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九章 席宴衆人

金尚憲是朝鮮最著名的斥和派,丙子胡亂後,朝鮮仁祖李倧決議叛明投清,他憤於時局、辭官歸隱。後來,當他聽聞朝鮮準備出兵襄助滿清出徵大明的消息後,破例上疏,表示堅決反對。這個消息被負責對朝事務的滿清議政大臣英俄爾岱所知,強迫李倧交出以金尚憲爲首的多位朝鮮斥和派大臣。而懦弱無能的李倧竟然沒有表示反對,將自己手下的大臣親自送到了滿清手中。

但在英俄爾岱押解他們返回瀋陽的途中,周顯恰好出兵朝鮮。他率部突襲英俄爾岱,並救下了他們。但因爲朝鮮依舊是滿清的藩屬國,以金尚憲的身份和經歷是無法再在朝鮮待了,就和林慶業一起被周顯帶回了登萊。

林慶業爲將,在軍中協助周顯統御水師。而金尚憲爲文官,在朝鮮之時便高居右議政。他先是以朝鮮使者身份前往京師,向崇禎帝陳情。崇禎帝感念其忠心,授了他一個正議大夫的虛職,位職正三品。但因爲他擔心朝鮮朝局,總想爲之做點什麼。不願留在京師,自願上書請求返回登萊。

周顯從朝鮮返回,帶來了五千朝鮮水卒,他們的家屬都被安置在蓬萊城周邊,形成了以朝鮮人爲主的一個村莊。周顯在村中建了私塾,教授當地小孩漢文。同時還將水師的一些軍服制作交給他們來做,然後按件付他們銀子,用以滿足他們的生計需求。雖然算不得衣食無憂,但比他們在朝鮮時卻好上很多。

丙子胡亂之後,朝鮮王李倧一直採取的策略是完全投靠滿清,這引起了不少心向大明的朝鮮官吏的不滿。而朝鮮國內以金自點爲守的降清派也處處打擊、陷害斥和派,導致很多斥和派大臣直接離開朝鮮,前來登州。這些人都有過爲官的經歷,有些還薄有才能。再加上朝鮮的通用文字便是漢字,周顯便從他們中選取了一些人,授予他們官職。

金尚憲在這些朝鮮人中,地位很高,是他們的精神象徵,周顯自然不會把他當成一般的朝鮮官吏簡單對待。在最初的時候,周顯將他安排在六藝學院裡給學生授課。但後來沒多久,蓬萊的朝鮮人和當地漢人爆發了一次衝突,死了一人,傷了十幾人。之後,金尚憲前來蓬萊,向周顯提議將朝鮮人編入登州戶籍,正式成爲大明的國民,以消除內外之別。

周顯當時本就打算重新統計登萊二州的人口,一方面想對治下百姓的數目有一個清楚的瞭解,另一方面也是爲了防止細作的滲透。對於金尚憲的提議,他思索之後,最終同意了。這之後,金尚憲便一直留在蓬萊,教書、練字,也樂得愜意。

這一日,金尚憲聽說周顯要見他。便簡單收拾了一下,帶着兩個書童前去赴宴。他十分崇尚魏晉古禮,在日常生活中也極力模仿。穿着、衣冠,如果再配上個鵝毛扇,簡直活脫脫的諸葛亮再生。不同的是,諸葛亮智謀出羣,是實幹派。而金尚憲,除了一身節氣,似乎沒有其他特別出衆的地方。因而,他被稱爲朝鮮的文天祥,而不是朝鮮的諸葛亮。

只不過這個世上,有才有智的人很多,但堅持原則、固守一身正氣的人卻少之又少。因而,周顯對金尚憲本人還是挺尊重的。

當門衛上稟金尚憲到了,周顯親自出門,將他迎進了大堂。在堂內早有兩人等待,一個是名士左之藩,另一個是已經退仕的錦衣衛指揮僉事戚興國。前者年約六十,出自萊陽左家。他不算出名,但其侄子左懋第卻是明末的名人,在與滿清和談過程中是唯一昭顯南明節義的議和大臣。而戚興國,是名將戚繼光的幼子,此刻已近八十。

萊州左家爲當地有名的大族,僅進士就出了好幾個。登萊地處偏遠,人口稀少,能用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雖然內心不願,但周顯卻不得不盡力拉攏這些治內大族,給他們的族中晚輩提供在官場實踐的機會。而左家也投桃報李,是第一個響應周顯出海行商的登萊大族。

而戚家在戚繼光去世之後,迅速衰落,在後輩中只有他的侄子戚金還算值得一提。其他的,如他的幾個兒子,大明朝廷都給予了世襲職位。長久的養尊處優早就讓他們喪失了作爲軍人銳氣,淪爲大明朝裝點的工具,而他們後來的子嗣則更不值一提。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戚家仍舊算是登州的第一大族。後來,戚興國主動找到周顯,想爲族中沒有世襲的子孫在軍中找條出路。

周顯倒沒什麼意見,對於一切願意從軍的人,他都抱着歡迎的態度。更何況戚繼光的子孫,體內留着相同的血液,說不一定還能真出一二明將也未可知。當時周顯正在極力擴軍,便將他們交給了李開。據李開後來反饋來的消息,其中確實有兩三個好苗子。只不過周顯久置京師,對這些事情也沒時間關注。

但周顯以山東都督的身份重回登州之時,戚興國第一時間主動前來拜訪。大概是出生于軍人世家的緣故,戚興國對於連破滿虜的周顯甚是尊重。而戚繼光幼子的身份,也讓他繼承了一些東西。

其中有件事情,有次閒談,周顯偶爾和他提起軍中刀具笨重、不耐久用的情況。戚興國直接將家中存有的戚家刀的制譜獻給了周顯。經過趙航他們的鍛造,不久前,其傳來消息,已經成功復原了戚家刀,首批三千把長刀,已經正式裝備大軍。周顯也感念他的這種無私,以座上賓待之。

戚家軍威名遠播,戚興國的身份就是一個金字招牌。而左之藩文采斐然,是金尚憲在登州認識的新友,兩者很談的來。以二人作陪,也足以顯示周顯對金尚憲的尊重。

但周顯今日所想做之事,卻與二人無關。招他們前來,主要是爲了迷惑金尚憲,讓他不能確定自己的真實想法而已。

第五百七十三章 虎驅狼金州破敵3第一百三十八章 入宮第六百一十八章 崇禎問罪2第九百三十九章 隆武建朝第六百一十八章 崇禎問罪2第五百零二章 劉家壽宴第四百五十六章 哈達貝勒王世忠5第六百五十六章 緩行第六百零二章 松山之戰8第九百四十七章 朝鮮停戰第五十六章 怒而興兵第八十一章 出京11第一百四十八章 一眼定情第八百二十一章 震遼陽17第五十四章 雁過拔毛第四百一十三章 殿內和談第八十八章 脫明自立第五百九十章 送行第二百四十八章 逃荒老者第四百四十五章 盧象升練兵第八百三十章 難撤途中第二十五章 軍械第八百一十五章 震遼陽11第四百七十二章 周泰請戰第四百零六章 勝利在望第七百六十九章 亂局2第四百一十九章 突生變故2第七百七十五章 離間之計2第五百三十六章 決戰皇城島4第九百九十二章 南陽大戰3第九百二十三章 出兵第三百一十八章 丁可澤所想第二百一十九章 決勝第五百零八章 何人爲將?第五百八十六章 虎驅狼金州破敵16第二百九十六章 設立陵祠第五百六十七章 林慶業突襲復州第八百七十章 藏富於民乎第二百九十三章 屠殺2第五百三十四章 決戰皇城島第四百七十七章 清軍援兵第六百七十六章 誘導2第四百三十六章 土豆的育種第二百三十八章 席宴第二百二十七章 立帥2第一百三十三章 突圍而出第三十九章 修羅第六百五十四章 高起潛第六十五章 關破3第六百二十章 登萊雜事第二百二十一章 張獻忠出川第三百零三章第五百零一章 安撫金州第七百九十一章 奪利4第五百四十三章 安置百姓2第一百三十八章 入宮第二百七十一章 韓括第二百一十八章 突圍之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定策河南第二百六十八章 殺戮的序章2第一百五十四章 兩條建策第二百五十九章 米商李丁第八百九十三章 激烈廝殺3第六百三十九章 武英殿議事第七章 夫子第九百四十六章 張名振第一百九十七章 秦良玉第二十七章 利誘第八百八十四章 兵出陝西第六十二章 審問4第五百八十九章 馬紹愉議和之舉第四百五十八章 李定國的決議第七十二章 京師7第八百八十六章 李巖的提議第二百五十九章 米商李丁第六百五十二章 兗州歸屬第947章 議和2第二百一十章 撤退第三十四章 攻入滕縣2第六百七十一章 高起潛的反擊2第五百五十七章 金州血戰5第二百零五章 佈防第六百七十五章 誘導第五百七十二章 虎驅狼金州破敵2第六百五十章 詐言4第八百三十九章 席宴衆人第八百三十四章 戰後態勢第二百六十四章 圖爾海出兵歸化第五百二十四章 各地態勢第五十二章 一人破敵第二百三十三章 李巖出策第十四章 兵器第八百零五章 震遼陽第四百九十一章 奪城第二十九章 設計第六百零一章 松山之戰7第五十二章 兵起10第九百八十二章 隆武封侯第九百九十五章 南陽大戰5第二百二十九章 撤離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