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諸子百家(下)

“就是這些了?”我心裡早就知道不止這些,不過薊子洋這個人最怕麻煩,要不這麼說,他說的多了,恐怕就懶得說了。+,x.

“當然不止,我不是說了麼,還有很多,仔細說起來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他說,“還有值得一說的就是兵家。兵家的鼻祖是軍事家孫武,當時著名的兵書有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名言就出自這本書。孫武的後代孫臏繼承發揚了他的軍事思想,寫成了孫臏兵法,他們當時被稱爲兵家。”

“兵家我倒是也聽說過,孫武和孫臏在歷史上也很有名,沒想到諸子百家都是這麼有名氣的大家。”我感慨道。

“也不全是,這些都是領頭的大家,那些沒有名氣的,自然也有不少,諸子百家,就算不是真的有一百個,也有幾十個,能叫出名字的也有十幾個。接下來給你說說,名家。”

“名家?什麼名家?”我這回可是真的沒有聽說過了。

“名家因從事論辯名實爲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爲名家。當時人則稱爲辯者、察士或刑名家。代表人物爲惠施和公孫龍。該派萌芽於春秋末期,鄭國大夫鄧析爲先驅。作爲一個學派,名家並沒有共同的主張,僅限於研究對象的相同,而各說差異很大。主要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所謂合同異,即認爲萬物之同與異都是相對的。皆可合其同、異而一體視之。該派以宋國人惠施爲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歷物十事,即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等十個命題。所謂離堅白,即認爲一塊石頭,用眼只能感覺其白而不覺其堅,用手只能感覺其堅而不覺其白。因此堅和白是分離的、彼此孤立的。該派以趙國人公孫龍爲代表,白馬非馬、堅白石二,等命題由其提出。”

“什麼亂七八糟的。我都被你繞糊塗了。這個什麼名家怎麼竟是些雞生蛋蛋生雞的奇怪理論啊?”我說。

“是啊,你說的沒錯,挺有悟性啊,這個名家就是你們現代辯論這件事情的鼻祖。就是喜歡辯論什麼的。所以理論也都是很矛盾的。不過在那個時候,這個名家可是很有特點的學派。”

“我就不明白了,這個名家的人。就是靠着一張嘴就在先秦的時候立足了?”我問。

“倒也不是,據說名家的祖師爺是一個非常有大智慧的人,可以做到不入廟堂便知天下事,言語激昂,指點江山,但是他之後名家後繼無人,這才慢慢衰敗,到了現在甚至不爲人知。”薊子洋說。

“原來如此。”我說。

“不過名家畢竟是小衆羣體,下面來說個大衆的,也是人數最多的,農家。農家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爲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農家分爲兩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農家對農業生產技術經驗之總結與其樸素辯證法思想。農家的門徒衆多,是所有的諸子百家之中人數最多的,規模最龐大的,同時在當時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不過他們也因爲人數衆多,不便於管理,所以並不是十分的團結。對於農家,當時的態度褒貶不一,農家的核心人物自認爲是上古神農氏的後裔,所以自視極高。最初的時候甚至自負的以爲,嬴政是人類的皇帝,恐怕不敢對神族的後裔有所企圖,結果錯失了最佳的反抗時機,到了後期,纔開始阻止對抗秦朝的人手,卻早已經是強弩之末,不堪大用了。另一部分的農家門徒,口碑卻不怎麼樣,農家裡面也有一些生活在社會最下層的門徒,他們可憐但是也可恨,因爲自己的社會地位,許多人在加入了農家之後反而開始胡作非爲起來。”薊子洋說。

“那這麼說這個農家也不是什麼大家了,做派這麼隨便。”我說。

“農家只是因爲人數衆多,所以管理不善才變成了這個樣子。不過農家留下了不少的農業方面的典籍,因此稱爲大家也無可厚非。”薊子洋說。

“好吧,就算你說的有道理。”我說。

“還有雜家,雜家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而得名。秦相呂不韋聚集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雜家著作集。雜家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它的出現是統一的封建國家建立過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結果。雜家對諸子百家兼收幷蓄,但略嫌龐雜。又因雜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認爲雜家實爲新道家學派。雜家,列於諸子中,是很鮮明的一派。到了戰國末期的時候,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封建制國家紛紛出現,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在這種呼聲下,學術思想上出現了把各派思想想融合爲一的雜家,雜家的產生,大體上反映了戰國末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雜家雖只是集合衆說,兼收幷蓄,然而通過採集各家言論,貫徹其政治意圖和學術主張,所以也可稱爲一家。”

“這個雜家不就是雜談麼?就靠着抄襲別人家的觀點,就算是自成一脈了?”我說。

“這你就不知道了,雖然雜家沒有什麼自己的獨到理論,但是能夠把各家的所長都結合在一起,歸納總結也是一個能力。你想想單單是把其餘各家的學術都通讀一遍,弄清楚裡面的理論,就已經是十分不容易了。”薊子洋說。

“你這麼說的話,那也有道理。”

“除此之外,還有小說家。”

“什麼小說家?我聽錯了?”我問。

“你沒有聽錯,就叫這個名字,現在小說的由來也是這樣來的。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小說家,是先秦與西漢雜記民間古事的學派。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小說家指的是一類記錄民間街談巷語的人,而小說家被歸類於古中國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小說家所做的事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並呈報上級等爲主,然而小說家雖然自成一家,但被視爲不入流者,劉歆列九流十家,惟小說家不在九流之列,影響甚小。然而小說家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的側面,卻是其它九流學派都無法所能代替的,故有九流十家之說。”薊子洋說。

“這是裸的歧視啊,怎麼小說家就是不入流的呢。”我說。

“這麼說也確實是有些冤枉,那個時候覺得小說家這個學派的人,都是些胡說八道的,而這些放在現在來看,倒是比那些無聊枯燥的史記來的更有用一些。”薊子洋說。

“原來是這樣啊,不過你還有一家沒有說吧?”我說。

“什麼家?”

“就是你們陰陽家。”我說。

“好吧,我知道了,我倒是忘了說了。我們陰陽家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當源於上古執掌天文歷數的統治階層,家族內部的領袖爲戰國時齊人鄒衍。陰陽學說認爲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五行學說認爲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兩大定律,可用以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鄒衍綜合二者,根據五行相生相勝說,把五行的屬性釋爲五德,創五德終始說,並以之作爲歷代王朝興廢的規律,爲新興的大一統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論根據。不過我們陰陽家的著作流傳很少,漢書·藝文志著錄此派著作二十一種,已全部散佚。成於戰國後期的禮記·月令,有人說是陰陽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屬陰陽家之作,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齊俗訓、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保留一些陰陽家的材料。不過這些也都不是我們陰陽家的正統著作,我們陰陽家認爲自己的祖先也是神族,認爲著作不可以紙錄,而是更應該口口相傳。所以差點失傳。”

“陰陽的概念,最早見於易經,五行的概念最早見於尚書,但兩種觀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年代。到戰國時代,陰陽和五行漸漸合流,形成一種新的觀念模式,便是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爲理論基礎的宇宙觀。陰陽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

“第一次這麼客觀的介紹我們家族的事情,還真是有點怪怪的,不太適應,不過我覺得你最感興趣的應該是最後一個家族,也就是你們自己。”薊子洋說。

“你說的,是我的祖先,姒氏一族!”

第290章 監控錄像第360章 反擊(上)第229章 供鬼第549章 年輕董事(上)第128章 父與子第458章 白頭翁第557章 董事會(四)第263章 出口第249章 棋局第324章 囑託第151章 組員第529章 羽毛尾(下)第310章 戀人未滿第99章 關於大叔第195章 古銅鏡第306章 絕情秘術第59章 關於符咒第371章 試煉前夜第519章 瑤池非池(下)第11章 關於經過第94章 關於當時第355章 我這邊第82章 關於火油第153章 午夜第581章 德旺大叔(上)第402章 又見塵封往事(上)第407章 血夜(下)第590章 鮫淵第101章 關於刮眼第86章 關於出逃第301章 靈山寺第169章 痛苦回憶第164章 老楊第402章 又見塵封往事(上)第174章 怪影疑雲第315章 不老羅漢第12章 關於守護第223章 陪葬品第125章 三大家族(下)第159章 下落不明第323章 脫胎玉第581章 德旺大叔(上)第556章 董事會(三)第33章 關於無題第333章 鬼宅第十號(上)第471章 轉機第552章 紫羅蘭(下)第195章 古銅鏡第76章 關於膨脹第364章 解釋第614章 一直向下第525章 木雕仙樹(下)第47章 關於棺材第506章 塔不知層第501章 陰陽兩極第613章 妖王之力第296章 護士長第165章 廬山真面目第182章 千針刑第77章 關於舌頭第58章 關於密道第586章 老故事(下)第505章 無盡之處(下)第526章 二維第210章 山中墳第509章 仙夢第280章 洞口第116章 事前焦慮症第125章 三大家族(下)第373章 至親至恨(下)第132章 新的開始第137章 邀請函第437章 將死之人(下)第430章 異術(上)第142章 談話半小時第298章 釋惑(上)第190章 空地之下第340章 自助項目第554章 董事會(一)第276章 詭笛第465章 墳場第263章 出口第610章 可食之果第446章 旅行計劃(上)第571章 消失的檔案(下)第223章 陪葬品第269章 畫中迷(下)第215章 虛掩的門第631章 刻痕第204章 就在這兒第378章 鏡觀第16章 關於推測第590章 鮫淵第456章 鄙姓左(上)第379章 飢餓之徒第269章 畫中迷(下)第54章 關於平衡第413章 傳國玉璽第187章 較量第288章 推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