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面對現實

“快點,快點過河!”

新野的白河上,都僉事姜玉站在浮橋的橋頭上,不停是大喊着,十萬百姓,已經有半數過河,但剩下的幾萬人簇擁在東面橋頭,到處是孩子的哭聲,到處是慌亂的叫喊聲、謾罵聲,鍋碗瓢盆亂糟糟一片。

由於缺糧,每天只能給百姓提供兩碗稀粥,許多人餓得走不動了,雖然有大軍看着,互搶食物引發的打鬥還是時有發生。

浮橋兩頭數裡之內,放眼望去盡是攢動的人頭,秦軍士兵在橋頭拿着刀維持秩序,但仍不時有人被擠入河中,場面十分混亂。

姜玉看了心急如焚,這十萬百姓不是軍隊,個個想搶着過河,根本不聽你命令,眼看再這麼下去,不但會影響過河速度,還會害死更多的人。姜玉不得不狠下心腸下令:“但凡不聽命令亂擠的,一律拉出去打二十軍棍。”

士兵們照此大喊着,有些膽小的人聽了不敢再擠,但總有些不當回事的,負責維持秩序的秦軍得了命令,再不猶豫,衝進去就把亂擠的人拉出來按倒就行刑,軍棍啪啪直下,看得人心驚肉跳。

如此一來,人羣驚懼,秩序總算好不了少,過河的速度也快些了。

但儘管如此,要讓剩下的幾萬人全部過河仍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些百姓不知道危機即將到來,只是下意識地想逃得越遠越好,姜玉卻非常清楚伊闕關失守了,李過的大軍損失慘重,正在向南改退。馬永貞正率軍在南陽北面的百重山重新佈置防線阻敵,高一功守東面的裕州(方城)。這是秦軍最後一道防線了,過了裕州,再往南的南陽、新野到襄陽一帶,便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根本沒法阻擋清軍的騎兵。

洛陽大撤退後,李過原帶一萬大軍守伊闕關。敗退到裕州時,只剩下不到三千人,傷亡非常慘重,能僥倖逃回裕州的士兵也是精疲力竭,根本沒能力再戰了。

勒克德渾的大軍是緊追着李過到達裕城的。裕城只是一座小縣城,城不高牆不厚,勒克德渾三萬大軍到達裕城第二天就開始發起猛攻,城下如同無數的螻蟻,沿着雲梯衝上城頭。

高一功率領一萬守軍,猛烈地還擊着。滾石擂木滾滾而下。把沿着雲梯爬上來的敵人一串串地砸下去。而敵人從城下射上來的箭雨,就象黑雲一樣遮住了城頭,站在垛口士兵一個個被利鏃射中面門,直穿骨頭。慘叫聲此起彼伏,血花一蓬蓬的濺溼了城頭。

“快,再派人去催姜玉,讓他快點!”高一功大聲下令着,城上傷亡慘重,但是他必須撐住,新野離襄陽還有一百多裡,至少也要等姜玉帶着百姓離襄陽再近些,他才能撤走。

正在帶傷休息的李過。心裡說不出的沮喪,這次出兵洛陽,名義上是爲了配東線,攻敵之必救把清軍吸引到洛陽來,好讓東線順利攻取江南。

但實際上。秦牧何嘗不是利用這次機會削弱他呢?

出兵洛陽時的六萬大軍,現剩下的只有三萬,加上高一功鐵了心要跟着秦牧走,李過知道自己再也沒有機會了,今後也只能跟着秦牧走。

對此,李過雖然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定下心來之後,他的思想清明瞭許多,以前跟着李自成反明時,曾在南陽一帶與明軍多次作戰,對這一帶的地形他非常熟悉。

再三思索過後,他覺得馬永貞這次制定的撤退方案存在不小的問題。從裕州到襄陽一馬平川,除了幾條河流可以依恃外,再無險可守,這幾百裡地對秦軍來說,就象是一片死亡地帶;

按照馬永貞層層阻擊步步南撤的方案,就算大軍能順利撤回到襄陽,也必定傷亡過半,甚至可能被機動力比較強的清軍圍住,致使全軍覆沒。

他匆匆找到高一功說道:“一功,這樣撤不行,必須通知馬都督改變撤軍方案。”

高一功剛剛從城頭下來,拿着一個水瓢猛灌清水,“補之有什麼想法?”

李過說道:“一功請看,這西面是伏牛山脈,東面是桐柏山脈,裕州就處於兩道山脈交界處,咱們如果是按計劃向南撤,從這裡到襄陽幾百裡地,再也無險可守,敵軍騎兵多,在平原上咱們跑不過人家。所以,絕不能往南撤。”

高一功一想,確實有理,不禁問道:“補之以爲當向何處撤,咱們可沒多少糧草了。”

“正是因爲咱們糧草不多,才更不能往南撤,否則一但被清軍拖住,糧草不繼,幾萬大軍將不戰自潰,往東,只能往東撤。”

“往東?”高一功蹙起眉頭來,往東是桐柏山脈,退入山區後需要可以抵消清軍騎兵的優勢,但在路程既遠,又難以得到補給,同樣可能會有很多士兵餓死。

李過知道高一功在想什麼,他接着說道:“只能如此,到時候斷後的軍隊儘可能多帶戰馬,讓士兵輪流騎乘,一來可加快行軍速度,二來進入桐柏山脈之後,可用戰馬充軍糧,唯有如此,阻敵大軍纔可能沿着山區撤回到襄陽,否則阻敵大軍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李過當初之所以能成爲李自成的第一順位繼承人,除了他是李自成的侄子外,更重要的是他的軍事才能得到大順軍的認可。

之前他在虎牢關一直想保存實力,消極怠戰,所以顯得有些無能,實際上他的軍事才能絕對不差,從他想出的這個撤退計劃就可以看出來。

高一功聽後,也認爲這樣比直接南撤好得多,便派信使趕往西面的萬重山並報馬永貞。

馬永貞正帶着六千人馬依山阻擊螯拜和姜瓖,信使報來李過的撤退計劃後,他立即同意了,李過的計劃實際上是以馬換人,戰馬雖然寶貴,但又怎麼能和人相比。

馬永貞一面派人回覆高一功與李過,一面緊急調集戰馬,並將副將趙堅找來,對他說道:“萬重山就交給你了,到時這幾千人馬不能再往南撤,所以本帥不能再在這裡,必須趕回襄陽指揮城防戰。你再阻敵兩日,便帶着兄弟們沿山間往東撤,到裕州與高一功匯合後,一起撤入東面的桐柏山。”

趙堅自從在荊門歸附秦牧之後,一直很得重用。

馬永貞並非怯戰先逃,而是計劃改變後他必須先趕回襄陽主持戰事,趙堅自然沒有二話說,一口答應下來。

趙堅是難得的悍將,馬永貞也很放心,將萬重山防線交給趙堅後,馬永貞帶着五百騎兵急急往襄陽趕。

現在十萬百姓已經渡過白河西岸,離襄陽還有一百多里路程,至少還需要四天時間才能安全到達襄陽。

而清軍攻勢太過猛烈,萬山重和裕州都不可能再堅守四天了,否則將沒有餘力突入桐柏山。

所以馬永貞必須要趕回新野,憑藉白河再擋住清軍一日,加上清軍南下總要消耗一兩日間,這樣就足夠讓百姓撤到襄陽了。

這次沒能守住洛陽,馬永貞感覺十分遺憾,若是能守住洛陽,就可以和四川夾擊關中了,現在關中的何洛會還陷在民亂之中難以自拔,若是能與四川加以夾擊,幾乎可以肯定,何洛會根本守不住關中,而一但拿下關中,清軍就更沒有希望奪取洛陽了。

可惜啊,這次洛陽失守,不是秦軍戰力的問題,主要是糧草武器補給跟不上,否則據關而守,清軍想奪回洛陽沒那麼容易。

馬永貞一邊縱馬飛馳,一邊考慮着下一步的作戰計劃,想到夾擊關中之事,他腦海中靈光一閃,當即下令道:“快傳我命令,讓凌戰率五千人馬西去鄖陽,無論如何要守住鄖陽。”

“喏!”

傳令兵接令之後,飛馳而去,馬永貞又趁休息的間隙,給秦牧上了一道奏表,奏請秦牧下令四川的李定國兵出劍門,攻打漢中。而這也是爲什麼他派凌戰前往鄖陽的原因。

實際上鄖陽也有道路通往關中,這樣一來,同樣可與四川對關中形成夾擊之勢,就算不能奪取關中,至少也能支持一下關中的義軍,另外就是分散清軍的精力,讓清軍無法集中兵力攻打襄陽。

指揮軍隊作戰,就必須有走一步看三步的戰略眼光,從這一點上來說,馬永貞已不失爲將帥之才。

第155章 跳窗告別第369章 官營還是私營第436章 秦王旌旗遮天來第1156章 戰爭與平和第879章 飛越黃河第80章 煙迷九龍嶂第378章 幣與稅(二)第708章 治國理念第52章 針鋒相對第807章 迎頭痛擊第60章 尊嚴不是靠別人施捨第713章 我來,我看,我征服第1092章 進入地中海第244章 國之不亡,黨爭不斷第305章 水師之戰第529章 姚江春正好第229章 兵臨城下第145章 縱觀九萬里河山第923章 龍率領的狼羣第135章 紅娘子有些不對勁第990章 西方人考察學習第151章 南北夾擊第632章 西京的政治考量第436章 秦王旌旗遮天來第8章 我是袁粉第1112章 又起心思第1031章 湘妃上殿第358章 黃振林第851章 長安城裡的新鮮事第487章 風起青萍之末第672章 你敢不敢第1156章 戰爭與平和第681章 煙火之戰第1023章 紅日東昇第1038章 溝通第1033章 底線第612章 蒙古攻略第213章 湘陰鼠疫第279章 以血還血第515章 鄭彩的消息第1001章 拿下橫須賀第823章 太廟獻俘第522章 東海大戰(三)第315章 不屈之魂第977章 空港第893章 秦史第815章 乘勢取青藏第193章 橫掃六合,天命歸秦第740章 風暴在醞釀(二)第945章 債主上門第449章 風雨飄搖鳳陽城第507章 江南山漸青第1009章 兩難境地第233章 天下爲先第762章 龍吟第563章 殺聲直透九重天第909章 逃離升龍府第156章 長沙會議第716章 喜報傳來第674章 旋璣第171章 模擬實戰練兵第634章 剪羊毛計劃第950章 戰爭藝術第217章 值得尊敬的醫德第122章 檢舉大會第382章 足抵十萬兵第799章 青藏未來第66章 衝冠一怒爲紅顏(三)第42章 一個希望第629章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第1008章 海上敵蹤第232章 帝崩第608章 對女真人的處置第899章 留個暹羅作點綴第191章 娘子,快開窗!第319章 形勢逼人第819章 更戍法第949章 黑色第1160章 莫斯科沒有眼淚第109章 接着下套第855章 出獵第468章 開放包容的政策第889章 天山省第381章 三司會審第942章 皇家足球隊第924章 李白的故鄉第897章 前塵第123章 豬八戒吃豬蹄第1063章 七寸第323章 洪承疇的陰謀第870章 護駕第189章 咱們吃煎餅,一直吃第672章 你敢不敢第999章 橫須賀第138章 碧血長歌將軍令第14章 初見卞玉京第81章 繾綣月光下第629章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第931章 頑強的哈薩克騎兵第879章 飛越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