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明亡帶給知識分子的反思

秦淮水悠悠,千年不盡流,它承載了六朝風雨,卻依舊波瀾不驚。

河上的畫舫裡,方以智烈酒一杯接着一杯,帶着五分醉意滿懷感慨地吟道:“繁霜如雪孤南征,莫道能無故國情。斥抱揄方始大笑,牽牛負軛總虛名。凌雲久動江湖氣,杖劍時成風雨聲。海內只今信寥落,龍眠山下有狂生。”

尤其吟詠到最後兩句時,他臉上的表情充滿了落寞,坐在對面的黃宗羲聽了,也不禁嘆息一聲。

在復社四公子中,其他三位胭脂氣都比較重,只有方以智剛健清凌,意志堅定,一心想着施展胸中抱負,以扶國匡政爲己任。

現在天下大勢已經明朗,不出意外的話,大秦一統天下已成定局。方以智一早就奔走武昌,在八股論壇上舌戰羣雄,名聲不可謂不大。

從秦王對一些名士掃榻相迎、不拘一格錄用人才的情況來看,他應該是個禮賢下士,重視人才的帝王;

但奇怪的是,秦王對方以智這樣的人才不但不予以提拔錄用,反而還施以大板,這其中肯定是另有隱情。

畫舫悠悠地駛入了莫愁湖,放眼望去,清光浩渺,雄城巍影入波來,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煙雨在。

黃宗羲爲方以智斟了一杯酒,徐徐說道:“密之兄滿腹經綸,矢志報國濟民,之所以懷才不遇,恐怕另有原因。”

方以智頗爲不平地答道:“我知道,想來定是錢謙益等一大批人奴顏婢膝。認賊作父,使得秦王對東林心存成見。斥之如弊屐。”

以前大家對錢謙益,都尊稱牧齋先生,現在方以智直呼錢謙益姓名,可見對他的所作所爲是十分鄙視的。

黃宗羲沉默了許久,頗爲沉重地說道:“密之兄恐怕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秦王排斥東林,東林半數之人降清只是原因之一。前些日子。我曾與顧寧人有一席長談,從他口中聽到秦王與其談論時事時的一段話,聽完之後,密之兄大根就知道秦王排斥東林的深層原因了。”

“秦王的話?還請太沖兄賜教。”

“據顧寧人所說,他與秦王論及明季之事時,秦王曾有這樣的言論:自明成祖作序頒佈理學之《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起,大明開始家孔孟而戶程朱。八股行而古學棄,《大全》出而經學亡。

到明中葉之後,一羣腐儒更是走火入魔,不斷地推波助瀾,幾乎完全屏棄了自秦漢以來‘內聖外王’的治國平天下之道,體用不分;

世人純以道德文章爲唯一衡量標準。只重節操不重才幹,造就了一大批只會與‘異己’分子劃清界線、天天大搞道德批判,餘則一竅不通的道德衛士,以至大明江山之狀況江河日下。崇禎帝縊死煤山,未嘗不是因爲這個‘正’字。”

聽完這番話。方以智腦中嗡的一下,差點炸開來。這麼重批判徹底顛覆了他原有的思想框架,是他難以接受的,他正想辯駁,黃宗羲搖了搖頭說道:“密之請聽我把話說完,秦王后面還有一段話,密之兄若是我,聽了這段話只怕更加受不了,秦王這段話說的是在下的恩師。”

“秦王竟拿念臺先生來說事,這也太過份了,他到底說了些什麼,還請太沖兄告知一二。”方以智所說的念臺先生正是劉宗周,在讀書中有着極極崇高的威望。

“時至今日,愚兄還有何說不得,秦王原話如下:念臺先生是明末天啓、崇禎年間學問淵博、品行端方的正人君子。和福建銅山的石齋先生備受東林、復社人士的景仰。

流風所及,人們往往產生一種錯覺,似乎只要念臺先生與石齋先生諸君子掌握朝政,大明就有中興之望;

其實,兩位先生都不是治國的棟樑之材。他們守正而不能達變;敢於犯顏直諫而闊於事理;律己雖嚴而於世無補。

他們畢生追求的是一種自我完美。由於這種完美是以自我爲中心的,往往顯得矯情做作。崇禎帝曾下旨召石齋先生入京奏對,其時正值多事之秋;

然石齋先生爲了表現自己進退有‘廉恥’,他連‘君有命,不俟駕’的儒家信條也丟在腦後,從被任命爲四品官太僕寺少卿起,必三四辭而後受事。

考慮到交通不便,使者穿梭於道,因循經年他才雍容有度地進京任職。這正如俗語所說急驚風遇着慢郎中,想依靠這種人挽救危局無異是緣木求魚。”

念臺先生指的是劉宗周,石齋先生指的是黃道周,誠然,這兩人絕對稱得上是道德君子,但時至如今,就連方以智自己,也不認爲此二位先生是治國的棟樑之材了。

因爲事實已經證明了一切。

弘光時,曾起用劉宗周爲左都御史,他上疏說,淮撫路振飛把家眷送出城外是倡逃,可斬也;高傑、劉澤清率軍南逃,可斬也。

當時江淮諸臣中,只有路振飛敢於同南下的大順軍抗衡,對明朝而言可謂忠心耿耿。劉宗周卻以總憲的名義上疏建議處斬;高傑、劉澤清手握重兵,又以定策擁立之“功”新邀封爵,前後矛盾,根本沒有可殺之勢。

在方以智看來,劉宗周謂劉澤清等可斬。不錯,劉澤清固可斬;但當時南京無兵無將,勢若累卵,劉宗周發此危言,不但不足以壯國威,實是取禍之道。

至於黃道周,更不用說,在福建隆武朝出任首輔之職,但結果是隆武一朝毫無作爲,他組織的兩三千扁擔軍也是一擊即潰,不但救不出隆武,反正讓整個隆武朝陷入了深淵,誠然,這些不全是黃道周的錯,但他作爲首輔,深受隆武依重,難道就沒有半點責任嗎?

黃宗羲作爲劉宗周的學生,現在當着他的面說出這番話,顯然也認爲秦牧並沒有說錯。

東林黨人非常崇尚劉、黃二人,流風所及,也都推崇以道德治國,看重是大臣的品德,不管你才華怎麼樣,只要私德有所虧損,立即口誅筆伐,必欲逐之而後快。

本來一腔怒火的方以智沉默了,他當初不正是這樣嗎?劃分大臣時,不是先以道德利刃切割清楚,然後拉幫結派驅逐異類嗎?

今日聽到秦牧這番話,對方以智而言,就象是當頭一棒,他飽讀史書,細細想來,歷史上私德不佳,卻成爲治國能臣的確實不少。

經歷了國破家亡的歷史大變之後,方以智思想也有了不少轉變,在明末那種風雨飄搖的時局下,應該唯纔是舉,以道德來作爲取捨大臣的唯一標準確實是取亡之道。

而東林黨人最擅長的就是用道德來打擊別人,偏偏到了緊要關口,東林黨人半數以上降清了;

回頭再看他們當初一次次用道德來打擊別人的行爲,不禁讓人聯想到了“卑鄙無恥”這個詞。

這,或許正是秦王對東林黨人如此排斥的深層原因吧。想通了這些,方以智突然感覺心灰意冷起來。

莫愁湖上冷雨悽悽,一片清肅,不遠處的畫舫上傳來琴簫之聲,悠遠空寂,有秦淮的伎女在琴簫各應中委婉而唱: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聽了這歌聲,方以智的情緒更加落索,岸起酒杯頻頻自飲,一派借酒消愁之態。

黃宗羲陪他喝了兩杯,開口勸道:“密之大可不必如此,或許咱們都應該平靜下心境,仔細思索一下自己今後該做些什麼。秦王文治武功世人有目共睹,如今又廣開言路,下旨不以言論及罪,實不失爲明主;

更重要的是,他所致力推動的這股思潮,頗有一洗前朝腐朽之勢。愚兄雖然不完全贊同秦王的思想,但大明之亡,證明已經到了必須所有轉變的時候了。我等若能在這方面開創一番新局面,是否高居廟堂之上,又何關緊要呢。”

第269章 背水一戰第72章 錢袋有麻煩第565章 擒龍搏虎各出招第555章 第一個小弟第475章 正旦大禮第527章 東海大戰(八)第429章 戰略武器第913章 倒戈第342章 浙江亂局第472章 明亡帶給知識分子的反思第134章 大鵬一日同風起第483章 女人的問題第808章 焰火表演第1028章 專業性第1092章 進入地中海第372章 坐而論道第646章 草原私有化第797章 血色臨洮第146章 秦牧和紅娘子勾搭上了第297章 上國衣冠第804章 摧枯拉朽第671章 燕子磯頭第158章 國色天香董小宛第230章 火箭溜第28章 雨夜奔襲第259章 急先鋒吳三桂第764章 戰前閱兵(下)第601章 末日將臨第219章 未雨綢繆第64章 衝冠一怒爲紅顏(一)第345章 無間道第1156章 戰爭與平和第636章 逢林莫入第970章 南下錫蘭第478章 亂拳打死老師傅第624章 吳克善上表內附第726章 經筵開出的小花第303章 以史爲鑑第368章 龍江寶船廠第903章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844章 有罪假定應該推翻了第648章 太僕寺卿第297章 上國衣冠第890章 給子孫留個後花園第293章 雲巧兒值六千萬兩第222章 支援左良玉第7章 妾家住洞庭第221章 東方紅第773章 戰爭的目的第979章 順流而下第626章 禍水第683章 神兵天降第175章 科學實驗第226章 全城狂歡第289章 叔嫂姦情第1071章 路易·德·波旁第774章 塞上秋來第819章 更戍法第935章 這是危機嗎第238章 追秦牧第432章 狐奸似鬼爲狼謀第1005章 梅花初雪第5章 我要上青樓第428章 那一團火焰第876章 震撼第1088章 快刀斬亂麻第1081章 太后搬磚第116章 四省總督呂大器第842章 賑災預案第299章 開科取士第1069章 煙雨第1156章 察裡津要塞第706章 衆說紛紜第85章 贛南的秋天來了第797章 血色臨洮第954章 還是先試點吧第746章 梅子黃時雨(二)第60章 尊嚴不是靠別人施捨第20章 一路剿匪第856章 內因第1031章 湘妃上殿第409章 觀望第964章 羞辱第575章 血色浮空雲飛揚第176章 隔壁的歌聲第885章 帝王效應第757章 夜戰黃岩礁第852章 悄然變化第914章 對外援助第569章 上山容易下山難第511章 讓領導先走第889章 天山省第29章 第五縱隊第320章 玩大的第221章 東方紅第353章 雨花臺下賊成擒第72章 錢袋有麻煩第1033章 底線第162章 呂太監認爹第477章 聲東擊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