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攻掠遼東

明末清初,遼東地區戰亂頻仍,百姓流離,田野荒蕪,人煙稀少。順治入關時,爲了使百萬滿族人能“從龍入關”,絕其後顧,清兵還毀壞了大量村鎮房屋和田地農具。同時,也使明朝二百餘年,不間斷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在遼東修築的密集型城鎮,“從山海關到開原,形成的五里一堡、十里一臺、三十里一城的建築體系”,毀於一旦。

1644年,多爾袞下令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禁關令”使得東北人口更加稀少,滿清統治者視東北爲“祖宗肇跡興王之所”,藉口保護“參山珠河之利”,歷史上在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對東北實行了封禁政策。

爲了嚴格執行“禁關令”,從順治年間開始,清朝政府不惜代價於滿洲境內分段修築了一千多公里名爲“柳條邊”的籬笆牆——滿洲長城,也稱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爲“老邊”;自開原東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爲“新邊”。邊牆以東的滿洲嚴禁越界墾殖,邊牆以西則作爲滿清的同盟者蒙古貴族的駐牧地。

“合河東河西之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此外患之可慮者……”

“……以內而言,河東城堡雖多,皆成荒土……河西城堡更多,人民稀少。獨寧遠、錦州、廣寧、人民湊集。僅有佐領一員,不知於地方如何料理。”

“合河東河西之腹裡觀之,荒城廢堡,敗瓦頹垣。沃野千里。有土無人,全無可恃。此內憂之甚者。”

對於遼東地區的荒蕪淒涼,清廷的奉天府府尹張尚賢便曾上奏,做過以上的種種描述。

在他的描述中,奉天整個境內都是一片荒涼。只有奉天(瀋陽)、遼陽、海城還稍微有一點州府縣治的模樣,但遼陽和海城卻沒有城牆。而如蓋州、鳳凰城、金州等地,卻不過數百人。“鐵嶺、撫順,惟有流徙諸人。不能耕種,又無生聚。隻身者,逃去大半。略有家口者。僅老死此地,實無益於地方。”

何其淒涼啊!如今人口已達百萬、數十萬的蓋州、鳳城、金州,當時才“不過數百人”。那時的鐵嶺、撫順只有流放遷徙之人,不能種地,單身的人一大半兒都跑了。

就是在這樣惡劣且空虛的環境下。明軍開始了在遼東地區的攻掠。首先是在鴨綠江一線,鳳城、寬甸、岫巖、桓仁等地相繼被光復,又借朝鮮平安北道爲屯兵養息之所,從而形成了進可攻,退可以江爲防的穩固基地。雖然中原大戰使得明軍繼續增兵遼東面臨困難,但在北方招募的新兵卻不斷被運來,在鐵山、龍川、鹽州進行訓練,前後已經有五千之多。

既然已經放棄了在錦州附近實施大規模登陸。從而將滿清主力盡殲於關內的作戰意圖,明軍便又採取了歷史上針對東北的攻略。那便是將以遼東、遼西作爲兩個戰略進攻方向,形成兩大戰略集團。對東北的清軍進行夾擊。

現在,遼東戰略集團趁着清軍空虛之際搶先成立,穩固了根基後,又藉着水師之利,以及遼東清軍陸續向鴨綠江沿線集結之機,突然水陸齊出。於三山海口(現大連地區)登陸。擊敗當地爲數不多的清軍後,一萬多明軍在半島最狹窄處挖掘壕溝、修築工事。從而將旅順地區徹底切斷。而兩千陸戰隊和三千主力陸軍則由於七親自率領,轉而向南。殲滅旅順清軍。

旅順雖是清軍防禦的重點,但限於兵力,千里遼海,即便不能派兵駐守,也要分派瞭望和預警哨,要防守的地區實在是太寬廣了。所以,駐防兵力亦不過一千多人,算上家眷、包衣奴才等,總數也不過三千上下。

當然,旅順在中國傳統意義上看不過是一座孤城,深入敵後千里,但是依仗從登萊送來的源源物資,這裡卻將活力充沛,成爲插在遼東清軍腹上的一把尖刀。而憑藉現在明軍的後勤能力,絕不會上演當年東江鎮的窘迫局面。

其實就很多明軍將領來說,對於朝廷目前調動起來的人力物力都頗感驚訝。當年的萬曆天子瘋狂搜刮礦稅、商稅、瓷礦,靠這些資金保證了邊軍的戰鬥力,但是也將大批手工業者逼得家破人亡。所以,萬曆天子雖然贏得了“三大徵”的赫赫武功,但也在歷史上留下“萬曆苛政”的壞名聲。

象朱永興這樣,一邊能實施惠農政策,一邊還能用糧餉物資供應各路大軍,對於不是深入瞭解明廷財政運作的人來說,確實是有些匪夷所思。窮兵黷武,自古以來便有這樣的名言。但顯然,朱永興在發掘一切可以積聚錢糧的手段的同時,對外掠奪也是其中比較關鍵的因素。

沒有安南佔領區,沒有日益擴大的湄公、河仙兩省,在糧食供應上便不會滿足現在的需求。

“國朝近三百年來,百萬同袍遺骨關外,卻依然令韃虜做大,荼毒大江南北,實在是令人痛心不已。”於七騎在馬上,秋末的冷風吹在臉上,他不由得發出了感到慨之聲,“如今我等又踏足遼東土地,實是萬歲英明。”

萬歲英明!這在封建社會,對於官員來說,應該是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嗯,不管是大事小情,只要能和皇上沾點邊的,不拱手說句“萬歲英明”,似乎便顯得不夠忠心。

當然,於七發出感慨也並不是沒有原因,也不是光爲了恭維拍馬,而是朝廷,或者說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等同於朝廷的皇上朱永興,確實給了軍隊令人稱道的物資供應。

糧草且不用說了,剛到深秋,第一批棉衣便已經運抵前線,這對於在寒冷的遼東地區作戰的明軍將士來說,感恩戴德是一方面,增強了勝利的信心則更爲重要。

同樣掛着總兵銜的高得捷雖然只帶出了四百多騎兵,卻並不統屬於七所部,所以於七說話也客氣得很。同時,於七對這批裝備精良的騎兵是羨慕不已,甚至有過轉到騎兵的衝動。

高得捷與於七是差不多的感覺,沒有文官掣肘,不用操心糧餉,不用操心武器裝備,不用操心軍用物資,甚至軍隊紀律也由軍法處接管,武將就只管練好兵,打好仗,這樣便顯得輕鬆,也更能專心致志。

“於將軍所言極是。”高得捷指了指自己手下的盔甲,說道:“此乃購自西夷的甲冑,花費不菲,我軍目前也只有四百具。但參謀總部已有呈文告知,日後每月將拔付三百具,這樣的速度和財力,除了萬歲外,誰又有這個本事?”

在十四世紀以前,西歐鐵甲與其他地區一樣,以鎖子甲爲主,鱗甲、札甲爲輔。真正意義上的板甲則出現於十五世紀初,鍛造大型弧型金屬的技術和冶金技術的大發展,奠定了後世整體式鎧甲的基礎。

尤其是在公元1400年以後,在材料學上出現了重大突破,就是發明了高爐:燃燒溫度的上升使鑄造鐵的出現成爲可能(在此之前使用的都是塊鍊鐵),鋼鐵生產量大增。另一方面,水力鍛機的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科學指引下的冶金技術發展等等,奠定了這個時代中鎧甲工藝飛躍的基礎,使十五世紀成爲板甲成型並獲得大發展之時代。

而且,人們很快發現:板甲的防護力和同等重量下帶給士兵的靈活性爲其他鐵甲所不及,而且還提供了冷熱加工的更加便利的條件。無論是鎖子甲還是鱗甲、札甲,由於其構成要件(小鐵圈、甲片等)太小,加工極其繁瑣,不僅耗費人力,而且也難以加工強化。

到了16世紀,板甲進入全盛時期,有效抵禦了當時冷熱兵器的攻擊。無論早期火繩槍、刀劍矛斧,還是古老的弓弩,都無法有效對抗板甲。而板甲與英國長弓的對抗,便被認爲是“盾”超越“矛”的典型範例。

但就現在而言,由於號稱滑膛槍的新火繩槍及燧發槍正普及到士兵手中,板甲在歐洲已經開始衰落。因爲輕便而威力巨大的火槍面前,做工良好的板甲確實可以有效抵滯子彈在正面的穿透,但巨大的衝擊力常會導致護板內癟而折損,通行無阻的衝擊波同樣會給人體帶來嚴重的傷害,這使板甲在實戰中愈發力不從心。

也正是如此,朱永興能夠以較爲低廉的價格從英、法兩國進口板甲,並利用本國兵工廠的高爐和鍛壓機進行仿製性的加工製造。相對來講,製造板甲的成本比製造鱗甲、鎖甲更低,工藝也更簡單。

當然,吸收引進並不是全部的,由於明軍和清兵所騎乘的馬匹都是二、三百公斤的蒙古馬而不是阿拉伯馬那種六、七百公斤地大塊頭,對於馬匹的甲冑防護便只能是披上幾塊輕甲。同時,經過反覆試驗,爲了減輕重量、提高機動力,明軍騎兵也沒有裝備全身甲,只裝備帶面具的頭盔、胸甲、護臂。

即便是這樣,明軍騎兵的防護力也要普通高於清兵。而就算是暫時沒有裝備半身板甲的騎兵,也都穿着在各地作戰中繳獲的好盔甲。對於需要重點防護的弓箭,這樣的盔甲還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

……)。

第138章 廣國公第39章 兵臨大理第4章 攻城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28章 拉英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91章 川滇呼應第81章 襲擾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256章 威懾重慶,王旗所至第155章 無題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203章 總攻(三)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104章 二破營寨第53章 彩金之望,降爵小懲第29章 破城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71章 慘烈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72章 退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47章 大戰(一)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71章 慘烈第15章 被誤導了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94章 相疑第59章 無題第46章 火箭列裝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199章 接戰第42章 北伐新策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269章 光復神京,天下轟動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124章 授課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26章 初涉殺場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45章 險地——灰坡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85章 急行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1章 北愁南喜第230章 暗戰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63章 攻掠遼東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12章 女考生第273章 潰敗第96章 死地難脫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51章 渡河,渡河第91章 川滇呼應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52章 蒼水脫險,修約之議第89章 反攻之謀,三鬼之難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90章 援助水西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13章 宗室留守第98章 我認得你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9章 世子殿下?第201章 總攻(一)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65章 佈署第31章 故國風情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23章 伏擊之地第142章 會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