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

幾百年來歐洲發生大戰,無非是歐洲各諸侯部落擴充歐洲領土及爭奪海外殖民地。

例如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王位是藉口,而實質是領土爭奪;拿破崙、第一次歐洲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1937-1945).

在諸多歐洲部落中,尤其以英格蘭部落所佔領土最爲廣大。

所謂的工業革命及商業革命,是既無工業,也無商業。

一切都是以掠奪爲手段,搶佔被殖民地自然資源及人力資源,以此獲取經濟利益的發展模式。

但是即便如此,其獲得的錢財也不足以滿足其日常的需求,所以纔有了英格蘭在印度地區種植鴉片,出口中華以換取茶葉絲綢瓷器等日常用品。

這種殖民性質的所謂商業,在現代又以跨國公司及金融壟斷展開。

歐洲的面積僅佔世紀陸地的十二分之一,但是陸地上屬於歐洲人盡然達到五分之三,這就是生存空間爭奪。

繼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十五十六世紀殖民開始,英格蘭和法蘭西十七世紀開始殖民北美洲,且英格蘭和法蘭西敵對並非一日。

當英格蘭殖民北美洲時,法蘭西佔據今日之加拿大。

公元1673年,法國耶穌會的傳道士馬貴特和商人若雷兩人控制了密西西比河的一部分。

不久法蘭西人拉薩爾順密西西比河而下,稱這個地方爲路易斯安那。

公元1718年,法蘭西在密西西比河口建立定居點,稱之爲奧爾良,自此地到蒙特利爾都建設炮臺來防守。

英格蘭自從締結了烏得勒支條約後,得到法國殖民地紐芬蘭。

新斯科舍及哈德遜灣兩岸,勢力到達北美洲的北部。

之後英格蘭人在美洲已經超過百萬,而法蘭西人不到十萬。當時法蘭西部落爲歐洲最強大的部落,沒有料到有一天會失去殖民地。

在獲取殖民地的鬥爭中,英格蘭和法蘭西不止在北美洲競爭。

在十八世紀初年,英格蘭和法蘭西都已經在印度獲得根據地。

公元1707年,印度蒙古大汗奧朗則布去世,印度各諸侯自立,形同獨立。蒙古繼任大汗雖然居住在德里,但是十八世紀以後,徒有虛名而已。

公元1639年,英格蘭查理一世時期,英格蘭設立東印度公司同印度做生意。

公元1639年,購買了印度東南岸一個村落,建立了馬德拉斯商埠,同時在孟加拉也建立了數處商埠。

不久並開始建設加爾各答定居點,當時孟買已經屬於英格蘭。

也就是說在一個地區政權強大時,英格蘭或者法蘭西和你做生意,但是當衰落時,他就要求領土了。

十七世紀末,東印度公司經常參與印度各地諸侯之間的戰爭。

在十八世紀,法蘭西人在印度也設有本地治裡爲根據地。

當時葡萄牙和荷蘭實力已經衰弱,而互相爭奪的就只有英格蘭、法蘭西和印度各地諸侯。

公元1754年後,英格蘭打敗法蘭西在北美洲的勢力,加拿大被英格蘭人佔據。

公元1757年,英格蘭的勢力範圍已經瀰漫到印度的南部,且奪取了法蘭西本地治裡的根據地。

公元1763年七年戰爭結束,英格蘭獲得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及破特碼混兩處險要之地;法蘭西殖民地加拿大、新斯科舍及西印度羣島的法國殖民諸島都歸英格蘭。

同時法蘭西割讓密西西比河以西殖民地給西班牙,法蘭西在美洲領土喪失殆盡。

十八世紀爲英格蘭殖民史,但是若論所謂的工業革命和商業革命,則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無非是佔領當地土地、人口、自然資源,以這些來生產一些初級產品。

試想如果不是爲了平衡貿易,怎麼會大規模的操作鴉片貿易,蓋因爲其沒有什麼產品可以製造出來,以達到其平衡貿易的本質。

如果說有商業,那就是奴隸貿易及鴉片貿易。

英格蘭在北美洲從法國人手中獲得加拿大後,不久在北美洲南部的殖民地有反抗及獨立的舉動。

公元1765年,英格蘭部落大會即國會通過印花稅議案,強迫北美洲殖民地繳稅。

公元1765年,北美殖民地代表在紐約集會,一致反對印花稅議案。

印花稅法案只是北美殖民地爆發的一個誘因,長期積累的矛盾不止於印花稅一項。

尤以各種航業法律爲最,克倫威爾及查理二世時代所制定的行航業法律本來是針對競爭對手荷蘭。

規定凡是其它地區的貨物,只有經過英格蘭的船隻纔可以輸入到英格蘭及其殖民地。

且又規定凡是歐洲各部落出產必須經過英格蘭及由英格蘭商船運輸纔可以銷售到英格蘭殖民地,而殖民地人要輸出產品到其它部落也需要由英格蘭商船運輸。

更爲讓北美殖民地憤怒的是,凡是殖民地所出產的糖、菸草、靛青、棉花,只能夠銷售到英格蘭。

其有禁止輸出的產品,有禁止出產的禁令。

例如北美洲出產皮,卻禁止殖民地輸出皮帽子給英格蘭和其它部落。

北美洲鐵礦非常多,但是禁止殖民地建設鍊鋼廠,害怕影響英格蘭的鍊鋼行業。

當時北美殖民地用木材和西印度羣島交換糖,英格蘭禁止西印度羣島所產糖進入北美殖民地。

雖然有禁令,但是私運交易各種產品來牟利,也比較發達。

英格蘭因爲反抗,不得不取消印花稅,但是第二年便徵收玻璃、紙、茶等稅收。

1773年,北美殖民地人有反抗茶稅的行爲。

波士頓有青年暗登茶船,將茶葉拋到海中成爲爆發點,英格蘭認爲應該嚴厲對付。

1774年,英格蘭國會通過議案,禁止波士頓輸入或者輸出產品;剝奪馬薩諸塞殖民地選舉法官及議員的權利,改由英格蘭大酋長任命。

同年,各殖民地代表在菲列德爾菲亞,商討對付的辦法。

共同決定,英格蘭不撤銷暴虐的政策之前,雙方貿易中止。

1776年,殖民地民兵和英格蘭軍隊在萊剋星頓和邦克山兩地交火。

第二次大陸會議決定準備與英格蘭宣戰,選舉華盛頓爲首領。

因調和無望,公元1776年7月宣佈獨立。

當北美殖民地同英格蘭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法蘭西也一直關注,因爲法蘭西有些不甘心,北美殖民地也知道法蘭西同英格蘭有仇。

正因爲有這麼一層關係,殖民地派遣富蘭克林遠赴法蘭西,求援法蘭西大酋長路易十六。

法蘭西大酋長暗中給予了幫助。1778年,十三個殖民地聯合部落民兵打敗英格蘭軍隊,其中聯合部落民兵中就有許多法蘭西人。

當時殖民地各部落雖然推舉華盛頓爲首領,但是屢打屢敗。

1781年,在得到法蘭西海軍的援助後,殖民地部落聯軍逼迫約克頓的英軍投降。

至此英格蘭承認北美十三個聯合部落爲獨立的部落。

領地範圍東至大西洋岸邊,西至密西西比河,河西路易斯安那及南部佛羅里達都屬於西班牙,人口有幾百萬人。

美利堅部落獨立三十年後,西班牙及葡萄牙在北美領土也相繼獨立。

歐洲人在美洲大陸殖民地只剩加拿大一地,1898年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島在美國的幫助下也獨立了。

自烏得勒支盟約後到法蘭西大革命七十年間,歐洲大陸屢有戰事。

結果是普魯士和俄羅斯的崛起,到十九世紀時,普魯士和奧地利互相爭鬥,最後普魯士成爲日後德國的建設者。

土耳其在18世紀以後逐漸衰落,奧地利和俄羅斯趁勢瓜分。

如果奧地利和俄羅斯能夠瓦解土耳其,那麼歐洲地區的均勢局面就會被破壞,所以英格蘭轉而支持土耳其。

英格蘭失策導致失去北美洲中部的殖民地,至十九世紀時得到澳洲,而因爲印度沒有競爭所以勢力達到喜馬拉雅山南部。

法蘭西路易十五(1715-1774)在位時代,實力已經衰弱。

1766年得到洛林,1768年得到科西嘉島,次年拿破崙出生在島上。

欲瞭解法蘭西大革命及拿破崙戰爭的影響,不能不研究法蘭西大革命的原由。

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十五章 羅馬教會教主與日耳曼大酋長之衝突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第十四章 中古時期之德國及意大利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三十六章 西歐歷史分期與真實的分期第三十一章 瑞士及大不列顛部落宗教改革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二十八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一)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十三章 中古時代之大不列顛部落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二章 人類歷史演變之規律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五十二章 1848年之法國革命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五十六章 日耳曼部落成爲國家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三十四章 法蘭西與大不列顛部落宗教變革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