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

人心難測,對於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的尚可喜來說,自然比兒子尚之孝有更深的理解。特別是現在這種形勢不利的情況下,爲了個人的榮華富貴,爲了家眷能得保全,生出異心也不意外。

當初圍城十月有餘,終於攻破廣州。得益於火炮是一方面,明軍把守西門外城的主將範承恩獻外城投降,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攻城時,恨不得多出幾個範承恩這樣的降將;守城時,卻又唯恐再出這樣的叛將。

而且,當時圍困廣州城的時候,雖然招降了不少積年海寇封鎖海路,但卻並不嚴密,最後還是讓很多殘敗明軍出海而逃。現在,廣東水師完全崩潰,海路完全沒有了指望。可以說,除了死守之外,廣州清軍已經沒有了別的選擇。當然,投降也是一條出路,好處也是明擺着的。

見父親半晌沒有再說話,尚之孝忍不住開口說道:“父王,廣州城池堅固,兵精糧足,堅守數月當無問題。數月時間,援軍必至,裡應外合,破敵易矣。”

數月啊,尚可喜面露苦笑,固守新會時他也是這麼想的,恐怕所有人都是這麼想的。但結果呢,短短數日,明軍便破城而進。如果不是出乎意料,怎麼能如此被動。

“不可大意啊!”尚可喜輕嘆了一聲,說道:“新會城破,儘管不知詳情,但明軍想必有特殊的攻城辦法。”

“或許是守將輕敵,出城浪戰以致失敗。”尚之孝做着分析,也同時是給父親和自己些寬慰,“或許是內奸反叛,致使城池失守。只要謹慎應對,廣州城必然無憂。”

“或許吧!”尚可喜似乎得到了些安慰。同時也意識到自己萎靡的情緒給兒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如果這種精神狀態面對衆將,更會造成不利影響,所以他勉強振作起來,臉上露出絲笑容,“好了。時候不早,安歇去吧!明日還要早起巡城,看那明軍能有何戰法?”

…………

西南明軍借“沿海遷界”的暴政,以救民水火爲號召,悍然發動了東征之役。一來準備充分,二來得民擁戴,自大敗清軍廣東水師之後,水陸並進,可謂是勢如破竹。

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自然不會避開東南的鄭家。通報是有,但起初鄭成功尚在臺灣圍攻荷蘭人最後的堡壘熱蘭遮城,坐鎮金、廈的鄭經對此並不熱心,用敷衍來應對。

但西南明軍的進攻蓄勢已久,犀利異常。逼退孫延齡、馬雄後,連克高、雷、廉州,輕取新會,兵逼廣州。儘管此時的消息還停留在前些天的攻克新會。但鄭經和屬下已經能夠預料到明軍兵臨廣州城下。

戰局的急速變化,不僅讓尚可喜。以及各地清軍感到震驚。金、廈的鄭家集團也是同樣的感覺,並且商議着調整的可能。

不能不做出調整了,金、廈的鄭軍發生了兩件大事,迫使鄭經不得不面對有些變化的形勢。

鄭成功在圍困了熱蘭遮城後,臺灣基本上大局已定,他便命令把將士和官員的家屬送來臺灣。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未免操之過急。此時,大陸沿海島嶼的局勢比較穩定,收復臺灣以後完全可以隨着墾荒、建屋等開發過程的進展,鼓勵將士和文官把家屬逐步遷來臺灣。開闢階段,條件艱苦。對將士也應予以更多的關懷。

但鄭成功一意孤行,用法嚴峻,果於誅殺。先後因小罪殺府尹楊朝棟一家,又殺萬年縣祝敬,家屬發配。於是人心惶惶,諸將解體。鄭成功又嚴諭搬眷,鄭泰、洪旭、黃旭等皆不欲行。於是,不發一船至臺灣。而差船來吊監紀洪初闢等十人分管番社,皆留住不遣,海上信息隔絕。

其實,強令駐守大陸沿海島嶼將士把家屬送到臺灣,是鄭成功的一個策略,赴臺家屬則帶有人質性質,意在防止諸將士叛投清方。這同明太祖朱元璋留諸將家屬於京師、清廷命文武大員以子弟入宮爲侍衛相似,是企圖以親屬的安危來維繫下級的忠貞,本不足取。

何況,臺灣那時的荒涼景況還難以同明初南京、清初北京相比。初至臺灣的將兵因爲水土不服,瘴癘大作,病者十之七八,死者甚衆。這種情況下,硬行推行這一措施,勢必在一部分將士(特別是鎮守金門、廈門、南澳等大陸沿海島嶼的將士)中引起牴觸。

人心不平,訛言也隨之興起。有人流傳鎮守南澳的忠勇侯陳豹(即陳霸)因不願送家眷入臺,已同清朝建藩於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通款投降。鄭成功沒有弄清真相,就輕率地下手諭給鄭經和洪旭,令周全斌、杜輝、黃昌等帶領舟師去南澳平叛。陳豹無以自明,率部卒乘船往南海方向投奔西南明軍。

這件事情是鄭家內部開始分裂的徵兆,而另一件事情則因爲鄭經的優柔寡斷又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銅山(東山)的蔡祿、郭義二將暗中勾結叛將黃梧,早已密謀降清。五月間鄭經已獲悉蔡祿、郭義有異謀,卻沒有及時派兵前往防範。六月初三日接到蔡、郭二人公開叛變後才實施戒嚴,準備船隻。初九才由廈門派黃廷、杜輝、黃元、翁天祐、何義、黃昌、楊來嘉等統軍乘船南下銅山平叛。

而此時蔡祿、郭義已經糾衆從容地把銅山搶掠一空,並在清黃梧、福建右路總兵王進忠、詔安副將劉進忠接應下由八尺門渡至大陸向清方投降。平叛鄭軍在銅山登岸已爲時過晚,只好派兵防守炮臺,安撫遺民。

兩次事件,對於鄭氏集團來說,都意味着叛逃,只不過方向不同。而鄭成功專力經營臺灣,其所下的嚴令又讓金、廈諸將產生了牴觸情緒,倒是讓鄭經的地位有所鞏固。

“蔡祿、郭義反叛降清,已是仇敵,勿需多言。然陳豹轉投。亦形同叛逃,當如何處置?”世子鄭經環視着屬下衆人,沉聲問道:“且西南友軍連戰連勝,當已至廣州城下。廣東清軍守衛已是空虛,我軍若是趁時而動,於廣東奪一陸地之基。是否可行?”

三個問題,兩個是要解決的。蔡祿、郭義跑到清軍那邊,暫時是沒法對付了;陳豹呢,去投靠西南明軍,雖是被迫,且算是同一陣營,但此風不可長,必須要有個交代。剩下的便是趁火打劫,趁着廣東清軍被西南明軍所牽制打擊。鄭家似乎可以奪取一塊陸地作爲根基。不管地盤有多大,位置有多好,怎麼樣也比瘴癘不毛的臺灣強吧!

但這要解決的兩個問題卻都涉及到了朝廷,涉及到以岷王爲首的代表朝廷的西南勢力。儘管鄭家已經形同割據,但名義上還是明臣,還要頂着永曆的招牌招徠士紳和民衆的支持,還要尊帝虛禮。因爲,無論實力和名望。鄭家都不足以完全獨立。

如果西南明廷勢弱,或者山高皇帝遠。鄭成功自然不怕,可以跋扈自雄,可以威福自操。但形勢的變化卻越來越令鄭家感到爲難,越來越感到自己相對的獨立性將受到限制。

西南明軍東征對於鄭家的利益是不利的,因爲鄭成功幾年前不策應晉王李定國在廣東的軍事行動,便已經暴露了他的意圖。遙奉可以。軍政大事稟承於朝廷卻不行。而廣東清軍的存在,卻恰好成爲了鄭氏集團與西南明朝廷的隔火牆,鄭氏集團自然不希望被打破,自然也就不會出兵相助李定國攻掠廣東。

同樣的道理,在接到西南朝廷的通報後。鄭家又是故伎重施,敷衍延宕。關注是關注,卻一兵一卒也未派出助戰。

但現在,鄭家要出兵了,要來爭搶勝利果實了。這話說得有些難聽,但事實便是如此。至於陳豹,也是要處理的。否則,此例一開,難免會有更多的仿效者。

“殿下,索要陳豹應很容易,派一能言之士即可。”洪磊是鄭家宿將洪旭的兒子,年輕人欠考慮,開口便說:“而攻掠廣東正當其時,許龍、蘇利或敗或亡,已不足爲患,我軍所至,定然勢如破竹,攻無不取。”

鄭經臉上浮起了笑意,輕輕點了點頭。鄭成功縱橫海外十幾年,即便是朝廷,也向來不會違逆他的意思,從來不敢輕易回絕他的要求。現在,鄭經認爲自己的地位和父親差不多,自然也應該有這樣的霸氣。

參軍陳永華微微皺了皺眉,顯然很不同意洪磊的狂妄之言。儘管目前的形勢有些類似於當年晉王李定國的第二次進攻廣東,但陳永華卻看得很清楚,這其中差異很大。

當時,李定國廣東戰役方案可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東風就是鄭成功的主力,來與不來,決定了廣東戰役的成敗。所以,他對鄭成功雖寄於厚望,屢屢寫書信請其出兵相助。而東征則不同,朝廷留守岷藩只是書信通報了西南明軍的戰略意圖,卻並沒有開口請求相助。

一個是盼之殷殷,一個是例行公事般的通知,兩相比較,便可以看出朝廷對鄭家態度的轉變。事實也正是如此,西南明軍憑一己之力展開攻勢,完全沒有把鄭家的助戰計算在內。這說明什麼,說明岷藩已經疏離了鄭家,更不會以低姿態來討好迎和。

派一善言之輩就能將陳豹要回來,這還真是有些幼稚,但也未嘗不可一試。陳永華張了張嘴,還是把話嚥了回去。當着這麼多將領文官的面,如果實話實說,似乎有看輕鄭經的意思,還是私下提醒爲好。

“潮、惠向來是吾鄭家糧餉、兵員補給的主要來源地,今當趁勢取之。”鄭經直接跳到了出兵的問題上,顯然已經認可了洪磊關於如何索回陳豹的建議,“只是最便捷的停泊港口似已在明軍手中,若是他們不借道,或者已克潮、惠,又當如何?”

工官馮澄世之子馮錫範拱手發言道:“殿下,潮、惠固然重要,但此時去取卻未必合適。廣州被攻,福建耿逆豈能坐視,必派援軍西進。我軍若據潮、惠,則必與其交兵,當慎之。”

陳永華面露微笑,接口說道:“此言一語中的。出兵之時機至爲關鍵,當細察之,慎行之。或也可另取它地,批亢搗虛,亦正合兵法之義。”

既要出兵搶地盤,又不要付出太大的代價。鄭經立刻聽明白了馮、陳二人的意思,思索片刻,也覺得頗有道理。或者佔據潮、惠,作西南明軍的擋箭牌,與福建清軍大戰一場;或者等待時機,再進而圖謀潮、惠;或者選擇其他的地方,以避開與大股清軍交戰的敏感地帶。

“先攻取南澳島臨近之地,象揭陽等地,可行否?”鄭經放棄了第一目標潮、惠,便從用兵最快捷的路線考慮。

“殿下英明。”馮錫範率先恭維道:“南澳島在我軍手中,攻掠臨近之地,既快捷,又方便,亦可給朝廷一個交代。”

交代得有點晚,但也足以應付朝廷了。鄭經是這樣想的,所以贊同了馮錫範的說法。

“父王曾言先生用當今之臥龍。”鄭經突然轉向了陳永華,態度也變得恭謹起來,“起兵收復臺灣前,亦向吾言明,當以師禮侍之。吾想請先生至朝廷一行,不知先生——”

陳永華心中暗自嘆息,這個差使竟然落到了自己頭上。按照他的分析判斷,岷藩可不是一個軟弱的人,向鄭氏低頭,恐怕不是鄭經想的那般容易。不過,既然鄭經已經點名,他又豈可推拒?

“屬下願赴西南,向朝廷申明,索回叛將陳豹。”陳永華可不敢以老師的身份和口氣說話,雖然鄭經的話是這麼說,可要是他不知分寸,坦然接受,恐怕在鄭經心目中的地位會一落千丈。

“那就有勞陳先生了。”鄭經笑得更加暢快,心中可能已經在想他的運籌、決斷大獲成功。

………….(未完待續……)

第5章 琉球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96章 鑑第48章 黯然收兵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195章 無題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72章 廝殺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9章 緬甸,山東第61章 縝密分析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128章 盛儀,震懾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26章 兵臨城下第48章 大戰(二)第98章 我認得你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71章 局部——大局第237章 京師暗戰,伐倭之意第3章 絕死一擊第69章 勳章,土地第96章 各有安排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章 陌生之地第212章 鄭經的決定第11章 祖上榮光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9章 決戰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80章 特殊人才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27章 攻城第52章 縴夫,規矩第3章 召見羣將第19章 蠱神之誓第4章 攻城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74章 貪心不足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22章 響應配合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20章 急躁,伏擊第47章 大戰(一)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17章 斷臂?第67章 梆子腔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127章 五國軍棋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82章 調整佈署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81章 書院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44章 主次之分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23章 暹羅國情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99章 軍歌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72章 攻守結合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62章 亂汝心智,海上感慨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191章 新氣象第81章 書院第106章 法陣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132章 攻伐安南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129章 僱傭海軍,新皇新象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5章 正妃虛懸第82章 燧發槍第27章 詐取緬關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19章 景東會師第85章 急行第104章 報應第13章 打壓縉紳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06章 法陣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124章 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