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突厥稱臣降中國 木蘭舉酒論奇門

卻說尉遲元帥兵敗回營,心中思想:康和阿如此利害,此關何日得破?番邦何日可降?我等何日回見天子?思得一夜無眠。次日天明,即來軍機帳,與軍師商議。李靖道:“靖昨夜仰觀天象,見正北一星,其大如鬥,搖搖而墜,聲響如雷,此兆必應在康和阿身上。又見北方客星退位,我等當有旋凱之期。正西太白星收了光芒,必主幹戈寧靜也。”遂教元帥如此如此而行。元帥大喜,即同軍師出營,相了玉門關地勢,傳令軍士抵關下寨,外作取關之勢。即令軍士於營中,暗開地道。又命軍士用大木造鱉甲車五百餘乘,車上束草爲人,頭頂鐵盔,內盛松油、樟腦等物,草人手執槍棍,可搖可動,車下可藏二十多人。

卻說康和阿在城中,抵關下寨,料李靖必有奇謀。乃上表道:

唐兵逼關,勢不兩立。況彼得我國內之地三分有二,而番民樂附,其不可與爭,一也,番將上強者死,次強者囚,弱者放回,以備尸位。其不可與爭,二也。邇者狐妖媚主,擢爲軍師,天爲之怒,玉門險陷,其不可與爭,三也。以一隅之地,敵王國之師,十年之間,臣鬚髮盡白,目茫齒落,心力竭盡,未獲一勝。蓋臣之智遜於李靖,番將之勇亞於朱、伍,其不可與爭,四也。主上速與唐和,猶不失番邦之主。倘臣智慮未周,玉門有失,主上悔無及矣!臣膺重任,惟有一死,以謝主上。

突厥看罷,謂衆臣曰:“康和阿何怯也!玉門有失,都中所積,尚可敷十年之用。唐兵若到,孤與卿等背城一戰,亦未知鹿死誰手。即不幸而敗,退猶可守,再求救於諸虜,唐兵能保必勝耶?”蘇慶桂奏曰:“康帥所言,忠而且盡,萬全之計也,祈主上納之。”突厥不答。衆臣亦皆伏地奏曰:“願主上納二相之言,爲子孫久遠之計。”突厥見羣臣皆欲降唐,拂袖而入,憂形於色。雅丹娘娘問曰:“吾主何不豫之甚也?”突厥即以康和阿之表付之。娘娘看罷,謂突厥曰:“康和阿之言,順天應人,盡忠幹國之語,主上宜速行之。”突厥道:“孤此時方寸已亂,明日再議罷。”如是十日不出。蘇慶桂率羣臣入內強奏曰:“社稷安危,在此一舉,主上奈何遲疑不決耶?”連請三日不出。雅丹娘娘出對衆官曰:“主上素日不服唐朝,今見諸臣共逼,方寸愈亂,明日卿等進宮,孤與羣臣面議。即出國寶遣使請降,料主上亦不能阻攔矣。”次日,衆臣入宮伏奏,言:“玉門關甚急,臣等共議降表,祈主上用國寶僉押。”娘娘即將國寶付蘇慶桂曰:“國寶在此,煩卿齎表親到唐營,代主上一行。”慶桂叩頭謝恩,率百官而出。突厥亦無可如何。

再說康和阿見唐兵連日攻城,不甚努力,料李靖必有陰謀,心甚不安。即於城中北靠山之處,立雲梯十餘文,以窺唐營虛實。見正南中營兵卒紛紛進出,不解其故。晚間令康利巡城,沐浴焚香,步罡禮斗,求示吉凶。是日正值甲申,康和阿禮斗畢,見主星不明,恩星無光,仇星結綵。忽然一陣風來,將主燈撲息,康和阿大驚道:“吾命休矣!”遂隱几而臥。見主燈滅而復明,光大如輪,中有一神,儒冠道服,笑容可掬,謂康和阿曰:“元帥謹防甲申旬。”和阿驚覺,似夢非夢,似醒非醒,心中思道:今日即甲申,神示甲申旬日,須要謹防,莫非旬日之內,吾命當絕也?忽又思道:甲申旬中空午未,唐營中軍正在午未之地,莫非唐兵暗掘地道,來攻我城耶?不等天明,即上雲梯審視。見唐營外面,新土累累,忙令軍士於城內午未之方,橫掘深坑,引北池之水以灌之。心中喜道:“前日主燈忽滅者,正爲此也。今此計既破,吾復何優?神佑我也。”又謂衆將曰:“吾心慈善,不肯妄殺一人。今爲主上江山,不得不然。吾有毒藥箭十萬餘支,着人皮膚,不論深淺,登時即死。此箭吾不肯擅用。今主上執固不降,唐兵又抵關下寨,倘地道掘開,吾軍民玉石俱灰矣。彼既狠毒如此,吾又何必迂守古道哉!”遂分藥箭軍士等,傳令道:“如唐兵攻城,放箭射之。”衆軍士聽說藥箭如此利害,巴不得唐兵攻城,以試其效。次日,果然唐兵又來攻城,城上不做理會。及唐兵進城,城上箭如雨下,果然唐兵死者無數。因此,唐兵都知藥箭利害,連日不敢近關。

卻說李靖令軍士暗掘地道,不料開入城中,正遇水坑,被水衝來,淹死一千多人。坑中水闊,康和阿又命軍士取柴草填之,發火燒燃,其煙直透唐營而出。李靖大怒道:“康和阿識我玄機,令人可惡!”遂演《遁甲天書》,得龍遁之格。忙召衆將傳令曰:“吾少日受龍宮之戒,撫卹生靈,等閒一體。今康和阿死守此城,阻逆天兵,聖天子臨蒞中國,有撫夷不及之憂;爾士庶久戍北番,有式微不回之恨。特敕爾多士,次日五鼓攻城,期在必克。前進者賞,後退者誅。”衆將得令,各各回營,準備攻城。李靖又令焦文、焦武寫戰書數十道,射入城中。雲:

明日吾兵攻城,不克不休。特諭城中百姓,各宜自愛,閉戶勿出。我兵進城,斷不傷害爾等。倘助兵鬥戰,玉石難分。特諭。

卻說李靖於三更時分,披髮仗劍,對北稽首,默想真武祖師模樣,以神交神,漸漸神合其體。然後禮罡步鬥,呼召六甲尊神、六丁玉女,密佈彤雲野霧。到五更時分,令軍士推鱉甲車到城下,擂鼓大喊,城上軍士各執藥箭,只望火光人喊之處而射,不料火光愈射愈發。康和阿見火光不滅,又是大霧彌天,只叫軍士放箭。比及天色微明,火光息盡,番兵於大霧之中,認草人爲真,益發放箭不休。到了辰巳之候,霧猶不散,番兵箭已放完。李靖令軍士各各取了車上之箭,然後將鱉甲車堆起如山,卻將藥箭向城上射去,番兵中箭而死者,不計其數。李靖令軍士登車上城,此時人人爭功,個個向前。唐兵如蜂似蟻,番兵無路可逃,降者無數。康和阿父子欲出北關而逃。伍登與寶林追至。大叫曰:“吾奉軍師將令,請元帥回衙相商,不必逃走。”康和阿自思道:主上又不肯和,吾豈可獨降哉?康利曰:“父親速開關而走,吾去擋住敵人。”拍馬來戰。康和阿自料難脫虎口,遂在馬上自刎而亡。康利被伍登活捉而來,去報元帥知道。李靖聞報,同尉遲恭走馬觀之,撫屍而哭曰:“突厥不道,公何自苦如此!”令降卒同康利收屍,葬於北城山上,以旌其忠烈。軍師、元帥率衆將皆去行禮,番民無不舉哀。

元帥然後入帥府坐定,衆將參見畢,忽軍士報道:“番主與蘇慶桂齎國寶並降表、冊籍,現在北關外,請元帥將令,開關放入。”元帥聽了,嘆息道:“突厥之降何遲,康元帥之死何早也。惜乎,惜乎!”李靖曰:“大數有定,人莫能逃。”不一時,蘇慶桂上帳參見禮畢,將國寶並降表、版籍獻上,致突厥之辭:“願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永修臣職。遣陪臣蘇慶桂先求元帥賞令。”尉遲恭曰:“爾主負國不服,亦已多年,罪在不赦。今既省悟,宜補蓋前愆。聞爾主有三子,順遣一子入京侍帝,庶盡臣道。”慶桂曰:“臣主既降,尺土之濱,莫非王巨。世子入京侍帝,理之當然,敢不從命?”元帥大喜,卻令軍士扶起慶桂,賜酒接風。慶桂辭曰:“聞康和阿已死,吾主尚未知,陪臣往吊之,然後覆命。”元帥令木蘭同往。康利見慶桂至,相持大哭。慶桂誄曰:

康和康和,諫君不悟。

被甲枕戈,身殉社稷。

匪若網羅,猗歟休哉。

萬古不磨,所獲良多。

慶桂誄罷,木蘭挽之回營。軍士早已安排酒餚,木蘭與慶桂同飲。慶桂曰:“久聞將軍威名,獲諸葛心法,善布奇門。陪臣少日,亦學此法,未能深悉其奧,恨勢隔情睽,山間川阻,天各一方,徒深企慕。今見將軍,果然名如其人,人如其德。”木蘭曰:“庶長休得過譽,末將赳赳武夫,何須掛口。”慶桂曰:“願將軍不吝,言奇門之略。”木蘭曰:“奇門由一而二,由二而三。一者太乙,仁德也。象春氣之始蒙,由智而生也。二者象,陽生則陰死,陰生而陽滅,乃秋氣之縱橫也。三奇者乙丙丁,日月星之象,照臨萬物,體物而不可遺。萬物無禮則乖,其勢亦猶是也。門者,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是也。三奇遊於休、生、開、景則吉,遊於驚、死、傷、杜則兇。故八門陰陽相間以象人,三奇氣清而象天。紫、白、赤、黃、碧、綠、黑,九氣轉旋以象地也。三奇遊于吉門,又遇紫、白吉氣,爲上吉;三奇得門而不得吉氣。爲中吉;得門得氣不得三奇,爲下吉。此外皆爲兇局。”慶桂曰:“三奇之氣,光明多吉。紫白、明暗相參,吉凶易見。至若八門之生死,何所表見?”木蘭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德曰仁,四時之大德曰春,奇門之大德曰甲。奇與門,皆輔甲而行。然甲所畏者,庚殺也。故庚遊於東,與甲相戰,則曰傷門。庚遊於南,則甲旺而庚衰,故曰景門。慶遊於西,則庚旺而甲兇,故曰驚門,曰死門。庚臨於北,則庚氣泄而甲得其養,故曰休門,曰生門,曰開門。”慶桂又問曰:“九氣之說,亦猶是乎?”木蘭曰:“然。”慶桂曰:“九氣之外,又有九星,何也?”木蘭曰:“星者,氣之聚也。氣者,星之散也。甲臨於乾、坎、艮三卦,有乾以制之,坎以養之,艮以培之。名曰師保傅,其氣三白,故曰心,曰蓬,曰任。臨於震曰衝。衝者,和而壯也。甲臨於巽,則比木成林,故曰輔。臨於離,則吐焰生光,曰英。臨於坤、兌,則甲囚謝,曰芮,曰柱。臨於中宮,曰禽。禽者,飛走之物,勤勞也。”慶桂曰:“陪臣向日見康和阿拜帥,佔丁奇在巽,又得生門,以爲有吉。康和阿今敗而死,何故?”木蘭曰:“丁,星奇也。巽與己同宮。六陽用事,星月無光。雖有吉門,終歸於兇也。”慶桂下席而拜曰:“陪臣,小人也。今聞將軍之言,始知星月之光,不及微微曙色;河水之大,不如漠漠海潮。願與吾主永修邊服。”

再說突厥在都中,聞哨馬報來:“玉門關已失,元帥戰死,康利被捉。”始自悟曰:“吾不聽良臣之言,以至如此。”遂設康和阿靈座,致奠曰:

元帥雖死,言猶在耳。

寡人不悟,以致如此。

今從子志,爾躬渺沒。

元帥有靈,來格來食。

突厥祭罷,大哭一場,文武無不流涕。忽然一陣清風,將香燭滅息,衆皆曰:“元帥,人臣也,不敢受主之祭。”突厥即帶三子並衆臣,來玉門關,執邊臣之禮,以見元帥、軍師。後到康和阿墳前,哭之甚哀,羣臣亦相向而哭。尉遲恭留焦文領兵十萬,鎮守玉門關,放額保、保齡、頡和來會突厥。突厥三子:長曰茂林,次曰云表,三曰英泰。尉遲恭命雲表入朝侍帝,突厥不敢不從。尉遲恭擇日祭二國陣亡將士,哭之情切,悲哀痛惜,突厥亦悲鳴不已。突厥送響銀十萬,以犒唐軍。又設酒餞行。不表。

再表五狼鎮百姓,聞木蘭欲回,牽牛送酒,來營中羅拜。花子麻送妹子阿珍來營,木蘭一一撫卹。過了數日,中軍炮響,三軍起行,番民哭聲震地。木蘭令鎮民各回,另贈子麻多物。子麻與阿珍相泣而別,突厥送元帥至金牛關而回。自此北番土地雖屬突厥,兵權卻歸唐將,每歲錢糧平分,故太宗之盛,胡越一家,古今未有。要知後事如何。下文分解。

第十七回 老頡和再搶五狼 小木蘭三敗番兵第十四回 佔營運李靖識奇人 餞軍儀青蓮談敵國第十四回 佔營運李靖識奇人 餞軍儀青蓮談敵國第二十回 金牛關康和換將 五狼鎮木蘭裝神第二十八回 木蘭險遭花棍厄 太宗敕賜功臣宴第二十一回 金沙谷木萁自刎 康和阿仍復帥印第三十一回 木蘭二上陳情表 太宗屈殺伍娘子第六回 評花卉盈川師李靖 觀書法若虛薦尉遲第十九回 宛邱城唐將獻捷 石子鋪寶林被擒第二十四回 真孝女遭厄刎頸 鐵道人遺書誅妖第三十一回 木蘭二上陳情表 太宗屈殺伍娘子第二十五回 突厥稱臣降中國 木蘭舉酒論奇門第十五回 黑水渡焦週迴上國 五臺山靖鬆贈明駝第五回 彈寶鋏紅絹說奇人 畫三策李靖獻良馬第五回 彈寶鋏紅絹說奇人 畫三策李靖獻良馬第三十回 木蘭初上陳情表 喪吾吟偈回西天第二十三回 太宗降詔責尉遲 突厥出榜募賢士第八回 木蘭山天祿三祈嗣 大霧頂喪吾初聆法第二十九回 伍登省親走湖廣 太宗慕賢賜詔書第四回 授天書蛟精返窟 謁越王女俠盜令第二十六回 靖鬆封書謝故人 太宗賜爵酬將士第十三回 憐親病孝女從徵 聽波聲木蘭賦詩第二十六回 靖鬆封書謝故人 太宗賜爵酬將士第二十一回 金沙谷木萁自刎 康和阿仍復帥印第六回 評花卉盈川師李靖 觀書法若虛薦尉遲第十九回 宛邱城唐將獻捷 石子鋪寶林被擒第二十七回 天祿焚香祝神明 喪吾懸書試門人第四回 授天書蛟精返窟 謁越王女俠盜令第九回 觀音寺喪吾說法 白蓮池九賢賦詩第二十五回 突厥稱臣降中國 木蘭舉酒論奇門第二十九回 伍登省親走湖廣 太宗慕賢賜詔書第一回 朱若虛孝弟全天性 朱天錫聰明識童謠第十八回 木萁三敗誘唐兵 木蘭黑夜襲界牌第二十七回 天祿焚香祝神明 喪吾懸書試門人第五回 彈寶鋏紅絹說奇人 畫三策李靖獻良馬第五回 彈寶鋏紅絹說奇人 畫三策李靖獻良馬第三回 入龍宮凡夫行雨 酬茶恩義士封屍第三十一回 木蘭二上陳情表 太宗屈殺伍娘子第六回 評花卉盈川師李靖 觀書法若虛薦尉遲第四回 授天書蛟精返窟 謁越王女俠盜令第五回 彈寶鋏紅絹說奇人 畫三策李靖獻良馬第二十八回 木蘭險遭花棍厄 太宗敕賜功臣宴第三十一回 木蘭二上陳情表 太宗屈殺伍娘子第八回 木蘭山天祿三祈嗣 大霧頂喪吾初聆法第二十五回 突厥稱臣降中國 木蘭舉酒論奇門第十回 朱若虛遺言囑子媳 尉遲恭奉旨造西寺第十三回 憐親病孝女從徵 聽波聲木蘭賦詩第九回 觀音寺喪吾說法 白蓮池九賢賦詩第三十回 木蘭初上陳情表 喪吾吟偈回西天第八回 木蘭山天祿三祈嗣 大霧頂喪吾初聆法第三十回 木蘭初上陳情表 喪吾吟偈回西天第七回 魏徵揮金逢傑士 若虛解夢識天機第二回 竇忠怒擊虎頭牌 朱盈夢會痘神女第二十六回 靖鬆封書謝故人 太宗賜爵酬將士第二十二回 康和下令敕番兵 尉遲冒雪取金牛第四回 授天書蛟精返窟 謁越王女俠盜令第十回 朱若虛遺言囑子媳 尉遲恭奉旨造西寺第二十回 金牛關康和換將 五狼鎮木蘭裝神第十回 朱若虛遺言囑子媳 尉遲恭奉旨造西寺第十三回 憐親病孝女從徵 聽波聲木蘭賦詩第三回 入龍宮凡夫行雨 酬茶恩義士封屍第四回 授天書蛟精返窟 謁越王女俠盜令第十九回 宛邱城唐將獻捷 石子鋪寶林被擒第二十二回 康和下令敕番兵 尉遲冒雪取金牛第二十四回 真孝女遭厄刎頸 鐵道人遺書誅妖第二十四回 真孝女遭厄刎頸 鐵道人遺書誅妖第二十四回 真孝女遭厄刎頸 鐵道人遺書誅妖第二十八回 木蘭險遭花棍厄 太宗敕賜功臣宴第三回 入龍宮凡夫行雨 酬茶恩義士封屍第三回 入龍宮凡夫行雨 酬茶恩義士封屍第六回 評花卉盈川師李靖 觀書法若虛薦尉遲第十回 朱若虛遺言囑子媳 尉遲恭奉旨造西寺第四回 授天書蛟精返窟 謁越王女俠盜令第二十五回 突厥稱臣降中國 木蘭舉酒論奇門第二十二回 康和下令敕番兵 尉遲冒雪取金牛第十四回 佔營運李靖識奇人 餞軍儀青蓮談敵國第十八回 木萁三敗誘唐兵 木蘭黑夜襲界牌第二十一回 金沙谷木萁自刎 康和阿仍復帥印第二十三回 太宗降詔責尉遲 突厥出榜募賢士第二十九回 伍登省親走湖廣 太宗慕賢賜詔書第二十四回 真孝女遭厄刎頸 鐵道人遺書誅妖第二十五回 突厥稱臣降中國 木蘭舉酒論奇門第三十回 木蘭初上陳情表 喪吾吟偈回西天第二十二回 康和下令敕番兵 尉遲冒雪取金牛第十九回 宛邱城唐將獻捷 石子鋪寶林被擒第十五回 黑水渡焦週迴上國 五臺山靖鬆贈明駝第七回 魏徵揮金逢傑士 若虛解夢識天機第十二回 香元參禪難喪吾 太宗降詔討突厥第十一回 天祿貧受千戶職 木蘭劍劈白狐精第三十一回 木蘭二上陳情表 太宗屈殺伍娘子第十一回 天祿貧受千戶職 木蘭劍劈白狐精第十七回 老頡和再搶五狼 小木蘭三敗番兵第十六回 界牌關額保告急 五狼關頡和被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