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

太陽正當頂,撒下熱辣辣的光。

一排木架子立在空地上,每個架子上都倒吊着一個被剝得一絲不掛的清軍軍官,圍着觀刑的則是被俘的清軍。

一羣羣俘虜邁着沉重的步伐走了上去,圍着昔日的長官,臉色各異,有的連頭都不敢擡。

“線國安,縱兵殺掠,於昆明屠戮百姓數十人,搶民女十數名;於姚安……實屬罪大惡極,今判死刑。”一個明軍軍官大聲宣佈完罪狀,高喝一聲:“行刑。”

在監刑明軍冷冷的注視下,一個清兵終於咬了咬牙,揮動一根兩尺長的木棒,啪的一下擊打在線國安的身上。

“媽×的,誰敢打老子,老子要活剝了你。”線國安看不見身後的人,捱了打還呼喝着斥罵。

“啪”的一聲,打人的清兵後背捱了一棍子,打得他一個踉蹌。

“沒吃飯嗎?”監刑明軍喝罵道:“不想悔悟自贖的滾去服苦役,別在這裝模作樣。”

“啪”,“啪”……木棒又落了下來,由緩而急,由輕變重,線國安很快就閉住嘴,只覺得耳朵裡嗡嗡作響,到後來天旋地轉,分不清棍子的輕重。身上皮開肉綻,血不住地滴下來。

“罵,罵一聲打一棍。”監刑官拎着棍子,越發嚴格地要求着,誰不賣力便不客氣地掄棍就打。

伴着一句句斥罵,棍子一下下落在線國安的身上,連肉帶血飛濺開來。他的肋骨被打斷,血不斷地從嘴裡、鼻孔裡流出,沒有了聲息,象死了一樣。

“潑水。”監刑官擺了擺手,一桶井水嘩地潑到了線國安的頭上,他動了動,發出了微弱的呻吟。

“繼續。”監刑官冷笑一聲,又開始了棍棒刑法。

又過了一會兒,線國安渾身上下已經全是爛肉,成了一個血人。再用冷水潑,也是毫無反應,已經死透了。

屍體從木架子上解下來,砍下腦袋,吊在高杆上示衆,算是對這個罪大惡極的屠夫的額外懲罰。

行刑在繼續進行,一個個的清軍軍官被俘虜圍上,棍棒齊下,慘叫哀嚎聲響成了一片。

這些情景都被押來圍觀的俘虜們看到了眼裡,也包括隨後要釋放的清軍輔兵。通過他們的嘴,明軍對待俘虜的手段將傳播開去,以達成朱永興的主要目的:警告,示法。

而同時要公告於世的還有朱永興所定的對於清軍起義、反正、投降的標準和待遇:未與明軍對陣時易幟,算起義,相關將領可赦其罪,保留家財,並根據所部兵馬多少和功勞大小加封官職;如兩軍對陣或明軍兵臨城下時再易幟,則算反正,赦其罪,保其一半家財,按原職任命;要是打不過再請降,家財大半充公,只能保住性命。

不過是取得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勝利,竟似已經有了壓倒性優勢,開始招降納叛了。朱永興制定並要傳播出去的新規則,難免會給人一種狂妄的感覺。但他卻不這麼認爲,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劃下道道兒來,大家都心裡明白,日後也就少了很多麻煩。況且,這些規則也是一種充滿信心的表示,是從長遠出發的一個考慮。

朱永興要改變的還有很多,現在只是一個開始而已。比如線國安,很多人都要將他千刀萬剮,唯有朱永興持反對意見。對於古代那些殘忍得近乎變態的酷刑,朱永興本着現代人的心理,是深惡痛絕的。把線國安亂棍打死,削首示衆,屍身棄之荒野,他認爲這已經足夠了。

當然,如果敵軍將領虐殺明軍戰俘,他也不憚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所以,他並沒有宣佈取消凌遲等酷刑,而是在規則中加上了這麼一條作爲震懾。

文明能夠打敗野蠻,這是朱永興所堅信的。有所爲,有所不爲,更是他行事做人的原則。他希望跟隨他的將軍和士卒也能如此,最好是能成爲保國衛民的英勇無畏的戰士,而不是心理扭曲,以殺人爲樂、以虐殺爲快的瘋子。

……

汝陽王馬寶,慶陽王劉震,陳國公吳子聖,淮國公馬惟興,翼國公馬自德,魯國公祁三升,宜川侯高啓隆,孟津侯魏勇,總兵張國用、趙得勝……

朱永興環視了一圈自己要帶去安南的將領,這些人大勝之後都升了一級,又能繼續跟着朱永興,加官進爵更加快捷。所以,看得出來,大家心情都比較愉悅。

選出這些將領也是朱永興反覆權衡的結果,而不是隨興而來。昌國公高文貴,鎮朔伯吳三省,抗清很堅決;再加上在此戰中表現很好的陳奕耀、陳盛、張文翠等將,朱永興都留給了白文選。這樣他遠在安南,對這面的情況也能比較放心。

而跟隨他去安南的這些人,有些是可倚重的,有些是要觀察改造的,還有些是準備重點培養的。比如劉震和馬自德,還有魏勇之子魏君重等年輕人,加以薰陶和調教,很可能會成爲擁戴朱永興的中堅力量。畢竟年輕人的思想還沒有完全固定,可以逐漸加以引導。培養新生力量,加快新老交替的節奏,也是朱永興所要採取的長遠之策。

“陳國公,宜川侯。”朱永興直接點將佈置,東去安南的工作應該可以開始了,“二位老成持重,當爲我軍前鋒。路上要嚴肅軍紀,不可擾民害民,對當地土官也要以禮相待,不可欺凌。”

“末將遵命。”

朱永興沉吟了一下,去安南的路線已經確定,並且有鄭家的人作嚮導,應該沒有什麼問題。麻煩的是大批非武裝人員的跟隨,除了猛山克族以外,由三江以內逃難來的百姓也有很多,還有明軍的家眷,以及傷殘軍人……

在別人看來,這些非武裝人員是個累贅,這種麻煩可背可不背。不錯,確實是累贅,朱永興也是這麼認爲。但他還有更深遠的看法,首先要在安南紮根立足,光靠軍隊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定的民衆基礎;其次,傷殘軍人在安南得到妥善安置,既能收攏軍心,又能使發行的餉田票、功田票更有說服力;最後一點,軍人家眷在安南安置得越多,朱永興對軍隊就越有影響力和號召力。換句不好聽的話,那些家眷就類似於人質。

…………

;

第217章 困局第48章 大戰(二)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70章 開路迂迴第93章 三馬來會第13章 宗室留守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3章 安沛入甕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30章 宗室入滇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26章 無題第105章 軍屬優待,女科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44章 清軍名將張勇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36章 領悟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54章 海上武裝,廣西之弊第71章 流寇戰術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69章 雨季之威第26章 提點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63章 攻掠遼東第26章 兵臨城下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217章 困局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09章 官員任用第88章 毒蘑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78章 勝利之因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89章 進退兩難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3章 安沛入甕第2章 高平莫氏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57章 廣州戰役(三)第29章 破城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216章 水師大展開第211章 瓶頸的突破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138章 廣國公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56章 拒詔第160章 大結局第85章 急行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71章 流寇戰術第46章 火槍之威第101章 夜談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40章 兩隻重拳第71章 慘烈第20章 緊鑼密鼓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50章 伏擊第75章 恬然自樂第92章 舉棋不定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8章 依城挫敵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89章 進退兩難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46章 火槍之威第203章 總攻(三)第191章 新氣象第217章 困局第72章 退第17章 意外之難第1章 北愁南喜第86章 接戰第128章 扶弱擊強第128章 拉英第183章 寂寞,鄭軍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