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沈嶠久久不動,那一瞬間,周圍的刀光劍影悉數褪色失聲,他抱着屍身逐漸冰涼的鬱藹,微微垂首,不知道在想什麼。

也許是想起許多年前,他們師兄弟幾人在山上同吃同睡,一起練武的光景。

然而舊夢難尋,物是人非,過去的終究無法再回來。

就像有些錯誤無法彌補,有些裂痕永遠無法復原,人死了,也不可能再復活甦醒。

方纔一幕讓雲暢也禁不住跟着難過掉淚,但他畢竟是旁觀者,想起當下處境,很快就回過神,忙連聲喊:“沈師叔,沈師叔!”

他見沈嶠一動未動,還當對方已經傷心得失了神智,不由有些着急起來。

舉目四望,局面對玄都山來說其實並未好轉太多。

雖然少了一個最強大的桑景行,但合歡宗大部分人還在,蕭瑟剛纔被邊沿梅打傷了,但傷勢並不嚴重,此時邊沿梅跟劉閱去追譚元春,玄都山長老七去其二,剩下五個,既要牽制段文鴦,又要應付段氏帶來的突厥高手,以及蕭瑟等人,實在頗爲吃力。

孔增雖然位列長老,但他的武功與段文鴦相比還略遜一籌,此時被對方咄咄相逼,一個招架不住,連劍都差點脫手而出,腳法一亂,身形跟着踉蹌兩下,往後跌去,他既要顧及身後,前面就留出空門,段文鴦一條軟鞭被真力灌注,頓時筆直如劍,點向他的胸口,去勢洶洶,殺氣騰騰。

若被這一下點個正着,只怕孔增胸口就要多個大窟窿。

雲暢見狀大急,忙提了劍上前幫忙,但他速度跟不上眼力,哪裡還來得及,當下慢了不止三四息,段文鴦的鞭子已經碰到孔增衣裳,眼看就要衣裂入肉,雲暢下意識啊了一聲,只當自己要親眼見證師父的死。

就在此時,眼前一道虛影閃過,雲暢還當自己眼花,剛眨了一下眼,便見段文鴦的鞭子已經收了回去,孔增身旁多了一個人。

“沈師叔!”雲暢禁不住叫起來,語氣裡帶了連自己都不自覺的驚喜激動。

“將你鬱師叔搬到一旁,刀劍無眼,別讓人毀了軀體。”沈嶠頭也不回道,伸手扶了一下孔增,又朝段文鴦掠去。

段文鴦本以爲他方纔與桑景行交手,難免氣力不濟,水準大失,誰知對方真力竟似永不枯竭一般,綿綿不斷灌注劍身,又以劍氣盪出劍光,幾近天衣無縫,令人無從破解,任由段文鴦鞭法高明,也不由生出一種無法下手的無力。

“沈道長有話好說,何必動刀動槍!我與桑景行不同,咱倆可沒有深仇大恨,今日前來,也不過是得了譚元春之邀,鬱藹之死,也全因譚元春下手,冤有頭債有主,沈道長可要明鑑啊!”

段文鴦與其師不同,他雖然天分奇高,成爲狐鹿估座下最得看重的弟子,但他身有胡漢血統,本身就註定不可能像他師父那樣在突厥生來受到尊崇,所以他的行事風格,也與狐鹿估截然不同,更會考慮實際利益划算與否。

雖說師徒如父子,但連虎父都會生出犬子,同理,師父厲害,徒弟未必厲害,像祁鳳閣英雄一世,幾個徒弟卻都各有個性,最終也走了不同的路子,哪怕祁鳳閣再生,也不可能強迫每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走。

因而,若換了狐鹿估在此,興許會與沈嶠力戰,直至分出勝負,段文鴦則不同,他眼見今日目的已然達不到了,便開始設法脫身。

沈嶠淡道:“譚元春不在此地,現在任你說什麼都可以了,等我擒下你,再與譚元春對質便可知道真相。”

他嘴上雖然如此說道,劍勢卻稍有減緩,段文鴦見事有轉機,心下也是一喜,忙道:“我與沈道長屢屢交集,雖無甚交情,卻也知你爲人恩怨分明,最是仁厚不過,仔細論來,當日害你落崖之人,我師弟昆邪已喪命你手,鬱藹如今也死了,恩怨本該告一段落。”

沈嶠:“這麼說,你們之所以會選擇今日上山,也不是爲了圖謀玄都山,趁虛而入了?”

段文鴦面不改色笑道:“在其位謀其政,這是你們漢人的話,你我立場不同,做的事情本來就不同,我爲突厥利益着想,無可厚非,你不該因此怪罪我,若非譚元春暗中傳信,告訴我們今日會定下新掌教,我們也不會知道此事,說到底,還是攘外必先安內啊,沈道長!”

話說到這裡,連沈嶠也不能不佩服他的臉皮:“鬱藹說他曾遭人暗算落崖,這其中可有你的手筆?”

段文鴦大大方方承認:“有,不過那也是譚元春引路,我才知道玄都山後山有一條蜿蜒小路,無人防守,只要通過陣法,就可直達山上。實不相瞞,今日譚元春與我早已暗中達成協議,說好我與桑宗主帶人上山,將貴派反對他當掌教的長老都殺了,再由譚元春出面擊退我們,等他坐穩掌教之位後,再與我們瓜分玄都紫府的典籍財富。這個計劃原本無甚缺漏,若不是出了沈道長這個變數,一切想必會很順利。”

沈嶠與譚元春認識數十年,從來不知道他心目中溫厚善良的大師兄竟是這樣一個大奸似忠的人,雖然先前早有預料,可也總存着一線希望,心裡不由自主爲其開脫,覺得對方興許是有什麼苦衷,直到對方出手暗算自己不成,反倒殺了鬱藹,沈嶠才赫然發現,過去那數十年裡,他們所認識的譚元春,也許根本不是真正的譚元春。

段文鴦彷彿察覺他心頭所感,竟還反過來安慰他道:“知人知面不知心,沈道長也不必太傷懷了,其實當日鬱藹從我師弟那裡拿了相見歡給你下毒時,譚元春也沒少從中煽風點火,我不敢說鬱藹是因爲他才下定決心暗害於你的,但挑撥離間的話說多了,總歸是有些作用的罷。”

沈嶠:“你有何證據?”

段文鴦笑道:“自然沒有,昆邪與鬱藹已死,難道我還能去地府將他們找來對質不成?這話不過是當日我從我師弟口中得知,是真是假,沈道長自己去問譚元春好了!”

說罷他抽身撤手,口中唿哨一聲,那幾名突厥高手似是得了命令,緊隨其後,幾人很快朝着來時的方向離開。

段文鴦頭也不回,聲音遙遙傳來:“方纔上山時,玄都山弟子死了兩個,都是合歡宗的人殺的,我可沒有殺人,只傷了他們而已,沈道長去看傷口便知,可別把賬算在我段某頭上!”

蕭瑟大怒:“無恥之徒!”

來是一起來的,走卻是大難臨頭各自飛,最可惡的是,對方臨走還要坑他們一把。

桑景行和白茸都走了個乾淨,現在連段文鴦也帶人離開,剩下的合歡宗弟子如何還有戰意,紛紛心神渙散,被玄都山衆人窺準破綻,殺了個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最後合歡宗在場十三人,只有蕭瑟與其餘兩人倉皇逃離,剩下十個人,都被心頭憤怒的玄都山衆人當場留下性命。

孔增一瘸一拐走過來,向沈嶠請罪:“孔增無能,未能留下段文鴦。”

沈嶠的目光掃過其他人,許多人也都面露愧色尷尬,有的不敢與他對視,紛紛移開視線,低下頭。

沈嶠很明白,這些人之所以露出這樣的神色,不僅僅是因爲他們沒能留下段文鴦和蕭瑟等人的性命,更是因爲他們當初在沈嶠落難的時候,沒有主動盡力去支持他,而選擇了站在鬱藹一邊。

如今時過境遷,塵埃落定,許多人自然也明白,鬱藹所謂與突厥人合作,帶領玄都山重新入世,重新佔據天下第一道門的位置,都是鏡中花水中月,起點錯了,基石不穩,從那以後自然一步步走向深淵。

然而誰又能想到,當日不信佛道的宇文邕,會盛年暴病而亡?誰會想到,強盛一時的齊國會被周國吞併,但宇文邕的繼任者宇文贇,不僅沒能將父親的基業發揚光大,反倒使得江山在自己手中拱手讓人,北方改朝換代,而沈嶠卻因扶助新朝有功,而被封爲通微元妙真人,連帶玄都山乃至道門,也因此在隋朝有了一席之地,從今往後道統傳承,代代不滅。

隋朝一反周齊時期對突厥的弱勢,直接與突厥交惡,雙方關係劍拔弩張,鬱藹想要藉助突厥之勢實現玄都山崛起的願望,最終也沒能視線,世事多變,這些當初誰又能夠料到?

正因爲想不到,所以許多人心中有愧,不敢面對沈嶠,從這一點來說,他們其實本性並不壞。

沈嶠自然也知道,當初鬱藹能夠順利接任掌教,其中不乏幾位長老的支持,連帶這山上大多數弟子,也都覺得鬱藹更適合當這個掌教,若要追究起來,恐怕只能將這些人都逐出師門,那對玄都山的影響太大了,人至察則無徒,有些事情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話,就不宜過分較真。

這世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完人,沈嶠雖然經歷過許多坎坷,但他對這些舊日同門或晚輩,心中並無太多怨恨,也沒有什麼報復或揚眉吐氣的想法。

當年他從師尊手中接過玄都山掌教之位,卻沒能守住,本身就是他的失職,不自省卻反倒將罪責歸咎在別人身上,這不是沈嶠的作風。

所以他對孔增道:“當日鬱藹下毒害我,此事自然門規難容,但如今他已經死了,人死如燈滅,這些事情就不追究了,我自會帶他的屍首在歷代祖師牌位面前請罪。”

說及此,沈嶠話鋒一轉,“不過從今往後,我希望玄都山上下,能夠齊心協力,衆志成城,若再有勾結外人,一律按照師門戒律來處置,任何人不得輕饒。”

他早已今非昔比,這番話中不乏森森寒意,氣勢冷然,衆人心頭震懾,忙恭聲應是。

至此,也無須重新辦什麼繼任大典,自然而然,衆人已經默認了沈嶠的掌教身份。

三清殿外一片狼藉,許多人開始收拾殘局,沈嶠叫孔增帶了人一路下山,去找那些原本應該在山下值守的弟子,有受傷的就療傷,被殺了的就安置屍體,擇日下葬。

他原本就是掌教,這些事情做起來自然得心應手,有條不紊。

就在這時,邊沿梅回來了:“譚元春已經捉住了,劉長老將他送至你們關人的刑堂,等候你去發落。”

沈嶠看見他身上血跡斑斑,口角也溢出鮮血,忙問:“你受傷了?”

邊沿梅擺擺手:“不妨事,劉長老傷得比我更重。”

他沒好意思承認自己身爲晏無師的弟子,卻連個譚元春都沒拿下。

沈嶠拿出傷藥:“我的內功與你路子相反,不好爲你運功療傷。”

邊沿梅接過來道謝一聲,又笑道:“無妨,傷勢不重,運功幾日便可痊癒,你還是去看看譚元春罷,我猜你有不好話要問他。”

沈嶠的確有不少話想問,但當他一步步走進刑堂,由遠及近,看見被綁在柱子上,形容狼狽的譚元春時,卻忽然覺得什麼也不必問了。

反是譚元春面色冷漠,見他進來之後一言不發,不由冷笑一聲:“看見我如今下場,你想必很是快慰?”

沈嶠靜默半晌,對旁邊負責看守的玄都山弟子道:“給他解綁,再搬個座墊來。”

弟子有點惶惑:“掌教……?”

沈嶠:“無妨,有我在,不會有事。”

左右弟子上前,依言將人解綁,又搬來座墊安放。

沈嶠將他們揮退,與譚元春相對而坐。

譚元春原本打定主意絕不開口,誰知等了許久,卻等不到對方隻言片語,反倒有些焦躁起來:“你到底要與我說什麼,伸頭縮頭都是一刀,痛快些罷!”

沈嶠:“我不知道說什麼。”

譚元春:“成王敗寇,何必假作慈悲?”

沈嶠不爲所動,平靜道:“大師兄,你我師兄弟數十載,打從我進師門起,每當師尊不在身邊,就是你帶着我,我們之間相處的時日,比鬱藹袁瑛他們任何一個人還要長,我自以爲很瞭解你,可結果並不是,但你對我,應該是很瞭解的,我是不是假作慈悲,你也應該清楚,又何必想要故意激怒我呢?”

兩人四目相對,譚元春很輕易就望入對方眼底。

黝黑明澈,彷彿一眼就能看透,像從前一樣,從未改變過。

他時刻準備豎起來的毛刺一絲絲褪去,少了冷漠與桀驁的神色,最後僅僅剩下一潭死水。

譚元春閉了閉眼:“你準備如何處置我?殺了我給鬱藹償命嗎?”

沈嶠:“段文鴦臨走前曾對我說,當日你曾在鬱藹耳邊以言語挑唆,最終促使他對我下毒。”

譚元春:“不錯。”

對方乾脆的承認,讓沈嶠放在膝上的手微微一顫。

譚元春的眼睛沒有漏過這個細節,他嘴角揚起嘲諷弧度:“難不成時至今日,在你心中還對我這個大師兄有所期待?我聽說你在外頭吃了不少苦,一個武功全廢的瞎子會遇到什麼事情,我幾乎能想象得到,不過你不僅能熬過來,武功還得以恢復,這卻是我沒有料到的。恭喜你,阿嶠,師尊曾經說過,武功一道,不外乎循序漸進,但有一種情況例外,便是破而後立,得到機緣,心境武道都得以突飛猛進,不在常例,想必你已經領悟到了師尊所說的這一層,他老人家在九泉之下,也可以含笑瞑目了。”

沈嶠:“爲什麼?”

譚元春知道他問的是上一句:“沒有爲什麼,打從師尊將掌教之位交給你的那一刻,我就一直很不痛快,鬱藹的事情不過剛好是一個契機,我不必自己動手,只需要順水推舟,何樂而不爲呢?你看,就連鬱藹也沒發現我是故意挑動他心底對你的不滿,今日若不是你出現,我早可名正言順接過掌教之位了。”

沈嶠沉痛中難掩憤怒:“你與我師兄弟那麼多年,應該知道我的秉性,當年師尊欲將掌教之位交給我時,我便擔心你不快,曾詢問過你,那時你並未表露過分毫,哪怕是後來我當上了掌教,你若想要這個位子,我爲了同門手足和睦,也必會設法爲你轉圜,你爲何還要如此!”

譚元春哈哈冷笑兩聲,忽然激動起來:“爲何?!你竟然問我爲何?!我入師門比你早,師尊卻更看重你!我纔是大師兄,師尊卻對你傾囊相授!拋開這些不說,你天分更高,資質更好,師尊爲了門派長遠着想,自然更要偏着你一些,我也可以理解,但爲何連尋常私下小事,他也一心向着你!在他心裡,只有你沈嶠一個愛徒,哪裡還容得下別人的影子!他若不喜歡我,把我逐出師門便是了,爲何要以我們的存在來襯托你的受寵?!”

沈嶠心頭一片冰涼,難以置信地望着他:“你就是這樣看待師尊的?”

譚元春:“師尊寵你愛你,事事偏着你,在你心中,他自然樣樣完美,無處不好!可是其他人呢!我要掌教,你就施捨給我,是,你友愛手足,你仁厚義氣,可那又有什麼用,那不是祁鳳閣親手交給我的,我稀罕嗎!你給我一百個掌教之位又有何用,我要證明他的做法是錯的,你根本擔不起他的看重與託付,我要證明玄都山交到你手中是錯的,我要讓他在地底下睜開眼睛好好看看,他錯了!我要讓他記得,他還有個徒弟叫譚元春!”

眼前這個面目猙獰的大師兄,哪裡還有半點多年來和藹可親的老好人模樣?

沈嶠久久不語,只覺疲憊嘆息:“袁瑛和橫波他們,並沒有你這樣的想法。”

譚元春冷笑:“那是因爲他們入門晚,自打他們入門那天起,師尊就對他們疏於過問,袁瑛他們的武功還是你代師傳授大半,他們自然談不上什麼期待,你問一個沒喝過粥的人,粥是什麼味道,他難道答得出來?”

“你現在知道了,你們心目中那個好人大師兄,從來都是假的,我辛辛苦苦裝了幾十年,師尊在世時,怕他失望,師尊去世了,又怕過早暴露自己的心思,如今終於不用裝了,心裡真是說不出的痛快!”

他仰頭哈哈大笑:“痛快!痛快!”

沈嶠看着他大笑,表情從沉痛漸趨淡漠,什麼也沒說,站了起來。

譚元春:“你要如何待我?直接殺了我,還是廢了我的武功,戳瞎我雙目,把我丟出去,體驗體驗像你當日的痛苦?”

沈嶠看了他片刻,忽然抽劍出鞘,趨身向前,伸手拂去。

譚元春只來得及瞧見劍光在眼前閃了數下,自己周身劇痛,再一運氣,體內已經空空如也,半點內力也蕩然無存。

他果然是要自己體驗生不如死的痛苦!譚元春不禁冷笑。

卻聽沈嶠道:“你暗算師兄弟,犯下門規,本該處死,但當日師尊臨終曾交代過我,要我愛護手足,護你們周全安樂,更要我待你尊敬有加,不能因爲你不是掌教就怠慢你。時至今日,鬱藹已死,師尊九泉之下,必不願再見到多一個徒弟下去陪他,從今往後,你就去羣靈峰爲師尊守墓罷,無論寒暑春秋,不得再出羣靈峰半步,我也只當你死了。”

他頭也不回,漸行漸遠,直至身影消失,聲音卻還久久在此迴盪。

譚元春跪坐在地上,對自己身上的痛楚恍若未覺,只怔怔看着沈嶠的背影。

半晌,他突然嚎啕大哭!

哭聲從刑堂內遙遙傳出來,沈嶠停住腳步,擡頭望天。

天上晴空萬里,半點白雲也無,透着清澈的蔚藍,不因衆生悲喜而改。

沈嶠閉了閉眼,低頭看着自己手中的山河同悲劍,忽然想起當初在山洞中,晏無師拿着此劍剔魚鱗的情景。

心頭悲涼不知不覺,緩緩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