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賑災預案

歷史上出現的民亂,多數是由災荒引發的。

而象明朝,可以說就是亡於災荒引發的民變。

但細看各朝,幾乎都沒有制定過完善的賑災預案。

宋代有一些措施,比如一但發生大災,就把災民中的青壯招作廂軍。把青壯招走了,剩下些老弱婦孺就算髮生民變,也很易鎮壓。”“

但事實證明,這一招並不高明。

首先,把青壯招走了,會降低災民的自救能力,讓災情變得更加嚴重。

二來,會讓軍隊越來越臃腫。宋代的“冗兵”一直是困擾朝廷的首要問題,軍費支出,通常佔到歲入的六成以上,高峰時,年軍費支出超過七千萬貫。相當於明初近二十年的歲入。

所以,宋代這種做法絕對效仿不得。而明代亡於災荒引發民亂,那一幕幕慘烈的畫面猶歷歷在目,大家回想起來還心有慼慼焉。

今日秦牧提出賑災預案,在坐的大臣不但覺得必要,而且認爲是刻不容緩。

戶部右侍郎楊超首先說道:“陛下,一但發生災情,首先要解決無疑災民的吃飯問題,只要不飯死人,災民就很容易疏導控制。

而以往地方發生災情後,按程序先得上報朝廷,由朝廷確認災情後,再由戶部撥發賑災錢糧,如此層層上報,不但費時良久,耽誤了賑災時間。而且各層官員容易相互推諉,大災之下又起人禍。

有鑑於此,臣建議在各省設立常平倉。具體選址不一定在省城,最好是處於一省中心的州縣。或者根據實際情況,設在各省災情多發地區附近。如此,一個發生災情,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賑災糧發放到災民手上。

常平倉的資金。可從各省每年的兩稅中截留相應的稅收作爲專用款項。豐年儘量收糧,避免穀賤傷農。荒年則出糶,抑平糧價,穩定市場。遇到災情發生,則全力賑災。”

秦牧聽了,轉而問道:“諸位大臣以爲如何?”

司馬安答道:“陛下,具體施行起來,恐怕會遇到不少問題。首先,各省出產不一樣,比如甘肅、寧夏、遼東三省。目前主要是以放牧爲主,農耕的民衆比較少,糧食產出有限。如果設置常平倉,從何處購糧存儲需要考慮。

再者,多災省份,往往每年稅收也是比較少的,那麼能截留的款項也就少,這就需要根據各省的實際情況,相應調高截留款的比例。否則糧儲不足,便形同虛設。

而象江南這些地方,稅收多,糧產豐。民生富足,百姓抗災能力比較強,發生災荒的機率也比較小,截留的稅收比較要減小。

最後便是常平倉的管理。按楊侍郎所說,豐年購糧、荒年出糶,災年賑濟。錢糧的流動性大,極容易滋生營私舞弊的行爲。若不能有效監管,設立常平倉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成爲藏污納垢的地方。”

“不錯。”秦牧頻頻頷首道,“再好的的政策,關鍵都是要落到實處,並且得長期有效加以監管才行。”

楊超接着說道:“陛下,臣以爲各省常平倉,可由戶部派員前往負責日常管理,也可以在朝中另設一部門垂直管理。各省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常平倉所在地的官員負有日常監督之責。

一但哪個省的常平倉出現重大的營私舞弊行爲,不但涉事官員問罪,包管朝中負責常平倉事務的主官,以及各省負有監督責任的官員,一併要問責;

發生災荒之時,由當地主官根據災情的輕重,向當地的常平倉報請撥糧,而管理常平倉的官員則反過來,對當地官員的賑災情況進行監督,防止地方官員侵吞賑災錢糧。”

秦牧不動聲色地問道:“若是當地官員與管理常平倉的官員沆瀣一氣呢?”

“這”楊超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秦牧這一問,絕非故意刁難,在坐的大臣心知肚明,發生這種事情可能性不但有,而且機率非常高。

歷來賑災錢糧最容易被侵吞的原因,一是賑災款項通常比較大,二是發生災情時,情況緊急,混亂,難以統計具體發放了多少賑災錢糧,事後也難以調查。

因此貪不貪主要靠賑災官員的良心;

而在金錢面前,良心這東西是最靠不住的。

地方官員爲了多撈一點,上報災情時往往會把災情成倍地誇大,更堪者,沒有災情,也敢謊報災情。這種事情歷朝歷代已經屢見不鮮。

這樣的事情之所以屢屢出現,主要還是行政構架存在問題,歷代的地方行政構架都差不多,權力過於集中,且缺少相應的監督,所以不管上層如何努力,也難以避免這種行爲。

司馬安等人雖然聰明,但面對這種結構性的問題,又能有什麼辦法?各人沉默不語。

秦牧嚴肅地說道:“這個問題必須解決,你們可以慢慢回去想辦法,十日之內,不管你們怎麼辦,必須給朕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現在,朕先說說相應的配套賑災事宜。

如楊卿所言,一但發生災情,第一要解決的是糧食問題,但光解決災民的吃飯問題顯然是不夠。

正所謂忍飢挨凍,吃的問題解決了,還有穿的問題,除了旱災外,其他災情多是突發性的,災民穿衣都成問題。

因此常平倉除了糧食外,還應該存儲一些的粗布,棉衣、被褥,帳蓬之類的應急之物。”

于成龍接口道:“陛下所言極是,臣以爲,防疫藥材方面也要有相應的儲備,大災之後常有大疫,縱觀以往的天災,往往是天災引發的疫病奪去更多的人命,因此在防疫方面也不能掉以輕心。”

聽了于成龍的話,大家不由得想起明末流行於北方波及京師的大疫,那種十室九空的情景,想想就讓人驚悸。當初李自成之所以能那麼快攻破北京,與瘟疫的流行有極大的關係。

那場慘重的瘟疫,讓秦牧的門前衛生三包的政策得以順利推行,普通百姓都比較自責的執行,使得大秦各個州縣的衛生情況有了質的飛躍。

同時官員對疫病的重視程度,也大大增加,所以于成龍能想到這些,並提出相應的預案便不奇怪了。

秦牧說道:“不錯,疫與災與影隨形,救災的同時,必須要及時防疫。至於由常平倉存儲藥材,朕以爲不可取,藥材不能長久儲存,否則就會失效。

要解決防疫的問題,還得從各縣的醫院建設着手,朕之前就提出要在各個州縣成立醫院,由太醫院統一管理,集冶病和教學科研於一體,如果此項政策落實了,防疫之事,就可以交由醫院來負責。”

之前對此有不少官員反對,畢竟歷代官方除了太醫院之外,從來沒有在地方上設立過醫院。不過官員們反對的雖然不少,秦牧卻一直在強力推進醫療體系的建設。

首先設立了軍醫學院,還招募女子從醫,加緊培養醫科人才,一待時機成熟,他肯定要強行推動醫療體系的完善。

這次借災疫防疫的問題,來順勢推動一下,是再好不過。

除發醫療體系之個,秦牧還要藉機推薦另一項體制的建設,現在他不說,先強迫在坐的大臣回去想。

十日之後,等他們想不出來,秦牧自會找杆槍,按自己的構思去提出來。他連找誰當槍使都想好了。他望了望司馬安,嘴角微微上翹。

司馬安敏銳地覺察到了什麼,雖不明其意,心頭卻不禁有些發毛。

還有各位親的推薦票在看書的時候,順手投下來吧,急需您的支持!

最後說一聲,亞洲盃國足以小組第一的成績出線了!對於俺這種僞球迷來說,不會去斤斤計較腳法如何,陣形如何,重要的是你敢拼,能贏。昨天對陣烏茲別克斯坦這一戰,國足在上半場先失一球的情況下,下半場一開始就狠拼,打出了氣勢,而且最終拼回了兩球,說實話,很久沒看國足喝球了,這次還真看得熱血沸騰,贊一個!(……)

第507章 蘇州工業區第661章 秦風篇第635章 吞併扎魯特第1018章 死地第550章 雷霆震怒第718章 眼界決定一切第1605章 法蘭西之殤第535章 簡在帝心第230章 火箭溜第879章 飛越黃河第779章 巴音淖爾湖第181章 子嗣問題第1099章 奇葩部隊第655章 大秦回來了第650章 八部聯軍第291章 滿清內部矛盾第350章 天怒人怨第765章 即將到來的海上決戰第730章 英國使者第1007章 詭異事件第34章 雙雙遇險第866章 洪保的小報告第444章 美女使者第194章 洗劫江南第670章 南京郊野麗人同行第669章 午門外的悲喜劇第646章 草原私有化第923章 龍率領的狼羣第86章 馬永貞遇伏第1002章 有線電報機第1013章 鬼船第743章 風暴在醞釀(五)第22章 人質事件第602章 落了毛的鳳凰不如雞第472章 明亡帶給知識分子的反思第1071章 路易·德·波旁第926章 海如風要挺進印度第702章 馬尼拉海戰(四)第201章 突破董小宛的心防第125章 呂督師也想歸附大西王第234章 三個倒黴蛋第22章 人質事件第164章 晨戲第75章 必須有真正的嫡系第295章 天命所歸第981章 應變第239章 我要的不多第1051章 利益考量第820章 巨闕出鞘第1055章 獲獎後第389章 出兵雲貴第914章 對外援助第663章 收回澳門第958章 德干總督第364章 雁奴第911章 祥瑞活寶第508章 船上樂事第605章 滿清最後一位親王第158章 國色天香董小宛第286章 勸進第47章 雲巧兒的菜第504章 鶯啼猶着雨第813章 橫渡瀚海第10章 一箭四雕第687章 報君黃金臺上意第504章 鶯啼猶着雨第104章 步步驚心(一)第894章 會叫的木狗第846章 堂審(下)第245章 湯若望第1110章 啓航吧第580章 落烏嶺遇鬼第781章 君子報仇第573章 誰是叛徒第630章 帝都風水第351章 夜不收第83章 痛腳被抓第467章 女真後面是蒙古第259章 急先鋒吳三桂第315章 脈脈雙含水蜜桃第820章 將計就計第187章 擠兌風波第1024章 雷霆雨露第862章 吹風第798章 一封信第1089章 堵與疏第893章 秦史第819章 更戍法第240章 擴軍備戰第269章 背水一戰第1159章 政變第517章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第530章 千年鱉精第759章 朕不是背水一戰第1072章 大逃亡第318章 三天兩夜第758章 處處狼煙第966章 掏心戰術第893章 秦史第1035章 草根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