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三十年宗教戰爭

十七世紀初半期,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爭鬥又擴展到日耳曼部落內部。

日耳曼大汗與波西米亞部落戰爭,逐漸蔓延成爲西歐地區丹麥部落、瑞士部落、法蘭西部落也加入到這場戰爭中來。

直到1648年簽訂威斯特伐利亞盟約,直到法國大革命這段時間此盟約維持了西歐地區的穩定。

當日耳曼大汗查理五世退位的時候,日耳曼部落中信仰路德派新教的諸侯,強迫日耳曼大汗承認路德派新教及擁有分配天主教教產的權利。

奧格斯堡和約唯獨對日耳曼部落中的路德派新教得以承認,其它茲溫利、加爾文等派新教則不予承認。

日耳曼部落信仰新教諸侯,時有搶奪領地內天主教教產的事情發生。

當日耳曼大汗費迪南一世及其繼位者時代,日耳曼部落內部並無戰事。

在這段時間新教比天主教以其受歡迎的勢頭,逐漸發展到巴伐利亞、奧地利、波西米亞等地。

日耳曼部落哈布斯堡族的統治領土內,大有都信仰新教的趨勢。

日耳曼部落內還有天主教勢力,且獲得耶穌社的支持,也有一定實力。

當十七世紀初年,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爭端摩擦也是時有發生。

公元1607年,日耳曼部落多瑙沃爾特定居點,本信仰路德派新教,但是裡面卻有一座天主教的教堂。

這個教堂的牧師有上街遊行的舉動,被路德派新教徒圍而攻之。

但是這個定居點在巴伐利亞公馬克西米利安領地內,而這位巴伐利亞公信仰天主教,所以藉機懲罰新教徒。

巴伐利亞公派兵進入定居點,驅逐路德派新教牧師,恢復這個定居點天主教信仰。

公伯之中信仰新教的選候腓特烈知道後,組織起新教同盟,如薩克森選候因腓特烈爲加爾文派新教沒有加入。

第二年巴伐利亞公馬克西米利安也組織起天主教同盟,與之抵抗。

天主教與新教的對立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只不過一個定居點的摩擦不足以引發一場戰爭。

波西米亞部落的反抗,成爲了日耳曼部落及西歐地區天主教勢力和新教勢力的大規模混戰。

波西米亞部落因爲日耳曼大汗費迪南一世的婚姻關係,入附日耳曼哈布斯堡族。

波西米亞新教勢力極爲強大,曾經迫使羅馬天主教教會與之達成妥協,且打敗了羅馬天主教與日耳曼部落聯合組織起的十字軍,實爲新教起源之地。

由於實力強大,能夠逼迫日耳曼大汗能夠給予部落種種特權,但是日耳曼大汗不能夠遵守雙方訂立的契約。

公元1618年,日耳曼大汗的代表搗毀了波西米亞兩處新教教堂,布拉格地方於是有了反抗的行動。

波西米亞逮捕了日耳曼大汗的三個代表,並把這三個大汗代表扔到日耳曼大汗寢宮之外。

波西米亞人有反抗日耳曼部落的舉動,之後便開始謀劃波西米亞的獨立問題。

宣佈不再受日耳曼哈布斯堡統治,另選選候腓特烈爲其新酋長。

之所以選擇腓特烈爲其新酋長,是因爲腓特烈爲新教同盟領袖,且爲大不列顛酋長詹姆斯一世的女婿,如果出現問題可以獲得大不列顛的援助。

日耳曼部落新大汗費迪南二世(1619-1637)信仰天主教,與天主教同盟聯合鎮壓波西米亞及新教同盟反抗。

公元1620年,波西米亞人及腓特烈新教同盟被擊敗,波西米亞頭人逃走。

日耳曼部落大汗費迪南二世與巴伐利亞公馬克西米利安,極力摧殘巴伐利亞領地內的新教徒。

費迪南二世把公伯領地的東部分封給巴伐利亞公,並以賜給巴伐利亞公選候的稱號。

日耳曼部落內新教徒形勢危急,但是大不列顛大酋長、法蘭西大酋長都沒有能夠支援。

大不列顛酋長詹姆斯一世認爲以勸和爲主,法蘭西部落酋長雖然痛恨日耳曼部落哈布斯堡族,但是其內部也在對胡格諾新教徒展開圍剿。

公元1625年,忽然出現變數,丹麥部落酋長克里斯蒂安率兵侵入日耳曼北部,以援助新教徒爲目的。

日耳曼部落組織天主教同盟抵抗,同時由大將華倫斯坦召集軍隊備戰。

這個時期部落沒有常備軍,所以組織起來的軍隊的軍費只能夠沿途搶劫補充,打贏了有戰利品,打不贏再搶劫。

日耳曼大汗的地位相當於夏商周時期的天子,擁有名義上的統治者地位,但是實力不及各地方諸侯,遇到入侵需要諸侯勤王。

也就是說直到拿破崙終結了所謂的神聖羅馬帝國,這才結束了西歐地區的夏商周貴族奴隸社會時代,而代之以君主平民時代。

丹麥部落軍隊在日耳曼部落北部連戰連敗,公元1629年,丹麥酋長不得已撤退。

公元1629年,日耳曼大汗費迪南二世大獲全勝,氣勢大盛,遂下令新教徒歸還天主教教產。

命令新教徒自奧格斯堡和約之後,凡是天主教教會的財產均需歸還。

天主教教會教產包括,大主教教區領地馬格德堡與不萊梅兩處、主教教區領地九處、寺院教堂一百二十處,及天主教教會錢財。

費迪南二世稱路德派新教可以自由信仰,但是其他各派新教一律禁止。

日耳曼大汗費迪南二世的大將華倫斯坦準備執行命令,但是天主教同盟中出現分裂,有諸侯認爲呼倫斯坦勢力太大,以其虐待人民爲由迫使日耳曼大汗解除了其職務。

組織起來的部落軍隊大部分被遣散,天主教同盟的勢力便衰落了。

但是瑞典部落酋長古斯塔夫·阿道夫率兵援助日耳曼部落新教徒,成爲強有力的勁敵。

瑞典部落、挪威部落、丹麥部落等北方部落,在法蘭西大汗查理曼時代爲日耳曼種所聚居。

自十七世紀以後,才參與到西歐各部落的部落事務。

自1397年,瑞典部落、挪威部落、丹麥部落締結喀爾馬部落同盟,三部落合而爲一。

當日耳曼部落出現宗教變革的時候,瑞典部落退出喀爾馬同盟自立,同盟便不存在了。

瑞典部落貴族古斯塔夫·瓦薩(1523-1560)爲獨立領袖,公元1523年被推舉爲瑞典部落大酋長。

同年引入新教,並沒收天主教在瑞典部落的教產,後征服波羅的海東岸之地。

古斯塔夫·阿道夫(1594-1632)入侵日耳曼部落,以援助日耳曼部落新教徒爲理由,其本質還是想要擴充其領土。

日耳曼部落信仰新教的貴族開始不歡迎,但是在日耳曼天主教同盟軍隊攻破北方馬格德堡後,屠殺居民兩萬人,且毀去其定居點,這個同成吉思汗相比似乎更加的野蠻。

公元1631年,古斯塔夫·阿道夫在萊比錫戰敗日耳曼天主教同盟大將梯裡後,新教諸侯表示出了歡迎的善意。

古斯塔夫·阿道夫向西而進軍,駐紮在萊茵河上。

第二年春天,古斯塔夫·阿道夫攻入巴伐利亞境內,又打敗梯裡的軍隊,進逼慕尼黑定居點且攻破。

古斯塔夫·阿道夫正向維也納定居點進軍,日耳曼大汗召回華倫斯坦,授予軍權,且招募軍隊。

公元1632年十一月,古斯塔夫·阿道夫與華倫斯坦遭遇於盧塞恩,大敗華倫斯坦,但是古斯塔夫·阿道夫因爲深入敵軍被殺。

但是瑞典部落士兵並沒有離開,繼續作戰,只因只有作戰才能夠發財,發財的手段就是搶劫。

日耳曼天主教同盟因古斯塔夫·阿道夫被殺死,又陷害華倫斯坦,認爲華倫斯坦同法蘭西部落執政黎塞留及新教諸侯有興建往來。

天主教同盟及日耳曼大汗如何處理這一情況,結果是華倫斯坦的部落士兵都離開了,公元1634年華倫斯坦被暗殺而死。

同年,日耳曼大汗軍隊大敗新教徒軍隊,薩克森選候退出瑞典同盟並求和。

日耳曼諸侯也害怕戰亂,打到這個結果都希望停下來。

但是,對日耳曼部落不感冒的法蘭西部落卻派兵進入日耳曼部落,與日耳曼大汗展開戰爭。

法蘭西部落自查理五世大汗時代以來,四面都被日耳曼部落哈布斯堡族包圍,除了大西洋岸一面。

所以法蘭西部落的宗旨是弱敵以自強,且欲獲得領土與西班牙部落以比利牛斯山爲界,獲得勃良第領地及擴充其勢力於萊茵河之上。

法蘭西部落執政黎塞留對日耳曼部落內部及與外部的戰爭,並沒有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

對瑞典酋長古斯塔夫進攻日耳曼部落,法蘭西給予瑞典提供軍餉。

黎塞留還曾經阻止西班牙擴充意大利半島的勢力,在三十年戰爭結束之時,日耳曼部落大汗佔據優勢,法蘭西部落不得不親自出兵進攻日耳曼部落,正所謂趁你病要你命。

公元1635年5月,法蘭西部落向西班牙部落宣戰。

法蘭西與日耳曼哈布斯堡族的敵人締結同盟,瑞典、荷蘭、日耳曼部落一部分諸侯,所以戰端再起,日耳曼部落境內慘遭蹂躪十多年。

瑞典部落軍隊屢戰屢勝,日耳曼大汗費迪南三世(1637-1657)派以教士勸黎塞留不要繼續援助日耳曼部落和瑞典部落的新教徒。

公元1642年12月,黎塞留已死,法蘭西部落獲得魯西永、阿圖瓦、洛林及阿爾薩斯諸地。

法蘭西部落路易十四(1643-1715)即位初年,名將頗多,法蘭西不久成爲繼西班牙稱霸於西部歐洲。

這個時期也類似於西歐的春秋爭霸時期,拿破崙之後類似於西歐的戰國時期。

法蘭西查理曼大汗,及日耳曼諸大汗,都相當於夏商周時期。

而大不列顛擺脫原始社會的時間點,即威廉入主大不列顛帶去分封制,使西歐地區整體進入貴族奴隸社會。

而匈奴人的入侵,促使西歐地區擺脫原始社會,逐步進入貴族奴隸社會,匈奴人的入侵到威廉入主大不列顛,擺脫原始社會爲西歐地區原始社會向貴族奴隸社會的轉型時間。

而大不列顛擺脫原始社會進入貴族奴隸社會到法國大革命爲止,是貴族奴隸社會的時間,有如夏商周及春秋戰國時期。

公元1644年,日耳曼大汗與各部落協商停戰條件;公元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盟約簽訂。

因爲是與各方在威斯特伐利亞各定居點展開談判,所以稱爲威斯特伐利亞盟約。

盟約暫時緩和了各部落的緊張關係,西歐各部落直到法國大革命纔打破這種平衡。

威斯特伐利亞盟約被稱爲歐洲國際法的根據,這一點有點言過其實,這只是西歐地區的一種各部落盟約而已,還上升不到歐洲層級。

根據盟約規定,日耳曼部落新教徒,無論是路德派,還是其它派新教均受到奧格斯堡和約承認;

日耳曼諸侯領地可自行確定信仰;各諸侯領地所佔天主教教產無需歸還;

日耳曼部落內諸侯也需要互相締結盟約,形同獨立;

波美拉尼亞一部分奧德、易北、與威賽爾三河口之地,均割讓給瑞典,名義上屬於日耳曼部落,只不過瑞典部落在日耳曼部落大會中多出三票投票權;

法蘭西部落獲得梅斯、凡爾登、圖爾三個主教教區、日耳曼在阿爾薩斯的權利讓於法蘭西;

荷蘭部落與瑞士部落的獨立獲得其餘各部落的承認。

日耳曼部落民衆因爲三十年戰爭都發生在日耳曼領土內,民生凋敝,元氣大傷。

至十八世紀末年,日耳曼對西歐文化覺悟貢獻。

在三十年戰爭過後,勃蘭登堡選候成爲日耳曼部落內最爲強盛的諸侯,他日成爲普魯士酋長,爲建設民族國家奠基者。

十六世紀及十七世紀西歐地區的科學並無太大進步,更多是從阿拉伯人那裡學來的。

能夠拿的出來的人就哥白尼、伽利略、奉行陽明學的唯心主義者笛卡爾及抄襲的阿拉伯代數及解析幾何、空想主義的培根及其所著的幻想小說《新大西島》。

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五十一章 19世紀之技術改良及實業初現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三十三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二)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三十八章 路易十四之法蘭西及西班牙部落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二十章 中古時代西歐之文化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十九章 中古時代之奴隸與平民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十章 法蘭克部落之分裂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四十一章 十八世紀歐洲之舊制度第五十三章 1848年法國革命擴散歐洲第四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二)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九章 法蘭克之查理曼大酋長及其部落第五十九章 歐洲殖民與間接作用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五十章 維也納會議後歐洲之反動及革命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二十二章 百年械鬥(二)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四十六章 法蘭西大革命之短暫妥協後的對抗第49章 維也納會議與歐洲之再造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三十章 日耳曼部落之宗教改革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八章 法蘭克部落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六十四章 二十世紀初期之歐洲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五十七章 普法戰爭之後的法國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四十四章 法蘭西大革命將起之際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四十章 英格蘭和法蘭西在印度及北美洲競爭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六章 日耳曼人入侵與羅馬瓦解前言第十六章 霍亨斯陶芬族諸酋長與羅馬教主第五十四章 意大利半島之統一第三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一)第二十一章 百年械鬥(一)第三十七章 大不列顛之英格蘭部落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六十二章 土耳其第五十八章 英國政治及社會改革第四十三章 法蘭西大革命前之各部落情況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25章 意大利半島開化及文明初現第四十八章 歐洲與拿破崙時代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六十三章 瓜分非洲第六十一章 十九世紀之俄羅斯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二十九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二)第二十三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一)第六十章 十九世紀之英國殖民地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二十四章 羅馬教主與宗教大會(二)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二十六章 十六世紀初之西歐第四十七章 法蘭西之拿破崙·波拿巴第三十九章 羅斯及普魯士興起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四十二章 十八世紀之歐洲新思想第三十二章 羅馬天主教與腓力二世酋長(一)第十一章 封建制度之淵源第二十七章 宗教改革以前之日耳曼部落第五十五章 德國成立及奧地利與匈牙利聯合第十二章 中古時代之法蘭西部落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十七章 中古時代之教會第七章 羅馬教主得勢與日耳曼種人入教第五章 中古時代之匈人入侵以前之歐洲(三)第十八章 異端及托鉢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