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後,阿拉比亞勢力便開始征服北非地區。

阿拉伯人在非洲經營上千年,其貿易範圍遠遠達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島。

阿拉伯人繪製有非洲東部的地圖,這種知識隨着阿拉伯人對西拔牙半島的征服,傳入到了西班牙半島,當然阿拉伯人教會歐洲人的不僅僅是地圖。

十五世紀葡萄牙人開始到非洲西海岸探險,其知識也是從西班牙阿拉伯人獲得的。

歐洲人獲得這些知識非常晚,所以在1486年的時候,纔有葡萄牙人遠航好望角的事情。

自此葡萄牙人建立起與印度地區的商業聯繫,而打破了由阿拉伯人壟斷的調料貿易,當然其它東西也會採購一些。

由於獲利非常豐厚,所以對貧瘠的非洲並沒有什麼興趣。

而非洲能夠產生的貿易,那就要數販賣黑奴,而英國人從事販賣黑奴貿易最多,因此致富的人很多。

荷蘭在1652年建立殖民地,到19世紀初殖民地也只有一萬荷蘭人。

法國在17世紀的時候在塞內加爾河口也建立了一處據點,到19世紀時這個地方纔成爲法國延伸非洲西北部勢力的根據地。

1815年,歐洲各國對非洲的殖民並沒有太大興趣,更多是奴隸的來源地。

1815年販賣黑奴的貿易開始停滯,因爲獲取黃金、象牙、樹膠及其它非洲產品的貿易利益遠在販賣人口上。

1815年,非洲的情況:

北非的埃及、巴巴利諸部落、的黎波里、突尼斯及阿爾及利亞都爲土耳其的屬國,只有摩洛哥爲獨立的部落;

法國的根據地只有塞內加爾河口一帶;

葡萄牙擁有幾內亞及東南岸與馬達加斯加相對的領地;

英國人在非洲西岸有幾處曾經販賣黑奴的登船口,後從荷蘭人手中獲得好望角;

非洲內地沒有人知道是個什麼情況;

撒哈拉沙漠一帶沒有人關注;

尼羅河上游有信仰阿拉伯教的部落存在。

19世紀後半期,其它歐洲國家在非洲沒有進展,只有英法兩國逐漸擴充勢力範圍。

1848年,法國吞併阿爾及利亞。

同時期荷蘭農民被英國人向北驅逐,後所開墾的土地被英國吞併。

英國王室資助地理學會對非洲進行探索,1858年,在赤道南面發現一處大湖,被命名爲維多利亞湖;

1864年,在維多利亞湖西北發現另一處湖泊,命名爲艾伯特湖;

1866年,英國人又向剛果河流域探索,而探索的人利文斯頓是傳教士。

這個時期,其它國家法國、德國也在探索,但是沒有英國人那麼投入力度大。

這些探索行爲,成爲後續殖民這些地區的探路者。

1878年,非洲的地圖基本上已經被瞭解,之後的十年非洲已經被瓜分殆盡,非洲各殖民地的界限都明白無誤的被劃定。

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非洲西北部自剛果河口起到大部分突尼斯;

非洲東岸有索馬里蘭,其港口吉布提與英國殖民地亞丁遙遙相對,都是紅海的門戶;

馬達加斯加也屬於法國;

1914年,法國入侵摩洛哥爲歐洲大戰的一個原因。

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1884年到1890年獲得多哥蘭、喀麥隆、德屬西南非、德屬東北非,歐洲大戰後被英法瓜分。

比利時在非洲殖民地,介於德屬東非和法屬剛果之間爲比利時殖民地剛果。

1884年,在非洲都已經被瓜分完畢,那麼其餘想要再拓展勢力,就只能夠挑最弱勢力者下手。

而比利時就成爲最弱的那一個,柏林公會就是討論比利時屬剛果勢力均沾的問題。

葡萄牙在非洲殖民地,擁有幾內亞、安哥拉、東非諸地;

意大利在非洲的殖民地,厄立特里亞、瓜達富伊角、的黎波里;

西班牙在非洲的殖民地,直布羅陀海峽、幾內亞灣。

在非洲摩洛哥爲名義上的獨立部落,法國人在摩洛哥從事杏仁、樹膠、羊皮貿易。

因爲英國人曾經干涉摩洛哥,而法國解決了兩方的糾紛,後摩洛哥允許法國人自由穿行。

然而法國人不久也開始干涉摩洛哥的內政,同樣德國認爲法國不應該這麼做。

1906年,多個殖民國家就摩洛哥問題,在西班牙召開阿爾赫西拉斯公會。

公會決定在摩洛哥組織以法國人和西班牙人組成的警察隊,且各國合理建設國家銀行。

日後法國也繼續幹涉摩洛哥內政,德國抗議,這也是導致歐洲大戰的一個誘因,即殖民地衝突。

英國人在非洲南部勢力很大,然而在北非卻不如其他國家。

所以一直企圖在埃及有所建樹。1789年拿破崙進入埃及,而英國打敗了法國海軍。

19世紀末,英國人從埃及手中購得蘇伊士運河,其在埃及的根據點便從這裡開始。

1914年,英國宣佈埃及爲獨立的國家,而並不是土耳其的附屬國,扶植當地的傀儡代言人。

19世紀初年,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相繼獨立,到19世紀末西班牙與美國爆發戰爭,此後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喪失殆盡。

葡萄牙同西班牙的境況也是一樣,美洲最大的殖民地巴西也獨立了。

1908年,葡萄牙部落大酋長及其子被刺殺;1910年,部落民衆又逼迫大酋長退位;1911年舉行憲法會議,編訂憲法、採取兩院制、設立責任內閣。

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前言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