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五斗米道

在黃巾起義的同樣宗教形式的五斗米道在巴郡叛變,領導人“五斗米師”張修攻打郡縣,但未受到漢室重視。

那麼,“五斗米師”是什麼?

“五斗米師”就是推行五斗米道的傳道師。《後漢書?孝靈帝紀》“張脩反”唐李賢注引劉艾紀曰:“時巴郡巫人張脩療病,愈者僱以米五斗,號爲‘五斗米師’。”

“五斗米師”就是推行五斗米道的傳道師,那樣五斗米道又是什麼?

五斗米道又稱正一道、天師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個派別。據史書記載,在東漢順帝時期,由張道陵在蜀郡鶴鳴山(今四川成都市大邑縣北)創立。據《後漢書》、《三國志》記載,凡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稱爲“米巫”、“米賊”、“米道”。另外,也有人認爲,這個名稱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鬥、北斗等)和鬥姆有關,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說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彌教結合而成,即“五斗彌”教)。因教徒尊張道陵爲天師,又稱“天師道”。此外,在光和年間(178年-184年),還有張修在巴蜀、漢中一代傳道。其方法和張角有些相近,例如用符水治病。但是總體而言,更接近於張道陵的教派,例如也設有祭酒,學習《道德經》,供奉五斗米等,因此歷史上也將他的這一派道法稱爲“五斗米道”。

正一道又稱正一派,其始祖僞稱是漢末張道陵及他開創的“正一盟威”之道,後稱天師道。實際上,正一道至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張與材被蒙古人嗣爲第三十八代天師,襲掌江南道教,特別是大德八年(1304)授以“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錄”。後又授以“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賜一品金印。

北天師道是由封建史上首位被官方承認的道教天師——寇謙之改革五斗米道而形成的。寇謙之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嶽授以“天師之位”,賜以《雲中音誦新科之戒》20卷,傳其服氣導引口訣之法;令其“清整道教。除去三張(指張陵、張衡、張魯)僞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爲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其主要道場建立在今山西大同(原稱平城),他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清整道教,新天師道所傳《雲中音誦新科之戒》,宣講《新科》等大道清虛之道,提倡專以禮度爲首,而加以服食閉練,其新天師道的做法有:泰常八年[423],有道士李譜文所傳《錄圖真經》等醮儀感動太武帝,太武帝於太平真君三年[442]親自道壇,受道教符籙。使新天師道與皇權結合。一度成爲國教。不斷髮展壯大。[1]這樣,新天師道重視醮儀,提倡禮度,改變了過去以符水療病及注重煉形的教義。特別是泰常八年(423),有道士李譜文所傳《錄圖真經》等醮儀感動太武帝,太武帝於太平真君三年(442)親自道壇,受道教符錄,使新天師道與皇權結合,一度成爲國教,不斷髮展壯大,併爲後世的“三教合一”奠定了歷史基礎。寇天師在北方“去除三張僞法”,是影響深遠而得到貫徹的。後來北方興起的全真道,就與龍虎張天師素無瓜葛。然而據載。王重陽所傳的鐘呂丹法就與茅山上清派本經《上清黃庭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邱祖也曾領受上清法籙,佩上清芙蓉冠,著上清洞真玉羅簫臺袍……據考通行全國的《全真正韻》亦源自茅山上清。進入南北朝時期,一些早期道派“太平道”“於君道”等,因受統治者打擊而顯衰落。而新興教派“靈寶派”“上清派”等,又正處於開始發展階段;雖有一些象張忠、王嘉這樣的神仙道士,但只是以師徒相受形式成的鬆散道教集團,而以道教箴緯的名義,各地不同人等託名“李弘”又都轉瞬覆沒;此時天師道仍不失爲道教的一面旗幟,基本上也是道教的代稱。但是,由於政治動亂,天下勢力分割,加上信徒總多,又缺乏有威望的張天師傳人,僻處江西龍虎山的天師道總部對下屬各“治”的祭酒、道官顯得鞭長莫及,天師道內部組織陷入嚴重混亂、《老君音誦誡經》有:“道官祭酒愚闇相傳各祭酒”,這使一些素質低下者得以當上祭酒、首領,任意魚肉信徒;更嚴重的是有的還“自署治籙符契、攻錯經法、濁亂清真”,導致“奸怨非法、詐惑萬端”;還有曲解天師道的理論如“房中術”等者,以致“淫風大行,損辱道教”;並且下層道民屢屢利用道教組織,託名李弘(老君化名)、劉舉名義發動起義,歷代不絕,使道教受各分割統治勢力、王朝的嚴密注意。有鑑於此,不少高道先賢立志改革、整理道教,北朝時期的寇謙之與南朝的陸修靜是當時的佼佼者。寇謙之(365—448在世)利用太上老君降授的《雲中音誦新科之戒》(又名《老君音誦誡經》,〈老〉是〈雲〉的摘抄本)、老子玄孫李譜文降授的《錄圖真經》對天師道進行堅決的改革,對早期道教的教義和制度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吸取儒家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觀念,吸融儒釋的禮儀規戒,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的道教教理教義和齋戒儀式,並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持戒修行。他重視道教齋醮儀範,爲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亦爲後世道教齋儀奠定了基礎。經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既得到下層信徒的支持,也適合了當時統治階級的需要,一時陰霾盡除,朝野隨者無數,後人稱經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爲“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

南天師道是由簡寂先生陸修靜改革發展江南天師道而形成的。主要表現在他對江南天師道組織進行的整頓和改造,並積極收集整理道經,制訂道教齋醮科儀,推動了南朝舊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特別是陸修靜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七年間隱居廬山修建太虛觀(後人稱簡寂觀)期間,他以太虛觀爲大本營。在此收徒佈道,不斷擴展太虛觀,曾先後擴建有白雲館、朝真館、煉丹井、搗藥臼、洗藥池等。太虛觀興起後,先後又建築有康王觀、崇善觀、詠真觀、昭德觀、白鶴觀、廣福觀、太平觀等數十座道觀,均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因而被譽之爲道教的“詠真第八洞天”。隨着廬山道教的擴大,其地位和聲譽不斷顯赫,逐漸成爲名震南北的重要道場。使得四方高道紛至沓來,至唐宋時。先後有許堅、錢朗、孫晟、郗法遵等大批高道雲集廬山。廬山高道輩出。名聲大震於江南。陸修靜制訂並完善齋醮科儀。吸收儒家傳統的忠孝禮義等倫理道德,並將其作爲道徒必需遵守的教規,強調忠孝爲先,這樣。既保證了道士嚴格遵守教戒,一心修善立功,又更加完善了宗教儀範。他潛心道教理論研究,並著有《靈寶經目錄序》、《太上洞玄靈寶衆簡文》、《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道門科略》、《洞玄靈寶五感文》等,他將這些齋戒儀範著作和收集的道經如藥方、符圖等計1228卷,已行世有1090卷等,均採用“三洞四輔十二類”的方法,成爲道教史無前例的道書分類法,他將這些道書整理集成《三洞經書目錄》。於太始七年(471)上獻朝廷,深受宋文、明二帝讚賞,使“靈寶之教,大行於世”,特別是他總括“三洞”。改革舊天師道,並提倡以齋儀爲主的道教,由此其名望不斷壯大,威震江南,成爲江南道教的統領,與北魏寇謙之改革的“北天師道”南北並存,並都爲後世的“三教合一”奠定了歷史與理論基礎。

正一道又稱正一派,其始祖僞稱是漢末張道陵及他開創的“正一盟威”之道,後稱天師道。實際上,正一道正式形成於至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張與材被蒙古人嗣爲第三十八代天師,襲掌江南道教,特別是大德八年(1304)授以“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錄”。後又授以“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賜一品金印。張氏子孫就在這七千百八餘卷的《道藏》經板被元室韃子毀燒殆盡之時,對其山呼萬歲,屈膝求榮,用犧牲道教尊嚴與正統的待價來換取自己強並三山,支掌江南道教事的權益。道教的教理教義,如道生德育、自然無爲、清靜寡欲、柔弱不爭、長生久視等根本宗義,皆源出於太上《道德真經》。祖天師張道陵建立道教教團之時,即以五千文(《道德真經》)爲聖典,並作《老子想爾注》,闡說道要教旨和修行準則,初步建立起道教教義思想體系,以“正一”之名來表明所倡行的教化學說是太上真一不二的正教。而且,道教的經典和許多高道真人的著述也都根據《道德真經》這部聖典加以充分的發揮,或作必要的演繹。道教尊奉的《南華真經》和《沖虛真經》,承揚太上《道德真經》的思想,對道教修身體道、精神逍遙、坐忘養生、神仙變化等思想以豐富和闡揚,使偏重理性的道家學說在後世高道的繼承闡揚下,過渡到道教的教義學說,彼此而打成一片。《太平經》以宗教教化而立論,對《道德真經》“道”生化天地萬物的創世說和《道德真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教義作了充分闡釋。葛洪真人暢玄而講神仙之術,亦當屬於太上道家之系統。《度人經》以“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爲主旨,正體現了《道德真經》的根本宗義。總之,道教的教義思想無不根本於《道德真經》,因而道教尊《道德真經》爲聖典。

第175章 千金第338章 幸運的皇帝第301章 劉備第242章 背景第102章 爆米花第209章 土匪第254章 王子犯法第2章 董永賣身葬父第2章 董永賣身葬父第63章 沉魚第89章 葬禮第325章 紅顏一怒第376章 壽星來了第111章 董事的悲催故事(二)第36章 孤家寡人第245章 儒家第279章 富不過三代第264章 金丹第325章 紅顏一怒第245章 儒家第43章 寺中有佛好做僧第66章 落雁第144章 破罐子破摔第136章 悲催(二十七)第160章 提親第234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211章 盜亦有道第360章 不足爲奇第12章 七仙女大展神威第372章 斷案如神第245章 儒家第30章 翠花上鹹菜第306章 董卓第343章 命運第180章 死因第237章 夢遊第269章 陳碩貞起義第257章 吳起變法第47章 望子成龍第27章 重重的賞賜第46章 替罪羊第1章 古老傳說天仙配第233章 人體三分身第373章 鬼啊第209章 土匪第373章 鬼啊第59章 中計第101章 祠堂第238章 一個謎第248章 墨家第342章 薄姬第140章 考覈董事第360章 不足爲奇第234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280章 大司農第107章 預兆第5章 聲勢駭人第165章 歸來淚滿襟第90章 螟蛉第278章 天理教暴動第211章 盜亦有道第1章 古老傳說天仙配第76章 跳下去萬丈壁第360章 不足爲奇第97章 抓週趣聞第373章 鬼啊第32章 吃喝玩樂第309章 鄧通第136章 悲催(二十七)第16章 一切爲了孩子第217章 交情第167章 一個漏洞第5章 聲勢駭人第336章 風險與收益第352章 星期天休息第237章 夢遊第209章 土匪第275章 方臘起義第360章 不足爲奇第300章 趙飛燕第242章 背景第58章 最近比較煩,比較煩第89章 葬禮第158章 “義學”惹的禍第70章 意外第231章 計劃生育第50章 鐵嘴螞蟻第259章 漢武帝第48章 三個裨將頂過午無雙第272章 王聰兒第271章 白蓮教第229章 禍從天降第250章 名家第83章 老子出世第145章 大逆轉第272章 王聰兒第7章 七仙女被懷大海編排第245章 儒家第129章 悲催(二十)第107章 預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