麼過去了。

但……二,歐陽在展銘房聊完事,卻現……

“盒沒了?”展銘大驚。輕輕嗅了下道:“迷香。”房間內的兩名衙役不醒人事。

“恩,我也聞出來了。”歐陽吩咐:“來人,帶他們下去休息。哼我特意安排了兩名衙役和我同屋,沒想到還是丟了。看來軍廠內有奸細不是假的。”

“恩”展銘點頭。知道歐陽帶資料出來人不多,普通人接觸不到。能接觸到就是幾個老師傅和他們親傳徒弟。但要是這些人沒必要偷盒,憑記憶就能寫下來。唯一有可能就是有人和外面人說了,或者提到此事。而後被奸細知道。一路上歐陽人多勢衆沒敢下手,只有在東京大家懈怠時候下手。

雖然這麼重要的東西丟了,但歐陽也不着急,苦笑道:“原本是拿來忽悠皇帝的,現在反倒不知道是忽悠遼人還是金人去了。”

“也有可能是西夏人。”展銘還是考慮比較仔細,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

那配方根本就不是正確配方。歐陽出門咬牙拿上,就是冒險擔了欺君的罪名。這火藥寧可毀掉,現在絕對不能公開。道理很簡單,萬一哪天趙玉死了,來個昏君。別人就拿先進武器打了過來。歐陽早明白,不換制度,秘密就不公開。不能提前近千年先來八國聯軍。中國人明瞭火藥,但由於慷慨,結果反倒是被人拿了火藥上門欺負。在這樣的思想下,歐陽當然不會帶出真配方,這盒完全是個幌。要是皇帝問罪也想好了,反正不會殺自己,大不了就當個平民專心當商人也不錯。

清末火藥配方是硝8斤、硫1斤、炭1斤。非常粗淺的搭配,而陽平軍廠已經接近了黑火藥佳威力的配方。至於具體是多少,不方便說。

“很可能是金人。”歐陽道:“遼人未必有這膽和心機。而金人做事情真有點不擇手段的意思。”

“金使節團還在東京。一來是關心我大宋武舉,而來是遊說對宋關係。”展銘道:“要搜查金使節團,只能是上報朝廷。”

“不可,那事情就大了。展銘,我只有一個要求。通過這件事找出陽平軍廠的奸細是誰,但不要驚動。養着將來有大用。”

“大人放心,絕對沒有問題。”展銘拍胸膛。先前雖然有查,但敵人在暗處,他不動,就沒有什麼辦法。而今在時間這麼緊迫情況下傳出情報,必然能現蛛絲馬跡。

細作這詞早出現在軍中,軍中爲調查敵人城池的佈防情報而設立情報人員。後展爲國家安插。白居易上表的‘請罷兵‘一文就寫道:臣伏聞回鶻、吐蕃皆有細作,中國之事,大小盡知。從這句可以知道,當時中原已經叫中國,而且四面八方皆有細作潛伏在中國內。當然,這些人一般上不了大臺面,所以危害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但是可以看出,如回鶻這樣和中原少來往的國家已經派出細作,遼、金、吐蕃、大理、西夏自然也有。歐陽悲哀的是,大宋除了自己放的記者,仍舊保持大國風度,並沒有向周邊諸國派出細作。即使算有,其實也就薛柄一人,伴隨着和宋經濟和政治交往。精通漢語和女真語的薛柄,外加神棍太虛的幫助,近開始受到重用。而薛柄從來沒有和除了歐陽之外人聯繫,專心當好一名金臣。

趙玉似乎忘了有這麼一號人的存在,歐陽也沒提。但歐陽感覺趙玉可能確實是忘了。薛柄曾經是她下屬中難得幾名有實在兵權的人,而事前卻消失無影,趙玉不可能沒有其他想法。趙玉雖然不會派細作,但是卻會利用人。西北戰爭中陣亡的將士們遺孤,是朝廷統一收養。這些小孩長大後,必然是趙玉又可以倚重的一代人。

這件事似乎就這麼過去了,展銘單身回陽平,而歐陽暫且留在東京,幾天後童貫將回東京,自己這名說客還是要乾點事的。

但凡帝王都會顧及下名聲。宋徽宗這樣的人都一心惦記着燕雲十六州,何況是趙玉呢。而童貫前代封王,在西軍中影響力頗深,許多將領是其提拔起來。雖然不至於會譁變,但如果是宋徽宗來處置還好,趙玉處置他就有些不妥。所以說服童貫自己請辭是好的結果。畢竟童貫幾十年來也有大功朝廷,這點是無法抹殺的。

宋的幾個有影響力的大臣,高俅,此人無功,並且由於當了太尉,東京禁軍戰鬥力下降明顯。樑師成,此人有破壞無建設,目無法紀。僞造聖旨,因之權勢日盛,貪污受賄,賣官鬻職等無惡不作。朱勔這個慫恿花石綱出現的人沒什麼好說的。其餘如蔡京雖然貪,但還是有貢獻有點氣節的。童貫跟隨神宗的宦官李憲這監軍,出入前線,有軍事基礎。其十餘次深入西北,對當地有很深的瞭解。而西軍被譽爲大宋精銳的禁軍,他是功不可沒。如果說此人是廢物點心話,那其他路的禁軍是廢物。

童貫回京,並沒有太招搖。而不少人都已經聽說童貫爲本次武舉的主考,對他的消息也甚爲上心。有沒機會得皇帝親點,也就看此人。歐陽在路邊的小食店看着童貫回京,前後加一起不過二十來人,這對他的身份來說已經是非常低調。

“張三”歐陽吩咐:“下午幫我去童府投名刺,約個時間。”

“是”張三問:“不過大人,按照規矩,他是武舉主考。他一進府,門外全是東京禁軍的人。這名刺能不能遞上去還真不好說。”這叫武舉的封院。爲防止出現舞弊,童貫在這期間內不得會客。購買生活所需都是禁軍完成。如科舉一樣,封院的禁軍全部由大內統領。即使是記者,也不得和考官有所接觸。

“可能會因爲我長的比較英俊。”

也許歐陽確實是比較英俊。張三到童府外遞上名刺。按照規定這名刺會備案,並且再製止訪問。不過備案是備案了,但沒有禁止。一名將官拿了名刺進童府商量了好一會,後回張三:“後天辰時,廣陽郡王恭候歐大人。”

……

準備了一些禮物,歐陽帶張三李四準時赴約。門房通報後,童貫出廳相迎抱拳道:“久聞歐大人威震西北,今日一見果然是神采飛揚,絕非一般等閒之輩。”

“下官僥倖,倒讓郡王見笑。誰不知郡王乃是西軍棟樑,而今被尊爲主考,可見朝廷對郡王不是一般看重。”

“客氣,客氣。歐大人,裡面請。”

歐陽是第一次近距離看童貫,其人五十來歲高大魁偉,皮骨強勁如鐵,雙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頤下生着鬍鬚,一眼望去,陽剛之氣十足,一點不像是閹割後的宦官。反而有點老將的古風。

看茶完畢,童貫吩咐:“你們都下去吧。”

歐陽這邊也點下頭,張三李四和一干人等都出了門外。

左右沒人,童貫道:“歐大人,本王是個行武之人。什麼客套話不愛聽也不愛說。歐大人別告訴我,是仰慕本王來的。”

“其實,下官是嫉妒郡王。”歐陽笑道:“本來以爲今年主考還是下官,結果沒想到……呵呵,郡王別多心。下官有祖訓,不得再擔這個主考。”

“哈哈,這倒是希奇。”童貫道:“本王還第一次聽說有這樣祖訓。”

“郡王有所不知,下官先祖是太祖皇帝猛將中石守信的副將。後來歸鄉,太祖皇帝特讓歐家莊免賦稅百年。下官可以說是從出生就是皇恩沐浴。”

童貫抱拳:“失敬失敬,沒想歐大人還是名將之後。”

“郡王客氣了。我年後回鄉省親,就被族長痛斥。後來知道歐家祖訓上說:後代祖孫當官不得掌兵,掌兵不得掌權,掌權不得封王。”

“……”童貫聽出點味道來,並不說話,靜靜聽着。

“下官就納悶了,問族長,爲什麼?”歐陽繼續道:“族長就反問下官。這太祖英明不英明?下官回答英明。族長又說,那當今皇上和太祖皇帝比呢?下官回答,各有千秋,都是明君。族長又說了,既然這樣那我問你,這太祖爲什麼要杯酒釋兵權?下官搖頭。族長說了,臣們對君上自然是忠心耿耿,但是臣們的親屬和下屬呢?他們會不會有想法呢?下官一想,有道理啊。這太祖皇帝釋兵權的把臣們將來的麻煩給抹了,而後這些臣們富貴一生,蔭及孫三代。又不用戎馬苦難,又可以安享後半生。女金帛,房產土地一應具有。族長又教訓下官,說下官在西北掌權又掌兵。皇上聖明自然放心,但是保不齊朝內有人看下官不順眼,東挑錯西找茬總是不妥。”

童貫沉默一會道:“本王戎馬二十載,西擊西夏,北拒遼人。但朝中常有人彈劾本王,皇上慧眼都壓了下去。但本王確實有些心力交悴。”

第140章 誣陷第238章 莫得罪小人第121章 劉惠蘭的請求第85章 大事第269章 贖金第119章 陽平閒話第96章 金遼大戰第262章 最安全的地方第114章 第一次金融風暴第204章 和談陷阱第159章 功蓋漢武第186章 相逢第102章 攻防第115章 煩惱之事第268章 人質危機第69章 拜訪第60章 玉第283章 天堂和地獄第141章 空城戰(一)第10章 麻煩第202章 和談第205章 平略第120章 開幕第27章 自己人第71章 開張第118章 陽平遊記第32章 軟禁第92章 扯淡第8章 潛龍出淵第131章 狐假虎威第95章 大宋第一報第6章 寶劍初吟第263章 全殲第241章 假道第18章 色下留情第232章 遇黃蓉第268章 人質危機第55章 道之威第89章 官字兩張口第201章 西夏爲使序幕第102章 攻防第16章 麻煩第157章 回鄉瑣事(上)第124章 北上第129章 壽宴血戰(下)第104章 生米煮成熟飯第33章 問策第202章 和談第135章 空城戰(四)第154章 又是年節第197章 先手第199章 是誰?第200章 資本革命第209章 商業規則第228章 大陰謀?第145章 問罪第208章 雜篇第217章 借刀殺人第72章 開業中……第33章 問策第199章 是誰?第168章 萬年曆第97章 新城規劃第149章 彈劾第143章 空城戰(三)第185章 樑子第137章 突圍第1章 彗星第67章 跑路篇第59章 搜刮第268章 人質危機第15章 禍根第226章 商會第264章 女奸第126章 回東京第109章 接敵無畏第270章 民攻黃龍第30章 上谷緝盜(上)第216章 迷茫第291章 相逢第230章 真正的陰謀第174章 教授第127章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第31章 上谷緝盜(下)第289章 刺殺?第295章 穩定第278章 馬不停蹄第20章 借錢第99章 地雷第41章 難?不難?第134章 三面埋伏第147章 瑣碎之事第282章 怪異第234章 以金治金第100章 武舉第51章 甘信第13章 和女賊混鬼屋(上)第281章 東窗事發第95章 大宋第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