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637章 樂盡天真

雷又招洗完手,走了過來。道:“皇上需要之時,可遣武侍郎將此手印送至泰山。就這樣吧。我們到帳外去。粟監軍,你留下,等皇上脫了龍袍,你拿出來給我。”

臘月十五日,皇帝離開軍營,進入成都。

“經過這次的事情,我們認爲有必要培養一名全軍的參謀。今後我們再有什麼不測,就能應付了。”雷又招道。

溫玉華道:“兩位該不會是萌生退意了吧?”

“沒有啊。溫姑娘素有退隱之意,這我們知道。我們現在還沒有。”雷又招轉念又道:“哦,你是指讓皇上選秭歸美女當皇后的事吧。那只是隨便說說,絕不是我們的志向。我們只是爲了送他兵符,打了個幌子。”

“就是蓋有手印的那張紙吧。那是什麼意思?”

雷又招道:“數月之後中原必燃戰火。因爲我軍勢大,初期朝庭必不會調動我軍。到後來支撐不下去的時候,病急亂投病,纔有可能想到我軍。送他一張兵符,是給他提個醒。是否進兵,還得看那時候的情況。如果需要進兵,我軍就成了奉旨東征,師出有名了。”

雷絕招突然插言道:“不過,在我看來。因爲我軍的擴張,四川的強盛,太后必定不會讓秭歸美人當皇后的。而我們既已明確提出,太后也不能置之不理,最後只能是隨便封個名號,然後就身居冷宮。”

溫玉華問道:“這是在說誰呀?”

雷又招道:“沒有誰的,她只是瞎說。還是談談統帥的事吧。溫姑娘認爲誰比較合適?”

溫玉華想了想,道:“似乎敖聞喜、萬臨山二人稍可。”

“那就定萬臨山吧。假女婿一事,我們欠了他。”雷又招道:“定他還有個好處:全軍將士誤以爲我們姐妹之一有可能要嫁給他,會想當然地把他與我們等同起來,從而遵從他的號令。”

溫玉華問道:“怎麼,你們肯定都不會嫁給他嗎?”

雷又招道:“啊,不,不肯定。說不定四妹要嫁給他。”

“呸,你纔要嫁呢!”雷絕招道。

一名士兵走了進來,行禮道:“啓稟二位軍師,啓稟溫姑娘,外面有一位名叫天心的人求見。”

“帶他進來。”溫玉華吩咐完士兵,又解釋道:“他現在只是草民,我可不能去迎接。”隨即,將張永對峨嵋派掌門渡元的評語對雷又招、雷絕招二人擇要說了。

天心進到帥帳,與溫玉華見禮。一轉頭,道:“二位雷姑娘本來就年輕,今日相見,怎麼好似又年輕了幾歲?”

雷又招道:“大叔前番所見,是我們的姐姐。”

“如果說來,二位便是軍師!”天心立即大禮參拜。雷又招、雷絕招二人端坐案後。各自“嗯”了一聲,表示還禮。

天心向溫玉華道:“前日青城山上,老夫曾說要找溫姑娘商量要事。今日老夫至此,便爲此事。”

溫玉華喚士兵爲天心設下座位,然後問道:“我師父答應做天師道的副教主了?”

“不敢謊言,確實答應了。”

溫玉華道:“那不就行了。爲何還要找我?”

“仙師張道凌說,必須先讓溫姑娘答應出任天師道的總護法,然後才能與老夫詳談。”

溫玉華又問:“最終談妥之後,天師道的教主、副教主就是張道凌和我師父嗎?”

“正是。”

“大叔您將是什麼職位?”

“老夫將出任教主的簿記。”

溫玉華道:“好。等你們談妥之後,張道凌答應出任教主,我就答應出任總護法。現在,因爲我手握兵權,故此還不能答應。”

“溫姑娘你這是……這不是互爲前提嘛。”天心急道:“溫姑娘當日在青城山上可是說過‘好商量’的。”

“當日我急呀,現在不急了。”溫玉華微笑道:“好商量是不錯的,我們現在不正是在好好地商量嗎?”

天心爲之語塞。良久,“唉”嘆了口氣,道:“說來說去,都是因爲老夫曾經戰敗,你們有所不信。老夫不爲名不爲利,但求胸中的治國之策能夠應用。正好,兩位軍師在此。老夫懇請兩位軍師就治國之策考考老夫。老夫如果應答不上,寧願當場自刎。”

雷又招道:“大叔言重了。我們不考你,不是因爲大叔曾經敗給王濟恩。天生萬物,一物降一物。蟲能蛀木,木能傷虎,卻不能說蟲能勝虎。用兵方面,大叔輸給王濟恩,王濟恩輸給溫姑娘,溫姑娘自認不如我們,還不能說我們就定能勝過大叔。更何況治國方面,我們一竅不通,要考也無法出題。依我看,只有張道凌才能考你。”

“關鍵是,”天心道:“仙師先要溫姑娘答應出任總護法之職才肯與老夫詳談,而溫姑娘卻要老夫先與張仙師談好之後才答應出任總護法。這是一個死結。”

“解開死結,才能證明大叔聰明。”雷絕招道:“雖然說能者各有側重,但不夠聰明的人在自己側重的方面也不會有多高造詣的。大叔如果解不開這個死結,也就不用治國了。”

“好,老夫領教了。這個死結,容老夫慢慢細想。”天心繼而又道:“今日老夫既然到此,欲以治國之術講述一二。不知三位姑娘有時間聽否?”

雷又招答道:“給你半個時辰。請講。”

天心沉吟了一下,道:“有人抓來一隻老虎,關在籠子裡,送給了一個沒有老虎的國家,讓百姓觀賞。人們因爲從來沒有見過老虎,紛紛趕來觀看。有人說,多漂亮呀。有人說,幹嘛把它關在籠子裡,多委屈它呀。於是就有人打開籠子。放出了老虎。

“張永對於四川的治理,就等於是打開了籠子。而老夫的治國之策,就相當於要把老虎趕上山去。

“有一首詩,名叫‘憫農’,三位可能都知道。詩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首詩的原意,乃是替農夫叫屈,乃是向苛捐雜稅及其自然災害的控訴。從治國的意義上講,這首詩還有特別的深意。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並不是說,每種一粒粟都能收到萬顆子。實際上,農夫在播種的時候,也不可能一粒一粒地種。秋收萬顆子,並非指萬倍的收成,只是形容多。‘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指的是一年的收成足夠農夫全家之用,在上交各種捐稅之後,還略有剩餘的一種自然的民生現象。

“在這種自然的狀態之下,農夫們年年有餘,年復一年,積累在不斷地增加。而積累過多就會產生本質的變化。爲了維持自然民生的平衡。於是,‘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天災人禍隨之應運而生。各種災禍,旨在殺雞取卵,旨在衝減積累,旨在將天下的百姓重新打到原始的狀態中去。於是又開始了下一個輪迴。

“自古至今,天下的民生就這樣不斷地輪迴。憫農詩,就表述這樣一個輪迴的興衰。而張永的入川,則打破了這種輪迴,放出了百姓的‘生產能力’那樣一隻籠中之虎。

“一入川,張永便對都江堰進行整治。並且還一勞永逸地根除了泥沙淤積的現象。從此,河牀不再擡高,洪水不再氾濫,極大地減輕了洪澇天災。其次,緊隨溫姑娘之後,姜百彎、魯仁壽等一大幫能工巧匠相繼投奔張永,將官府一分爲八,從種子的篩選到交子的發行,官府到處介入,充分給予指導,四川百姓的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秋收萬顆子’真的變作了現實。百姓的‘生產能力’這隻籠中之虎終於被釋放了出來。

“無心於治國之道者可能會說,秋收萬顆子比秋收百顆子要好。這是因爲,從表面看,自張永治蜀以來,四川民衆吃飽了,穿暖了。自然人口不斷地增加,外地人口也蜂擁而入。如果把四川看作一個國家,可以說國力正在逐漸地強盛。然而,在平靜的水面之下,卻隱藏着洶涌的暗流。

“月有圓缺,潮有漲落。損有餘而補不足,世上萬物都在一定範圍之內進行着變化。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超過了限度,就會遭到天遣。四川物品的出產超過了人們的需要,同樣會產生許多有違初衷的後果。

“首先,高生產能力使出產物品增多,每一個百姓都不能完全消耗掉自己出產的物品,勢必刺激經商的活躍。而經商本身所固有的投機特點,又必將導致物品的表面形象與物品的實際功用相互背離,使萬物趨向浮華,信用逐漸淪喪。

“其次,高生產能力,使出產物品的總量遠大於總體消耗量,將直接產生兩個嚴重的結果。

“前一個結果是各種物品在堆場、轉運、貨架等環節大量囤積。對囤積部分物品的生產,實際上是對天地資源的掠奪,是對自然的破壞。

“後一個結果是必將出現各類物品賣不掉的現象。必然促使各類物品的價格一再下跌。而一再下跌的價格卻始終不能改變物品賣不掉的局面。薄利不能多銷,誠實厚道的經商觀念將會受到衝擊,是非將從此顛倒。

“當出產物品的總量持續大於總體消耗量二十年左右,老百姓還會因爲自己出產的物品賣不掉而無錢購買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又反過來影響物品的出產。最終進入‘賣不掉是因爲買不起,買不起又是因爲賣不掉’那樣一個怪圈。

“第三,高生產能力在使同樣多的人能夠出產更多物品的同時,也使得出產同樣物品所需的人數急劇變少,迫使人們轉向非生產領域。

“我們可以這樣想一想:原來需要五個人種的地,現在一個人就能種了。那四個人幹什麼去?土地有限,不能想當然地隨意開墾,其他人又該做些什麼?

“打魚怎樣?魚兒有限,越捕撈它還越少。很快地,打魚的人口出現飽和。做工如何,販運如何?很快地,做工、販運也相繼出現了人口飽和。這樣,愈來愈多的人口將勢不可擋地轉向剃頭、客棧、戲班、ji院、當鋪、錢莊、食客、官差等非生產領域,充斥到不直接出產物品的各個方面。

“現在,四川境內非生產領域業已形成並正在逐步壯大,已經產生了許多複雜的問題。

“生產領域的勞動成果是具體的物品,人們曾經爲之付出了勞動,每一件物品都有具體的用處,其價格根據當時的市場比較容易確定。而非生產領域的勞動成果卻是無形的,不具體的,其功效也就相應地不能具體確定,它的價格只能是‘憑良心說’。‘憑良心說’的價格,將使非生產領域在與生產領域進行勞動交換的過程中,逐漸喪失良心。

“在非生產領域中,還存在類似地主、錢莊、食客、官差等具有惟一的、不可再生優勢的行業。在今後舉國皆商的投機氣氛裡,地主手中的土地、官差手中的權力都將逐步演變成要挾別人就範的工具,促使其畸形發展,最終成爲寄生蟲那樣的食利羣體。

“老夫預料,按目前張永之法,十年之內非生產領域就會產生這樣的食利羣體。那時,表面上仍然是招牌晃眼,商品琳琅,一派太平盛世的假象,實際上貧富卻極度不均,每個最底層的百姓都感到難以生存。

“這一切,都是因爲‘生產能力’這隻猛虎,因爲總出產超過了總消耗。

“低生產能力的時候,一般的天災人禍就能打回原始,從頭再來。現在是高生產能力,什麼樣的災禍才能打回原始?這一次閉合堂扣留兩位軍師,差一點就釀成百萬大軍血洗成都的慘禍。因此,老夫必須想辦法讓猛虎上山,讓高生產能力有個去處,避免更大的慘禍發生。

“以上這些,仙師張道凌已經知道,不存在能講不能講的問題。其中的謬誤,尚請兩位軍師指正,請溫姑娘指正。”

第二卷 第416章 珠翠煙霞第二卷 第761章 上清彤霞第二卷 第696章 淺蘸煙蕪第二卷 第450章 繡工日永第二卷 第271章 水軍又建第二卷 第772章 金谷年華第二卷 第734章 急槳凌波第二卷 第149章 重蹈覆轍第二卷 第816章 勞生怨別第二卷 第290章 虛假相持第二卷 第478章 南望亭丘第二卷 第127章 巨大魚餌第一卷 第46章 棄武習文第二卷 第478章 南望亭丘第二卷 第263章 禱告天地第二卷 第766章 明眸層波第二卷 第467章 勞君揮肘第二卷 第789章 不斷牽役第二卷 第295章 跳板小島第二卷 第115章 降白波軍第二卷 第296章 島國混戰第二卷 第578章 憐才深意第二卷 第581章 平生丹素第二卷 第722章 時清俗阜第二卷 第577章 阿嬌金屋第二卷 第775章 情多是病第二卷 第413章 永日環堤第二卷 第689章 幾許繁紅第二卷 第429章 人情耐久第二卷 第544章 終欠峰巒第二卷 第155章 老哈河畔第二卷 第477章 玉繩低轉第二卷 第704章 香噴雲閣第二卷 第517章 亂花狂絮第二卷 第421章 雕樑別燕第二卷 第820章 苦恨從容第二卷 第581章 平生丹素第二卷 第514章 天淡銀河第二卷 第790章 門外旗低第二卷 第785章 襟懷不盡第二卷 第111章 軍事戰略第二卷 第791章 曲水臨流第二卷 第563章 盡日憑闌第二卷 第809章 飛瓊伴侶第二卷 第740章 宮腰低亞第二卷 第232章 孫策毒計第二卷 第333章 徵鴻凝睇第二卷 第303章 岳父岳母第二卷 第626章 柳眼向人第二卷 第90章 走哪條路第二卷 第465章 落日半銜第二卷 第223章 連兵釋放第二卷 第777章 霓旌瑞霧第二卷 第576章 延壽金縷第二卷 第435章 東風花信第二卷 第637章 樂盡天真第二卷 第317章 勝利撤退第二卷 第353章 銀漢詔虹第二卷 第205章 小匪調停第二卷 第813章 今生夕宴第二卷 第550章 別岸扁舟第二卷 第491章 梅蕊應紅第二卷 第441章 朱闕玉城第二卷 第497章 碎月篩簾第二卷 第792章 望中似睹第一卷 第46章 棄武習文第二卷 第708章 華渚虹流第二卷 第284章 巨大的雞第二卷 第610章 掩人生暖第二卷 第254章 得意忘形第一卷 第37章 大俠王越第二卷 第583章 璧月光輝第二卷 第800章 侍女傾酒第二卷 第726章 岸花複道第二卷 第353章 銀漢詔虹第二卷 第781章 九衢塵裡第二卷 第323章 迅速成軍第二卷 第100章 個人英雄第二卷 第125章 反反劫營第二卷 第150章 冰炭不容第二卷 第376章 流霞供酌第二卷 第526章 千村狐兔第二卷 第793章 爽天如水第二卷 第329章 旦暮潮聲第二卷 第208章 借糧豫州第二卷 第547章 長煙落日第二卷 第156章 步兵堅陣第二卷 第386章 橫玉聲中第二卷 第289章 海峽激戰第二卷 第620章 紅顏暗與第二卷 第107章 人才歸心第二卷 第342章 鴻慶寰瀛第二卷 第455章 一般奇絕第二卷 第414章 照影摘花第二卷 第674章 散花卻病第二卷 第694章 煙波拍岸第二卷 第615章 一經傳訓第二卷 第237章 降與不降第二卷 第231章 吳郡大軍第二卷 第709章 禁漏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