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宋代教育體系

結果他的學校裡學生確實也滿額了,但這不是他這個學校的功績,而是他這個人的號召力。說白了吧,就是那些海商都知道他會賺錢、能賺錢、在大海上是個強有力的靠山,於是都把自己家的孩子和親朋好友的孩子給送來了,再加上疍家人和黎人的孩子,才能把生源招滿。如果不是有海商幫襯,不是有疍家人和黎人這兩個在大宋不受待見的化外之民,他這個學校除非能掙錢,否則不會有宋人的孩子來上學的。

爲啥呢?羅有德告訴了他答案,因爲宋朝的普及教育體系並不差,只要想上,大多數人還是能上學的!

宋朝的教育系統由上至下很完備,由中央政府創辦的叫太學,分文武兩座,相當於後世裡的大學,一個文科大學、一個軍校。太學採用的是三舍制,外舍生、內捨生、上舍生,啥意思呢?差不多就是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每個舍還分了若干個齋,差不多就是班級吧。最好玩的是宋朝的太學裡還有學分制,一年級學生攢夠了學分,就升二年級,二年級學生攢夠了學分就升三年級。這玩意可就厲害了,學分制的精髓是什麼?就是把學習成績量化了成了學分,這要是沒有一整套科學的辦法來支撐,絕對玩不轉。具體的學分制世界上什麼時候開始實行的,我沒去查找,反正大宋這個學分制,還不是原始形態的,確實領先世界N百年!

除了學分制之外,宋朝的大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開放!沒錯,大宋京城中的太學不像任何一個朝代似的,被弄成一個官府一樣高高在上的存在,它是允許任何人進入聽課的。也就是旁聽生。當然了,教室裡肯定沒有你的位置,想聽可以,站教室外面聽吧。

據說北宋大學士胡璦講課的時候,旁聽生多的時候能有數千人。和胡璦並稱宋初三先生的孫復,最拿手的是講授《春秋》,每每他講課。就會有無數旁聽生進入太學聽課。朱熹編的《河南程氏文集》卷七裡就有記載,是這麼說的:初講旬日間,來者莫知其數。堂上不容,然後謝之,立聽戶外者甚衆。

太學之下,就是各個州縣所設立的官學了。原則上是對所有國民開放的,也就是說大宋國民適齡兒童都可以入學。不管是太學還是官學,都是收學費的,收多少呢?每天一兩文錢而已。不信?去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五零,裡面有一段富弼的話:負擔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兒,尚日拿一二錢,令厥子入學,謂之學課。亦欲獎勵厥子讀書識字。有所進益。

按照當時大宋平民收入水平,每日差不多一百文錢左右,花一兩文錢送孩子上學,確實不貴,甚至很便宜,百分之一啊。別非較真說還有更窮的人上不起學,這個問題到了新中國也沒徹底解決。照樣有窮人孩子上不起學,這不是教育體系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教育體系只能保證大多數人可以受到教育。並不是爲所有人設立的,世界上有爲所有人設立的教育體系嗎?

官學的收費很便宜。太學的也不貴,《宋會要輯稿.官職》中有記載:國初以來,但補爲生者,即納束脩二千,屬監司公用。也就是說宋代大學生考進了大學,學費爲每人二貫錢,不是一年,是到畢業。而且這個學費到了宋英宗的時候,也給免了,以後考入大學都是免費的。

不光免費,還給獎學金,一年級每月850文,二年級和三年級每月1100文。不光大學給獎學金,所有官辦學校都給,叫做伙食補貼。具體數字我沒查到,但是有的學生能用這筆伙食補貼贍養母親,可見也不是塊八毛兒的,至少能供兩口人吃飯了。

除了中央和各級政府所辦的官學之外,宋朝人還嫌不夠,於是由私人創辦的私塾、書院、族學、舍館、書會、家塾又冒了出來。這就有點像後世裡的私人學校和家庭教師了,估計普通老百姓是沒福氣享受的,面對的是更高的教育要求。

而且宋朝的教育體系還有一個地方很先進、或者說很文明,它不排斥女孩子上學。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個觀念在宋朝沒有市場,正相反,朱程理學的朱熹,也主張讓女子讀書。南宋時,還有女童參加了科舉考試,這個玩意在元明清朝代能想像嗎?

正是因爲有了這麼完備的教育體系,所以洪濤的學校如果沒有點特別的地方,真招不到學生。好在他這個航海學校還真特別,滿宋朝也找不到一個專門教授航海知識、培養未來船長和水手的學校。而這個學校,正好滿足了一部分宋人的需求,也就是沿海城市裡的海商,於是他這裡沒有門可羅雀,反倒欣欣向榮了起來。

又有人問了,你說宋朝的教育體系這麼好,那宋朝的識字率有多少、消除文盲了嗎?我覺得吧,這個要求有點苛刻了,別忘了,那可是一個封建朝廷,還老挨外族揍,還得給外國賠錢,能堅持從國庫裡掏出大量的錢財用於教育,就很不錯了。消除文盲?你去查查現在的教育數據,2015年消除文盲了沒有?

另外宋人有點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宋人並不願意讓自家孩子去上學,或者上個一兩年就不上了。爲啥呢?因爲立志於科考、想一步登天的人家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希望自家孩子學點手藝,以後好能找個正經工作乾乾,總不能說全民都去報考公務員,考不上咋辦?宋朝的公務員考試還非常操蛋,它是三年一次,考不上就得再等三年,人生中有幾個三年可以浪費啊?

所以在洪濤看來,大宋並不缺乏普及教育和高端教育,而是缺乏就業教育,也就是說大宋缺少中專、職業學校、藍翔技校這種東西。而一個時代要想快速發展,光靠高科技是沒用的,你得有足夠的藍領階級才成,沒有他們,你發明出來的高科技誰去給你實現啊,總不能讓每個科學家都去學鉗工吧!

這時候洪濤又覺得自己非常幸運了,雖然天上那個傢伙老和自己對着幹,但冥冥中自己的運氣確實不錯。現在他終於找準了一個方向,就是要在大宋朝弄出藍翔技校來。自己不光要影響大宋人對商業的理念,還要給他們弄出千千萬萬的技術工人,倒時候不用自己去折騰,這些商人階級加上工人階級就能要了蒙古國的老命,順便說不定也得要了南宋朝廷的老命。管它呢,豁了乾死了算,反正結果誰都不知道,南宋原本就是一匹死馬,自己就算做得再差,也差不到哪兒去。

說到這裡,扯兩句閒篇。可能很多人對朱程理學很反感,認爲他們這套東西害苦了很多代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女人。其實在寫這本書之前,我也是這麼認爲的。程顥(hao)、程頤、朱熹這幾個操蛋玩意,沒事搞出這麼一堆滅人性的理論不是糟蹋人嘛!

可是隨着看的書越來越多,我發現有很多東西好像不是他們幾個的主張,而是被後世的某些人故意曲解了一下。比如說纏足吧,宋代貴族婦女和一部分文藝工作者確實纏足,但不是三寸金蓮,而是把腳裹得很瘦,叫做“快上馬”。這玩意就和現代女性穿恨天高、高跟鞋一樣,是自發的,不是誰主張的,愛美之心人皆有嘛。

有意思的是,程頤是明確反對女人裹小腳的。元代有一本叫做《湛淵靜語》的書裡曾經記載:宋程伊川家婦女具不裹足、不貫耳。後唐劉後不及履,跣而出。是可知宋與五代貴族婦女之不盡纏足也。也就是說,程伊川,就是程頤家的婦女,一直到元代,都不纏小腳、不扎耳朵眼。

如果說元代的記載不夠,那還有一位更具有說服力的人,就是南宋的車若水。他寫了一本書,名字很俗氣,叫做《腳氣集》。這本書可不是醫書,也不是說如何治療腳氣的,而是這個車若水本人有腳氣,寫了一本書,就自嘲用了這個名字。這本書裡也有關於婦女纏足的記載:婦人纏足不知始於何時,小兒未四五歲,無罪無辜,而使之受無限之苦。纏得小來,不知何用。

車若水是誰?他是南宋朱熹的弟子,如果朱熹提倡纏足,他這個學生敢出書反對?這在當時那個時代裡可是大不敬,會被全社會唾棄的。

另外我們常常唾棄一句話: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說它是朱程理學用來壓制女性的罪證。其實這句話不是這樣理解的,它還有前言後語。這句話正確的解釋是主要針對士大夫階層的精神氣節,和庶民無關。也就是說,這句話是用來要求國家精英的,不適用於普通人,這一點和君子遠庖廚這句話被人誤解的程度差不多。(未 完待續 ~^~)

二百六十二章 蒙古水師有火炮098章 醫生皇帝二百五十五章 羅德曼和達爾格倫第150章 約見004章 中途島052章 沒時間了16004章 中途島三百四十一章 又忽悠一個第28章 宋朝也有租界了第113章 馬六甲大屠殺第20章 大海的殘酷第78章 搶人和救人073章 邊緣人據點041章 它本無恥第133章 顧慮第140章 江竹意第40章 酒宴下第216章 難唸的經085章 一邊倒的戰爭第19章 我女兒叫鯨魚092章 誰都不傻二百七十九章 尋藥四百一十章 蒙古鉅變第7章 我會捕魚二百七十六章 熟悉的味道第53章 誰比誰無恥二百七十二章 去美洲163章 沒人理解自己第66章 趕大海103章 綁匪大學041章 它本無恥第31章 人喊馬嘶001章 亂第126章 一招鮮第199章 波斯鼠097章 燕子第16章 吊打027章 帝國的獠牙第84章 反向弩第37章 有目標了150章 天火070章 黑白雙煞第64章 新玩具第40章 世界最佳奴隸主第134章 我有辦法二百八十六章 損公肥私180章 開啓新時代三百四十一章 又忽悠一個120章 暗流涌動二百八十九章 回國參戰三百九十四章 菜鳥四百一十六章 最瞭解自己的是敵人089章 是個好地方第163章 用來用去就一招第44章 大秦奴隸三百零七章 戰鬥纔開始第35章 進城第14章 登州遇敵第227章 力量懸殊第172章 名人來了156章 人全到第119章 南宋雞頭第68章 被輔佐二百四十六章 晚改不如早改第190章 第三代更可怕178章 兩個臭皮匠四百零九章 劉備摔別人孩子052章 兩板斧012章 特殊身份證第33章 是首都就堵第1章 拉練四百零六章 投名狀第107章 巡視領海026章 打開一扇窗第51章 競速賽077章 我帶來了死神二百四十四章 回航第90章 第一個考驗三百九十二章 火槍兵125章 後浪推前浪056章 流民四百五十七章 新合夥人12第176章 郢州城156章 人全到三百九十五章 三百勇士第24章 帆船能跑多快?187章 北非諜影2第100章 交流第177章 打仗爲什麼?三百二十三章 軟刀子三百四十六章 江竹意的本領三百五十四章 宗教工具飄紅加更一第66章 第一位客人三百一十八章 南來的船隊三百三十二章 布什和電125章 後浪推前浪009章 鬥法第66章 趕大海046章 用纔不用徳076章 最後的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