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咱們快走,趕到前面去!”方小福自然如他所願。今天這麼好的日子,當然是大家都開心最好了。
鑼鼓喧天聲裡,方子健和方子元在前面開道,小心地擠開熱鬧的人羣。
方子湛和方小福各抱一個小不點跟在後面,小滿和小秋牽了王小梅走在後面,子維慢吞吞走在最後面。
“澤飛表哥,恭喜你今日小登科大喜!”從新郎官身旁走過去的時候,方子湛大聲喊了一聲。方子湛和方子元也笑着拱手道了恭喜。
劉澤飛見是表弟他們,連忙還禮,臉上洋溢着神采飛揚的笑容。只是這笑容看在方子健和方子元眼中,卻覺得有些亮眼,兩人都不由自主朝後面看了一眼。
“澤飛表哥,恭喜你今日要抱得如花美眷回呀!”方小福也笑嘻嘻地道喜,大家聽了都笑了起來。小七兒開口就是與衆不同啊。
“多謝!多謝!”劉澤飛俊臉飛紅,被表弟媳婦調侃得有些不好意思了。只是……他心裡忍不住嘀咕,湛表弟還沒圓房吧?
小七兒,你還是個小丫頭呢,咋這麼敢說啊!
大家說笑着又往前去了,方子湛便吆喝着要吃糖,立刻就有無數雙手伸到面前。
“我這兒有!”
“我這兒有糖!”
“我的糖最好吃了!”
不過……爲什麼他們的手都越過了方子湛,伸到了方小福面前?方子湛額角立刻落下三道黑線,無語地轉身。
“是我要吃糖!是我要吃糖啦!”劉澤華看着一把把糖遞到後面去了,不由着急地喊道。
“好啦,每人給我一顆就好了。”方小福被眼前熱情的小兄弟們弄得哭笑不得,又不忍心掃他們的興頭,便提議每人給她一顆糖,這麼多人,自然就有不少糖了。
王小菊根本不需要開口,只要從小七兒姐手中接過糖果就好了。後面跟着的姐妹們也每人拿到不少。
小兄弟們是聰明的孩子,小七兒姐剛這麼一提議,他們立刻也每人給後面的人一人一顆,然後跑回來的時候順手給劉澤華、方子湛、方子元、方子健一人一顆。
他們身負糖果開道的任務,雖然剛纔折回幾步但很快又回到了前方組成了隊伍,動作反應很快,並未影響後面迎親擡轎的正式隊伍。
因此雖然引起一陣小喧譁,卻並未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看着一張張興奮的笑臉,方小福剛纔真是替他們捏了一把汗。
如果因爲她人氣太好而給表哥的迎親帶來什麼麻煩,那她真是難辭其咎了。
蘇家在村口,劉家在村子裡面一些,卻也不算村尾,因此這條本就最近的道路,沒多久就走到了。
不過方小福手勁兒有限,半路上就將王小菊放下來改爲牽着她走。他們跟上了隊伍,走慢點兒也沒什麼了。
看得見蘇家鋪子時,那邊外面也站了不少人,是附近的村鄰直接等在這兒看熱鬧的。
劉澤揚和另一個同輩後生向前跑到最前頭,一人舉着一根長竿,點着上邊掛着的鞭炮。帶着通知寓意的鞭炮聲便噼哩叭啦響起來。
很快,蘇家門口也走出兩個少年,在門外點着了鞭炮,呼應着這邊的熱鬧聲。只是,等劉家迎親的隊伍來到蘇家門外時,卻見院門緊閉。
鑼鼓聲敲得更來勁兒了,還有人發出“噢!迎親嘍!來娶******嘍!”這樣的喊聲。還好沒有嗩吶,不然這氣勢會更震憾。
不知道是這時代沒有嗩吶,還是這地方不興這個。反正迎親隊伍裡只有鑼和鼓不停地敲打着,敲出熱鬧的節奏。
即使只有兩樣樂器,場面也很熱鬧了。何況還有迎親隊伍裡發出的這樣喊聲助興?派發糖果的小兄弟們此刻也很興奮,也跟着喊起來。
當然,他們確實只能負責喊話造勢了,負責派開門利市的另有其人。正是劉澤揚和另一個後生。
方小福後來才知道,那個後生是族長家的曾孫,十七歲的劉澤勝,也是個童生。
這農村裡讀書是這樣一個規律,一個村裡如果讀書郎多,自然顯見這個村子裡對讀書的重視,也肯定會有一座村塾。
大家讀書方便,啓蒙年齡到了自然就會送過去讀書了。而不會空有一座村塾卻無人去讀。若是如此,村塾空了,先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可若一個村子不重視讀書,或是讀書人家少,就可能沒有村塾,或是村塾空了先生走了。讀書郎們沒處讀書,要麼去鄰村借讀,要麼就放棄上學或是在家自學了。
而文家集鎮下屬幾個村子都不是窮山溝裡的村子,雖然生活一樣貧苦,卻還未到填不飽肚子的地步,讀書成爲他們的追求,就會努力去追逐。
因此各村都或大或小有座村塾,先生或從外面請來,或在本村招募童生或秀才出任。如果是自己村子裡找到的先生,大家知根底,而且酬勞不貴。
像吳先生就是在本村當先生,吃住都在自家,方便得很,農忙時還能下地幫家裡幹活呢。
基於以上原因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你在村子裡走着,遇見個後生可能就是個童生。不一定從他的穿着來分辨,因爲他也可能換了粗布短衫幫家裡幹活呢。
所謂人不可貌相,不可衣冠認人,大概就是這意思。同理,不要小瞧今天農家的童生,他日可能就是風靡京城的朝堂紅人。
再說今天迎親的隊伍裡,不算同來看熱鬧的方家兄弟,光劉家就有十幾個不同期的童生,有同族,也有同窗。
此刻他們敲鑼打鼓、高聲喊門,劉澤揚和劉澤勝一個遞紅包一個就去推門。
在門內的姐妹們和小孩子們伸手拿紅包的時候,發現院門被推,嚇得尖叫着一起用力往前推,抵住不被打開。
其實劉澤揚和劉澤勝兩個是沒敢用力,怕讓裡面的人跌倒了又添麻煩事兒。不然,就憑裡面的小姑娘和小毛頭們,還能守住這道門了?
當然這都只是意思一下的習俗罷了,到底還是用好幾個紅包買開了這道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