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書院

大明對所有領域控制力都很薄弱,在文化、思想和商業這樣需要寬鬆的領域,形成了極度的繁榮,但在軍事和政治領域,控制力的確實卻形成了致命的毒藥。

政治上沒有與文官士大夫相抗衡的力量,中央對民間的控制越來越薄弱。人爲劃分的士農工商階層,臭大街的軍戶匠戶制度,巨大的貧富差距,又沒有政權的調控,早晚也會垮臺。但它雖然有很嚴重的問題,卻絕不應該被野蠻和愚昧代替。

在這個時空,改天換地、興復華夏的重任落在了朱永興身上。在歷史車輪的滾動中,朱永興不時地扔出一顆石子,越來越大的石子,使歷史車輪彈起的越來越高,終於偏離了原來的軌道。

但這還遠遠不夠,中興的局面剛剛呈現,還十分的脆弱。朱永興一邊要籌謀着對抗清軍,一邊還要夯實自己的基礎,以架空遠在緬甸的永曆及小朝廷。講武堂有了,一批批以朱永興爲師的軍官在滲入軍隊;書院在五月也開張了,沒有科舉,那什麼人能夠做官,自然是書院的學生。

而第一批學生中有一半是朱永興親自指定的,各大土司的子侄輩,必須前來學習,這也將作爲日後能否承襲土官職位的一個必要條件。各地現任官員也發放教材,寫出論文,算是函授教育。教材呢,也是朱永興指定的,現階段實施的政策措施,數學計算。地理知識。歷史課則包括了明末以來的種種失政,清兵入關後導致抵抗失敗的內訌等事件。

“殿下。我朝確有失政,但卻不可示之紙面,日後傳播出去,豈能不爲清廷所用。”郭之奇對成立書院果然是意見多多,而且這次他還有了幫手,張煌言來了,通過兩回書信後,他還不放心。親自來了解朱永興的真實意圖了。

“不知何以敗,焉知何以勝?”朱永興示意施禮之後的張煌言坐在一旁,心中對這個郭之奇十分厭煩,努力壓抑着自己的情緒解釋道:“清廷若治理得當,以民爲重,那自然可藉此攻擊,中興大業便就此不幹也罷。該降的降。該走的走,何必弄得戰亂不休,生靈塗炭?”

郭之奇被噎了一下,依舊不肯罷休,繼續說道:“可有些官員完全可以直接任用,爲何要入書院重新來過?很多官員亦未打算貪戀原來的權位。只是報國心切,縱使不堪爲殿下運籌帷幄,留下作個行走灑掃之士也堪用的,又何必到書院重操學業?難道他們生平所學,就沒一樣可被殿下看得上眼的嗎?”

早知道那些被自己冷落的舊官僚心有怨氣。藉機發作,倒也作情理之中。朱永興暗自冷笑。這些傢伙自以爲功名在身,學識優厚,說起論語、春秋,可以背誦出其中字句,甚至說出每句出自何處。但這樣的人才,有用嗎?

“目前的政策措施,吾看是行之有效的。官員不加熟悉,並且知道其中關竅,如何能貫徹實施?”朱永興用手指重重叩擊着桌案,表達心中的不滿,“郭大人口中的官員,有多少懂得算學,且不說運籌帷幄,單說治理地方吧,也得清楚治下多少百姓。每年稅收中留出多少,才能補貼勞力不足之家,使其不至於心生怨恨,鋌而走險。要算出每年僱傭多少民壯,才能修整河道,平整道路……”

“些許雜務自可交給從吏,何勞官員親力親爲?”郭之奇理所當然地反駁道。

“從吏計算正確與否,官員心中豈可無數?若從吏相欺,引出事端,是誰之過?”朱永興的聲音高了起來,眼睛也瞪大了,“郭大人,你可知目前財政之緊張,你可知各處大軍每日耗費多少錢糧?借之暹羅,借之占城,借之百姓,吾已經殫精竭慮,又從哪裡拿出多餘錢糧供養廢物官員及其從吏幕僚?”

郭之奇張了張嘴,有些啞口無言。連岷世子新納的妃子都帶着侍女們墾出菜園,自種自吃,共渡艱難,那些由政府養着的閒官哪還有說話的底氣。自己來此說項,真是自取其辱。

如果做官只是寫寫詩,拍拍上司馬屁,那要之何用?朱永興見郭之奇一副難堪的模樣,不由搖了搖頭,說道:“郭大人,目前形勢如何,想必你也知道。正是精誠團結、共渡危難之時,少挑毛病,多做貢獻,方是此時所爲。”說到這裡,朱永興的語氣轉冷轉硬,“若是以私心爲重,橫生枝節,即是破壞阻撓中興大業,又與三鬼等漢奸何異?”

“殿下言重了。”一直沒有說話的張煌言趕忙起身,勸說道:“些許官員苦不得任用,有些不滿,亦是報國心切,可稍體諒。若他們知道殿下苦心,自然心平坦受。”

“是下官糊塗,請殿下責罰。”郭之奇也怕朱永興亂扣帽子,從此斷了那些曾寒窗苦讀的官員的仕途,就坡下驢,躬身請罪。

唉,朱永興嘆了口氣,郭之奇舍家拋業,矢志抗清,因此而喪妻失子,猶堅貞不屈,這樣值得他尊敬的人,他怎肯輕易降罪。

“無罪。”朱永興無奈地苦笑一聲,靈機一動,決定給郭大學士找個活兒幹,省得他老來煩自己,“郭大學士才高八斗,吾有件工作要交予你去做,便是編撰一本《漢奸錄》,或者叫《貳臣傳》,或者——嗯,日後再取名字也可。”

郭之奇愣了一下,隨即痛快地點頭答應,著書立說,青史留名,吾之所願耳。只是他趁機向朱永興請示,要了幾個協助編撰的官員名額,算是保下了幾個人,使之不必去書院回爐再造。

等到郭之奇告退而出,屋裡便只剩下了朱永興和張煌言兩個人。這已經不是兩人的第一次單獨相對了,只是昨天召見的時間短。並沒有長談深說。

眼神是堅定的,這是朱永興給予張煌言的第一個評價。這一點或許張煌言本人並未察覺。在經歷過諸多麿折苦難之後,他的眼神卻變得越來越堅定而有神。

“昨日已經說過,吾派出小艦隊相助延平王抗擊清軍,待戰事結束後,便由金門接出魯王兄,至西南休養。”朱永興用平淡的口吻緩緩述說,面對偶像李定國已經能保持心態,在張煌言面前。更不是問題。

“謝殿下成全下官心願。”張煌言躬身拱手,說道:“浙東武裝乃屬朝廷,自當遵奉殿下號令,不敢稍有違逆。”

“先聚力於南海,壓制兩廣,穩定戰局後,方可窺機他圖。”朱永興走到屋子一角。掀開麻布,露出了巨大的沙盤,伸手示意張煌言過來觀瞧。

紅旗、綠旗插得錯落有致,敵我形勢一目瞭然。令張煌言感到驚訝的是,在表示長江三峽的位置上也插有小紅旗,正是新納入戰略規劃的夔東十三家。

“張尚書曾數次統兵進入長江。不知道若是直達三峽,與夔東十三家會合,可有困難?”朱永興用手指劃了個圈,從海上直指三峽。

張煌言率軍數入長江,卻並未過於深入。便本着自己知道的進行了講述,這時他尚不知道夔東十三家已與朱永興建立了聯繫。

現在率軍入長江。還是早啊!朱永興在心中提醒自己,切不可操之過急,先立足西南,纔是重中之重。

“殿下對東南之戰似很有信心?”張煌言有些疑惑地問道:“若是南海艦隊與下官所率的船隊傾巢而出,應該更有把握吧?”

朱永興搖了搖頭,笑道:“延平王豈是易與之輩,清軍必鎩羽而歸,張尚書對此不必擔心。”說着,他用手指在兩廣的位置點了點,“沒有水師牽制廣東,則我軍在廣西將面臨極大壓力。目前,汝陽王率軍與廣西清兵膠着對峙,水師功不可沒。”

張煌言又仔細觀察着沙盤,皺着眉頭說道:“大敵依然是吳三桂的在滇清軍,殿下可有計破之?”

“破之尚難,耗之稍易。”朱永興走回到桌案,抽出一份報告遞給張煌言。

這是一份三個月的統計彙總報告,滇省明軍共有大小戰鬥四百餘次,三大戰區、上千裡防線幾乎無日不戰,共斃傷清軍兩千餘人,自身傷亡也有千餘。從這份報告的數據來看,明軍的零敲碎打戰略還是很成功的,地雷、手榴彈的使用比率也越來越高。

除了人員的殺傷,明軍的防線還向前推進了一些,一些不易防守的地區在明軍的頻繁襲擾下,被清軍主動放棄了。顯然,清軍對這種戰術還缺乏應對手段,有三座大城必須要守,也使其在寬廣的戰線上的兵力顯得不足。

“三個月以來,投奔我軍佔領區的百姓已有上萬。”朱永興說了一個數據,稍微停頓了一下,笑着說道:“這是人心所向,雖然加重了錢糧的壓力,但妥善安置後,亦將爲中興出人獻力。”

張煌言畢竟是剛到,雖然打消了對朱永興不思進取、海外偏安的誤解,卻對他採取的戰略、戰術並不十分了解。在他看來,進取廣西有些操之過急、分兵力弱的嫌疑,集中力量光復滇省,纔是最正確的指揮。

“殿下,下官以爲,滇省清軍乃心腹之患,當全力破之,後作他圖。”張煌言謹慎地說道:“如今四處用兵,似有分兵之嫌——”

“四處用兵不假,然各有其目的,皆是爲穩固滇省之地。”朱永興淡淡一笑,說道:“張尚書初至,許多情況尚不知曉,可去講武堂看看,軍議時亦可至參謀總部旁聽。”

“是,下官遵命。”張煌言躬了躬身,停頓了一下,開口問道:“不知殿下迎回魯王,欲安置何處?”

“下龍如何?”朱永興對此並不在意,說道:“那裡近海,風景氣候都不錯,你們也可常去看望。嗯,聽說魯王兄身體欠佳,且聽醫生說哪裡適合休養,再作定奪不遲。如果魯王兄身體允許,四處走一走,看一看,自己選擇定居之所,也可以啊!”

“多謝殿下。”張煌言聽到朱永興如此說,倒更放下心來。不定居所,也就沒有監視軟禁之意。唉,是心懷坦蕩,不加防備,還是極爲自信,並不把魯王視作威脅,他有些猜不透朱永興的心思。

朱永興微微一笑,說道:“浙東抗清武裝主力應至南海,與南海艦隊合爲一體,張尚書意下如何?”

“都是朝廷軍隊,又何分南北,自當遵從殿下諭令。”任何人在此時也只能恭謹答應,以後陰奉陽違也說不定,但張煌言卻不是這樣的人,停頓了一下,他又開口說道:“若蒙殿下不棄,下官願作帳下行走灑掃之士。另外,下官腆顏推薦一人,乃是屬下參軍羅倫……”

羅倫,本是鎮江書生,南京之役時,開始追隨張煌言。鄭成功敗走之際,他曾駕一葉小舟追趕海舟,登船苦勸:“您兵勢尚強,奈何因小小挫敗即奔。清兵勝後必驕怠,如果您現在回帆反擊,定破南京。”只是鄭成功喪膽落魄之餘,不聽其言,反令人把羅倫挾去。羅倫當時在船上頓足號慟,士衆感動。

確實是忠貞之士,但卻非軍事人才。朱永興當然明白張煌言的意思,浙東武裝融入南海艦隊,張煌言脫離,是釋疑之法。但推薦羅倫,則是將其視爲接班人,想讓羅倫繼續統領浙東武裝。

朱永興沉吟着,心中有了決定,笑道:“張尚書所薦之人,定是大才。便授其副將之銜,留在南海艦隊吧!“

張煌言並不知道朱永興故意說得含糊,與他想的卻有不同,見朱永興答應得痛快,又是施禮謝恩。

其實,朱永興說得含糊,張煌言也暗藏了些小心機。什麼是書院,那是和授予功名有關的地方,這種地方怎麼能不全力爭奪?科舉在短期內是無法實施的,誰掌握了書院,誰就掌握了將來的吏治。

…………..

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72章 無題第41章 自我否決第227章 天下新佈局第185章 情動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10章 大勝第46章 合擊之前第47章 初勝第10章 大勝第71章 慘烈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8章 元江城防第93章 三馬來會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139章 龍多旱,人多亂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57章 接駕第90章 光復京師第47章 初勝第94章 相疑第42章 北伐新策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11章 春闈考題第64章 計議第73章 小朝會第20章 急躁,伏擊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273章 潰敗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73章 小朝會第45章 大反攻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113章 窮追第172章 無題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92章 舉棋不定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38章 反撲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45章 大反攻第57章 接駕第87章 潛入襲城第93章 棄城集軍第272章 血戰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70章 正面決戰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5章 琉球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217章 困局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54章 再退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49章 討伐安南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106章 法陣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24章 授課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5章 被誤導了第78章 勝利之因第47章 大戰(一)第138章 廣國公第71章 流寇戰術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31章 故國風情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63章 攻掠遼東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33章 無題第104章 報應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46章 火槍之威第81章 書院第145章 大包圍第188章 大調整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60章 歸藩之議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