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173章 折戟沉沙

張飛猛發力,殺了近處的兩名追兵。縱馬往東跑了一截,一看,自己的人馬至少有一千多人已經陷在泥淖之中。在草原大漠之上,有些河流不能入海,便自然彙集成湖泊。水量小的,便逐漸乾枯,變成泥淖。風沙一吹,上面會浮着一些軟泥。盛夏之際,竟然也是一片綠茵。若非當地土著,決難得知。眼前這一片大泥淖方圓十多裡,軟泥深達數十丈,多的是泥鰍爬蟲之屬,卻是人獸所不至。部落遊騎伏兵於此,本來用於內戰,卻因張飛貪功殺敵,乘勝猛追,竟自己入了絕地。

這時,張飛只見自己的騎兵在遊騎的追逼之下,陷入泥淖的越來越多。泥淖邊上的人馬想要往側面奔逃,部落遊騎卻早已掘下深溝,馬匹難以跨越。張飛的騎兵三面受迫。自相踐踏,不由自主地一個個擠入泥淖之中。沙泥緩緩從腳上升到大腿,升到膝上,再升到腰間。無數騎兵在大泥淖中狂喊亂叫,慘不忍聞。等到沙泥升到口中,喊聲停息。但見雙手揮舞,過了一會,全身沒入泥中。

部落遊騎一萬多名戰士左手持盾,右手衣袖高挽,刀光與健肌交相輝映,一聲不作,聚集在深溝外監視。兩隊遊騎精兵不住向張飛剩下的千餘騎兵猛打猛射。張飛的騎兵越戰越少,一炷香功夫,又有幾百騎兵被逼入大泥淖中。

就在張飛馬上就要全軍覆沒的時刻,兩隊遊騎精兵忽然撤下,一將打馬越衆而出,想要以其個人的勇武,完成全殲張飛騎兵的最後一擊。

此舉正中張飛下懷。張飛對親兵交待了幾句,約定了突圍的時刻。拍馬迎上。兩馬交錯,張飛假裝後力不繼,騎在馬上搖搖晃晃,但就是沒有倒下。部落騎兵見了,羣情激昂,歡聲震天。就這麼戰了八九個回合。然後張飛突然發力,將敵將一矛刺於馬下。然後利用部落騎兵一愣神的功夫,殺開一條血路,往外便走。衆親兵及幾百個倖存的騎兵早有約定。緊隨其後。最後衝出了二十幾個親兵,兩百多騎兵。

在他們的身後,大泥淖裡的騎兵已經陷沒泥中,無影無跡。餘下來的小部人馬也陷沒半身,動彈不得,只有揮手叫嚎的份兒。四野充塞着慘厲的呼喊。又過一會,叫聲逐漸沉寂,大泥淖把張飛的兩千多騎兵吞得乾乾淨淨。人馬、刀槍、盔甲,竟無半點痕跡。只有十幾面旗幟散在泥淖之上。

前面說過,大泥淖由水量較少的河流匯集而成。因此,有大泥淖,附近就必然有河流。而現在這個地方,就是一條河流。這條河流曾經也跟老哈河一樣,波光粼粼。後來,水量慢慢減少了,但至少還沒有完全乾涸。它的河牀較寬。河牀上面架着一座木橋。站在木橋之上往下望,看不見水流。因爲這個河牀就跟大泥淖一樣,表面浮有一層軟泥,軟泥上還生長着青草。其實上,這條河的河牀,就是一個長條形的泥淖。

李建出兵較晚。當夜一直沒有行動。次日天色大亮。敵營僅餘右軍。霍賽穆部落軍營已經消失。而敵右軍一時之間,也沒有向漢軍發動衝鋒的力量。因此就拔營撤離。李建一直等到敵右軍開始後撤了,這才率領騎兵衝了出去。

此時敵右軍仍然有四萬多人。李建只有三千騎兵。因此李建並沒有過分逼近,而是保持在神臂弓的射程之內,單方面放箭。李建打的主意是,如果敵軍逃跑,就追而射之;如果敵軍進逼,就往後跑,照樣射殺敵軍。這樣的戰術,在與前面的部落騎兵交戰之中已經使用過,非常有效。

從接近到放箭。在部落騎兵看來,距離尚遠,但箭矢偏偏就射過來了。由於出乎意料的驚嚇,再加上右軍部落騎兵本來就在撤離之中,於是,就加快了步伐,變成逃跑了。敵軍愈逃,李建便愈是逼近,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射殺了超過一萬名部落騎兵。

遊騎中的首領見勢頭不對,率領一隻萬人隊,向李建所領的三千騎兵發起了衝鋒。李建一聲令下,所有騎兵撥馬便跑。邊跑邊往後射箭。敵軍追了一截,沒有接近距離,反而又被射死了幾千人。於是就渙散了鬥志,真的變成潰軍逃跑了。

李建見到敵軍退卻,便又率隊追趕。不停地放箭。當那支反衝鋒的遊騎與其他敵軍接近的時候,一萬人就只剩下兩千餘人了。

這一追,就追了七十餘里。前面的敵軍忽然出現了擁堵。後面的敵軍仍然往前衝上。衝撞之餘,人仰馬翻,踐踏而死無數。李建見敵軍混亂,便吩咐騎兵,停箭用槍,直接衝上。

此時,騎兵配備的箭矢是每人三壺共三十支箭。當敵軍擠成一團的時候,命中率倒是挺高的。但當敵軍散亂地奔跑的時候,命中率就低了。三千人每人三十支箭,理論上可以射死九萬人。而實際上騎在馬上一奔一逃的時候,大部分的箭矢都射不中敵人。追到此處,敵軍由四萬多人變成兩萬人,殺敵兩萬多人,但大部分騎兵的箭矢都用了兩壺以上,剩下的箭矢都不到十支。因此,李建才命令停箭用槍。

換成長槍之後,強騎兵由於有新頭盔、腳蹬、馬蹄鐵及盔甲,戰力依然非凡。敵軍混亂之餘,往兩面分頭逃竄。這時,李建發現,此處有一道山樑。所有的部落騎兵都準備轉到山樑的另一邊去,因而纔出現了擁堵。如今敵軍分頭逃竄,大部分人仍然往山樑另一邊逃竄。約七八千人便不過山樑,順着山樑的這邊山腳逃跑了。

李建沒有理會山樑這邊的敵軍,揮軍追殺逃往山樑另一邊的敵軍。殺了一會兒,過了山樑。這邊的地形,正好就是那一條泥淖河。敵軍擠得密密麻麻地,順着山樑的山腳向前。遠處,就是那一座木橋。木橋不是臨時修建的木橋,看上去非常堅固。

此時,山樑在右,左邊是河。而那條河看上去卻只是平坦的草地。李建看見敵軍墜後的逃兵寧願返身死戰,也不願意下到平坦的草地上去。便猜想其中必有蹊蹺。當即殺了一名敵兵,槍刺其腹,使勁往左邊平坦的草地扔去。再一看,李建就知道了,原來那平坦的草地是個沼澤。

李建對親兵說,提醒士兵注意,下面是沼澤。命令很快得到傳達。李建治軍本來就嚴格,還沒有貪功的士兵繞道上前。得知下面是沼澤之後,就更沒有繞道上前的了。

就這樣,前面的部落騎兵緩緩地走,李建的騎兵在後面慢慢地追。因爲道路狹窄,前進的速度都不快。但殺人的速度卻不慢。

從越過山樑到這邊,至木橋的橋頭,不到半里的路程,殺敵又超過千人。

李建有些力乏了,想來前幾排的騎兵也應該累了。於是,李建沒有過橋。而是率領前幾排騎兵順着山腳往前走。叫後面的騎兵上橋追殺。

後面的騎兵屬於相對的生力軍,勢如猛虎,氣若游龍,一下就衝了上去。就在木橋的中段,就追上了敵軍。於是,長長的木橋之上,又殺了兩百多敵兵。

過橋之後,地勢豁然開朗,敵軍逃往四面八方。衝過木橋的李建騎兵追了五六十步,未得命令,就沒有追了。這時,過橋的大約有七百人。

忽然,幾十道粗索從泥淖河中飛出。原來,橋上的木樑,事先都已被拆鬆,用粗索縛住。繩索的另一端,則是隱藏在岸邊的幾十匹健馬。埋伏的遊騎一聲令下,鬆繮鞭馬,幾十匹馬一齊發力,奮蹄向前。首先就是將繩索繃直。緊接着喀喇喇幾聲巨響,木樑拉去。木橋頓時垮塌。橋上的三百多名李建的騎兵立即跌入河中。

伏兵再揮令旗,先前向四方跳竄的遊騎突然現身殺回,一陣亂箭,向對岸正處於驚愕之中的約七百李建騎兵射到。當場便射死一大半。遊騎再躍馬衝鋒,殺了一百多人,擠了另外一半多人到河中。當然,這一個小小的衝鋒中,遊騎也死了兩百多人。

李建眼睜睜地就這麼丟了一千人,卻無計可施,只得下令撤退。這時,對岸遊騎則沿岸奔跑,排列在河邊,向這邊放箭。對岸地形寬敞,能進能退。李建這邊則比較狹窄,不便躲閃。李建只得下令讓士兵與敵軍隔河對射。並且一邊對射一邊撤退。退過那半里路,重新越過山樑,李建一看,自己這邊又死了三百多人。

這時,神臂弓的箭矢基本上已經射完了。但如果就這麼撤退,距離田潤所在的老哈河邊距離又有些遠。因此需要休整一下。李建登到山坡上的高處,四下一往,發見居然山樑前面約數裡之遙就有一座城池。當即下了山坡,率兵前往。

不久,李建兵到城下。先前敵軍一分爲二,約有七八千人沒有越過山樑,順着山樑而逃,正好就是逃到了這座城中。此時見李建兵到,雖然敵軍人數衆多,卻沒有鬥志,略微抵抗了一下,便四散而逃了。李建沒有追趕,叫士兵擇地休息。

李建坐在一個土臺上,沒喘幾口氣,忽聞一陣馬蹄聲響,忙叫士兵上馬。剛剛上馬,來人已到。原來是張飛。

張飛這時的騎兵,就只有兩百多騎,而且還多數帶傷。見了李建,張飛跳下馬來,道:“哈,還是你行,還有這麼多人。”李建素知張飛之勇,亦知張飛早就開始學習帶領騎兵,眼見張飛如此慘狀,也沒好多問,只道:“唉,我也是九死一生哪。”

這時,李建部下忽然來報,說是井水中有毒,已經喝了井水的兩百多人死了。李建罵道:“該死!就不能不喝水嗎?”張飛笑道:“你怎麼學我罵士兵了?”

話音未落,只見滿天通紅,城中到處火光舐天。幾個方向的親兵連珠價急報,四城都起了大火。原來這一帶草原盛產石油。有些地方掘地便能見油。部落遊騎早就下令各處民房中貯藏了石油。少數伏兵一點燃,極短的時間之內就把全城燒成一隻大火爐。

李建、張飛當即在親兵擁衛之下冒火突煙,奪路往城西逃命。城內騎兵亂作一團,自相踐踏。親兵在自己的兵卒叢中揮刀亂砍,殺開一條血路。還沒跑到西門,自西門跑過來幾百騎兵,報說城門已被部落騎兵堵住,根本就打不開。

李建、張飛轉而向東。這時火勢更烈,鐵甲一被火炙,更覺熱不可當。衆騎兵紛紛卸去鐵甲,亂奔亂竄。城內人馬雜沓,喊聲震天。

張飛道:“哎,李建,停下!”李建依言停下問道:“怎麼?”張飛道:“西門被堵,我想東門之外必有埋伏。今遭反正都是難以活命,不若仍回西門,繞到城牆角上,攀壁滑下,或可撿回一命。”李建略一沉吟,便道:“好,就這麼辦。”

兩人當即帶了親兵,重回西門。遇見其它士兵,大聲呵斥,命令同行。有一些士兵跟來有。但大部分士兵都處於瘋狂之中,根本就不聽從命令了。張飛和李建也沒法理會。

到了西門,下了馬,騰騰騰便順着石階往上急跑。馬匹是不能要了。馬匹跌下去,必然會跌死。上了城牆之後沿牆而走。到了一處轉角,張飛率先而出,手扶着城牆的兩面,滑了下去。

轉眼間,張飛到達地面。張飛擔心被敵軍聽見,沒有叫喊,而是頻頻揮手,讓後面的人趕緊滑下。於是,李建第二個滑下。隨後就是親後。到士兵的時候,因爲滑得過快,摔死了四人。

李建眼睛一掃,見自己與張飛兩個人的親兵加一塊也才十幾個人,士兵不到一百人。初見張飛的時候,自己還感到比較幸運。殊不知自己轉眼就步了後塵。

部落遊騎的確在東門外設有埋伏。此城因地形限制,就東西兩道城門。西門被遊騎以大量的土石封住了。專等城內的人自東門出來。城內一千多田潤的騎兵因爲炙熱難當,早已脫了鐵甲。自東門往外衝,部落遊騎萬箭射來,田潤的騎兵立即死傷累累。衝了幾次都衝不出去。其後,城中火勢越來越猛。沒有衝出來的士兵東逃西竄,最後盡皆被燒死在這座大熔爐之中。周圍十里都盤旋着略帶焦臭的肉香,令人聞之作嘔。

第二卷 第74章 董卓進京第二卷 第356章 閒調綠綺第二卷 第222章 水軍不水第二卷 第445章 乍遷芳樹第二卷 第389章 過盡流波第二卷 第497章 碎月篩簾第二卷 第244章 七嘴八舌第二卷 第670章 垂鞭自唱第二卷 第395章 葉下間關第二卷 第826章 浮動持杯第二卷 第734章 急槳凌波第二卷 第831章 雙妹碰頭第二卷 第750章 幾聲啼鳥第二卷 第649章 功行丘山第二卷 第710章 漸天如水第二卷 第587章 地僻門靜第二卷 第493章 惱煙撩霧第二卷 第344章 宸心虔潔第二卷 第578章 憐才深意第二卷 第512章 餘花落處第二卷 第515章 譙門畫戟第二卷 第225章 奸銀搶劫第二卷 第81章 籌備守關第二卷 第801章 風翻成陣第二卷 第440章 拂鞍沾袖第二卷 第574章 流霞共酌第二卷 第768章 花勻露臉第二卷 第532章 月桂星榆第二卷 第238章 建業逛街第二卷 第333章 徵鴻凝睇第二卷 第650章 溫養兩般第二卷 第786章 半下香銷第二卷 第315章 未奉軍令第二卷 第239章 婦女行乞第二卷 第273章 風暴來襲第二卷 第821章 金菊芙蓉第二卷 第366章 窈窕經丘第二卷 第228章 神童陸議第二卷 第399章 金鴨爐香第二卷 第218章 詐死蠢計第二卷 第633章 平康小巷第二卷 第758章 閒窗經歲第二卷 第176章 合州戰役第二卷 第141章 兵潮涌動第二卷 第601章 暖律潛催第二卷 第694章 煙波拍岸第二卷 第328章 手把紅旗第二卷 第93章 拖延時間第二卷 第641章 寓形宇內第二卷 第435章 東風花信第二卷 第587章 地僻門靜第二卷 第215章 無謂損兵第二卷 第348章 仰欽元后第二卷 第405章 今夜圓蟾第二卷 第830章 田軍來攻第二卷 第628章 寒輕霧重第二卷 第383章 東溪春近第二卷 第300章 不得不打第二卷 第813章 今生夕宴第二卷 第443章 九色明霞第二卷 第383章 東溪春近第二卷 第803章 斜日杏花第二卷 第722章 時清俗阜第二卷 第542章 白蘋香散第二卷 第694章 煙波拍岸第二卷 第479章 繞溪東注第二卷 第765章 鬥草青心第二卷 第579章 重會歡宴第一卷 第26章 駐紮城西第二卷 第640章 花面爭紅第二卷 第55章 爲伊憔悴第二卷 第303章 岳父岳母第二卷 第790章 門外旗低第二卷 第193章 攻不攻城第二卷 第514章 天淡銀河第二卷 第115章 降白波軍第二卷 第420章 向人無語第二卷 第320章 霹靂投石第二卷 第81章 籌備守關第二卷 第362章 蕭爽疏鬆第二卷 第86章 公孫瓚軍第二卷 第723章 背冷清風第二卷 第387章 晴雪消花第二卷 第637章 樂盡天真第二卷 第567章 問花先發第二卷 第756章 金碧吾鄉第二卷 第158章 沒有速度第二卷 第75章 矯詔檄文第二卷 第525章 舞鸞翻鏡第二卷 第575章 金籠鸚鵡第二卷 第667章 淡月西風第二卷 第233章 殺六殺戮第二卷 第99章 登牆肉搏第一卷 第16章 再返青州第二卷 第591章 錦犀光豔第二卷 第497章 碎月篩簾第二卷 第523章 煮石成丹第二卷 第70章 架橋鑽洞第二卷 第607章 寒江天外第一卷 第8章 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