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漢化土司

“有一個適齡軍人,其家屬不論老幼,便皆可計入丁口,土官每送一千丁口至安南安家,吾便在安南另授其一縣之地,並委官職……”朱永興只是有個大概思路,更具體的還沒有想好,所說的也很粗略。

“殿下,是一縣之地?”龍吉兆豎起了耳朵,臉上露出了一絲熱切。

“嗯,這個要先說清楚。”朱永興裝出一副很實在的樣子,還帶有那麼一點赧意,“安南的縣比中國的要小,大概相當於鄉或鎮。”

一鄉,或一鎮,也可以啊!龍吉兆和龍吉佐交換了下目光,心中暗自盤算:一千丁口,除去家屬,最多能出三百多士兵,對比目前自身的實力,影響不大,這個買賣值。

狡兔三窟也好,開枝散葉也罷,在安南多一塊或幾塊根基總是好事。誰沒有子侄,誰沒有近親,付出些人口,爲他們謀個出身,總好過都窩在這一塊隨時可能爆發戰爭的地方強啊!

龍吉兆和龍吉佐心中都打定了主意,表現得更加殷勤,又不斷吹捧朱永興,從出緬入滇的大義,到騰衝勝利的英武,再到處置唐堯宗的果斷。一個個高帽子飛過來,朱永興也是笑得越來越開心。

“過譽了,二位實在是過譽了。”朱永興擺了擺手,故作神秘地說道:“以丁口授土封官之事過幾日便要下達諭令,但卻不會說明是安南之地。你們也要保守秘密,等到吾征伐安南獲勝後,再公之於衆。”

“下官明白,明白,請殿下放心。”龍吉兆、龍吉佐連聲答應,被朱永興這種“我很信任你們,一般人我不告訴他”的神態和表現忽悠得不輕。

嘿嘿,其實我跟別人也會這麼說。朱永興已經展示了雷霆手段,對這兩個地方實力派便顯得很優容隨和。

需要決定價值,有這些地頭蛇的支持,才能在雲南三江之外的地區站得住腳,才能夠長期堅持。要知道,很多土司都有着幾十年、上百年的傳承歷史,所積累的糧草金銀很是豐厚。朱永興不會強奪,但可以借呀,或者賣外邦的土地。在建立起穩定財源之前,朱永興也沒有別的辦法解決財政問題。

乞食,這個詞很難聽,但卻正是明軍現在的處境。屯田養兵雖然開始實施,但要見到效果,還需要時間,起碼在半年之內還得向各土司伸手。強取豪奪,自然會造成矛盾和衝突,晉王李定國就犯過這樣的錯誤,被迫把兵力用於平定地方,間接造成了元江那嵩抗清起義因孤立無援而失敗。

既然土司治下的土民還能忍受盤剝而不反抗,朱永興就不會自找沒趣,非要以自己的好惡,以及什麼解放勞苦大衆的崇高目標來處理問題。

而且,朱永興雖然定下了東入安南、再入廣西的大方向,但云南依然被他看成是日後穩固的抗清基地,不會輕言放棄。雲南雖偏遠,但卻“地產五金”,以金、銀、銅、鐵、鉛而著名,如能充分開發利用,則是生財的一大來源。

宴請接風,朱永興則又恢復了那種平易、仁厚的面目,對各土司、土官慰勉有加,並封了龍吉祥(龍吉兆、龍吉佐之弟)一個安南宣撫使司同知的官職。

當時的安南被明朝在嘉靖時從屬國降爲屬地,改其十三道爲十三宣撫司,各設宣撫、同知、副使、僉事,聽都統黜陟。而爲了制衡,莫氏和黎氏都被封爲安南都統使,明朝還讓黎朝闢出高平、太原讓與莫氏子孫,形成了莫氏在高平的割據局面。儘管後黎朝自稱國號爲“大越”,但這個國號引起了明朝的忌諱和惱怒,所以長期不封安南國王。

幼弟龍吉祥被封了官職,也就表示朱永興已經答應了在安南的賜地,龍吉兆、龍吉佐心中的石頭落地,報效更加殷勤。

“李晉王一向治軍嚴整,秋毫無犯,出了唐堯宗此等敗類,亦是被宵小蒙弊,不損其英名。”朱永興只收了各土司一半的輸糧認餉,並直言他們應把另一半報饋給李定國,“雲南暫由晉王和趙王主持,汝等應全力支持,方可使抗清局勢有扭轉之機。若是因小事而生嫌隙,則親者痛、仇者快,徒使清軍得利。”

龍吉兆、龍吉佐只恨唐堯宗,對晉王李定國倒並沒有太大的反感和厭惡,畢竟大西軍經營雲南十多年,實行了較好的民族政策,李定國所部更是軍紀嚴整,頗得好評。

“殿下諄教,我等定銘記於心,不敢稍有違逆。”龍吉兆恭謹地躬身答道:“且晉王殿下治滇省數年,立法甚嚴,兵民相安,使滇省呈昇平景象,下官等皆敬服讚歎。後晉王殿下東征,我等亦出兵認餉,報饋殷勤。現下清軍猖獗,正當精誠團結,共度危難,豈能與晉殿下生隙。”

大西軍平定滇省,並在數年內使雲南局勢安定,孫可望的功勞未必在李定國之下。只是作爲反叛,哪還有人說他的好話。

朱永興對龍吉兆的表態很滿意,很欣慰,也對龍吉兆的漢化水平感到驚異。這傢伙,說得比自己都好。自己說白話說慣了,穿越之後依然難改,也沒那個古文造詣,只好稍微簡煉些,再加些之乎者也的點綴勉強胡混。

儘管都稱爲土司,但卻因爲所處的地方不同,設立的時間不同,制度和文化也都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論。有的土司是奴隸制經濟,有的土司則是封建領主制經濟,有的則處於這兩者的過渡階段。

從漢化程度上說,由於所處環境、交流程度的不同,土司也是各有差異。比如元江地區,土官和少數民族的百姓子弟受到漢文化的教育比較普遍,那嵩之父更以重金從昆明聘請博學先生教授其子侄,並築樓藏書萬卷,使那氏家族成爲滇南頗有名氣的“書香門弟”。

而磨乃龍氏和元江那氏同是傣族,關係甚好,百多年來聲息相通,受到了那氏的很大影響,更受到漢文化的薰陶。與元江一樣“設官定賦立學校”,對漢族和明王朝感情甚深。

傣族不錯,土司報饋殷勤,這“金孔雀”也漂亮。歌舞一起,朱永興立時又被那身材婀娜、容顏美麗的傣家女郎所吸引住了。

食色性也。這正常的男人啊,見到美女,那眼睛就不由自主地多瞅、多看,心中還不斷地鑑賞品評,算是改不了的一個毛病。

……

第85章 無題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66章 移蹕蒙自,積極防禦第138章 廣國公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57章 接駕第102章 轟擊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101章 夜談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80章 教士保羅第88章 毒蘑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06章 不負第26章 兵臨城下第26章 初涉殺場第90章 光復京師第48章 黯然收兵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240章 一路見聞,騎兵改進第70章 正面決戰第61章 下龍開發,年節說客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250章 甘陝來攻,打擊土酋第57章 接駕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0章 大勝第6章 暹羅來使第85章 急行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31章 故國風情第117章 斷臂?第88章 毒蘑第83章 北望第63章 求助他國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0章 慷慨陳詞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77章 突破,崩潰第77章 突破,崩潰第89章 進退兩難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185章 情動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85章 急行第242章 莽女衝撞,憲政之思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236章 旗奴家丁、內政外交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92章 舉棋不定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171章 先奪潮州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10章 大勝第127章 權臣,制裁和獎勵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73章 人心散第128章 拉英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6章 無題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85章 無題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196章 鑑第48章 黯然收兵第80章 特殊人才第42章 死地反叛,土官投效第106章 法陣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50章 伏擊第26章 兵臨城下第93章 戰馬論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