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無題

何淑蘭是此次‘女’科中被選中入宮爲官的,並不是容貌特別出衆,而是綜合考慮的結果。.: 。論家世,不顯赫,只能算是個小家碧‘玉’;論學識,與真正的才‘女’也差着一截。

但朱永興便取其中庸,取其溫善的‘性’格。三個嬪妃都不是漢‘女’,宮人也多是三個嬪妃從本族招來,增加漢‘女’入宮,不管是普通的‘侍’‘女’,還是擔任‘女’官,也算是對羣臣有了個‘交’代,讓他們少些呱噪。

顯然,何淑蘭對朱永興突然冒出來的想法很是不適應。在她想來,皇帝的兒‘女’,怎麼能和平民百姓在一起,招些功勳子弟也是莫大的榮耀了。

朱永興看着她有些愕然的神情,不禁淡淡一笑,呆在深宮大院裡,不知百姓疾苦,不知民間風情,豈不成了那種問出“爲何不吃‘肉’粥”的蠢貨。算了,這丫頭呆的時日尚短,還不瞭解我的想法和思路啊!

“嗯,該安歇了。”朱永興擺了擺手,起身又想起件事情,不忘叮囑道:“通知總理處一聲,若有急報,馬上送來,不得耽擱。還有,兩淮地方的奏摺也要細看,特別是關於桃‘花’汛的。”

做皇帝呢,說容易也容易,說難也難。如果象法王那樣“哪管死後洪水滔天”,自然可以縱情享樂。但要是有良知,有責任心,自然要勞累,要擔憂,會爲自己的子民幸福而歡欣,或是遭難而痛哭流淚。

朱永興不得不承認,他或許是個仁厚的好皇帝,但卻不是個合格的政治家,他無法漠視自己子民的死亡。不管是爲國捐軀,還是遭災遭難,能少一點便少一點,哪怕使自己的大業延緩那麼一些時間,他也不會強行推進。

其實朱永興也知道,現在這時局‘亂’不了。老百姓只要餓不死,只要天下太平,便是苦些也沒關係。而剛剛中興的大明,官員們又多年輕心盛,當官兒的心正熱,自然不是承平日久後的那般齷齪。

但興也勃焉,亡也忽焉。不趁這個好時候將法律儘量制定細緻,將各種防範措施儘量落實到位,日後敗壞時再治理,面臨的阻力便不會象現在這般輕鬆。

至於勤政,朱永興有時候是熬點夜,卻不是經常,要是和朱八八和崇禎比,那是差遠了。但人主宵旰勤政,本就不是什麼優點,事無鉅細都要親自處理,那是封建帝王不信任旁人的緣故。可偏偏這樣的帝王又自以爲誰也不如他,自以爲什麼都懂,不管是刑名、民政、水利等等問題,好象他一言既出,便能迎刃而解。

在朱永興看來,能否治理好天下,能不能知人善用是最關鍵的。劉邦,不過一無賴流氓,能用漢初三傑,就得了天下!連劉邦也自承“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所以,朱永興不苛求自己在各個方面都要比臣子強,也就能信任臣子,有計劃有節奏地放權,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構建能使政權健康運行,能使吏治保持常清的政治建築上。

只是朱永興這樣想,這樣做,並不意味着別人也會跟他一樣。與之相反,在瀋陽的那位清國之主——康小三,便覺得落到現在這步田地,都是臣子無能,只要他親政,別看他年紀小,卻能扭轉乾坤,重建父祖的輝煌。

……

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遷都於瀋陽,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爲“清”,建立滿清國。1644年清世祖福臨,率滿清軍隊攻入關內定都北京後,以盛京爲陪都。

盛京皇宮經過數十年修建,雖然遠不及北京的恢宏壯觀,可也是一座很大的皇宮建築羣。不僅如此,盛京的政治意義更爲重要。舉個例子來說,大明沒了北京,還有南京。而滿清也是一樣,如果連陪都都守不住,那才真的是人無力迴天的印象。

“漢人有言:自古胡人無百年之運,細思五胡‘亂’華到元朝,再到我大清盛而後衰,確是如此情形。我們滿人只有那麼百十萬人,入主中原,那就好比在池塘裡撒一把胡椒麪兒,終究變不成胡椒湯!”康小三清脆的童聲在大殿中回‘蕩’,“如果不能惴惴然如履薄冰,朝乾夕惕以醒自身,定然難以佔穩中原。可看看實際情形,入關不過幾十年,曾經無敵的八旗猛士便被那‘花’‘花’世界消磨成了什麼樣子?要朕說,敗呢,不可怕,勵‘精’圖治,臥薪嚐膽,必有興起之日。議和?那是示弱於敵,令敵更加猖狂,萬不可取。”

鰲拜面無表情地聽着,不發一語,心中卻是鄙視不屑。現在,四大輔政中蘇克薩哈戰歿,索尼病死,遏必隆是看自己臉‘色’行事的,他已經是一家獨大。而藉着此次出關大撤退,他培植的親信更是密佈于軍政兩界。可以說,他現在‘操’握權柄,把持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六部的實權,是沒有名義的攝政王。

議和,是鰲拜的一個試探,也想借機贏得一些緩衝的時間。撤退到關外的族人和奴才們需要安置吧,軍隊要整頓調動吧,糧草物資要清理移囤吧,總之,在短時間內,滿清已經喪失了戰略攻擊的能力。

鰲拜是清醒的,他已經意識到再度席捲天下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上次之所以成功,也不是八旗兵的勇猛善戰,而是漢人內鬥,最終自己打敗了自己。所以,除非現在的明朝政權再度內訌,不然是絕無機會的。

既然沒有希望再入主中原,那現在維持穩定便是當務之急。不管是議和,還是防禦,只要能與明軍相持下去,‘蒙’古諸部縱然觀望,倒也不會倒戈相向。當然,察哈爾部是比較特殊的一個例外,繼續讓他存在下去,影響是相當惡劣的。可遼西、遼東都有明軍在壓迫,要出兵撲滅察哈爾,來個殺一儆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r

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156章 廣州戰役(二)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24章 隨想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39章 兵臨大理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138章 反撲第73章 小朝會第201章 總攻(一)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52章 縴夫,規矩第95章 請兵助戰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2章 高平莫氏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138章 廣國公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49章 烽火燎原第48章 大戰(二)第64章 計議第86章 接戰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91章 新氣象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56章 拒詔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22章 水利部第2章 無題第36章 領悟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40章 兩奸計議第13章 宗室留守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3章 暹羅國情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93章 棄城集軍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38章 廣國公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63章 商品交易所,海軍陸戰隊第50章 伏擊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123章 起駕北上楔子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271章 阻擊第47章 大戰(一)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28章 雙層爆破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45章 險地——灰坡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36章 領悟第200章 佔優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63章 攻掠遼東第124章 授課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47章 大戰(一)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17章 斷臂?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122章 水利部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20章 緊鑼密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