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適得其反

“帝王心術。。。”

張至發用細微的不能再細微的聲音暗自嘀咕了一句話。

在處理洪承疇的事情上面,楊嗣昌有私心,一方面楊嗣昌與熊文燦之間的關係不錯,熊文燦出任兵部左侍郎,就是楊嗣昌直接向內閣和皇上舉薦的,另外一方面,楊嗣昌覺得洪承疇冒犯了他的威嚴,想着借皇上之手,懲戒洪承疇。

殊不知這樣的想法,皇上怎麼可能看不出來。

所以張至發索性點名其中的道理,讓皇上去做出決斷,而皇上最終做出了決斷。

張至發明白,這樣的小事情,不會影響到皇上對楊嗣昌的信任,要說楊嗣昌也很聰明,在皇上面前堂堂正正的說出自身的想法,不藏着掖着,這樣就能夠讓皇上放心。

讓洪承疇出任兵部左侍郎,這是絕佳的安排,以前洪承疇雖然掛兵部尚書銜,但並非是實職,回到京城後,出任兵部左侍郎,說的過去,皇上這樣的安排,也是在變相的提醒楊嗣昌,在處理有些事情的時候,還是要多多的考慮,不要過多摻雜心機。

一石二鳥,皇上達到了目的,楊嗣昌也會自省,洪承疇被免去五省總督之職,出任兵部左侍郎,受到了敲打,至於說楊嗣昌與洪承疇之間是不是能夠和平共處,那只有天知道了。

其實張至發也一直在考慮如何安排洪承疇,如果洪承疇回到京城,閒置的時間稍微長一些,皇上和楊嗣昌不提出職位方面的安排,張至發會提出建議,讓洪承疇出任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也算是給了洪承疇安慰,讓皇上能夠下臺階。

既然皇上直接提出了意見,張至發就絕不會開口了。

王承恩離開後,張至發迅速草擬了聖旨,待到所有內閣大臣都到齊之後,簡單的通報。

在這個過程之中,張至發一直都很關注楊嗣昌的態度,有意思的是,楊嗣昌壓根就沒有開口表示反對,但也沒有明確的表示支持。

聖旨很快下發,洪承疇出任兵部左侍郎。

這道聖旨,在朝中還是引發了些許的議論,不過這些議論都是私下裡的,沒有誰會在早朝的時候提出來,至於說皇上,壓根不會理睬這些私下裡的議論。

幾天之後,洪承疇回到了京城,正式出任兵部左侍郎。

。。。

休沐之後,張至發剛剛回到府邸,管家就來稟報了。

“老爺,兵部左侍郎洪承疇大人前來拜訪,已經到府邸外面了。。。”

張至發看着管家,略微的楞了一下,他萬萬沒有想到,洪承疇剛剛上任,就前來拜訪了。

“知道了,你去請洪大人到會客室,我一會就過去。”

管家離開之後,張至發略微的思索了一會,才起身前往會客室。

剛剛進入會客室,正在等候的洪承疇就站起身來抱拳稽首行禮了。

“下官專程來拜訪張大人,叨擾大人歇息了。。。”

“哪裡哪裡,洪大人剛剛回到京城,就任兵部左侍郎,本官還沒有來得及向洪大人表示祝賀,今日就一併表示祝賀了。”

聽見張至發這樣說,洪承疇臉上露出了無奈的笑容。

“下官感謝大人的祝賀,下官自爲官以來,一直都是在地方,從未做過京官,本以爲能夠爲皇上和朝廷鎮守邊關,剿滅流寇,鞠躬盡瘁,誰想到突然被調到兵部,下官對兵部的事情實在是不熟悉,也不知道該如何的做,還請大人多多指點。。。”

張至發臉上帶着笑容,但是眼睛裡面已經沒有了笑容。

洪承疇的這個要求很有意思,身爲兵部左侍郎,洪承疇的直接上級是內閣大臣、兵部尚書楊嗣昌,按說洪承疇應該是首先去拜訪楊嗣昌,期盼得到楊嗣昌的關照和指點,誰知道洪承疇捨近求遠,直接找到自己,尋求幫助。

這樣做,怎麼說都不合適,也不符合官場和朝廷的規矩。

洪承疇不是初入朝廷之人,這麼做肯定經過了考慮,所以張至發不會開口提醒。

幾乎沒有怎麼思索,張至發緊跟着開口了。

“洪大人曾經在西北抵禦後金韃子,維護我大明邊關,後又領兵剿滅流寇,獲得多次戰鬥的勝利,深得皇上的器重,對於軍事部署方面的事宜,還是很清楚的,本官從未領兵作戰,倒是要向洪大人請教了,這指點的話可不敢說,日後洪大人若是有什麼爲難的地方,本官能夠幫忙的,一定會盡力。。。”

聽見張至發如此說,洪承疇眼睛亮了一下。

“那下官就感謝大人了,下官今日遇見一件事情,還想請教大人該如何處置。”

張至發微微點頭,眼睛裡面閃過一絲陰霾。

“下官說的是有關遼東以及北方相關事宜的安排,遼東之戰,我朝廷大軍打敗了後金韃子,遼東以及邊關暫時穩定下來,奈何北方流寇趁此機會作亂,導致北方諸多地方不穩定,兵部擬提議,將用兵的重點放置徹底剿滅北方流寇方面,且抽調部分的遼東邊軍,參與剿滅流寇的戰鬥之中,至於說遼東和邊關,則維持當前的穩定。”

“下官對此安排不是很贊同,其理由有三。”

“其一,遼東之戰取得勝利,的確是穩定了遼東和邊關的局勢,不過後金韃子的驍勇,舉朝皆知,若是朝廷忽略遼東,將防禦的重點放置剿滅北方的流寇方面,特別是抽調遼東邊軍進入北方剿滅流寇,必將削弱遼東和邊關的防禦,導致遼東和邊關空虛。”

“其二,後金韃子在遼東之戰失敗,肯定不甘心,會想方設法報復,以往有這等的情形,當年後金韃子進攻寧遠城池,遭遇失敗之後,不長時間就捲土重來,規模和聲勢更大,此次的遼東之戰,與當年的寧遠之戰,如出一轍。”

“其三,北方的流寇,儘管表現頗爲猖獗,攻城拔寨,但其實質上面是流動作戰,若是以大軍的形式予以剿滅,則流寇會躲進深山之中,讓朝廷大軍無可奈何,此舉讓我朝廷大軍白白的消耗糧草,還會讓地方上無法徹底穩定下來。”

“結合這三個理由,下官認爲,剿滅流寇的戰鬥,需要持久,以少量精銳的兵力,追擊流寇作戰,其餘各鎮的大軍,固守城池和要塞,堵截流寇逃竄的路線,同時要求地方上規範百姓,讓流寇無法籌集到需要的糧草。”

“至於說遼東和邊關,需要維持目前的兵力,必要的情況之下,還要抽調各鎮的兵力,加強防禦,隨時準備迎接後金韃子的反撲。”

“下官將自身的建議提出來了,卻被楊大人否定,下官不服氣,與楊大人爭論,可楊大人卻說下官對於朝廷整體的軍事部署不熟悉。。。”

張至發聽得很仔細,他明白洪承疇的意思,大凡朝廷關於軍事上面的重大部署,最終都會經過內閣,作爲內閣首輔的張至發,還是有一定的建議權和決定權。

張至發本以爲洪承疇入朝爲官多年,應該是明白朝中很多事情的,現在看來,洪承疇的確是長期在外爲官,一心想到的就是鎮守邊關和剿滅流寇,壓根不明白皇上的心思,也不知道自身已經陷入到權力的旋渦之中。

楊嗣昌這樣的提議,一定是皇上默許的。

楊嗣昌舉薦熊文燦出任五省總督,負責剿滅流寇的事宜,肯定會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予以傾斜,讓熊文燦沒有後顧之憂,全身心的剿滅流寇,而更加關鍵的理由是,皇上和朝廷抽調遼東邊軍參與剿滅流寇的戰鬥,則遼東守衛的事宜,由薊遼督師吳宗睿和其麾下的登萊新軍完全負責,若是流寇再次侵襲遼東,則登萊新軍要全力抵禦。

皇上巴不得出現這樣的情形,讓後金韃子和登萊新軍兩敗俱傷。

帝王心術無處不在,偏偏洪承疇不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

略微思索了一下,張至發咳嗽了幾聲,慢吞吞的開口了。

“洪大人,這朝廷軍事部署的事宜,本就是楊嗣昌大人負責的,本官只是提出一些建議,很多時候也要聽從楊大人的意見,至於你剛剛說的事情,本官以爲楊大人的安排部署沒有什麼問題啊,遼東之戰,後金韃子慘敗,想必短時間之內不敢覬覦遼東,趁此時機抽調部分遼東邊軍,參與剿滅流寇的戰鬥,豈不是能夠在很短時間徹底滅掉流寇。”

“至於說楊大人與你的看法意見不合的事宜,本官以爲,在牽涉到朝廷軍事部署方面的事宜,你還是要多多向楊大人稟報和請示,實實在在說出自身之想法,若是楊大人做出了決定,你就要聽從。”

“洪大人,你剛剛到兵部爲官,一切的事情慢慢來,不用着急,時間稍長一些了,你自然是能夠適應的。”

。。。

洪承疇離開府邸之後,張至發收斂了笑容。

也許皇上在安排洪承疇職位的時候,運籌帷幄,做出了最好的安排,但是皇上絕不會想到,洪承疇與楊嗣昌兩人的觀點和認識完全不一樣,出發點更是不一樣,這樣兩人必定在署理政務的時候發生矛盾和衝突,最終會直接影響到朝廷的若干軍事部署。

皇上絕不會想到,精心的佈局,會適得其反。

第五百六十一章 吳三桂的想法(1)第四百六十六章 殘陽如血(3)第二百七十二章 都是聰明人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較量(1)第九百零八章 拋卻憐憫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梟雄末路(4)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末路(17)第二百七十九章 成爲了對手(2)第六百三十九章 洪承疇的拜訪(1)第五百二十六章 不要說話第七百零八章 掌控山東(13)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有些惆悵第四百九十九章 風波起第九百九十九章 春節的囑託第八百六十三章 強硬與柔軟(1)第二百三十二章 接受任務第八百七十七章 真正的意圖第六百三十五章 天照應第二百三十五章 何爲精準第五十一章 忍不住第一百五十六章 豪宅第七百五十九章 滅頂之災(3)第九百零四章 大明悲歌(7)第四百五十六章 爭執和決斷第一百七十八章 下定決心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較量(3)第七百九十九章 力排衆議第五百二十六章 不要說話第二百五十章 憤怒無用第五十七章 水深第九百四十一章 議事第四百五十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3)第八百八十四章 明智的選擇第四十章 預測第六百五十八章 襄陽陷落第八十三章 運氣第三百五十七章 看的更遠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較量(5)第九百九十五章 皇家日報(2)第九百四十三章 有些亂了第十一章 縣衙第七百八十一章 脣亡齒寒(3)第五百七十八章 不請自來第三百零九章 兵不血刃第六百九十七章 掌控山東(2)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不計前嫌?第一百二十章 關心和鼓勵第五十四章 京城第六百六十四章 無法隱忍第三百二十章 憤怒中的領悟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該出手就出手第八百七十四章 “歸隊”第六百零四章 損失慘重第三百七十章 皇太極稱帝第八百三十六章 殘陽如血(7)第八百二十八章 各爲其主第六百九十九章 掌控山東(4)第八百二十五章 一聲嘆息(2)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一語成讖第八百七十五章 豁然開朗(1)第六百五十五章 一頭豬的威力(2)第二百零七章 擴大業務第九百二十九章 定鼎之戰(13)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拼死一戰(1)第二十三章 富貴險中求(2)第二百四十三章 轉變思想第八百零二章 張東濤的機智第九百二十一章 定鼎之戰(5)第五百一十四章 嫌隙第四百五十三章 搖擺第九百七十八章 科舉風波(6)第二百三十八章 暫時留守第七百三十一章 摧枯拉朽(2)第二百七十七章 考驗智慧(2)第二章 廖文儒第七百六十六章 再赴山東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末路(18)第九百六十四章 知己知彼第四百九十一章 時間、時間第七百一十九章 躲不過第五百四十二章 登萊的佈局第一千零三章 微服私訪(4)第八百一十三章 雪中送炭(2)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直插鎮北關第七百七十一章 淮安陷落第一百七十四章 隱患擡頭第七百三十三章 摧枯拉朽(4)第九百九十二章 黃宗羲的感悟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末路(5)第六百七十六章 惶恐第二百五十一章 最後的安排第八百八十章 大動盪第九百六十章 邢氏的睿智第七百九十一章 鐵腕手段(2)第五百六十五章 用心良苦第八十三章 運氣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察言觀色(2)第六百八十二章 明目張膽第九百零四章 大明悲歌(7)第三百八十九章 攻其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