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恩怨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遵循這一原則的趙繼統正隔岸觀火的看熱鬧,誰知卻引火上身了。

中情局不甘心背黑鍋,也開始利用控制的媒體進行“禍水東引”,民間出現了數種所謂的肯尼迪之死的“內幕”。

首先約翰遜成爲了肯尼迪一案中,被懷疑最多的對象。要說理由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根據美國的法律,當總統在任期意外死亡後,副總統可以繞開競選,直接繼任美國總統。也就是說,肯尼迪死亡,約翰遜便是最大的受益者。

約翰遜繼任後,廢除了肯尼迪頒佈的多項法令。其中影響最大的一條,就是廢除了肯尼迪讓美軍從越南撤軍的命令。那麼,約翰遜爲什麼要讓美國介入越南戰爭呢?

不少人推測,美國有一部分高層官員,能夠在國際軍火商中得到鉅額分紅。而一旦撤軍,這份分紅肯定也就蕩然無存。以約翰遜爲首的官員們,爲了自身的利益考慮,不得不將肯尼迪刺殺。

除了約翰遜之外,美聯儲也是殺死肯尼迪的重要嫌犯。因爲在1963年,肯尼迪曾簽署過一項法令,想將貨幣發行權力收回到政府的手中,徹底擺脫美聯儲的控制。這件事觸及到了太多人利益,美聯儲最終出手,肯尼迪含冤而死。

FBI也沒能倖免,有傳言說,肯尼迪總統和在司法部任職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曾想削弱FBI的權力,甚至動過罷免胡佛的念頭。於是FBI纔是幕後真兇。

當然,這些個理由也僅僅是人們的推測。畢竟如果從國際社會的層面來看的話,剛剛被肯尼迪搞垮臺的越南吳廷豔集團,以及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擔驚受怕的卡斯特羅,也都有理由出手殺掉肯尼迪···

隨後在約翰遜總統的嚴令之下,各個部門聯手將愈演愈烈的謠言勢頭壓下,中情局也終於可以緩過勁來,舔舐一下自己的“傷口”。

他們的損失不小,一個“異種殺手團”、一個絕密基地、以及大批資深情報員和不少的高層管理者。

聯邦調查局與中央情報局這兩大諜報機構的緊張關係,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埃德加·胡佛領導的FBI和威廉·多諾萬麾下的戰略情報局(中情局前身)互相瞧不上眼。

二戰爆發後,胡佛嚴防其他競爭機構介入他的情報領域,因此經常與海軍情報局和陸軍情報局發生糾紛。爲加強國內管控,美國總統羅斯福於1940年6月賦予胡佛國內調查的管轄權,從此胡佛的地位便不可動搖,但對外情報工作卻給他帶來挑戰。

珍珠港事件爆發,儘管後世對美國是否事先知道日本的偷襲計劃有所爭論,但在當時,這場災難性事件被認爲是FBI的重大情報失誤,美國媒體甚至寫道,“國內的超級偵探、聯邦調查局局長埃德加·胡佛成爲衆矢之的”。

胡佛則稱“夏威夷事務的管轄權主要屬於海軍”。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決策者們決定“集中化”情報組織。

1942年6月,戰略情報局成立,多諾萬任局長。這是美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情報機構。大戰期間,多諾萬與胡佛的矛盾甚多。

1942年10月,當多諾萬手下的特工潛入西班牙駐墨西哥使館偷拍一本海事密碼簿時,FBI的人也趕到。警報嘶鳴,紅燈忽閃,戰略情報局的人只好逃走。多諾萬對此大爲惱火。

1943年,多諾萬提出戰略情報局與蘇聯內務人民委員會建立聯繫的計劃,胡佛聽到風聲後,立即致信白宮,警告這樣做會“對本國內部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最後該事件不了了之。

1944年11月,多諾萬向羅斯福提議將戰略情報局改組爲一個新的對外情報局,即現在的中情局,直接對總統負責。由於該消息被泄露,建議沒有實施。多諾萬確信是胡佛從中作梗。

二戰結束時,胡佛無可爭議地成爲美國國內情報機關的首腦,在戰後海外情報的未決競爭中也獲得同等機會。

但1946年1月,杜魯門總統下令組建中央情報組,一年多後,成立中情局。兩大機構一個主內,一個主外,但產生矛盾仍然在所難免。

至今,中情局人員仍然被聯邦調查局視爲知識分子、喝着葡萄酒、抽着菸斗、有時很冷淡的人,中情局則將聯邦調查局人員看成抽雪茄、喝啤酒、敲門的警察。有美國媒體形容稱,這真是一對“糟糕的朋友”。

趙繼統在“25區”的事件中,爲FBI落了大臉,胡佛感覺終於壓了CIA局長赫爾姆斯一頭,所以當CIA的招待處長科爾比要求歸還“25區”基地時遭到了嚴厲的拒絕。

胡佛直接電告總統,CIA不過是個情報蒐集機構,他的特工培訓何必搞得神神秘秘?必須公開進行!

剛受其牽連的約翰遜深以爲然,批准了將“25區”交給“特別事件調查&管理局”,作爲培訓美國本土“驅魔師”基地的使用計劃。

美國本土由於“新教”的流行致使“驅魔牧師”這個行業的從業職幾乎爲零,才致使各處的邪教紛紛來美,各個派別支援的“驅魔牧師”又因爲教義的問題,不適合駐紮在本土的教堂裡。

集中起來也不失爲一個好辦法,而且政府還從各州的孤兒院選取合適的兒童也送往“25區”,來培養自己的下一代“驅魔師”(只注重能力,與信仰無干)。

原“第六區”副司令塞繆爾准將帶領他的“旅級戰鬥隊”駐紮在“25區”,任基地司令。

同在“特別事件調查&管理局”的管理之下,所以兩個區的交往日益加深。

趙繼統也經常帶着“51區”和“第六區”的“異種”,搭乘地鐵送往“25區”新修建“地牢”作爲“教學模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