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五國軍棋

煙,呆呆地懸在騰衝城上空,象是缺乏上升的勇氣;雨,緩慢而頑固地下着,象是連傾注的精神都打不起來。

不管是明媚的天,還是細雨的霧,朱永興已經踏上了新的征程。除非是大雨傾盆,才能稍稍阻擋他的腳步。

遠遠地再次回望那曾經戰鬥過的古城,朱永興感慨良多。從出緬入滇,到現在初有起色,自己努力付出了,也終於得到了回報,總算是蒼天不負苦心人哪!

只是前途漫漫,一個好的開始固然重要,但以後的奮鬥依然會是無比艱辛,難以預料。顯然,現在的明軍狀態回覆得很好,似乎比自己更加有信心。而當初疲弊來會時,籠罩明軍的更多的還是迷茫和失落的情緒吧?

各種措施以及這場勝利固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以後要繼續維繫信心和鬥志的,還得是不斷的勝利。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才能使明軍脆弱的信心得到鞏固和加強,才能使民衆燃起希望,才能使雲南衆多土司不倒向清廷。

仗要打,但每仗必須謹慎,如果明軍再遇大敗,則影響極大。而清廷,敗得起,幾場局部的勝利不可能動搖其根本。以一隅敵全國,怎能不兢兢業業,如履薄冰。

希望昆明的清軍能給自己幾個月的時間,就算是雨季中的這幾個月,也是彌足珍貴。只要能在安南立足紮根,便能再入滇省,藉着自己對歷史的預知,在滇東掀起一股抗清的浪潮。

只是,自己在騰衝這麼一鬧,應該是已經打亂了歷史的進程,或者說是改變了雲南局部抗清的歷史,那以後的事情還會按照自己的預計發展嗎?或許——朱永興突然自失地一笑,不爲改變那慘痛的歷史,自己在折騰什麼?要想圖個安逸,也不是沒有辦法,跑到外國做遺民得了。

想到此,朱永興翻身下馬,把馬拴在車轅上,掀簾鑽進了車裡。倒不是他嫌辛苦,現在的馬車沒有減震,坐起來並不比騎馬更好受。只是這車是他的移動書房,看看文件資料,寫寫書信命令,在馬上是完成不了這些工作的。

朱永興出緬入滇時便定下了以安南爲基,進取廣西的策略,甫遇鄭氏相助,便讓他們派人打探安南的消息。鄭氏販茶主要是面對中國東南沿海以及東南亞諸國,對安南的形勢本就有所瞭解。再有朱永興的要求,現在已經派人以行商名義在安南立了腳,不斷傳回消息。

可隨着有關安南方面材料的不斷整理和研究,朱永興對起初的策略越來越產生了懷疑。當然,朱永興對安南當時的歷史並不是很深入的瞭解,或許是急着要猛山克族投效,或許也有那麼些印象。反正在仔細研究了彙集來的資料後,朱永興發覺當時的決策不夠嚴謹,甚至可以說是比較嚴重的失誤。

從安南歷史上看,莫朝於一五九二年被黎朝所滅後,莫氏勢力並未被完全消滅,莫氏宗室又聚結於北部高平建立統治,並且不斷進行復國鬥爭。並不是黎朝真的沒有滅亡高平莫氏的實力,只是高平莫氏政權的成立是由明朝政權促成的,黎朝投鼠忌器。而“不拒黎,亦不拒莫”,是明朝當時對安南的政策,目的是使之互相牽制,可以說是很高明的手段。

一六二五年,莫氏趁後黎政權中黎氏與鄭氏矛盾尖銳,衝突不斷的機會,率兵南下,直抵嘉林。但隨後被後黎軍隊擊敗,並且失去了根據地高平。莫氏逃入中國,在明朝的斡旋下,向後黎呈降表,後黎準其回高平,封其爲太尉通國公,並向後黎朝廷進貢。至此,莫氏勢力日益衰弱,基本不再有奪回政權之實力。

也就是說,朱永興的判斷是對的,高平莫氏已經非常勢弱,不可能抵擋住明軍的攻擊。但問題也就出在這裡,《三國演義》中孫劉聯盟,共抗曹軍,可謂是弱弱聯合。可明軍擊敗高平莫氏自然是不會費太大的力氣,但隨之要面對的敵人呢,卻是比莫氏強大得多的鄭氏。

那再說說安南的鄭阮兩氏,以及偏處南方的占城小國,便能對安南的亂局有一個通透的認識。

黎朝中興,滅亡莫朝,在這個過程中,黎朝的阮淦和鄭鬆兩員大將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大功告成之際,也是圖窮匕現、內訌爭權之時。鄭鬆的兒子鄭檢爲了獨攬大權,毒殺了阮淦,並且把他的兒子阮潢派駐到貧困落後而又動盪不安的順化。

順化是安南的南陲,與好戰的占城國接壤。鄭檢借刀殺人的意圖顯而易見,但阮潢卻是命硬,竟奇蹟般的使這一地區恢復了穩定。於是,當鄭氏打算消滅在北方的莫氏殘軍的時候,南方的阮氏已經開始處心積慮建立自己的政權來與鄭氏相抗衡。

阮潢從被派到順化的那天起,早就有了這種理想。他築城建壘,在廣南儲有武器和糧餉,準備與鄭氏作戰。但是這種行爲也被鄭氏覺察,遂藉着攻打莫朝首都升龍城的藉口,命令阮潢出兵配合。破敵成功後,鄭氏飛揚跋扈,獨攬朝廷大權,還特地把阮潢留在北部,不許他再到南方去。阮潢惶惶不可終日,終於在一六零零年找到機會逃出升龍,回到順化城。這樣,在莫朝未滅的情況下,越南形成了更爲複雜的南北朝格局。

從此以後的半個世紀裡,阮鄭雙方先後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戰爭。少則三年兩載,多的一次竟打了八年。而就在去年,鄭阮兩氏剛剛結束了一場持續三年的戰爭。雖然在實力上阮氏弱於鄭氏,在歷次戰爭僅能防守而已,但鄭氏也無法取得徹底的勝利。雙方打得筋疲力盡,只好以靈江爲界,長期對峙。

儘管阮氏在與鄭氏的對抗中居於劣勢,但南方的占城國已經衰落,遠不是曾經那個好戰強大的國家。所以,鄭氏欺負阮氏,阮氏就欺負占城。通過不斷的蠶食侵略,阮氏的疆界不斷向南拓展,也通過這種欺軟怕硬,在逐步地壯大自己的力量。

這樣一看,安南,不,應該是中南半島的局勢比三國還要熱鬧,四個政權,可以玩四國軍棋了。如果再加上明軍,五家可就不知道玩啥好了。

…………

第4章 封賞,臺灣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69章 勳章,土地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85章 無題第90章 援助水西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142章 會晉王第273章 潰敗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98章 我認得你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84章 後中先,大海戰第28章 雙層爆破第188章 大調整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83章 北望第146章 暗室陰謀第93章 棄城集軍第2章 高平莫氏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2章 鬥熊救美第90章 光復京師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245章 天變第202章 總攻(二)第5章 寨子第9章 決戰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114章 赤膊狂殺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98章 我認得你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59章 援軍?援軍?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38章 大海戰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64章 計議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60章 會趙王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106章 不負第82章 調整佈署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55章 無題第120章 晉爵賜馬第9章 世子殿下?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67章 梆子腔第201章 總攻(一)第218章 江南名士?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38章 廣國公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66章 無題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131章 良賤之分第80章 京師大亂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97章 草創的軍情司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14章 篡改聖旨?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85章 情動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2章 高平莫氏第27章 攻城第27章 攻城第103章 騎兵追擊第63章 求助他國第271章 阻擊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50章 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