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加霜

朱友康的創作夢想,在嚴酷的現實下很難得以實現。

在這些日子裡,他經歷了人生的各種變故,充分體驗到了生活的艱辛,對於人性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現實生活留給了他太多的感悟,也使他對人生的真諦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別說能騰出創作時間了,就連半點創作思考的時間都沒有。

面對姐夫的離世,面對絕症對母親的突然侵襲,面對腎病對張美珠的再次進攻,面對疾病對父親的摧殘折磨,他甚至連半點創作的經理都沒有。

張美珠出院以後,他除了上班和照顧美珠,還要回南丘村老家,伺候他的父親和母親。

儘管姊妹五人,但是,他跟姊妹們時按照一週一個週期的約定安排的值班。

而他自己的安排是每個週五晚上返回,週六和週日都是他的值班時間。

每週七天,他要主動佔有週六日的兩天和兩個夜晚。遇到節假日他更要主動回家。只要有個空閒,他還會見縫插針跑去看望。

他常常從蓬州飯店裡做上可口的飯菜,打好包,待回老家給老人享用。

他還要操心外甥上學的事宜,不僅要資助生活費用,還要再外甥成長的路上多指導,多提醒。

令人不巧的是,這時候偏偏又遇上了麗麗和友梅懷孕生孩子,這樣以來,照顧老人的負擔就更重了。

姐夫大友走了,友健在煤礦上班,妹夫樑生和另一妹夫炳良都在外地,給幫上幫的也就剩下了姐姐友鍾和妹妹友梅了。

這樣的日子更加緊張起來。

再加上張美珠跟他鬧情緒,不僅對他不聞不問不關心,反而對他的攻勢更加兇猛,幾乎到了嚴重精神家暴的境界。

還有緊逼債務加身,困得他寸步難行。他幾乎到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地步。

日常生活的煎熬,伺候病人的煎熬,來自精神的痛苦,來自失眠的折磨,他有些抑鬱了。

他常常魂不守舍,他常常丟三落四,他常常失魂落魄,他常常在大腦裡斷片——一邊說着上局,早已經忘記下一句該怎麼說了。

這種困擾和痛苦,一步一步地把他推上絕望的邊緣。

無獨有偶,就在他最難熬的日子裡,學校裡又推進了進一步考覈改革。

朱振雄最近既沒有被罷免,又沒有搞突然襲擊的查校,而是在風平浪靜中推出了一套考覈方案。

這份方案對學校全局性全方位的考覈,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安排。

凡是教委系統的全部科室,對校長、副校長、教師及學校教育管理、教育質量等各個方面,都規定了具體的考覈內容、考覈要求和考覈權重。

素質教育又迴歸到了本該應有的位置。

朱友康不敢怠慢,馬不停蹄,積極奮戰,組織主要力量,研判推定教委這個文件的核心要義,參考這些核心要義,結合石腦中學的具體情況,制定完善了本單位的和考方案。

學期就要結束了,全縣統測考試馬上就要到來,朱友康雄心勃勃,信心百倍,他有把握拿到全縣最好成績。

就在他緊鑼密鼓抓管理的時候,他接到了友兵打來的電話。

“友康,快快回來,咱姑父不在了。”

友兵急促地說道,顯然有些悲痛。

“姑父不在了?姑父不是好好的嗎?”

朱友康詫異地問友兵。

“急性心梗,倒在工地上了。”

朱友康心裡更加沉重了。

姑父梁鴻信,一生都奉獻給了南丘村。南丘村的成長史,就是姑父梁鴻信的奮鬥史。

他八歲代表南丘村給日本炮樓送信,替村長和保長應付日本鬼子。

從小跟隨父親建立地方武裝,主動聯繫山區裡的八路軍進駐南丘村,像小兵張嘎那樣爲八路軍做掩護,給村民站崗放哨。

他13歲參加由地方組織的蓬州縣獨立大隊、民兵基幹隊和八路軍駐蓬州辦事處舉辦的抗日民主高小學校學習。

在土地革命運動中,少年的樑上山積極上進,思想進步,踊躍參加鄉村的各項集體活動,加入了中國青年團,幫助村民參加互助組。

由於上過抗日學校有文化基礎,農民推舉他爲互助組組長,村民兵教導員,抗勤秘書。

20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中丘鄉人民代表,鄉團總支書記,任村民兵政治教員,擔任村合作社高級社社長。

隨後當選爲村支部書記,爲南丘村立下了汗馬功勞。

1965年是興修水利工程的偉大創舉之年,農業生產增收糧食20萬斤,改旱地爲水澆地千餘畝。

他的成績得到了縣級領導的表揚。

從1963年起連續三年被評爲“縣級勞模”,出席新州地區勞動模範。

新州日報刊登連載了他的英雄事蹟。

1963年9月21日,1964年3月3日和1966年3月26日,《新州日報》分別刊登了《抗洪救災的戰鬥永雄梁鴻信》、《梁鴻信——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和《戰天渠上的英雄事蹟》等表揚文章。

1966年4月17日省委召開積極分子表彰大會,蓬州縣農業戰線上出席這次大會共有3人。

梁鴻信就是從農業戰線山選拔出來的三人之一。

做出成績的優秀幹部——農業戰線的梁鴻信,代表新州地區在大會上發了言。

他帶領南丘人民,先後建成了東西中三座大橋,修築了三座東西中小型水庫,爲各生產隊規劃修建了六口大口井,實現了每個生產隊一個大口井的目標。

爲了解決羣衆吃水難問題,他邀請新州市蓬州縣水利專家,分別在村南和村西山坡上,鑽出了兩眼深水井,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管。

從此,村民們告別了建村以來,傳統的用轆轤頭提水吃的歷史。

而且引水上山,把山崗坡地變成了穩產高產的層層梯田,把光禿的荒山變成了鋪滿綠坡的金山銀山花果山。

南丘村和他本人多次被評爲省市縣先進村模範村和先進個人模範個人。

在運動中他受到了衝擊,在下臺的十多年裡,他仍然不忘本心,刻苦磨練自己,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1978年蓬州縣在石腦大壩召開全縣三級幹部大會,會上縣領導爲他平反昭雪,恢復職務,並安排他在大會發言。

從此,43歲的他,又開始了忘我工作。

他不貪不佔,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歪門邪道,他不幹,光明正大,廉潔奉公,深得老百姓的擁護。

他上臺伊始,首先重修了已經遭到嚴重破壞的水利設施和山場梯田,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栽上了電杆,通上了電,農業生產不斷得到加強和提高,又一次成爲省市縣先進村模範村。

30多年來,南丘村又發生了巨大變化,爲南丘村百姓帶來了更多福祉,黨和人民給了他更多的榮譽。

在梁鴻信帶領下,全村3600多畝荒山和梯田,又重新披上了綠裝,栽種蘋果、柿子、核桃和大棗樹等多達26000多株,村民人均收入由原來的幾多元提高到3300多塊錢。

他多方籌資規劃建設了鄉村新民居,徹底改變了山區村民居住環境;硬化村級道路26500平方米,既可以做健步路,又方便了羣衆出行。

他通過各種方式,投資130萬元新建了兩座三層高級別酒店,實現了集體增收,爲農民增收增加新渠道。

通過入股分紅、養豬、養蜂、項目用工等形式,解決了南丘村21戶67人家庭貧困問題。他的事蹟多次在省市電視臺播出並接受專訪。

他特別重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投資10多萬元,新建了黨員活動室,配備了整套的新桌椅板凳,改善了黨員學習環境,打造了蓬州縣黨員示範基地。

這樣一位親人走了,朱友康不敢怠慢,第一時間快速回到了南丘村。

第一百七十一章 披彩第二百五十四章 多憂第七十三章 回家第二百八十一章 女孩?第三百七十章 過度第三十一章 劍緣第一百四十七章 迷惑第三百三十九章 羊頭第四章 撞上校花第一百三十四章 復活第三百五十二章 厚道第二百一十四章 粘你第二十七章 繼續趕路第七十一章 訓導第三百零九章 談判第二百三十一章 盟誓第三百三十一章 怪獸第三百九十章 歪經第十章 前院第二百二十三章 平地第二百九十四章 黎明第七十章 張峰第一百六十四章 新州第八十三章 再論第一百二十七章 美珠第一百四十章 緣情第二百五十八章 倪端第三百五十章 “失誤”第五十五章 黑洞第三百七十四章 奧迪第一百六十章 疑點第三百三十八章 遷動第五十四章 洗碗第一百三十三章 告急第四百零六章 差距第一百五十四章 迷航第一百二十七章 美珠第三百六十六章 較勁第一百三十七章 執事第一百七十四章 飢渴第一百二十五章 赴約第十七章 邁克與鐘聲第一百零四章 周折第二百二十七章 悟道第二百七十八章 進攻第三百五十七章 錦囊第二百四十四章 撰文第三百六十五章 麥城第三百五十八章 玉梅第三十八章 較量第七十七章 失火第三百四十六章 理順第二百一十六章 誘入第二十一章 佔便宜第三十六章 借錢第一百二十七章 美珠第三百零四章 移出第七十七章 失火第一百七十六章 轟動第二百六十六章 偏見第二百八十一章 女孩?第一百九十八章 運石第十三章 挖水渠第一百零一章 放假第一百三十九章 兔緣第三百零七章 離奇第八十三章 再論第二百九十三章 爬坡第二百四十九章 傳承第一百八十八章 粉絲第一百六十七章 學究第一百一十九章 磨難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局第二十四章 運送石頭第一百六十五章 破局第九十二章 憂鬱第三百三十五章 心計第三百七十一章 夜宿第四百章 絕境第二百三十一章 盟誓第三百零九章 應聘第三百二十三章 重合第三百二十三章 重合第一百九十五章 電影第二百二十九章 進山第一百零二章 責任第五十一章 走進蓬州第九十一章 續緣第三百四十五章 酒地第三百五十五章 內奸第三百七十九章 糟心第七章 意外發現第三百六十八章 贈車第二百二十八章 分配第一百六十二章 副科第二百一十八章 解謎第一百九十五章 電影第二百九十一章 逢生第一百七十二章 在嗎第三百七十六章 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