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掃完廚房,清洗完鍋碗瓢盆,那下一步的動作自然是準備過年的吃食。中國人的文化似乎離不開吃。比如,過年吃餃子,端午吃糉子,中秋吃月餅等。哪個節氣吃什麼,都有一定的意義在裡面。而對於春節來說,是所有節日中最重要的,自然準備工作也是最長的。建國家也不例外。
今天已經是臘月二十五了,文昌夫婦準備在這一天蒸饅頭。當然這裡的蒸饅頭是泛指,其實還有包子,豆餡饃,花糕等。這一天天還沒亮,小建國還在睡夢中。文昌夫婦已經起牀開始準備工作。先是起牀後,換幾牀新被子,然後打開電熱毯,讓牀的溫度保持。然後夫妻兩馬不停蹄的找幾個大盆倒面和麪。每和好一盆,夫妻兩擡着就放到了牀上,大盆用塑料薄膜封了口,然後用被子緊緊捂住。因爲寒冬臘月,天氣太冷,影響麪糰發酵,聰明的勞動人民就想到這個辦法,讓麪糰鑽被窩,躺電熱談,加快發酵。
這一切做好之後,天已經大亮了。夫妻兩又趕緊做早餐,忙乎着讓建國以及姐姐弟弟起牀。吃過早餐,母親就去牀上看看面發的如何了,掀開被子一看,嚯,半盆面發成了滿滿一大盆,把蓋的塑料薄膜給高高的隆起。
母親喜悅的叫着父親:“文昌,趕緊把面案子搭好,面發好了。我叫他二嬸,三嬸,大娘來幫忙。”
“嗯嗯,你趕緊叫去吧。”父親邊應付着母親,邊手腳麻利的搭起了案子。
等母親把幫忙的人叫過來,父親早就搭好了面案子,又忙活着去剁包子餡和豆餡去了。
幾個婦女大軍來到後,不用安排,就已經各司其職了。有的去擡發酵好的面,有的揉麪,有的揪劑子,有的團麪糰。
“嫂子,這面發的不錯呀,你看這氣孔,看來來年一定發發發哈。”建國二嬸笑着打趣。
“哈哈,大家都發,麪糰白又白,來年發了財,面盆鼓囊囊,錢包鼓囊囊”建國母親也順口溜起了吉祥話。
一時間,小院子裡又充滿了歡聲笑語。
轉眼間,一大簸箕的饅頭就團好了,廚房裡,建國姐姐早就把水燒的咯噠噠的開了。放上蒸籠,這第一鍋就開始蒸了。
這邊剛蒸上饅頭,那邊幾個嬸子大娘又開始張羅着做蒸糕了。這個環節也是建國最愛看的環節。婦女們開始展露自己的手藝,各種道具也都用上了,筷子,勺子,擀麪杖。這邊二嬸子剛做了一個牡丹,牡丹四瓣花以及中間各用一個紅棗點綴。那邊三嬸不甘示弱的做了一個鯉魚跳龍門,那麪糰捏成的鯉魚甚至還用筷子刻上了魚鱗。魚嘴朝上,含着一顆蜜棗,魚身弓着腰,做的也是活靈活現,似乎真準備一躍而過。
建國則睜大眼睛看着這各式的小動物或者小植物,心裡盤算着待會吃那個好。三嬸似乎看穿了建國的小心思,給建國打趣:“國小,是不是看中你三嬸的鯉魚跳龍門了,吃了就跳出龍門了,吃了你三嬸的鯉魚跳龍門,要跟你三嬸過,不要你媽媽了,行不行。”
建國回到:“纔不能,我吃了也不跟你國,你不是有建黨和仁國呢,要我幹嘛”
“哈哈哈”惹得幾個大娘嬸子又是一陣大笑。
說笑中,第一鍋饅頭已經出鍋了,果然是又白又大又宣。文昌忙活着把饅頭端到早就準備好的大斗裡面。建國母親則拿出幾個,讓幾個嬸子大娘嚐嚐剛出鍋的大饅頭。
“嗯嗯,好吃,又大又宣。”
婦女們,一直手吃着饅頭,一隻手也沒停下手中的活。全然不顧手上的生面也帶着饅頭一起吃下。
建國也趕緊掰了一小塊,吃了起來。不過又不敢多吃,因爲建國知道,後邊還有棗糕,豆餡饃,包子等。
就這樣,一鍋接一鍋的,棗糕出爐了,豆餡出爐了。每出一鍋,大家都會嚐個鮮。直到最後一鍋包子出鍋。這時候往往也都中午了,等包子出鍋,文昌夫婦招呼着大家吃包子,拿了方便袋,一樣裝了幾個,讓大家待會回家帶回家去。
這時候,蒸饅頭也就接近尾聲了,只聽婦女們相互約定着:“今下午我家蒸,你們來給我幫忙哈。”“明天我家蒸,大家八點來鍾去就行。”就這樣相互幫忙。建國母親這兩三天都會忙着給別人幫忙蒸饅頭,當然,每次回來手裡也少不了其他人家的饅頭棗糕等,帶回來給建國他們嘗。
每家都有每家的味道,在建國的記憶中,二嬸的包子總是又大又鹹,油也非常重,比較粗放。而三嬸家的則餡比較淡,比較細膩,各有風味,也各有回憶。
回到現在,隨着經濟的發展,現在的人們早就不蒸饅頭了。母親也只是在過年期間買一些饅頭,更別說蒸棗糕,豆餡了。建國這一代,連饅頭都不會蒸了,更別說技藝更高的棗糕豆餡了。建國的孩子們,再也享受不到這個樂趣了。
希望,已經爲父親母親的80後們,也多給自己的孩子講講我們小時候的年。不要讓他們以爲,過年就是買買買,買饅頭,買紅肉。但快樂真的能買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