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

萬仙陣後,準提、接引帶領衆仙迴歸西方。準提爲佛母,接引稱阿彌陀佛。文殊廣法天尊稱文殊菩薩、普賢真人稱普賢菩薩,弟子木吒跟隨慈航作惠岸行者。而慈航道人則成爲觀世音菩薩。觀音將自己道場設在南海普陀山紫竹林,又收了龍女作右近侍。接引分身降世天竺歷劫。

天竺北部有十六國,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還有若干獨立或半獨立的小國,釋迦族統治的迦毗羅衛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屬於憍薩羅國,位於今天尼泊爾境內,接近印度邊界。釋迦族從事以稻作爲主的農業。當時釋迦族的政治體制,有學者認爲是貴族共和制,即由少數統治者協商進行統治;另有學者認爲釋迦族實行的是專制的少數寡頭政治。

釋迦牟尼的父親淨飯王是釋迦族的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鄉天臂城待產,在藍毗尼園產下佛陀。相士阿私陀聽聞太子出生,進宮預言太子將會成佛,而他等不到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後去世,他由淨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另說由乳母撫養。七歲開始接受學業培養,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以及兵法和武術等。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爲妃,生有一子名羅睺羅。在一部早期經典中,他自述青年時期生活奢侈,極盡聲色娛樂,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這是當時貴族階層無論武士或商人習以爲常的奢侈情況。但他因深深困擾於生死問題而出家。

在當時十六國爭霸的時代,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東方剎帝利)臣屬於憍薩羅國(西方婆羅門勢力),釋迦族不斷受到強鄰的侵略威脅,地位十分脆弱。作爲沒落部族的王子,面對國族暗淡前景,他有意爲迦毗羅衛爭取思想權威的地位,從而鞏固剎帝利的統治。

沙門思潮的影響:當時的印度,在重解脫的宗教風氣下,對哲學和思想的追求相當普遍。出現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門,這是婆羅門的對立面。深居於森林茂密之處進行沉思,是印度的傳統。這淵源於稍早於《奧義書》的《森林書》時代,到佛陀時代已成爲印度上層階級的一種風氣。

成長環境與個性:幼年喪母的他,在年少時便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在隨父外出農耕祭典時,獨自在樹下坐禪,達到初禪之境;他見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痛感衆生相殘。這種對世間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結婚生子後也沒有消除。所謂“四門遊觀”事件:他出城分別見到老人、病人、死人,當最後看到出家沙門時便決定出家,一般認爲這是釋迦牟尼出家動機的象徵性說法。

佛陀29歲出家。他在某天中夜離城,行至阿那瑪河畔,剃去鬚髮並去除飾物。[然後南行至當時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國,這裡羣集衆多新型思想家。據載他在首都王舍城託鉢時引起了頻婆娑羅王的注意,國王勸他放棄出家並交給他一支軍隊,他拒絕了。剃髮和託鉢是當時出家沙門的風尚,表示與婆羅門的對立。

他從學阿羅陀迦蘭,達到“無所有處定”。阿羅陀希望他留下,但他因爲不滿足於此而退出;又從學鬱陀蘭弗,達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別,住於“平等寂靜”的知見,感到心似乎與“不動的真理”合一。但這仍然無法解決問題,他還是離開了。

瑜伽禪定是印度東方哲學的具體形式,到釋迦時代則十分流行。這裡的“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包含在原始佛教教理的“四無色定”中。佛教在禪定上安立智慧,表示只修定並無法契合真理。禪定雖是心的鍛鍊,但出定後又回到動搖不停的心,所以禪定自身是盲目的。

釋迦牟尼苦行處是尼連禪河畔的優婁頻羅聚落。苦行流行於各時代,主張折磨不淨的肉體達到解脫,受出家人普遍崇敬。佛以六年時間深入極端苦行,摧殘自己的身心,竟使其他苦行者以爲他將喪命。最終他認爲苦行無益,因無法達到覺悟與涅槃,所以放棄。他回憶起小時候在樹下的初禪體驗,認爲這可能有所幫助。他在尼連禪河沐浴,接受了牧女蘇耶妲的乳糜之供。憍陳如等五隨從因此厭棄他。這成爲佛後來表達佛教立場的開端,即佛教的教義不提倡無意義的苦行。

他通過正常飲食恢復了體力,來到距苦行處不遠的伽耶城,聶興源忽然顯現在他面前。釋迦牟尼萬分詫異:“你是?”“吾乃本元道人是也,見你苦苦尋道而不得故來與你一見。”“不知前輩有何高見?”“大道造化萬物、各按其時成爲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大道從始至終的作爲、人不能參透。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大道的恩賜。大道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並且大道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日光之下、在審判之處有奸惡.在公義之處也有奸惡。大道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因爲在那裡、各樣事務、一切工作、都有定時。乃爲世人的緣故、是要試驗他們、使他們覺得自己不過像獸一樣。因爲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都歸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呢。故此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因爲這是他的分.他身後的事、誰能使他回來得見呢。所以世間一切皆爲虛空,唯尋得大道,以道爲心方可成矣!”隨後爲他開闢一個空間後世稱爲“掌中佛國”隨即消失不見。而釋迦牟尼不久後開悟成爲“佛陀”。此時他35歲(或31歲)。據上座部所說,成道前,當他努力調伏自心,七年來圍困他的“魔”在此時“現形”。其“十魔軍”不樂梵行;飢渴;貪愛;懶惰昏沉;恐懼;疑惑;毀損執着;獲取奉承、榮譽與非正名聲;貢高我慢。諸天無法戰勝“魔軍”,也曾有修行者投降。他以“慧”戰勝“魔軍”。

關於釋迦牟尼覺悟的內容,《阿含經》中的說法竟有十五種之多,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或說由四諦而悟;或由十二因緣而悟;或四禪中得三明而悟。作爲完整系統化的四諦和十二因緣,或不視爲成道內觀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內容,都是關於緣起和寂滅的學說。佛陀開悟後享受於法樂中。他感到其學說尚不能被接受和理解,有不願說法的心理。

佛靜坐約一個月期間有二商人供養麩蜜)後開始遊行。他欲尋找離開自己的五比丘。途遇詭辯外道鬱婆伽問他師從何人,他表明無所師從而成道,這位異學者只說“也許吧”,搖搖頭往另一條路走了。這裡暗示爲一條邪路,鬱婆伽的反應象徵有些人還不願瞭解這種新的學說。

他來到位於波羅奈城郊外的鹿野苑,這裡距伽耶城約210公里,有野鹿自由活動,當時的宗教家聚集於此。他找到五比丘,他們有意表示冷淡。佛表明自己已經證悟,將示法教化。五人持續了相當長時間的質疑,但最後認可了他並聽聞教導。他們在鹿野苑過着集體生活,五比丘一一領會了說法的內容,成爲佛的首批弟子。釋迦牟尼在鹿野苑的首次說法。

這段時期說法的內容,一般認爲他首先闡明“中道”,後說“四諦”或“八正道”。對此也有很多分歧,也有人認爲“八正道”或“四諦”的系統化此時並未完成。上座部和說出世部的記載都說後來佛向五比丘作了一番更深奧難懂的講話,他將經驗現象分析爲“五蘊”並提出“無我”的學說。

釋迦牟尼前期以摩揭陀國的王舍城爲中心傳教,較晚才涉足北方憍薩羅國的舍衛城。皈依於王舍城的須達多長者,是舍衛城的首位佛徒;由於他的活動,佛教纔在舍衛城奠定了基礎。他買下太子祇陀的一塊地,修建祗園精舍贈送給教團,釋迦牟尼後半生才得以在舍衛城傳教。

佛教在舍衛城的傳播,經歷了敵對勢力各種阻礙。本土宗教以六師外道佔支配地位;從國王起,傳統婆羅門教形式上仍受重用。據載,舍衛城一個祭火婆羅門見釋迦牟尼正在託鉢,對他破口辱罵。佛教在當時環境不被輕易接受,佛陀也遭到他們的陷害。和妓女有關的旃遮僞裝懷孕事件、孫陀利被害事件,這兩起婆羅門勢力製造的陰謀都發生在舍衛城傳教最初期。

儘管有外界種種阻礙,佛教也在舍衛城得以廣弘。波斯匿王的皈依有重要作用,他看到佛受民衆崇敬,自己也成爲佛教的熱心保護者。其他重要弟子如富樓那、須菩提、迦旃延,都是在舍衛城皈依佛教的。其中須菩提是須達多長者的外甥,其他二人則是慕名而遠道來訪的。

被譽爲“雙賢弟子”的舍利弗與大目犍連,在佛陀晚年遊化各方,使佛法得以有序開展。在耆那教記錄中,甚至認爲佛教教團是由舍利弗統率而非釋迦牟尼。然而這兩人先於佛陀相繼去世。舍利弗因病而死於故鄉那羅陀村;目犍連在羅閱城遭婆羅門襲擊,傷重而死。不久後佛陀在一次說法時說:“舍利弗和目犍連入滅後,我覺得這樣的集會,猶如虛空……”

“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將盡、年壽將滿,年齡已八十矣。

阿難,猶如舊車輛之整修,尚依革紐相助,勉強而行。”

生命的最後一年,釋迦牟尼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住了一段時間。

從靈鷲山回故國迦毗羅衛,是最後的旅途。然而他在返回故鄉的途中逝世,見接引後設一空間稱作靈山被成爲如來佛祖,諸佛菩薩法身皆入蓮花座。

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第一百八十二章紅孩兒皈依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對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一百八十三章悟空再被逐第一百六十章禪院失袈裟第一百九十八章景教第一百一十一章道成肉身第一百四十八章李靖第五十八章周公第一百三十二章異端滋生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七十九章看管蟠桃園第一百二十五章使徒傳道(二)第一百四十章周瑜第一百七十一章三打白骨精第一百二十三章耶穌昇天第八十八章合縱連橫(二)第五十八章周公第一百六十七章四聖試禪心第一百三十五章道教發展第一百六十八章五莊觀第七十八章官封弼馬溫第四十五章齊聚誅仙陣第一百二十五章使徒傳道(二)第一百二十一章被捕第五十七章帝辛自焚摘星樓(三)第八章菩提現世第一百八十一章猴王戰紅孩兒第五十六章王伯欽第二百零八章方臘第一百九十八章呂洞賓第一百零六章漢武帝(四)第一百六十八章五莊觀第一百二十六章使徒傳道(三)第八章菩提現世第八十四章孫臏與龐涓(二)第一百三十五章道教發展第一百四十一章司馬懿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五十一章本元了恩怨第一百零四章漢武帝(二)第五十八章周公第二百零四章太宗執政第二百零七章狄青第二十三章哪吒鬧東海第二百二十七章文藝復興第一百零八章花果山大戰第十七章牛郎織女第九十四章秦王掃六合第六章盤古兒女第一百五十三章劉全進瓜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一百零八章十二使徒第二十四章哪吒鬧東海(二)第四十三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三)第二十六章姜子牙下山(二)第一百三十五章道教發展第二百零三章王安石變法第一百四十三章菩提達摩(二)第四十二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二)第一百八十四章真假美猴王第九十九章項羽第一百四十章周瑜第八十三章孫臏與龐涓第一百三十六章道教發展(二)第一百三十八章六出祁山第四十九章大會萬仙陣(三)第一百五十八緊箍兒咒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八十六章西門豹第一百六十七章四聖試禪心第四十三章孔宣兵阻金雞嶺(三)第一百三十七中隆中對第一百三十六章道教發展(二)第二十一章帝王辛自毀江山第十二章軒轅黃帝第一百九十四章九九歸真第一百零八章大鬧蟠桃宴第一百八十二章紅孩兒皈依第八十九章齊宣王第一百三十六章道教發展(二)第九章菩提現世(二)第一百零六章雜記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一百零九章叛徒猶大第二百一十五章馬可·波羅第二百零九章李元昊(二)第八十七章合縱連橫第一百四十四章孝文帝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三十三章文王吐子弟三十五章子牙收徒第二百一十五章馬可·波羅第九十七章始皇帝(二)第三十七章哪吒助西岐第七十六章釋迦摩尼第二百零六章楊延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