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巴拉巴拉”東渡

這次王建海過年前五天才回家,是王建東和謝路得開貨車去虹橋機場接回來的。

因爲怕遲到,加之謝路得第一次去機場,覺得很新鮮,想到時候好好着參觀參觀虹橋機場,所以倆人特意早三刻鐘出發。

等到機場的時候,打聽到王建海乘坐的航班剛剛降落,還在跑道上滑翔。

倆人在機場出口處附近走走看看。

早在74年,上海與日本通航,成爲上海第一條由我國民航飛往國外的國際航線。

最近,民航總局和上海市簽訂交接議定書,自此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由民航總局移交上海市管理,成爲中國三大門戶機場之一,是中國的主要樞紐機場,擔負着上海市乃至華東地區的對外航空運輸業務,對溝通上海地區與全國各地以及世界各大城市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又等好長時間,這個班次的乘客開始陸陸續續走出來。

可倆人在出口處緊盯着一個個走出來旅客,一直也沒找到王建海身影。

後來,要不是王建海自己從出口出來主動問候,他倆都沒有能第一時間認出王建海來。

之所以沒有能認得出來,自然王建海穿着打扮是一部分,但是他身上最大的變化,竟然是頭髮禿了交交關關,再加上那一縷留着的小鬍子,簡直和印象中的二毛判若兩人。

王建東趕緊笑着喝阿哥打招呼,沒有多說話。

只是謝路得一直憋着,嘴脣動好幾回,明顯想笑。見王建東連着斜看自己好幾眼,他也只好忍住。

好不容易把行李等到,三人一件件搬上貨車裡。

王建海帶回來的東西實在太多,大箱子,小箱子,行李袋,還有好幾個打好包的瓦楞紙包裝箱。裡面不僅有給自己家裡帶的東西,還有給他的其他小夥伴們家裡帶的一些東西。

謝路得一邊搬東西,覺得很有意思,笑道:“機場這麼高級的地方,居然還用黃魚車裝行李,不可思議!”

王建海把箱子放後備箱,笑道:“這有啥好稀奇的。現在已經少很多了,之前這裡機場很多都是用黃魚車把行李送到飛機上的。”

“真的假的?”謝路得一臉的不相信。

“是真的,真是用黃魚車送行李。”旁邊有大叔搭話。

謝路天生自然熟,問:“爺叔,你們都是從日本那邊回來的?”

大叔看看謝路得,笑道:“後生仔,你好好着看看,現在周邊搬行李的,其實都是阿拉‘巴拉巴拉東渡’的人員。”

看看四周,確實如是,並且看上去每個人帶回來的行李都不少。

有好多人,甚至東西多得一部“差頭”(出租車)裝不下,另外還叫了一部跟在後面。

“你們是沒看到當時去日本的人所帶的行李,我現在想想,自己都有點吃驚。”爺叔又說道,“衣服牀單被子鍋碗瓢盆全帶上,甚至還有帶大米的,就像是要搬家一樣。”

王建海笑笑,說:“是的啊。還有許多人帶橡膠套鞋,因爲上海經常下雨,大家都穿套鞋的。可到了東京,傻了,下雨天其實根本沒人穿。”

謝路得不理解,問:“你們帶那麼多東西過去做啥?難道到日本那邊全都沒有嗎?”

頁數哈哈一笑,說道:“那你理解錯了。我們帶那麼多行李過去,當然是爲了在異國他鄉最大限度節省鈔票的啊。那邊的東西多貴,你可能不知道的。”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出現了“巴拉巴拉東渡”赴日留學的熱潮。

這股浪潮熱到什麼程度?

上海人當時去日本,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扒分”。

那個時候,幾乎每個上海人都聽說過親戚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在日本“扒分”的傳說。每戶上海人家幾乎都有人員與日本沾上一點邊。不是兄弟姐妹就是父母叔姨;不是親屬的親屬就是朋友的朋友。

那個時候,剛剛對外開放不久,當時的中國,對那個時代的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走出國門去留學是一種奢望。

正是在這樣一個時刻,日本敞開了“大衆留學”的大門。

於是很多年輕人都熱衷於一種通過讀“語言學校”的途徑,去日本打工。

身邊的朋友都去了,自己難道不去?

這樣一來,上海數以千計的職工辭職、停薪留職,告別家鄉父老通過各種渠道“巴拉巴拉東渡”赴日本。

88年4月15日的《解放日報》上,刊登了一篇特稿《“巴拉巴拉”東渡》,形象地描述了當時的場景:

“掄大錘的青工,端盤子的夥計,賣西瓜的小販,忽然搖身一變,穿上筆挺的西裝,拎着鋥亮的皮箱,莊嚴地踏上國際航班的飛機舷梯。‘Bye—Bye,大上海!’”

“巴拉巴拉”,是日語鬆散、無組織的意思。東渡,當然就不要多做解釋了,歷史上曾經有過鑑真和尚東渡日本的故事。

那時候大多數上海人家還沒有家庭電話,有電話來全靠里弄裡的公用傳呼電話。

市面上有一個常見的景:在電話間擔任傳呼的老阿姨,傍晚時刻總是在老工房的大樓下面大聲喊叫,302 室東京長途,403 室大阪長途。

機場出來沒多遠就是虹橋路。

建國後直至改革開放初期,由於虹橋路一路向西通往西郊賓館和虹橋機場,虹橋路便成爲上海最著名的國賓道。

王建海望着眼前的上海,感覺上喝前幾年自己再次去日本的時候差不太多。

天氣灰濛濛的。車窗外上海的景象,包括街道,道路,甚至是行人,很多也是灰濛濛的。

到淮海路開始堵車。王建東介紹說,前面上正“開膛破肚”修建着上海第一條地鐵線。

這時候都已經熟悉了一些。等紅綠燈的時候,謝路得開玩笑:“阿哥,這次你去日本變化大的。講實話,在機場的時候你要不是自己走過來,我真還以爲是電影裡日本*武士的。”

王建海不響。

過延安路隧道的時候,更是擁擠得一塌糊塗。等到家裡的時候,都已經快晚上七點了。

第267章 承前啓後之年第212章 告誡和交代第19章 油菜花第342章 烤紅薯第252章 “了不得呀!”第351章 深以爲然第141章 “誠信”隔離網第112章 空氣靜止第194章 難捨的鄉愁第243章 宣講會第283章 “ 微縮版的山東”第262章 大橋雄姿初具第227章 這麼多豬肉?第269章 有事call我第262章 大橋雄姿初具第100章 考好反而才奇怪第129章 柴爿餛飩第275章 軸線大道樣板段闢建第159章 痛苦來哉第109章 波光粼粼(新)第84章 改學業成績第261章 辦公室做衛生第340章 胡曉輝父母做客第323章 “搛起來吃掉”第109章 宿舍火鍋第193章 王埭莊第333章 盛開的水仙花第16章 剃頭攤第261章 辦公室做衛生第151章 因材施教第304章 心事重重第300章 “四眼”失蹤(1984年)第17章 公共廁所第309章 查電話第146章 學習第10章 何萍第312章 住房的困難第132章 “內部談話”第97章 “褲衩經濟”第100章 考好反而才奇怪第52章 聚會第259章 排隊買“好書”第127章 淵源第51章 老何第43章 菱角第62章 小炮筒子第152章 良苦用心第114章 說來話長第224章 外灘“情人牆”第48章 荷葉田田第77章 菜滷蛋第267章 承前啓後之年第63章 星期日工程師第293章 臨江中學學生第90章 要來何用?第129章 柴爿餛飩第211章 梨子的滋味第5章 老虎窗第196章 “咯噔”第342章 烤紅薯第265章 “ 西服熱”第9章 腳踏車第79章 油墩子第42章 社隊經濟第209章 最後一樁第74章 雨中的黃魚車第354章 圖個什麼?第81章 苦日子何時纔是個頭?第133章 自己領會第96章 要想富先修路第174章 政策桎梏第180章 汽笛聲聲第222章 識貨的老先生第46章 就該扯蓬第111章 委屈與隱忍第84章 改學業成績第286章 外婆家的葡萄架第37章 危險第59章 陽陽第225章 蔥油餅第9章 腳踏車第312章 住房的困難第33章 所謂青春第277章 爲什麼要搞金融貿易區?第298章 巨浪潮頭第106章 東昌路消防瞭望塔第221章 花鳥市場第60章 視察第250章 包產到戶第271章 戴着鋼盔頂住!第35章 抓蟛蜞第240章 爲什麼下海?第127章 淵源第276章 心裡很不爽第240章 爲什麼下海?第252章 “了不得呀!”第233章 就差一點第116章 “三轉一響”第243章 宣講會第247章 浦東成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