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皇帝早就琢磨着收稅的事情了。
在和首相羅芳伯提了一嘴之後。
朱皇帝就要求稅務部提交地方田產稅賦清查報告。
在基本上由文人士大夫佔據主流的大明朝廷。
有兩個機構是文人士大夫不太能插得進的。
一個是軍隊。
還有一個就是稅務。
其實還有一個“大明的影子政府”,也就是大明皇家財團,這個朱皇帝的私人機構也不會和傳統文人士大夫扯上關係。
對於朱皇帝來說。
槍桿子和錢袋子。
這兩個關鍵要害部門是要牢牢掌控的。
所以今年畢業的道華大學等新式大學的畢業生,大多都被朱皇帝安排到了稅務、大明皇家財團裡面辦事。
這些新學的人才是朱皇帝着重培養的,未來肯定是要提拔幾個入內閣的。
大明如今已經是一統天下,周圍大戰也基本上結束。
朱皇帝很確信,真正的大戰會在十幾年之後的美洲!
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這十幾年的關鍵不是打仗。
而是梳理內部。
首先就是移民。
往南洋、東北、北美的移民。
尤其是北美。
歐洲人不是傻子,他們當然知道最後的格局會是東西方之爭,雖然朱皇帝也知道,歐洲團結可能不太能辦得到,但是料敵從寬,萬一歐洲人真的團結一致對付大明瞭,大明這邊自己沒做好準備,豈不是完蛋?
所以這段時間。
朱皇帝倒是勤勉了不少。
三天兩頭的就開會。
一面盯着東北集體農莊的事情,一面盯着東南八省的田稅清理問題。
今天開的就是一個內閣各部門的官員擴大會議,來的人不少,足有三十多人,坐在了會議廳內,都拿着小本子等着記錄朱皇帝的
現在新大明的官員們都知道。
朱皇帝脾氣很好。
對官員們都很客氣。
上來開會,跪是不用跪的,站着都不用,直接就是坐着。
這個做派讓一些伺候過乾隆的前清官員是有些不太習慣。
而且出手也很大方,宮裡面有點什麼喜事就喜歡派紅包。
整體上是個非常好伺候的老闆了。
但今天的朱老闆臉色卻很不好看。
派遣下去審計各地田稅情況的官員提交上來了一份報告,詳細揭露了地方上的豪紳是如何通過政策的空子來避稅、躲稅的。
除了所謂的注緩。
還有長價、短價之說。
大戶減價交納,稱之爲“短價”。
小戶加倍徵收,稱之爲“長價”。
由於派遣下去的稅務司的官員都不是儒生士大夫。
而是退役轉文官的軍官,或是在新式學堂學習過的新學學子。
是朱皇帝的鐵桿。
而且還沒有被地方上的士大夫們腐蝕。
所以這一份報告是非常的直白的揭開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士大夫們的所作所爲的。
‘好啊!言必稱聖人之血,滿口都是道德文章,結果呢?’
朱皇帝臉色陰沉。
在場的衆人面面相覷。
那些學生官,這是捅了馬蜂窩了啊!
一點規矩都不懂啊。
“皇上,臣以爲這“長價短價”之事事出有因,行之有年,從前清到現在都已形成官吏,一時間要改也難,另外士大夫居向野,負擔教化百姓之責,又無別的什麼營生,只能出租土地以獲取微利,若是再以“平價”徵收,只怕天下士大夫破產者要如過江之鯽了,而且地方上沒有士大夫操持維持秩序,天下難免又要陷入紛爭。”
正在說話的是禮部尚書歐陽厚均。
此言一出。
應者如雲。
在場的不少官員都紛紛出聲附和。
“士大夫之利不可輕動。”
“士大夫乃天下穩定之壓艙石,責任重大,朝廷理應厚待!”
大家紛紛出聲說道。
現在朱皇帝開始有了要向東南士大夫開刀的苗頭了。
又要查稅,又要過問各種陋規。
這麼搞下去。
士大夫們的利益可就要大大的受損了。
他們以後就得和泥腿子們一起交同樣的稅了。
朱皇帝虎目一掃。
現場的官員們頓時就不敢說話了。
他怎麼也是開國皇帝。
他的皇位是打出來的,平時脾氣好,但是也沒有人敢說這個皇帝好欺負。
“士大夫是什麼人?地主?讀書人?依禮,他們可有比其他的大明臣民更高的地位和待遇?”朱皇帝的聲音在諸臣耳邊炸開。
他現在可不是隻能依靠士大夫的皇帝。
他手頭有大軍,手頭的軍官退役後也能到地方上任職,而且還有大量的新學的學子等着安排。
另外還有勳貴子弟。
同時他還有一個大明皇家財團的體系。
這個體系也能培養出一些新式的官員幹部。
所以.
這些文人士大夫根本無法拿捏大明皇帝。
反而要被大明皇帝拿捏了。
“沒有功名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普通老百姓之間憑什麼要分出什麼長短?”
朱皇帝冷哼一聲說道。
“朕待天下士紳可是極厚了,這大明天下如今有十幾萬個官位給到了文人士大夫,這大明天下得官之容易,比前清可要容易個十幾倍吧?”
“這自古以來,科舉得官至少都要舉人的功名,但舉人能得官的都是少數,要進士才能得容易得官,甚至進士也未必就能有官做,算下來,一年進士不超過拜仁,而朕的大明,秀才就可作官,光是東南八個省就養官十三萬有餘!”
“這些士大夫得到的官,比前清十年、二十年得到的官位都要多好幾倍!”
朱皇帝高聲說道:“朕難道是苛待了東南士大夫了?可是他們呢,收點田稅,推三阻四,還要想辦法轉嫁到小民的頭上,也不怕逼反了小民自己倒血黴!”
在場的官兒都不吱聲。
他們雖然是文人士大夫,但是他們都是皇帝近臣,都在私底下請教了朱皇帝投資的學問。
有錢了也沒有去買田地,而是投資了大城市的房地產了。
所以現在在東南八省的舊文人們的利益,他們雖然同情,但是卻犯不着爲了這些不相干的人搭上自己的前途強出頭。
見到大傢伙都不說話。
朱皇帝自顧自的說道:“所以這一次,朕要徹底絕了一切陋規,這什麼文人士大夫讀書人,和普通小民沒有人什麼區別!不存在任何特權!”
“該交的稅一視同仁,一體交納!”、
“傳朕旨意,從即日起,全國進行田產實名制登記,確保每一塊田地的產權都具體到個人!誰擁有哪一塊田產,都需要領取田產證明,日後無論是買賣還是遺產過戶,都必須要在朝廷進行的登記管理,否則按照無主之地處理!”
田產實名制?
大殿內一羣高官面面相覷。
田產要辦田證,還要在朝廷進行等級註冊。
這.這以後誰敢買田了。
大明朝官員的俸祿纔多少啊。
哪個當官的要是一下子買了幾萬畝田。
不用說。
肯定是貪官。
朱皇帝當然知道手頭下的官員都不太乾淨。
官僚的歷史,大概就是貪污的歷史。
朱皇帝可不敢指望手頭的官員一個個都是兩袖清風的清官。
人性上的東西不是說兩句大道理,講講仁義道德就能被克服的。
所以朱皇帝對於貪污其不是不能容忍。
他知道,這杜絕不了。
不過他要確保的是不會發生系統性的貪污導致官僚系統崩潰,導致大明朝廷的財政體系崩潰。
這就要模仿近現代的國家政權建立起專業化的稅收制度了。
而且這個制度必須要有法律來保障執行。
朱皇帝見到衆人的表情,嘴角露出了一絲微笑:“朕知道大家都頗有財產,不過大家的財產加起來也不會超過朕的一成,朕這個皇帝就是大明朝首富,難道還怕大傢伙發財了?諸卿申報的只是耕地,至於其他的城市房產、商鋪、股票、存款、債券等,都不在此列!”
沒錯。
朱皇帝這是要和地主階級過不去了。
地主階級在這個時代是落後階級嘛。
肯定是不太能發展工業化的。
財富被地主階級固定在土地上。
無法進入市場流通。
這在朱皇帝看來簡直是罪大惡極!!
這是對資本主義發展最大的阻礙!
所以。
和地主階級過不去是必然的。
打地主不是因爲地主是壞蛋。
而是因爲他們是時代發展的絆腳石!
不過朱皇帝的大明帝國畢竟不是革命得很徹底。
所以只能通過各種手段,來限制傳統的地主-佃戶的生產關係的產出。
最好能讓這些地主們都沒辦法通過這樣簡單粗暴的租賃就能獲取到足夠的利益。
這樣他們纔有動力去進行“土地的資本化經營”。
不逼他們一把。
誰也不願意輕易改變。
其實傳統文人士大夫能維持地主-佃農這樣粗糙的生產關係的利益,很大程度上是和他們擁有的特權有關的。
如果把地主士大夫擁有的那些特權全部免除。
這種粗糙的土地管理方式能夠獲得的“投資回報”就相當有限了!
在投下了“田產實名制登記”這個震撼彈之後。
朱皇帝就宣佈小朝會結束,然後把幾名重臣留下了下來繼續開銷會。
“皇上,這個田產登記怕又是個得罪人的事情”
顧鬆有些面帶猶色的說道。
這田產實名登記,肯定是得罪人的,畢竟這時候的地主老財可都是守財奴,白銀都藏在地窖裡面發黴呢。
看到在場的官員都有些爲難。
朱皇帝笑了。
“這事也不用擔心,朕自然不會往死裡得罪士大夫,而且朕現在做的事情,可都是對士大夫們有利的,朕也是讀書人,也算是士大夫之中的一員嘛,所以現在做的是事情,都是爲天下士人打算的。”
呃.你算個什麼讀書人。
論語都背不全的.
官員們心裡面吐槽。
但是嘴巴上當然不敢說了。
“這登記田產,是爲了下一步實行的【分稅制】配套的,朕打算推行【稅法】,好讓這收稅納稅之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制度可以配套,日後大家都按照規矩來,士大夫的好處少不了。畢竟天下人都知道,我大明是和士大夫共天下的。”朱皇帝說道。
什麼和士大夫共天下
在場幾人都知道朱皇帝這麼說的時候,肯定是要狠狠的得罪一番士大夫了。
“皇上,何爲分稅制?”
顧鬆問道。
朱皇帝嘴角上揚。
分稅制,自然是剽竊了後世的辦法了。
後世經歷過一個連續四十年的高速發展期,地方上的官員們在那四十年不遺餘力,想盡辦法,擴大財政,招商引資,發展地方經濟。
每個地方可以說都是鉚足了力氣。
之所以如此,第一原因當然是因爲地方官員們都是人民的好公僕,都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了。
而在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一點點小原因。
那就是利益!
後世的稅收分中央稅和地方稅。
而大部分發展房地產、招商引資帶來的稅收都是地方稅。
地方上的經濟越繁榮,地方財政盤子就越大。
地方上使勁兒撈錢呃,不是,是使勁兒爲人民服務的勁頭當然也就越大不是。
地方上如果收到多少稅都被朝廷裝進了腰包,地方上一點都留不下,那地方上還能有什麼幹勁?
什麼都收走。
就無法激發積極性!
這一點。
當老闆這麼成功的朱皇帝如何不知道?
之前大明還沒天下一統,各項制度,體系都沒建立起來,有些地方甚至還在實行軍管,有的地方還在打仗、。
還有的地方土匪遍地,地方治安混亂。
這些都需要派遣軍隊梳理——大明可容忍不了土匪,因爲大明朝廷是要招募移民去關外,去南洋的,地方上土匪完全是障礙。
而到了現在。
四川、中原還在梳理。
但東南八省就可以先行進行稅收制度改革了。
“朕有這個想法已經有些年頭了,大明的稅收,得分地方稅,中央稅,朝廷不能把地方上的一切都收走,要給地方上保留一定的稅收財源,才能更好的建設地方,中央稅就是關稅、利息稅、鹽稅三項目,地方稅這是商稅、田稅、礦稅、印花稅四大項,稅收的多寡,要直接和在各級議會擁有的名額掛鉤,稅收多的地區,擁有的議員數量就多,地方上只要完成才停下達的稅收指標,即使是自身財政無法做到自給自足,要靠上級和朝廷補貼,也是可以在各級議會保留一定數量的代表權.無納稅,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