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

人常說憤怒出詩人,憤怒和壓抑也的確能使人作出一些驚世駭俗之舉。錢謙益在事業受挫之時,不顧世俗禮儀,不怕士紳唾罵,以正室之禮迎娶風塵女子柳如是;而在在深深的追悔與自責中,又不惜九死一生,拼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彌補以往的過失。

“……先生亦悔中道之委蛇,思欲以晚蓋,幸天之待先生以厚,不使先生齎志以終……”

“啊,啊——”錢謙益張着嘴,驚訝得只能發出這簡單的字音,揉了揉老眼,他仔細觀察着下面的印章,身體顫抖起來,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分不清東南西北地磕頭,老淚縱橫,“殿下寬容,殿下仁厚,老朽,老朽……”

“錢先生快快請起。”情報局常熟站站長程冬忙起身將錢謙益扶起坐好,然後向南拱了拱手,說道:“殿下仁厚,世所稱道,胸襟廣闊,更無人可比。今番延請名士大儒,實是思賢若渴,亦不欲諸位大賢再置身韃虜治下,難脫險境。”

“是,是。”錢謙益此時方辨清了方向,向南拱手,“殿下隆恩重情,不以老朽舊惡爲忤,老朽感激涕零,沒齒難報。只是,只是這——”

錢謙益爲柳如是所營救,得脫牢獄後,便從蘇州返回常熟,移居紅豆山莊。表面上息影居家,築絳雲樓以藏書檢校著述,暗中則與西南和東南海上反清復明勢力聯絡。

“絳雲樓”取“真誥絳雲仙姥下降”之意,名其爲“絳雲樓”,中有宋刻孤本,秘冊精槧較多。其藏書經重加繕治,區分類聚,分爲七十三大櫃。自稱:“我晚而貧,書則可雲富矣”。學者稱“大江以南,藏書之富無過於錢”。

順治七年(1650),幼女與乳母在上玩耍,蠟燭誤落入紙堆中,起火被燒。錢自稱絳雲樓之火和梁元帝江陵焚書、李自成文淵閣焚書爲“藏書三大厄”。事後痛心疾首地說:“甲申之亂。古今書史圖籍一大劫也,吾家庚寅之火,江左書史圖籍一小劫也。”

作爲主要策劃者謀劃的長江戰役因爲明軍的內部矛盾和私心自用而無疾而終,錢謙益灰心喪氣,便將主要精力用於追錄《絳雲樓書目》,以期彌補絳雲樓之火的損失。再加上這些年他又蒐集、抄錄了不少藏書,若馬上棄之而去,委實有些難捨。

“錢先生不必着急。”程冬安慰道:“殿下有言:先生能去便去,不能去便安心著述整理。古籍典藏失傳、已佚者極多。令人心痛。先生能於文化遺產做出貢獻,亦是大功一件。”

“文化遺產?”錢謙益頭一次聽見這個新詞,愣怔了一下便明白過來,又向南而拜,“殿下精僻之言老朽銘記,定以殘軀盡力挽救這,這文化遺產。”

“殿下還說:錢謙益當官不行,做學問卻是好的。中有暇。後能盡力掩之,雖有謗言於世。但終有公正定論之日,望其不必壓抑。”

“有殿下此言,老朽便是立死亦心安。”錢謙益不禁失聲。

錢謙益牢獄之災後,才真正讀懂了相伴自己八年,願與之同生共死的奇女子。讀懂了她身上所蘊藏的磊落和慷慨,而這股挺拔之氣。正是讓包括自己在內的許多昂藏丈夫所爲之汗顏的血性。

於是,死裡逃生的他反而倒激發起了一腔血性。其後,他蕩盡家財以資助各方誌士的抗清事業,又謀劃以江南爲基業北上進取的戰略計劃。甚至不惜冒着殺頭破家的危險,聯絡抗清義士四處調查江南清軍虛實。奔走於孫可望和鄭成功,張煌言之間。

但錢謙益作爲一時文壇領袖,曾爲天下所敬重,後來中道變節降清,自己也成爲衆人諷刺嘲笑的對象。翻遍明季描寫錢的小說筆記,無一不是留下了一個貪生怕死的老人的可笑身影。但對其晚年的幡然悔悟,拼命以實際行動進行的彌補卻視而不見。

許多文人拼命抹黑錢謙益,實際上自己一生所爲也不能無愧,只不過因爲錢樹大招風,將錢的行爲妖魔化,小丑化,無疑可以轉移大家的視線,借攻擊錢來掩飾自己的膽怯和卑污,同時發泄內心的壓抑和自責。

而只有黃宗羲和呂留良等少數人給予了老錢以諒解,黃宗羲在錢謙益重病臥牀後,還爲其給某鹽臺連夜寫文三篇,得銀一千兩,方解決了老錢的喪葬費用。

“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後與誰傳。憑裀引燭燒殘話,囑筆完文抵債錢。紅豆俄飄迷月路,美人慾絕指箏弦。乎生知己誰人是?能不爲公一泫然。”

黃宗羲的這首詩正是錢謙益內心的真實寫照,甘冒殺頭之險,奔波操勞,卻得不到認同,依然是謗言滿天,苦悶在心是肯定的。現在,岷藩以朝廷留守之尊,給予了諒解和鼓勵,算是給錢謙益下了定論。心中積鬱愁苦一朝得泄,錢謙益痛哭流涕也在情理之中。

程冬一番安慰後又坐了很久,講了講現今的形勢,詢問了黃宗逼迫羲和呂留良等人的行止消息,又聽錢謙益激動地陳述己見,才留下禮物告辭而去。

錢謙益激動難抑,將朱永興的書信看了再看,又凝神思索着程東所轉述的岷殿下的言語,忽而傻笑,忽而流淚,忽而提筆欲書……

“剛纔來的是什麼人?着官服,帶護衛,是請老爺就高官的吧?”柳如是面帶寒霜地走了進來,看了看錢謙益那副模樣,譏誚道:“這便瘋魔了,卻不知老爺何時上任啊?”

“哈哈,哈哈。”錢謙益對少妻的冷言冷語不以爲意,笑得暢快,上下打量着連連點頭,“桃花得氣美人中。嗯,我這株隨風飄委的‘老桃花’,果然是得氣於河東君柳如是啊!”

草衣家住斷橋東,好句輕如湖上風,近日西陵誇柳隱。桃花得氣美人中。這是當年錢謙益擊節稱賞柳如是的桃花詩,並所作的和詩。

柳如是一撇嘴,白了老男人一眼,眼見桌案上的木匣,恨道:“送的何物?黃白污濁,沒的薰臭了屋子。”說着。她伸手拿起,便要甩到門外。

柳如是出身風塵,社會地位極低,長期受壓抑的她卻又天生性格剛烈,英氣逼人。她無時無刻不在用着種種驚世駭俗的行爲和手段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嘲諷那些道貌岸然,高高在上的“君子”們的虛僞和無能。爲了做到這一點,柳甚至不惜以一死來向世人宣告她的驕傲和勇敢。

“不可。”錢謙益以老年人少有的敏捷抓住了柳如是的胳膊,急聲道:“此乃岷殿下所賞。萬萬不可損壞。”

“岷殿下?”柳如是翻了翻眼睛,想不起是哪位清廷顯爵,手卻沒鬆。

“皇明朝廷留守岷王爺,岷殿下。”錢謙益解釋着,臉上揚起幾分得意。

“怎麼會?你——”柳如是驚愕莫名,瞪着錢謙益,一副不相信的樣子。

“就是爲夫啦!”錢謙益搶過木匣,撫摸着。長出了一口氣,“殿下恩典。寬容了爲夫之前的罪過,並派人延請南下……”

岷藩留守,明軍於西南崛起。對這些消息,錢謙益和柳如是不是全不知道。只是錢謙益一直聯絡的是鄭成功、張煌言等東南抗清力量,又覺得降清有罪,自慚形穢。哪能腆着臉去投效。

柳如是聽明瞭究竟,驚喜交加,錢謙益能有殿下定論,自己也能從那些污言穢語中解脫出來。

“殿下賞賜,當仔細收藏。勿使外人知曉。”錢謙益講述完畢,打開木匣,一樣一樣地將裡面的東西珍重地拿出來。

“這是——”柳如是一把搶過碗大的菱花鏡,左看右看,在鏡子後面看到了小字。

“柳如是,柳如是!頑豔一痕難再惹,餘花誰與問飄零!珠妃賞孺人柳氏。”

“是王妃賞賜妾身的。”柳如是輕輕撫摸着,盯着鏡上小字的眼睛有些溼潤,喃喃道:“還,還封了妾身孺人誥命。”

錢謙益也是吃了一驚,張着嘴巴半晌,說道:“岷殿下確非常人,此等事情——那異族妾侍竟以王妃自稱……”

“異族又何妨,與殿下患難與共,當得名分。”柳如是聯想到自己的出身,不由得有同病相憐的感情,嗔聲打斷了錢謙益的非議。

生曰封,死曰贈。從明代封贈制度看,命婦只有成爲妻或母、祖母時,纔有可能隨丈夫或兒子受到封贈,同時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資格。其中一條便是被封贈的婦女必須具備明媒正娶、良家出身等資格。

明媒正娶,主要指受封贈的妻子必須爲品官以傳統儀式正式迎娶,處正妻地位。良家出身,即被封贈的女性必須出自清白人家,若是再嫁的寡婦、倡優、婢妾則不得封贈。而孺人雖是命婦的最低等級,卻不忌柳如是的出身,名小實大,且有些驚世駭俗。

錢謙益苦笑着搖了搖頭,不再吭聲,將木匣中的珍玩盡數取出,卻驀然睜大了眼睛,顫抖着手將底下的紙取了出來。

“東林黨禍國論”幾個大字閃花了錢謙益的眼睛,他不敢置信地使勁揉了揉眼睛,再仔細觀看,果然就是這更加驚世駭俗的標題,下面還有一段彷彿開宗明義的簡短文字。

“不畏明論,不懼清議,吸人膏血,啖國正供,把持朝政,濁亂官評,生殺之權不操之朝廷反操彼等,賦稅之柄不操之朝廷而操於彼等,致令蹙額窮困之民欲控之府縣,而府縣之賢否,又由東林操之,何也?撫按皆其門生故舊也。欲控之司道,而司道之黜陟,又由東林操之,何也?滿朝皆其私黨羽翼也。以至被害者無門控訴,銜冤者無地伸冤……”

字字驚心,錢謙益目瞪口呆,一下子坐在椅中。柳如是不明就裡,忙湊近察看,等看清標題和文字,也不由得怔愣當場。

南明尚未建立之時,錢謙益作爲當仁不讓的東林領袖,積極參與到擁立新君的政治鬥爭中去。然而他書生氣太重,缺乏搞政治的才幹和經驗,同時本人也似乎毫無政治原則和定見。爲人懦弱,見風使舵。最後,原來的東林同志紛紛斥罵他“喪心病狂”,馬士英、阮大鋮二人也只是對他利用一時而已,弄得錢謙益兩面不是人。

儘管東林黨算是徹底與錢謙益決裂,但乍見到此標題。錢謙益還是驚駭莫名。要知道,東林黨雖然在名義上沒了,但東林黨所代表的清流、南方士紳仍在,這股代表着傳統、保守、私利的勢力依舊強大。

“岷殿下未定江南,卻視江南士紳爲敵,這,這如何使得?”錢謙益抖擻着手,惶然地望着柳如是,似乎想從這位磊落、慷慨的少妻那裡得到答案。

柳如是皺着眉頭想了想。慨然說道:“殿下已開了頭,你便繼續寫下去。對東林黨那些齷齪,你應該心知肚明。殿下英氣蓋世,於大廈將傾之際挺身而出,拯朝廷於危難,破韃虜於正鋒,難道會怕了這些酸腐的僞君子。況且,殿下能有如今成就。豈是心無成算之輩?你只管寫,殿下用或不用。自有道理,卻不是咱們管得着的。”

錢謙益眨了眨眼睛,木然的表情有所舒緩。自己曾爲東林黨之首,又歷經崇禎、弘光時諸事,若說是揭露東林黨,還真是個絕佳的人選。岷殿下。只這番用人的才能,便令人不得不欽服。

“那,我就寫?”錢謙益還有些遲疑。

“寫,把東林黨寫得越壞越好。嗯,反正他們也沒幾個好東西。”柳如是一拍桌案。算是給了錢謙益一針強心劑。

…………

人之當局如弈棋然,楸枰小技,可以喻大。棋有全着,有要着,有急着,善者視勢之所急而善救之。今之急着,即要着也;今之要着,即全着也。夫天下要害必爭之地,不過數四,中原根本自在江南。長、淮、汴京,莫非都會,則宣移楚南諸勳重兵全力以恢荊、襄,上扼漢沔,下撼武昌,大江以南在吾指顧之間。江南既定,財賦漸充,根本已固,然後移荊、汴之鋒掃清河朔。高皇帝定鼎金陵,大兵北指,庚申帝遁歸漠北,此已事之成效也。

錢謙益所稱的“楸秤三局”的大戰略在當時來說,無疑是具有相當的戰略眼光的。若當時以鄭成功、張煌言的東南力量,孫可望的西南之師,再加十三家處於長江中上游的有利位置,共同發力,東西夾擊,取江南是很有把握的。然後再以江南爲根基,錢糧充足,揮師北伐,亦是天下翻覆之局。

只可惜,難得而易失者勢也,中興大計終在南明諸將的內耗中付諸流水。以致錢謙益悲不自勝,題詩嘆道:“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而目前的形勢與錢謙益等人的謀劃卻是非常相近,滅朔軍兵指江南,討朔軍威脅荊襄,東南沿海有以舟山、崇明爲基地的水師和陸戰隊,南又有殄朔軍、徵朔軍虎視眈眈,東西夾攻、南北呼應之勢已成。

趁熱打鐵,明軍的攻勢並未停頓,依然是兵勢最強的滅朔軍在唱主角。

八月十六,清廷援軍大多尚未到達江浙,兩萬多滅朔軍由霞浦大港口乘船出發,在鄧耀所率艦隊的火力掩護下,在浙南橫陽支江流域的蒼南縣南港登陸,成功繞襲至福鼎分水關之後。而楊彥迪所率的另一支艦隊則在溫州外海遊弋,牽制住溫州清軍不能南下增援。

八月十八,明軍前後夾擊,攻破福鼎分水關,打開了由閩陸路入浙的通道。這既是佯攻,又是牽制。分水關爲明軍所佔據,便可隨時做出攻擊江浙的態勢。而險要在握,又可以少量兵力堅守,騰出主力的手腳另作它圖。

江浙告急,浙江將軍圖喇急調江西清軍至衢州加強另一關隘仙霞關的防禦,然後由杭州親自統兵南下,至麗江坐鎮,以溫州、麗水、衢州此三點形成了第二道防線。

滅朔軍奪取分水關後並未深入浙江,只派出少量部隊在清軍的防線以南活動,似乎是在試探清軍的虛實。而另一支部隊則在閩西北的延平(今南平)、邵武(今仍名)集結,做西入贛省的準備。

令清軍意想不到的是,原本坐鎮韶關,威脅贛州的徵朔軍,其總指揮晉世子李嗣興率領五千兵馬已經秘密趕到邵武。在邵武,李嗣興一邊整頓兵馬,一邊屯積物資,就等着時機一到,便揮師入贛,大展拳腳了。

也就是說,現在的閩省已經有徵朔軍和滅朔軍兩支部隊,扼守大小梅嶺的只有一萬多明軍,且已劃歸敘國公馬惟興所統領的殄朔軍。

兵馬調動,將領移駐,這些行動成功地瞞過了清軍的耳目。主攻方向的轉換,更出乎了清軍的意料。不進攻敵重兵防守的地方,比如贛州,而浙江即便是財賦之地也暫時擱置,卻攻敵薄弱。這種思維模式其實也不新鮮,與圍困堅城,先掃蕩周邊,差不多是一個道理。

第96章 各有安排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41章 左氏說項,繞襲遇伏楔子第148章 未來戰略,死戰大勝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5章 寨子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99章 軍歌第106章 法陣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24章 授課第12章 不平等條約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105章 二等輔兵第31章 段氏遺族第8章 依城挫敵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2章 高平莫氏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85章 無題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99章 接戰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10章 慷慨陳詞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30章 無題第77章 意外之功第90章 俘虜處置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45章 大包圍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54章 再退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166章 無題第47章 大戰(一)第124章 授課第28章 封官兒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155章 無題第76章 再棄險要?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58章 明智,千秋節第26章 提點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30章 宗室入滇第55章 滇緬戰事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69章 勳章,土地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78章 破路第185章 情動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71章 慘烈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272章 血戰第200章 佔優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25章 山東攻略第60章 歸藩之議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6章 無題第137章 李晉王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50章 伏擊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4章 篡改聖旨?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12章 分派,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