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賭?

王建東手裡拿着包好的蘭花,笑呵呵回來。

胡曉輝嫌價格貴,王建東又不談價,心裡正有些不高興。不說話。

當然,她之所以生氣,最關鍵的是王建東根本不和自己商量,自作主張。

“多少鈔票買回來的?”胡建國一看女兒臉色,判斷這顆蘭花價格不低,要不然也不至於女兒滿臉的不高興。

“花了500 大元,曉得伐?”胡曉輝岔開一隻手掌,還有些晨晨不平地說道。

這回輪到胡曉輝姆媽吃驚了,簡直有些不敢相信,說:“什麼,一株花花草草,就敢要價要五百?”

“就是的呀。小毛一聲不吭,一分錢都不帶還價的就把錢給老太太,財大氣粗的來?”

胡建國看着王建東,笑了笑。

胡曉輝姆媽還在說:“小毛你要知道,現在我和小花爸爸的工資,一個月加起來也沒有500的,賺錢都不容易。”

王建東不作聲。

實際上他知道,如果真要是自己的判斷沒錯,手裡的這株蘭花真是野生蕙蘭的話,實際上500的價格真心不高。甚至心裡暗暗有一種撿漏的感覺。

用上海話來說,今朝就是撿着“皮夾子”了。

他以前曾經聽飯店的老胡講起過現在市場上蘭花的行情,心中大致有譜。

但是野生的大蘭花爲什麼炒這麼貴,甚至是有價無市的地步,這些話真要是說出來,不要說胡曉輝父母,甚至是胡曉輝,可能都不一定會理解,更不要說是相信了。

當然,他之所以現在不敢多說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連自己也沒有完全十足的把握。

大不了,就算是賭上這一回的吧?

剛有這個念頭,王建東自己都大吃一驚:什麼時候自己的性格里竟然開始有了“賭”的成分?

是一直有,自己沒有發現,還是這幾年在工作中“鍛鍊”出來的?

低下頭不響。王建東實際上自己在心裡默默檢討。

見王建東這樣,胡建國以爲他自知理虧纔不說話。於是笑道:“小毛,沒看出來的呀,你一個工科生,竟然還有養花的這個愛好?”

王建東仍看着手裡的蕙蘭,不作聲。

胡曉輝姆媽卻以爲是自己說話是的王建東不高興,汕汕一笑,說:“算了算了。都已經買好了,也就不要去爭論這些了。”

胡曉輝顯然對王建東還是有意見,側着臉不說話。

王建東知道胡曉輝父母可能對自己買這株蘭花有誤解。

他想了想,把手裡的蘭花攤開來,擡起頭,笑着解釋說:“阿姨,是這樣的。今天我買到的可能是一株野生蕙蘭。要是沒有買錯的話,實際上它在市場上遠不止這個價格的。”

蕙蘭是中國栽培最久和最普及的蘭花之一,古代常稱之爲“蕙“。蕙蘭以其植株挺拔,花大色豔,花莖直立或下垂,花朵碩大而爲人們所喜愛。

他接着說,蕙蘭主要用作盆栽觀賞。比較適合於室內花架、陽臺、窗臺擺放,顯得典雅豪華,有較高品位和韻味。要是有多株組合成大型盆栽,放在賓館、商廈、車站廳堂布置,則氣派非凡,惹人注目。

話說完,胡建國對王建東翹大拇指,說:“小毛,看來你還是有些研究的啊?”

胡曉輝姆媽正要說話,胡曉輝卻先說話了。

她說道:“老爸,小毛對蘭花其實上不是很懂的。只是我們在高橋的時候,認識一個開飯店的老闆。那個老闆的大門口就擺着這個品種的一大盆蘭花。因爲小毛去過好多回,和老闆熟悉,這樣才稍微有一些關於蘭花的認知。”

胡建國目光看向王建東。

小毛笑笑,說:“我也不能百分百肯定就一定是蕙蘭。說實話,花沒有開出來,我是沒有百分百把握的。要不就只有去高橋找老胡來做鑑定。”

過一會兒,胡曉輝姆媽突然間問:“小毛,你剛纔看着老太太可伶,才這樣照顧她的?”

王建東點點頭,說:“可能也有一點吧。”

他說:“想想也是,現在大過年的,老太太竟然還要揹着蘭花出來賣。她雖然不肯說其中原因,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裡面肯定有難言之隱的。我當時的想法,就是能幫都多少就幫多少吧。”

胡建國搭話,說:“這老太太,是遭罪的喲。也不知道她有沒有兒女?想起來這大冬天的,家家戶戶都在歡歡喜喜過大年的呢?

“是可憐的呀,這位老太太。”說到這裡,胡曉輝姆媽眼圈發紅,聲音都有些哽咽起來。

這時候天色開始暗下來。華燈初上,豫園的花燈開始漸次點亮。

豫園燈會是上海春節期間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

有人說,豫園是上海最中國化的地方。也的確是,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這裡的燈會將每天隆重上演,熱鬧非凡。

豫園燈會歷史悠久。

道光二十九年就有上海的清末思想家王韜在《瀛壖雜記》中就有記載:“城隍廟內園以及萃秀、點春諸勝處,……正月初旬以來,重門闊啓。上元之夕,羅綺成羣,管絃如沸,火樹銀花,異常璀璨。“

早年的城隍廟歷來是上海城裡過年時最熱鬧的地方。有詩爲證:“新年無事快逍遙,行過園中九曲橋。忽聽兒童齊拍手,誰家鷂子半天搖”。

過年逛城隍廟是很多老上海人的歲月記憶。多少年來,豫園成爲人們的“白相”中心。

而豫園看燈,則是上海人過年最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到最具有上海傳統特色的老城隍廟附近去看燈當然就更有年味了。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八,豫園燈會就在具有明清兩代南方園林建築風格的豫園商城舉行。

這時候的豫園燈會,更是滬上新春佳節市民遊客觀景賞燈的“過年勝地“。攜親伴友在老城廂裡逛一逛、九曲橋上走一走,看看花燈、買點小吃,年味就出來了。

胡曉輝姆媽第一個站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笑道:“走,我們一起去看燈會。我都等好多年了的。”

第309章 查電話第213章 捉蟋蟀第123章 “未雨綢繆”第144章 真是這樣?第268章 報社浦東辦事處第218章 好風憑藉力第365章 老同學見面第234章 工人俱樂部溜冰場第328章 種植蘑菇?第195章 虎頭奔第22章 凍豬頭第31章 琢磨第139章 矮了30公分第121章 糊紙盒第303章 有一說一第109章 宿舍火鍋第165章 大喇叭第319章 落寞第77章 菜滷蛋第70章 陽春麪第40章 關係第133章 自己領會第137章 黑杜酒第99章 冬天汰浴第74章 雨中的黃魚車第356章 賣蘭花的老太太第39章 囁嚅第5章 老虎窗第270章 八百壯士第43章 菱角第349章 墊矮凳腳題外第140章 找原因第273章 大餅油條第274章 陸家嘴的形成第37章 危險第267章 承前啓後之年第6章 沒出息?第100章 考好反而才奇怪第258章 唯獨不可以放開肚皮吃的第192章 拜祭先祖第43章 菱角第154章 細節第298章 巨浪潮頭第21章 乘風涼第90章 要來何用?第234章 工人俱樂部溜冰場第68章 “ 粉絲廠長”第156章 一言難盡第259章 排隊買“好書”第141章 “誠信”隔離網第161章 老胡的兩個感慨第108章 拷老酒第362章 圖什麼?第174章 政策桎梏第56章 小花爸媽第69章 夜談第114章 說來話長第229章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第300章 “四眼”失蹤(1984年)第354章 圖個什麼?第277章 爲什麼要搞金融貿易區?第298章 巨浪潮頭第121章 糊紙盒第32章 多多學習第191章 終於功成第301章 “ 迪多”第237章 提親火腿第65章 讀書重要第220章 乖乖, 抓到寶了的第170章 幽蘭報知己第28章 炒青菜第17章 公共廁所第313章 過了這個村第175章 早做準備第176章 浦東的眼睛第187章 麼得勁第171章 金榜題名第273章 大餅油條第122章 優化第225章 蔥油餅第72章 三林塘肉皮湯第12章 外婆家第235章 哪來的”阿飛“?第249章 “四眼”的廚藝第154章 細節第175章 早做準備第176章 浦東的眼睛第274章 陸家嘴的形成第266章 從地下到地上第223章 南京路商業街第337章 罪過的啊第184章 “原湯化原食”第228章 瑪瑙螺第79章 油墩子第282章 文登路商業街第50章 頭疼的事第93章 惶恐第209章 最後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