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新晉郡王

滇西北,劍川。

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之際,劍川就已成爲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的重要交通要衝,早就與中原、東南亞地區和中、西亞地區發生商貿文化往來。從元代起,劍川文風大開,明清時期,教育鼎盛,科第接踵,人才輩出,爲雲南之翹楚。

劍川境內的石寶山爲丹霞地貌,球狀風化石形成的奇峰異石如鍾、如箭、如獅、如象,高者成崖,錯落有致,別具一格。這裡林木茂盛、石趣無限,廟宇別緻景色獨特,尤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聲名久遠。

“恭喜馬兄,哦,該稱呼您汝陽王殿下才是。”敘國公馬惟興笑着向馬寶道喜,但言語中卻隱隱透出一絲酸味。

“莫要取笑,你我情同兄弟,還講什麼繁文縟節?”馬寶輕輕擺了擺手,只是淡淡一笑,臉上並沒有太多的喜色,而是轉向鄭昭仁問道:“岷殿下現有多少兵馬,便敢與清軍作戰?”

“先後會於騰衝的有懷仁侯吳子聖,廣昌侯高文貴,定朔將軍吳三省,趙王部將張文翠、陳盛兩總兵所率人馬,還有由緬甸蠻莫護殿下入滇的猛山克族萬餘精壯,以及幹崖土官刀氏及族人相助。”鄭昭仁明顯在誇大朱永興的實力,“草民來時約有兩萬餘兵將聚於殿下王旗之下,殿下還傳檄各地,現在說不好又有幾支明軍前來相會呢!”

鄭昭仁是鄭硯北的侄子,因在鄭氏家族中不是長房,儘管他歲數在同輩中最大,也很精明強幹,並且主管一方生意,但卻總覺得受到歧視。當然,這在封建社會的家族中是很正常的事情,長房就相當於長子,權力和利益自然是最大的。

所以,在得到鄭硯北的聯繫散落明軍的密令後,他便視之爲升發之機。如果他能說動幾支明軍投效宗室留守,這樣的功勞得個一官半職應該不是問題吧?他也就能夠擺脫家族的束縛,有了大展拳腳的天地。日後幹得好,壓過長門的鄭昭達也不是不可能的。

馬惟興微微點了點頭,在旁插嘴道:“聽從大理來的客商說,那裡的清軍在調動,想必與岷殿下有關吧?”

“大理的清軍一部已經調往永昌,留守兵力不足兩千。”鄭昭仁的情報更加準確,這與鄭家耳目衆多、道路熟悉大有關係,“永昌清軍也所剩不多,且全部收縮回去守衛城池了。”

“即便如此,依靠目前疲弊之軍,也難以衝關奪隘。再加上路途遙遠,前往騰衝與岷殿下會合,並非易事啊!”馬寶臉上泛起難色,輕輕搖頭。

“要建功立業,要封官賜爵,又豈有易事?”鄭昭仁臉上帶着那種商人特有的微笑,侃侃說道:“衝關奪隘難,間道而行呢?草民可派人充作嚮導,沿湅滄江而下與岷殿下會合。當然,若是王爺還有疑慮,草民也不敢勉強。岷殿下讓所有傳信兒之人給諸位還舉大明旗幟的將軍們帶一句話,‘若有扶保社稷、興復華夏之心,便是艱難險阻也是等閒;若是隻圖眼前富貴,要繳械降清,去昆明向三鬼屈膝,怕也不畏千里跋涉了’。”

“大膽,你一介草民,豈敢——”馬寶大怒,斥喝出口,但隨即被馬惟興擺手打斷了。

“岷殿下多心了,也言重了。”馬惟興淡淡地笑着,開口說道:“長途行軍非是易事,總要籌劃一番方纔穩妥,可非是吾等有降清之心,藉口推辭。”

鄭昭仁心中不以爲然,爲了立功他倒也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福貴險中求,他身上還有着馬幫人的冒險精神。但馬惟興既是如此說,他也就不再以言語相刺激試探,笑着說道:“草民只是轉述岷殿下之言,非是有心冒犯,還請王爺原諒則個。”

馬寶哼了一聲,背轉過身,望着遠處的藍天白雲和山巒叢林,也不知在想些什麼。

“草民話已傳到,請王爺和國公早作定奪。”鄭昭仁眼珠一轉,繼續說道:“鶴慶有將軍塔新策,麗江有漢陽王馬進忠,蘭州(今雲南省蘭坪縣南)有公安伯和宜川伯所率兵馬,草民俱已派傳信兒,想必很快便有人馬前往騰衝。草民需要從中籌劃相助,不敢多在此耽擱。”

馬寶心中一動,微微轉頭,向馬惟興使了個眼色。

馬惟興會意,笑着對鄭昭仁說道:“鄭信使一路跋涉,請下去暫歇,容吾與王爺商量一下。”

“草民告退。”鄭昭仁恭敬地施禮,然後轉身在兩個親兵的護送下去遠。

馬寶這才轉過身來,揮手屏退親兵,只和馬惟興單獨商量。

“岷殿下疑心頗重啊,既想會集各支殘軍,怎好用此話傷人心。”馬寶有些不解,也有些不忿地搖着頭。

“岷殿下雖有疑心,卻也不失睿智聰明,滿眼失意之象,難免有人會生降清之心哪!不懼艱險,千里去投,此乃試金石也。”馬惟興很巧妙地把降清的心思放到了別人身上,但馬寶當然聽得懂。

“這麼說,岷殿下倒也看開了,能去相投的自然是忠心不二,藉口不去者則心存二志,不可信也。”馬寶摸着頜下的鬍鬚,似有所悟。

“自然是這樣。”馬惟興贊同地點了點頭,說道:“能來更好,不能來也不勉強,此應乃岷殿下之本意。”

馬寶皺起了眉頭,陷入了長長的沉思。作爲原來的南明將領,他是比較傾向於永曆的,否則也不會在秦王孫可望作亂時毅然反水。但與原大西軍的將領相比,他又有一種失落。李定國已經貴爲親王,白文選早就晉封郡王,馮雙禮、馬進忠,也是郡王頭銜。雖然只差了一級,但自詡猛將的他卻覺得不該如此。

憑什麼昔日的賊寇都爬到了自己頭上,而自己身爲正統明將,卻要屈居人下。儘管誰也可能沒有歧視和打壓,但人心苦不足。在派系林立的南明軍中,象馬寶這樣的,無論是原來的秦系,明系,蜀系等,有這種想法的將領倒也並不少見。

第112章 女考生第92章 無題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96章 各有安排第87章 接戰(二)第91章 川滇呼應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25章 山東攻略第77章 意外之功第88章 毒蘑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265章 兵至南京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138章 大海戰第68章 慷慨秦腔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102章 轟擊第83章 北望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20章 緊鑼密鼓第52章 縴夫,規矩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23章 暹羅國情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0章 慷慨陳詞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78章 勝利之因第244章 召見,山東於七第9章 決戰第94章 相疑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273章 潰敗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88章 大調整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94章 思考方法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54章 再退第23章 暹羅國情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272章 血戰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69章 譏諷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30章 無題第8章 依城挫敵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27章 攻城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51章 死地則戰第70章 開路迂迴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155章 無題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38章 廣國公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4章 封賞,臺灣第71章 局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