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綜合實力

當南明從大廈將傾之際喘息過來,並逐漸穩住陣腳的時候,這場戰爭便開始轉向比拼國力和民心。或許戰爭還將持續,但有朱永興的領導,若論綜合實力的較量,明朝已經勝券在握。因爲,沒有人比朱永興更熟悉國內和國際的大事,也沒有人能象他那樣走出捷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來與滿清抗衡。

戰爭,打的就是後勤。當朱永興將戰爭的模式越來越象這句理論靠攏的時候,戰爭的結局幾乎已經確定,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登陸山東之後,來往於光復區和登州,以及其他將要穩固佔領的登陸港口的船隻便絡繹不絕。足足有五百多艘船隻,在山東與崇明、福州、潮州、廣州,甚至西貢之間來往航行,將糧草物資源源運往山東。

這是一場綜合性的考驗,民衆支持的積極性,百姓的動員能力,海上運輸、物資調配……

前線的將士在拼殺,想不到,或者也不去想,他們每天吃的糧食、消耗的彈藥,是從數百里之外通過幾百艘海船運來的,參與後勤供應的人數成千上萬,是他們的好幾倍。

明朝的後勤保障能力藉助於海船,比滿清更快捷,消耗的成本更低,但也有一點是處於劣勢,那便是籌集物資的手段和方式。

滿清可以劫掠百姓的最後一粒糧食、最後一個銅板,可以無償地驅使百姓,甚至虐待他們。但明軍不行,王師便要有王師的風範,解放者便要有解放者的仁義。所以,在凋弊的北方,就地籌集糧秣幾乎是不可能的。相反。爲了救濟百姓,還要從後方運送大量的物資,這無疑加大了後勤的壓力。

困難是有,但有利之處也不少。面對滿清的橫徵暴斂,北方漢人百姓積鬱的不滿和怒火,使明軍所至。無一例外地得到了擁護和支持。而且,無數歷史已經證明,沒有海軍便沒有海防。靠着製造無人區,靠着修築邊牆,是抵擋不住來自海上的強力侵襲的。沿海遷界,那只是封鎖,作用不大;連萬里長城都不能阻擋遊牧民族,何況草草修築的邊牆?

顯然,滿清並不意識到這些。或者是意識到了,也沒有辦法加以改變。一是財政窘迫,裝門面的惠政一個也無法推出,只能是涸澤而漁,以失去民心爲代價,與明朝進行並無勝券的抗衡;其二便是沿海佈防的虛弱和分散,從江淮至遼東,漫長的海岸線成了他們補也補不上的漏洞。

戰略優勢因爲明軍水師的強大而不可逆轉。江淮如此,山東如此。直隸如此,遼東亦是如此。但滿清卻只能硬撐,與明朝展開消耗戰。因爲他們退不得,一退便是不可收拾,與他們聯合的強盜集團會分崩離析,現在服從於他們的綠營也不再會爲一個行將失敗的政權而效死力。要退。便只能盡數退回遼東,成爲一個割據政權。

而山東,在位置上正處於滿清統治區的中部,如果丟失,那在江淮前線佈防的軍隊就有被明軍切斷退路而包圍的危險。這與明軍橫斷長江。盡殲江浙清軍是相似的戰略。所以,滿清不能棄,只能增兵作戰。

可要增兵,從何處抽調又是一個難題。從離得最近的直隸,或者京師調兵,便不得不擔心明軍來自海上的襲擊;若從江淮前線抽兵,又擔心抵擋不住明軍沿着運河向北推進。

……

“加強綠營的裝備,開始配發鳥槍和小型火炮;調禁旅八旗三千,蒙古八旗三千,增援山東。”朱永興將情報看完,沉思了一下,開口問道:“第二批參戰部隊一定要在半個月後出發,這樣才能確保山東戰局的主動。”

“啓奏陛下,部隊出發的時間還能夠提前,但物資的調集運輸恐怕有些困難。”吳三桂謹慎地說道:“若是在山東招募新兵,會減少我軍後勤上的壓力。”

“招募新兵倒是可以,但要具備相當的戰鬥力,恐怕要一個月之後。”朱永興盤算了一下,說道:“朕已經讓吏部挑選精幹官員前往山東,組織百姓儘快恢復生產。只要是能吃的,不管是種菜、種糧,都能緩解物資上的供應。另外,朕準備從民間再借錢糧,以支撐到作物收穫。”

滿清可以搶掠,明朝自朱永興開始,便一直實行有償的借貸,並以此建立起政府的信用,然後再以信用繼續借貸。一個是隻顧眼前,另一個是立足長遠,高下立分。

“啓奏陛下,是否欲頒民爵以示嘉勵?”郭之奇顯然對這個政策是持反對意見的,因爲這項舉措頗有賣官鬻爵的嫌疑。

朱永興沉吟了一下,說道:“如果有特殊貢獻,且品行端正、尊紀守法,朕覺得亦不爲過。”

“陛下所言甚是。”禮部尚書陳紹愉贊同道:“民爵只是虛銜,只爲彰顯其忠君愛國之行,微臣認爲可行。”

“雖是可行,也要慎重,不可氾濫。此事便由禮部、監察部、吏部共同商議,擬定章程吧!”朱永興此言一出,算是定下了基調,而民爵作爲將來與士紳抗衡的一個羣體,終於開始建立起來。 щшш ●тт kдn ●c o

對於朝會,朱永興其實是不大重視的。什麼有本早奏,無本退朝。誰又不是神仙,重大的政策舉措哪能聽完便能做出最正確的決定。但這是一個傳統,朱永興無力打破,只能做些改動,或者在複雜的事情上暫時不做決定。

說到底,朱永興並不想“金口玉言”,而是持着謹慎的態度,儘量三思而後行,與總理處和各部商議後再發佈政令。

“魏君重有奏摺,希望增派騎兵部隊。”朱永興有些爲難地皺起眉頭,“即便是龍騎兵,這消耗也比步兵要多上數倍,恐怕難以供應,起碼在短期內是力有未逮。”

騎兵的消耗確實驚人,如果是戰馬,差不多是步兵的五六倍;龍騎兵騎的是駑馬,消耗要少一些,但在目前來看,依然是有困難。(未完待續。。)

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80章 京師大亂第83章 棄城之議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200章 佔優第13章 宗室留守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75章 恬然自樂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9章 緬甸,山東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252章 三桂低頭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60章 會趙王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第86章 復臺建議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99章 接戰第56章 拒詔第9章 決戰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270章 操切之心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245章 天變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13章 宗室留守第5章 琉球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45章 險地——灰坡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273章 潰敗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47章 初勝第68章 慷慨秦腔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166章 無題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37章 緬局有變第69章 軟實力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9章 世子殿下?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202章 總攻(二)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47章 大戰(一)第10章 大勝第78章 勝利之因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26章 無題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271章 阻擊第36章 領悟第106章 不負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49章 清軍的迂迴第69章 軟實力第68章 正戰穩進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12章 女考生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84章 搶灘登陸第154章 赴廣東第68章 慷慨秦腔第260章 追擊第40章 兩隻重拳第2章 鬥熊救美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45章 大反攻第32章 賜名白族第16章 柔情蜜意第255章 荊嶽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