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歲秋,魏軍趁着鄭軍主力不在的機會,打下了夏門,得知中計的鄭成功,只能退守臺灣和澎湖。
魏軍佔據夏門後,哨船四出,監視臺灣和澎湖鄭軍,只要鄭軍一過澎湖,便會有哨船通知沿海州縣佈防,魏軍水師也會做好迎戰準備,讓鄭軍很難再偷襲沿海。
此外近兩年來,鄭軍劫掠沿海,擄走人口,讓不少百姓妻離子散,背井離鄉,樑以樟趁勢讓人宣傳,醜化南明,使得原本還比較同情明軍的沿海百姓,現在卻將明軍視爲海寇。
沿海士紳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不少忠於明朝的士紳,一直暗中爲明軍提供情報,走私物資,希望明朝能收復失地。
可是明朝劫掠大批人口去海外,去打不相干的臺灣、呂宋,距離中國越來越遠,顯然已經沒了光復基業之心,放棄爭奪正統地位,便讓不少士紳寒心了,逐漸於南明斷絕了往來。
這種情況之下,鄭成功失去了內應,便慢慢喪失了主動權。
鄭軍的水師,就像是草原上的遊牧一樣,優勢在於機動靈活,出其不意,一旦被探知進攻的方向和路線,便只會撞個頭破血流,無功而返。
在鄭軍向臺灣收縮時,大魏的國力優勢,終於慢慢顯現出來。
四年時間裡,大魏聘請西夷工匠,招募沿海匠人,培養學徒三萬餘人,在福建、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大舉造船,僅福州船廠就有工匠萬人,江蘇上海縣江南造船廠,也有近萬人。
與工匠數目一起增長的是魏軍下水戰船的數量,四年時間裡,魏軍已經建造了大艦三十餘艘,其中三艘旗艦,長七十米,桅杆高五十米,重達一千二百噸,配炮九十門。
剩下的船隻,也都長達五六十米,重一千頓左右,裝備火炮五十餘門,定員在三百左右。
除了三十艘主力戰船外,魏軍還建造了大大小小近千艘戰船,護衛大魏海疆。
此時無論戰船數目,還是戰船的質量,魏軍都已經超過了鄭成功的戰船。
明軍戰船,最大也只有一千噸左右,比魏軍的小旗艦小了一號,火炮也沒有魏軍的多。
在這種情況下,高義歡覺得,解決東南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
武鼎六年夏,高義歡抵達廣州,開始調集兵船,準備攻打瓊州島,先解決水師較弱的朱慈烺,然後再解決鄭成功。
廣州灣,大批海船雲集,海港內桅杆如林般聳立。
在廣州灣外,一艘明軍戰船,看見不時有掛魏軍旗幟的戰船,進入虎門,他偵查數日後,楊帆返回瓊州。
瓊州島上的南明朝廷,得知魏軍水師雲集廣州的消息,立時有些驚慌起來。
朱慈烺與衆多大臣商議後,覺得魏軍可能是要進攻瓊州,於是派出大臣,向鄭成功請援。
臺灣,國姓爺府邸。
鄭成功與王彥等人,坐在廳堂內,廳堂中間擺着一個巨大的沙盤。
王彥皺眉道:“魏賊集結戰船千艘,他們若是決心攻擊瓊島,瓊島很難堅守。”
同鄭森不同,他是水軍強大,陸師弱小,而瓊州則正好相反,他們是陸師強,水師相對較弱。
這也是高義歡決定,先攻擊瓊州的原因。
相比之下,臺灣距離大陸太遠,瓊州則近很多,等入冬後北風相助,船隻可直接滿帆,自雷州半島衝向瓊州,高義歡有很大把握將軍隊送上瓊州。
鄭成功陰沉着臉道:“若是讓魏賊上島,瓊州必失,如今只有一個辦法了。”
王彥問道:“什麼辦法?”
鄭成功道:“集結水師,與魏賊水軍決戰。若勝,東南沿海任我們縱橫!”
王彥沉着臉問道:“若敗呢?”
鄭成功沉聲道:“若敗,便只有放棄瓊島,撤往呂宋!”
王彥沉吟半響,“那就一戰吧!”
鄭成功微微頷首,“那就在南海決一雌雄!”
決定進行決戰後,鄭成功立刻下令,召回沿海所有戰船和走私商船。
一時間,一艘艘的船隻,向大員灣集結。
從各地趕回來的明軍戰船,看見戰船雲集,船上的水手們都有些激動起來,心中熱血澎湃。
他們知道將與魏軍決戰,決定誰纔是海上霸主的時間已經到來。
返回臺灣的船隻,看見一艘艘的戰船和商船,從身邊駛過,船上水手不禁咋呼一聲,“又一艘,都他孃的去打魏賊麼?”
這些船隻進入大員灣,立刻按着要求進行改裝,加裝火炮,招募水手炮手,進行訓練,準備決戰。
鄭成功退到海外後,失去了福建,還有鄭家大部分生意,收入開始入不敷出。
水師是個吞金獸,爲了減少壓力,鄭森將鄭家大部分船隻,都分給了屬下,讓他們在海上走私、打劫,搶奪的貨物運到臺灣中轉,他則收取提成。
這樣一來,他便有錢糧養水師,並藏兵於商隊。
時間到了十月初,鄭軍水師在大員集結三個月,加裝火炮,進行訓練後,近千艘海船終於從海港內起錨,浩浩蕩蕩的向廣州而去。
廣州城內,臨時行宮裡,高義歡正與將領們商議,渡海攻擊瓊州的事宜。
“陛下,水師準備就緒,負責登陸瓊島的步軍、馬軍也已經集結於雷州府。”樑以樟微笑道:“現在只等風向改變,便可藉助季風登島。”
高義歡微微頷首,“既然如此,水師戰船,近期便前往雷州,演練幾次後,便可強攻。”
這時,李來哼忽然進了大殿,行禮道:“陛下,福建八百里加急奏報!”
高義歡拿過軍報,展開看了看,微微皺起眉頭。
“陛下,何事?”樑以樟擔心道,“莫不是鄭森爲了牽制我們,又攻擊福建沿海呢?”
高義歡搖了搖頭,“不是!鄭森要來廣東,尋朕決戰了。”
“鄭森要來?”樑以樟驚訝道。
高義歡沉吟一陣後,站起身來,來回踱步,朕家大業大並不怕輸,就算敗了,朕還可以再來。
高義歡忽然停下腳步,“哼,他來得正好,朕正好一戰定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