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戰與和(一)

一旁的宋應昌和邢玠似乎並不完全同意頂頭上司的言論,只是礙於身份,硬生生忍住了話頭;內閣的四位大人聽到石尚書的論調也沒什麼反應,都練起了“閉口禪”;而鍾南官微言輕,加上沒搞懂皇帝讓他列席會談的用意,更是不好在此時發言。端坐上首的皇帝對於這種場面似乎見怪不怪,同樣不言不語,慢慢地,御書房的氣氛變得詭異了起來。

四位輔政大臣都是五六十歲的老頭,養氣功夫着實厲害,眼觀鼻,鼻觀心,神色自若。石尚書是個八面玲瓏的人物,見此情形也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樣子。一旁的兩位侍郎看樣子是有話要說,只是還努力忍着,如此冷場了好幾分鐘,最後還是宋應昌忍不住了,率先發言,“皇上,微臣以爲蒙古人很難會善罷甘休,所以議和一途可能……可能有些欠妥。”

“哦,”皇帝瞟了石星一眼,繼續說到,“那宋侍郎有何見解?”

御書房裡諸位臣子按文武分列左右,又按官階高低排座次,每人說話時都要起身以示尊重。此番宋應昌起身後更是面向皇帝上前了兩步,拱手說到:“微臣以爲還是應當提前應對,薊州、宣大一線做好隨時開戰的準備,朝廷也要備好錢糧和各種戰時物資。”

次輔許國兼任着戶部尚書,管着大明王朝的錢袋子,他深知此時的國庫豐盈與否,聽得可能又要戶部出錢出糧,他便不再保持沉默了,皺着眉頭說道:“如今國庫並不充盈,之前寧夏、朝鮮的兩場大仗又耗費無數,要是再和蒙古人開戰,恐怕很難有足夠的錢糧了。”

在座的九人,除了鍾南外的八人都知道許閣老的話雖有水分,卻也不是信口開河,只是每個人的反應卻不盡相同。申時行、許國、王錫爵三人的籍貫都是屬於南直隸,可以算作是同鄉,平日裡關係就極爲密切,申、王二人自是附和許國的調子;王家屏以不知戰爲由保持中立態度。

石星在援朝戰爭時便是主和派,他本人雖貴爲兵部尚書,卻經常在戰爭時期主張議和,這次毫不例外仍是主和,而且許國的話讓他更多了一個和談的理由。只是石尚書的兩個副手似乎並不買頂頭上司的帳,先是宋應昌主張應戰,現在侍郎邢玠也表達了主戰的意圖,邢侍郎說道:“微臣以爲國庫就算再不濟,在外敵入侵我中華時,也不能畏戰,何況眼下正值秋季,朝廷徵收的糧食也有陸續入庫,所以物資方面當是無虞的。”

此時的陣型明顯,申時行、許國、王錫爵和石星主張以和爲貴,宋應昌和邢玠主張給蒙古人一個教訓,王家屏保持中立。至於同在御書房中的鐘南,他並沒有表達自己的立場,諸位大佬也自動過濾了薊州副總兵的意見,他們一起望向主位上的那位話事人,因爲只有皇帝纔是最終決定戰與和的那個人。哪知此時的萬曆皇帝卻神色平靜,眼睛也平視前方,讓一衆大佬們摸不清他的真實想法。

在古代爲官並不是一件易事,特別是常伴皇帝身邊的大官兒,他們多要揣摩上意,除了那些權傾朝野的極個別人物,其餘的大部分都養成了猜測皇帝心思的習慣。據說嘉靖時期,由於皇帝整天修習仙術,經常不開口說話,於是在他做決策時,以其敲擊玉器的聲音大小、長短和節奏等爲準,如何分辨他每一次敲擊聲所代表的含義,便成了諸位大臣和貼身太監們的首要任務。當然這種特殊情況極爲罕見,其真假也有待商榷,只是這多少能說明君權制度下,爲臣者的不容易。

萬曆皇帝不說話,下面的人沒誰敢催促,熟悉其脾性的幾位大人原以爲朱翊鈞會讓這種場面持續十多分鐘,不過皇帝這一次卻大大出乎了他們的意料之外——沒等上一分鐘,朱翊鈞就開了尊口,“鍾愛卿,不知你有何建議?”

鍾南真的是沒料到皇帝會在這個時候讓他發表看法,諸位大佬們也露出了詫異無比的表情,鍾南不知皇帝用意,只能起身說道:“啓稟皇上,末將見識淺薄,怕是會讓各位大人見笑了。”

“愛卿不用妄自菲薄,”萬曆皇帝呵呵一笑,隨後指着鍾南正色說道:“朕可不是任人唯親的昏君,我知道你對邊境局勢認識深刻,今日召你前來可不是讓你作壁上觀的,朕是要聽聽你的真實想法!”

鍾南是堅定的主戰派,他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隨後說到:“皇上,各位大人,不知你們對蒙古人瞭解多少?”

“不過一幫蠻人而已!”石尚書不屑地回答,其餘諸位大人雖不解鍾南爲何有此一問,但是也都認同石尚書對蒙古人的評價。

鍾南沒有囉嗦,他沉聲說道:“蒙古是遊牧民族,沒有固定住所,逐草而居,所以他們從不耕種,也不事勞作,那麼他們吃的糧食從哪裡來呢?”

沒等衆人接話,鍾南自問自答,“僅僅依靠邊境貿易中獲得的那點糧食,是根本沒辦法養活蒙古人的,所以除了冬季較少外,其他季節他們都會來‘打草谷’,因爲冬季太冷。每次前來,幾十人幾百人的隊伍都有,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可這仍然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怎麼辦呢?這就需要更大規模的‘打草谷’行動了,搶奪的也就不再是邊境的普通百姓,而是我大明的江山了!”

最後這一句話驚呆了衆人,事關江山社稷,誰也不敢輕言。過了好一會兒,之前一直保持中立的王家屏顫巍巍地開口問到:“鍾副總兵是不是言過其實了?”

“我這是實話實說,”鍾南迴應道,“諸位大人仔細想想,除了糧食外,絲綢、茶葉、陶瓷等等,哪一樣他們蒙古人能自己生產?所有的這些物資還不是要靠我們提供。細數往前的幾個朝代,哪一次議和不是給蒙古人錢糧、牲口還有各種物資,一旦等他們消耗殆盡,便是又一輪南侵的時候,周而復始,越到後來,蒙古人的胃口越大,最後不就是要了趙宋的江山!”

鍾南歇了口氣,看諸位大佬並未出言反對,於是繼續他的發言,“所以在末將看來,蒙古人要是真敢南侵,我們就應該狠狠地收拾他們,將他們打怕,只有被打怕了,之後纔不會輕易有南下的念頭。諸位大人說得對,蒙古人就是一羣未開化的野蠻人,對付這種人,拳頭和火銃纔是最有說服力的!”

聽完鍾南的話,原本就主戰的宋應昌拍手叫好,“鍾副總兵所言極是!”

同是主戰的邢玠也開口贊同,連輔政大臣王家屏也改變了之前的中立立場,只是石星仍有疑問:“雖然鍾副總兵說的有道理,可是眼下並不能確定蒙古人會南下,一切都只是猜測而已。”

許國也跟着說到:“不錯,備戰也要耗費不少銀兩,若最後只是虛驚一場,那不是浪費嘛!”

鍾南知道許國並不是真的反對對蒙古人動武,閣老大人擔心的只是影響原本就不寬裕的國庫,所以他想了想後說道:“其實目前最主要的是前線要提高戒備,並切實打探蒙古人的動向。至於戰時物資的準備,許閣老也不妨可以酌情提前準備,因爲在末將看來,和蒙古早晚會有一場大仗要打,只是時間早與晚而已。何況倭國對我大明也是虎視眈眈,說不準哪天還會捲土重來,所以準備的戰時物資也不至於會浪費。”

許國並不是迂腐之輩,作爲內閣次輔,其能力和眼光還是有的,聽了鍾南的話也不住點頭,隨後和申時行、王錫爵兩人附耳說了幾句。這樣一來,在場的大臣就只有石尚書需要說服了,而且討論的是戰事,兵部一把手的意見更是重要。

鍾南正思考着如何打動這個頑固的主和派,卻不想石星率先問道:“不知鍾副總兵對蒙古軍隊的實力如何評價?”

鍾南一聽對方的問題,就知道這個老頭兒擔心的是什麼了,他正色回答:“蒙古人最厲害的無非就是他們的騎兵,這也是前朝軍隊能打到西邊的倚仗。”

“看來鍾副總兵也很清楚蒙古鐵騎的戰鬥力,據我瞭解,若是正面衝突,我大明騎兵恐怕………恐怕很難佔到上風。”石星不待鍾南繼續下去,接下了話頭,只是說到最後一句話,怕皇帝不滿,纔跟着補充道:“我不是貶低大明軍隊的戰力,只是蒙古鐵騎戰力之強,相信皇上和諸位都有所聽聞,也當知道事實確實如此。”

鍾南微笑着說:“我也不否認蒙古騎兵的強大,只是如今已是***時代,我大明軍隊的火銃槍、大將軍炮可不是吃素的,再厲害的鐵騎在強大的炮火面前都只有敗走的份兒!”

“真是狂妄自大!”石星厲聲批判。

第六十三章 偷窺事件第五十二章 開府晚宴第五十六章 放了一馬第六章 少夫人周冰兒第十五章 攻克蘆門第八十九章 麻貴第六十四章 東昌故人第四十章 戛然而止第十七章 牡丹峰奇遇第十九章 找尋之旅第六十七章 兩件大事(二)第八十八章 魚兒上鉤了第六章 手術第九十一章 第二次朝鮮戰爭(二)第十三章 抗倭援朝(一)第六十三章 偷窺事件第七十一章 衆議院的誕生第八十二章 許茂橓第八十七章 營救行動第一章 奇怪的車禍第二章 做了陪讀第六十七章 兩件大事(二)第九章 遠行第十八章 又立新功第七十八章 鍾府四美第七十七章 最後一個房客第七十五章 各取所需第二十章 再見秋香第五十六章 放了一馬第三十章 大佬齊聚第九十一章 第二次朝鮮戰爭(二)第十一章 事兒鬧大了(二)第八十四章 薊州兵變(一)第五十二章 開府晚宴第四章 要成家了?第四十六章 遺留問題第九章 陳克朋被砍第八十五章 薊州兵變(二)第二章 皇帝受傷了第六十一章 鄭貴妃第三章 洋郎中第十七章 牡丹峰奇遇第三十三章 轉正第七十章 又換人了第十二章 施長廷第二十八章 薊州總兵第六十六章 兩件大事(一)第四章 裡傑斯和約克第三十八章 首戰告捷第十二章 京師第一軍第三十一章 戰與和(一)第八十八章 魚兒上鉤了第三十章 大佬齊聚第四十八章 收穫第十二章 京師第一軍第二十六章 籌措軍費第三十九章 內亂第十七章 姐妹花第五章 李太后第四十五章 杖責第五十二章 開府晚宴第七十二章 龍泉寺(加更)第九章 陳克朋被砍第六十五章 船引第六十一章 鄭貴妃第十三章 退伍第二十五章 廖青兒第六章 手術第十一章 杜小曼第八十五章 薊州兵變(二)第五十六章 放了一馬第十七章 姐妹花第十章 陳克朋和崔大正第九十一章 第二次朝鮮戰爭(二)第七十三章 汪尚書第十六章 立下奇功第五十六章 放了一馬第二十二章 另類臣子第七十七章 最後一個房客第二十七章 走私第六十六章 兩件大事(一)第七十五章 各取所需第八十六章 順利解決第六章 手術第一章 奇怪的車禍第十八章 又立新功第七十二章 龍泉寺(加更)第四十三章 轉折第十五章 攻克蘆門第三十二章 戰與和(二)第二十二章 另類臣子第九十章 第二次朝鮮戰爭(一)第十章 陳克朋和崔大正第十四章 抗倭援朝(二)第十五章 預言成真第十六章 沈一貫的宴請第八章 被判充軍第十七章 牡丹峰奇遇第七十九章 白蓮教的秘密第八十一章 新鮮出爐的特務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