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雪域列車

雪域區。

這個世界屋脊的超級高原,其實比喜馬拉雅山南側的廓爾喀更早出現降雪,早在今年十月中旬,氣溫就開始低於零攝氏度了。

不過對於這種提前降溫的可能,本土早就做了一系列準備。

隨着318國道全線完成升級改造,變成了超級公路,進入雪域區的交通變得非常方便。

要知道,本土的超級公路在規格上,比非本土區域的超級公路,要高一個級別。

這個差別不是質量的差別,而是公路和鐵路的路面寬度、軌道數量。

318國道改造的超級公路,內部有三條高速鐵軌,而且速度也非常快,平均運行速度,達到了350~370公里每小時。

而318國道延長出境的拉加線,內部才兩條鐵軌,也沒有最下層的秘密運輸通道,最下層被改造成爲輸氣、輸電、電信電纜區域。

318國道上的鐵路,如果全力以赴的運輸物資,一年最多可以向雪域區輸送1.8~2.4億噸物資。

這也是爲什麼,作爲支線的拉加線,可以在三個月內,向廓爾喀輸送184萬噸糧食的底氣。

其實除了連接廓爾喀的拉加線,雪域區還與竺域合作,建設了拉廷線,甚至這一條交通線,比拉加線更早竣工,在今年七月下旬就全線貫通了。

拉廷線已經累計向竺域輸送了16萬噸糧食,以及7萬噸各類商品,別看這些東西不多,但竺域的人口並不多,只有86萬人左右。

不過由於竺域的地形和海拔原因,這裡比廓爾喀更加慘,境內全部絕大部分的區域,都是高山高原,只有少部分河谷平原可以種植農作物。

雪線下移,重創了竺域賴以生存的農牧業,糧食自給率一度跌到82%。

如果不是拉廷線的開通,這裡至少要四分之一的人口要餓死。

其實,拉廷線、拉加線的用途,並不僅僅用於這兩個小地區,還承擔着向天竺一部分地區輸送物資的任務。

至於輸送什麼物資,那自然要看情況安排。

作爲本土影響和掌控南亞北部的核心,雪域區的存在至關重要,同時這裡也是一片資源豐富的區域。

當然,本土對於雪域區的開發,並不急功近利的,現在大中華區內的資源相對充足,又不用擔心外部卡脖子,雪域區的資源開發,一般都是勘探爲主,做到心裡有數。

如果哪天外部風雲突變,出現資源輸入缺口,纔會考慮大規模開採雪域區、青海的資源。

雪域區。

那曲城區,青藏鐵路、109國道、317國道交匯之地。

重新升級改造的317國道,目前還沒有完成,預計要到明年三月份左右,纔會建設到那曲附近。

此時,一列列車沿着青藏鐵路,從北方緩緩停靠那曲附近的門堆站,十幾個人從列車上走下來,一行人和周圍的遊客格格不入,似乎是過來公幹的。

其中一個略顯年輕的高大漢子,一下車,便長出了一口氣,一股白霧散開在空氣中。

“八年了,不知不覺已經八年了。”

“黃總,以前來過雪域?”一旁的助理有些疑惑。

黃偉常笑着說道:“我以前在這裡當兵,走吧!”

一行人坐上燧人系安全部安排的中巴車,向那曲城區而去,沿途一片蒼茫。

白雪裹千山,朔風鎖萬徑。

雪域絕人跡,古城通天路。

一路上,除了白茫茫一片,還是白茫茫一片。

黃偉常對於眼前的景色,再熟悉不過了。

只是隨着中巴車靠近那曲城區,情況卻和他記憶中的那曲城,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巨大的農業大樓,佔地近三千多畝,高三十層,內部擁有近十萬畝室內農田,可以種植蔬菜水果和一部分糧食。

黃偉常這一次過來雪域區,除了一個秘密任務之外,還有一個明面上的日常工作,那就是代黃修遠,巡視燧人系在各地的產業。

位於那曲城郊的室內農業工廠,並不是燧人系的產業,而是中糧集團的產業。

燧人系的室內農業工廠,在那曲城的東北方向,在317國道的旁邊,佔地面積達到8500畝,高40層,總面積爲34萬畝,負責經營的子公司是豐民農業。

這個室內農業工廠,並不種植蔬菜水果,而是種植糧食和牧草,給當地民衆供應糧食、給養殖場供應飼料。

黃偉常作爲燧人系的高管之一,也是黃修遠的心腹,知道很多不爲人知的事情。

雪域區的農業佈局,看起來是虧本生意,但這裡是非常關鍵的。

目前整個雪域區內,豐民農業、北大荒集團、中糧集團投資建設65個室內農業工廠,總面積達到927萬畝。

對於人口只有315萬的雪域區而言,927萬畝室內農田,可以產生出來的農產品,相當於2000萬畝熱帶露天農田。

其中糧食種植面積,規劃爲750萬畝,預計年總產量達到1500~1800萬噸。

當然,這是規劃中的數據,65個室內農業工廠,目前投入運行中的,才12個而已。

生產的糧食和蔬菜水果,勉強可以供應本地居民,一部分缺口,還需要東部或者北部輸送。

特別是在飼料上,當地的養殖場,62%的飼料供應,來自於河西走廊和巴蜀盆地。

對於未來的氣候變化,本土已經做了很多安排,包括迅速推進的室內農業工廠、室內養殖場之類。

黃偉常在那曲城區的時光酒店落腳,隨後馬不停蹄地前往豐民農業在當地的室內農業工廠。

佔地面積廣闊的室內農業工廠,有40層,高度320米左右。

由於連續的暴雪,大樓屋頂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積雪,從天空中俯視下來,很難和周圍區分開來。

進入工廠內部。

工作人員帶着黃偉常一行人,觀看了一個個農業種植區,室內農業的可怕之處,就是無視天氣和土壤,除了重力之外,其他因素都用人工代替。

在這裡種植水稻,可以做到一年三熟。

這種農業模式下,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面,是可以無視很大一部分的自然災害、天氣變化,也可以節約土地資源。

而弊端同樣非常明顯,那就是能耗非常巨大,前期的一次性投入,不是一般的私人企業可以玩得起的。

不過,黃偉常知道本土的可控核聚變技術已經成熟,能耗問題已經不是問題。

其實雪域區的能源富餘非常多,比如潛在的水電資源、地熱資源、太陽能資源,都是當地的優勢。

只是近五六年來,由於國內的能源技術不斷革新,導致雪域區的能源優勢下降了。

特別是隨着可控核聚變技術成熟,本土除了在建的水電站,已經很少規劃新的水電站了。

第六百四十二章 密道第一百三十九章 磨刀霍霍第三百七十二章 財產糾紛第六百九十五章 漫遊(四)第七百零五章 雪球(二)第六百二十一章 投產比第二百五十四章 再次會面第九章 離岸公司第一百一十一章 邀請第一百七十六章 驚嚇連連第六百九十八章 進化(一)第六百二十四章 前沿(三)第二百二十一章 暗流涌動第七百五十八章 建立第六百九十一章 應對(三)第七百四十二章 文明困境第三百二十章 雲防禦第三百五十九章 打包第二百三十二章 問題多多第二百零二章 配套升級第一百五十一章 重啓談判第六百四十二章 密道第一百六十一章 合作與專利第五十章 考察與討論第一百八十九章 夜幕第一百一十一章 邀請第一百五十六章 生態與樣機第九十四章 旱情(下)第四百三十九章 新品與挖礦第七百四十七章 原因第五百三十四章 漸變第一百零一章 緊急召回第四百五十章 瑪爾斯第六百三十六章 遺傳第二百七十一章 反將一軍第三百九十五章 上市第三百八十章 巨大潛力第三百五十五章 慘烈第三百一十二章 擦肩而過第五百七十七章 虛實貨幣第二百九十三章 到貨第七百六十七章 纜繩之下第六百四十三章 眼球第一百八十一章 德州發電廠第三百五十五章 慘烈第七十章 意外的發現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至第九十八章 甲流第七百三十一章 開端(二)第二百零二章 配套升級第二百零五章 扶持第二百八十三章 鼎革第三百三十二章 裝備第九十四章 旱情(下)第七百零一章 進化(三)第一百三十章 發佈會第四百一十一章 兩個實驗第七百八十章 遠征第五百五十章 兩次着陸第六百三十三章 1.5代第五百四十一章 技術驗證第二百六十八章 氣網第五百八十二章 新農村(三)第四百七十三章 兼併第二百一十七章 精準打擊第一百八十八章 熱議和電器第二百九十七章 西部戰略第五百三十七章 參差第五百四十四章 奔月(一)第六百三十七章 風起第二百零三章 電力問題第六百二十四章 前沿(三)第五十八章 戰略轉型第六百一十五章 隱患第十七章 購地洽談第五百零六章 威懾失衡第五百一十章 外匯與人才第一百四十五章 德州芯片第二百三十七章 新貴嶼(一)第四百四十章 貫通第三十七章 偉大的事業第四百一十九章 衰敗與陽謀第一百一十五章 降價第二百五十八章 磷鉀風雲第一百八十七章 談判與電影第三百八十二章 杏花樹下第四百五十九章 實習與福利第七十六章 制定規則第六百六十五章 變化(一)第五百五十三章 艱難的路第九章 離岸公司第七百四十七章 原因第二百四十三章 展望未來第一百五十三章 邀請函第六十九章 鮮奶上門第二百零五章 扶持第一百零三章 五月第四百二十五章 隱秘的戰線第八十七章 紡織第一百六十七章 配股和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