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馮氏就去了張沁兒家串門子,卻見楊氏正忙裡忙外的準備東西,看樣子倒像是誰要出遠門一樣。
“喲,在忙呢!”馮氏進門,打了招呼。
楊氏擡頭看了她一眼,笑着說:“沁兒過幾天就要去一趟鄱陽縣,所以我給準備一些東西。”
隨身帶去的衣裳用品等,是早已經準備妥當了,現在楊氏準備的是一些家裡的土特產,到時候肯定是要送些給鄭家,算是感謝他們的照顧。
原本今天鄭成凱來時,楊氏就想着讓鄭成凱帶些東西,不過鄭成凱是騎馬來的,有些東西帶也不方便,尤其是雞蛋鴨蛋之類的,山路崎嶇,等一路跑到縣城,雞蛋肯定都碎了。
馮氏一愣,腦海中想起張樂兒說的話來,又仔細瞧了瞧楊氏的臉色,發現她準備的很用心,卻沒有半點不樂意的樣子。
一下子她竟然不知道該說什麼纔好了,過了一會,才幹笑着說:“沁兒一個人出門,你們也放心呀!”
“哪能一個人呢!是跟着鄭夫人他們一塊兒去的,有人照顧,一路上也安全的很。”楊氏倒不避諱馮氏,就將事情仔細說了一遍。
說完,又嘆息一聲:“沁兒是個有主意的,這安排的也妥當,既然她想去走走看看,那就去吧!”
馮氏想了想,覺得那般安排也還算妥當,兩日的路程,說快也快,應當不會有什麼事情。
馮氏感嘆着:“至從家變之後,沁兒的性情的確變了不少,以前我雖然住在鎮上,很少回家,但是還記得小時候的沁兒性情更柔順一些呢,每次都低着頭,站在最後面。”
楊氏的眼前似乎看到了以往的景象,竟生生的打了個冷顫,不敢再回憶,心有後怕的說:“遇到那樣的事情,別說孩子,就是大人,那也得變性情了。哎,原本我也是捨不得沁兒出遠門,但是一聽你提到以前的時候,我又覺得現在好的很!當初我們……”
當初他們日子那般艱難,她和張志仁被捆的死死的,她的孩子也被欺負的死死的,當初的種種,現在回想起來,彷彿如同做夢一般,一點都不真實了,也不知道當初她是怎麼忍受過來的。
馮氏看到楊氏的臉色,自知失言,趕緊打岔:“哎呦,以前的那些事情不提了,沁兒打算去多久?眼看着再過不久就是蓮兒的好日子了,也不知道看的了姐妹出嫁嗎?”
楊氏笑了笑,說:“具體的也說不好,因爲是跟着鄭夫人他們一塊兒去的,想必鄭夫人估計會在鄱陽縣停留的久一些吧。蓮兒添箱的東西,都是沁兒用心準備的,就算沒有親眼看到蓮兒出嫁,那份心意也是有的,何況蓮兒也不是嫁到遠地方去,就在縣城呢!”
那也是,鄭夫人可不是去遊山玩水的,而是去探親的,哪能纔去就回呢,提起添箱的錢,馮氏又愁了,眼看着沒有外人,忍不住抱怨一句:“這定親成親的日子也太趕着了,哪怕等到臘月也好,手裡的錢都買地花了,這一時半會又是兩場親事,愁人的很啊!”
楊氏也同情馮氏,只是她也沒法子,大房那邊發生那樣的事情,難免急了些,這也好在髒病治好了,要是沒治好,拖肯定是拖不久的,聽說得了髒病的人大老遠就能夠聞到一股臭味,並且也活不長久的。
“這也是沒法子的,你要是實在沒錢,儘管開口,我們能幫一定幫的。”楊氏柔聲安慰着:“等蓮兒俊峰的親事都辦好了,以後也就好過多了。”
大房那邊一共三個孩子,辦了蓮兒俊峰的,也就只剩下俊傑了,而俊傑年紀還小,起碼也得等個幾年。
有這幾年的緩衝和累積,家境肯定會好上許多。
馮氏也是如此安慰自己的,笑着說:“少不得今年得多努力一些了。”
屋內燈影晃晃,張沁兒從門外走過,穿着一件自制的睡衣,拿着一大塊棉帕子正擦着溼頭髮,看到馮氏也在,就笑着打了招呼:“三嬸過來了呀。”
楊氏招手讓她進來,和她說:“你們是大後天走,後天的時候,就讓你爹送你到縣城的宅子住一晚,省的到時候讓人家等,我準備了五十個雞蛋,五十個鴨蛋,還有五十個鹹蛋,另外去年冬天剩下的臘肉和豬血丸子香腸也各準備了一些,這些你也一起拿去,另外再帶些雞鴨蛋放在宅子裡,讓你三叔和晗生他們吃,如今家裡雞蛋多了,也犯不着去賣,讓他們每天煮粥的時候,就放三顆雞蛋進去一起煮,可千萬別捨不得。”
楊氏絮絮叨叨的吩咐着,張沁兒一直點頭應着,表示自己知道了,而馮氏在一旁聽了,心下也頗爲感動,忙說:“你家的雞蛋給晗生永安吃就好,志禮的那份我家有呢!等你們去縣城的時候,我就準備一籃子,讓你們給帶去就行。”
楊氏笑着點頭,沒和她在這種小事上爭,反正馮氏家裡也養了二十多隻雞,下的蛋是足夠自家吃的。
細細的聽過楊氏的叮囑,張沁兒就揮揮手和馮氏告別,回自己的房間裡去了。
“上次不是說永安去考童生了嗎?結果出來了沒?”馮氏開口問着,頗爲關心這個話題,畢竟再過不久小寶也該啓蒙了。
看到晗生永安讀書,馮氏越來越覺得自家想要真正的富起來,靠自己和張志禮是不行的,還得試試科舉這條路。
“還不知道呢!他們半個月才休沐一次,我們又不常常去縣城,不過這次沁兒她爹送沁兒去縣城的時候,就可以問下了。”楊氏搖頭,表示結果還沒有出來,又笑着說:“不過沁兒她爹和晗生都說永安是一定可以過的,夫子也誇永安讀書認真,應該是會過的。”
馮氏跟着點頭,張志仁是秀才出身,而晗生是過了童生的人,他們既然都說永安可以過,那就肯定可以過。
“眼瞧着小寶虛歲也有七歲了,我盤算着是今年送學堂啓蒙還是明年再送。”
話題轉小寶身上,楊氏想了想,就說:“按理說越早啓蒙越好,我聽說那些大戶人家的孩子,三五歲就開始啓蒙的了。那些有名的大儒也大多都是出身世家,比咱們這莊戶人家強上不知多少倍呢。”
一句話說到馮氏的心坎了,她把希望寄託在小寶身上,蹙眉思索了一下,說:“我看還是現在就啓蒙吧,反正大哥大嫂如今身體也好了,學堂也開始上課了。”
(p:今天看了《一怒成仙》耽擱了時間,晚更抱歉了,還有一章三千的,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