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

大明對所有領域控制力都很薄弱,在文化、思想和商業這樣需要寬鬆的領域,形成了極度的繁榮,但在軍事和政治領域,控制力的薄弱卻形成了致命的毒藥。% 政治上沒有與文官士大夫相抗衡的力量,中央對民間的控制越來越薄弱。人爲劃分的士農工商階層,臭大街的軍戶匠戶制度,巨大的貧富差距,又沒有政府的有效調控,它確實有很嚴重的問題。

但真的象史書上所說的一片黑暗,毫無可取之處嗎?通過“攤丁入畝”制度的否決,朱永興並不這樣認爲。

因爲,歷史是由生活在其間並繼承其成功帶來的好處的那些人所撰寫的關於過去事件的書面證詞或詮釋。所以,歷史總是難於避免地從勝利者的觀點來描述。他們的言論,最終就這樣地被保留在圖書館和檔案館。佔據優勢和強大實力的一方,總是有辦法不讓人們窺視那些絕不是爲他們歌功頌德的文件,以便他們能流芳百世,至少在他們有生之年。

於是,就有了被封存了三十、五十甚至七十五年的秘密文件放在檔案館裡。其中一些至今從來沒有公開發表過。這是對勝利者提供的保護,使他們不至於因對歷史的反省陷入難堪的境地。這就是勝利者鮮爲世人責罵的原因。

但隨着形勢的翻覆,對滿清的批判便勢在必行。劫掠、姦淫、屠殺等種種暴行必須得到唾棄和仇恨。不如此,不足以激發起民衆的義憤;不如此。不足以堅定打敗滿清的意志;不如此……

有批判,便要有彰揚。彰揚的是奮勇廝殺的軍卒將士,彰揚的是抗清不屈的義士。

古人云:識時務者爲俊傑。在大明帝國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時。明朝故臣降的降、死的死、隱的隱。即使能夠抵抗者,亦經不住歷史時間的磨洗,漸漸消蝕了那份抵抗的性情,最終走向頹廢遁世的道路。

但也有一些人,始終如一地反抗到底,可謂最後到了“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地步,成爲最後一個不識時務者。如果說南明小朝廷剛剛崩潰之時。遺老故臣們趁興憑一時的血勇之氣參與抗清活動還不足爲奇的話。那麼,在永曆巡狩之後,南明的知識分子思想便到了大崩潰的邊緣。脫胎換骨的蛻變促使知識分子尋找新的仕途和新的思想定位。而作爲堅守人格氣節的一羣人卻絕不肯舉起思想的白幡,進行人格的閹割。

即便是財政有些緊張,朱永興還是擠出有限的資金,興建烈士陵園。建忠烈祠。讓那些有名的、無名的抗爭者能受到景仰和祭祀。

“這裡記錄着爲國家、爲民族而戰的官兵們的名字,他們爲了反抗侵略獻出了生命,光榮屬於那些在戰鬥中犧牲以及遺體在烈火中消失的官兵們。”

“英魂不朽,萬古長存。”

“我們要牢記,這些或出身平民或出身富貴的人們,用鮮血和生命所銓釋的不屈的民族精神!”

“我們的腳下浸透了烈士們的血,但願以後我們的後代在面對這段歷史時,他們的所作所爲不會讓這些先輩在地下流淚。”

“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永遠不能遺忘的犧牲和付出。誰遺忘,誰無恥;誰遺忘。誰犯罪。”

……

中華民族並不是個健忘的民族,可在後世,朱永興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是他們真的健忘了許多許多東西。從現在做起,儘自己所能,讓那些爲國捐軀的先輩們能有一塊安息之地,這是軍人的義士們應享受的榮譽和尊嚴。

有時候,苦難寄託着偉大,犧牲變成了光榮。知道爲何而戰,爲誰而戰,死而有所值,憤恨便會轉化爲視死如歸的勇氣。

當一個人由命運來擺佈的時候,他會茫然、惶惑、恐懼、軟弱。而他一且扼住命運的咽喉,他就是勝利者,他就有了自信,有了意志。而明軍重新奪回了大江之南的地區,便給了民衆和百姓這種掌握自己命運的機會,不再是可以肆意屠戮的羔羊。

宣傳、鼓動、獎勵……當所有的手段產生出複合的作用後,光復區便會很快穩固,並不是兵多將廣,而是百姓的奮起。

……

船隻行過茫茫大海,如同蒼鷹掠過天際。陸地漸漸出現在大海的遠方,默默地注視着這羣即將抵達的人們。如同見證乳鷹展翅、初試翱翔一般,大地將始終這樣地注視着他們,記錄下勇士的足跡,還有他們開創事業的每一步。

而一切的表象背後,是堅不可摧的信念。而這種信念所依憑的英雄個體,勢必成爲真正的不朽者和中華文明永恆的旗幟。

只是這些勇士中,有不少人臉色蒼白,甚至有躺在船艙起不來的,但暈船並沒有抹殺他們爲國征戰的決心。

王戰是被擡下船的,他雖會游泳,但海上的風浪顛簸卻是頭一次經歷,連膽汁都吐出來了。

他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幸運,也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更不知道自己將是什麼兵?因爲個人的武技而被選中,王戰這三千人或會騎馬,或不會騎馬,但都將是組建起來的遼東騎兵第一師的戰士,雖然他們還不知道,等待他們的將是縱馬馳騁在那遼闊的黑土地上。

濟州島,又名耽羅島,位於東海,朝鮮半島的南端,隔濟州海峽與半島相望,地扼朝鮮海峽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更爲重要的是,這裡接近遼東,朝鮮也答應了在必要時候可以借路。

高得捷、金良臣、李永功,這三個原來吳軍的將領,在四川觀摩學習了三個月之後,將作爲這支新組建的騎兵部隊的三個團長,而騎兵師的主官則是慶陽王劉震。

“現在這裡有四千三百匹馬,適合作戰馬的有三千一百二十六匹,以後會有增加,也會有損失。”先期到達這裡的官員很細緻地彙報着情況,“早就今春便在島上種植了大量的苜蓿,再過一個月便可鉰喂戰馬,可節省大量的飼料。”

劉震連連點着頭,準備工作還是相當細緻周到的,而大半年的時間,他能練出上陣衝殺的騎兵部隊嗎?

……

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11章 杭州,西湖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章 北愁南喜第14章 篡改聖旨?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145章 妥協第133章 立威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15章 被誤導了第98章 以南養北第21章 登陸山東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202章 總攻(二)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24章 海外助力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39章 阿珠的心事第83章 水西之變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26章 初涉殺場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230章 暗戰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91章 川滇呼應第79章 雪中送炭第200章 佔優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68章 慷慨秦腔第58章 新晉郡王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94章 思考方法第80章 教士保羅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68章 慷慨秦腔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90章 援助水西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217章 困局第20章 急躁,伏擊第77章 意外之功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60章 大結局第31章 段氏遺族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77章 突破,崩潰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32章 魚龍白服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172章 無題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9章 決戰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35章 阻擊第32章 賜名白族第51章 死地則戰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88章 毒蘑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260章 追擊第31章 段氏遺族第81章 襲擾第69章 勳章,土地第77章 意外之功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111章 轟擊,破陣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87章 接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