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 家訪

抗戰時期的教育發展,有兩個最爲顯著的成就——

第一,國家教育重心,由戰前的高等教育,逐步向初等教育轉變,主要是義務教育和掃盲工作的普及。

國府明令規定:每鄉鎮設中心小學,每保設國民學校,均包括兒童、成人、婦女三部分,使民衆教育與義務教育打成一片。

當然,不喜歡國黨的朋友,也可以噴國民政府是在甩鍋。因爲初級教育屬於地方自辦,主要經費由地方自籌,中央政府每年只撥發一定數額的補助款。

不過在1940年以後,由於地方財政困難,行政院和國防最高委員會又出臺規定,將初等教育經費列爲“特種基金”納入預算,並嚴禁地方政府擅自挪用。這一舉措,極大的提高了初等教育普及率,中央政府也相應的增加了初等教育經費。

第二,中高等教育,由戰前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平民教育轉變,一定程度打破了知識壟斷。

以前能讀大學的,除了師範專業以外,基本上都屬於有錢人家子弟,至少也得出身於小康家庭,寒門大學生少之又少。

但在抗戰期間,由於大量學生隨學校內遷,很多都失去了生活來源。別說讓他們交學費,就解決溫飽都夠嗆。

於是國府採取“貸金”制度,說白了就是給學生髮放助學貸款,這些貸款其實是不用償還的。到後來,“公費生”取代了“貸金”制度,公立高中等學校直接由政府負責養學生。

貸金制和公費制,讓無數貧寒子弟能夠免費讀中學、讀大學,這種情況在戰前是不可能出現的。後來60年代到70年代的社會中堅力量,不管是新中國還是臺灣,大部分都受惠於戰時教育的貸金制和公費制。

雖然學生們普遍吃的是垃圾伙食,但至少能吃飽飯,至少能讀書不是?這方面真不能苛求太多,畢竟國家財政困難,光是每年養學生的錢就夠養幾個精銳師了。

整個全面抗戰期間,教育經費僅次於戰爭經費,甚至遠遠高於發展農業和工業的預算。

所以陳立夫後來纔有底氣說:“我自問七年教育部長,對得起國人。”

可以想象當年的情景,從國府高層到社會底層,中國人在咬牙堅持抗戰的同時,拼盡了全力發展教育事業。就好像一個窮苦人家,在外面受欺負,家裡也餓着肚子,卻勒緊褲腰帶供孩子們讀書——似乎這樣就能看到一絲對未來的期望。

這種教育工作不僅是在大後方進行,國府還在日本佔領的淪陷區,建立了102個教育指導區,涵蓋18省6市。派遣大批教育幹部奔赴淪陷區,從事公開或秘密的教育活動,聯絡吸收敵佔區的中小學教師,消滅抵抗日本人的奴化教育,並積極引導淪陷區的中學畢業生到大後方來上大學。

當然,戰時教育從整體來說成果顯著,但對具體師生而言就是各種弊病。工資太低、吃得太差、條件太苦……老師和學生們有太多可以抱怨的地方。

特別是在大學裡面,國府大肆推行黨化教育,並強迫學校領導集體入黨。這讓追求學術自由的先生們如何能忍受?

就拿西南聯大來說吧,從院校領導到系主任,不管你願不願意,都會主動發給你國黨的黨員證。有些人對此無所謂,有些人則堅決反對,比如聞一多。

南開校長張伯苓的態度是能躲就躲,聽說有人要來發黨員證了,他立馬跑路。被人堵在家裡勸說入黨,張伯苓就各種打哈哈敷衍,甚至孔祥熙等人來做說客也沒用。

但張伯苓終究還是入黨了。

半個月前,國黨秘書長吳鐵城親自拜訪,領走時把一張黨員證放在桌上。張伯苓本想退回,但打開證件一看,發現入黨介紹人一欄寫着“常凱申”,他只能苦笑着收下。

……

陶行知離開沒幾天,張伯苓也來到了周公館。

張伯苓不是來找周赫煊籌款的,雖然南開中學和南開小學屬於私立,並不能得到中央財政的“貸金”扶持,但張伯苓根本就不缺錢用。他是弄錢的高手,以前張學良主掌華北時搶着給他捐款,現在常凱申同樣主動給他捐款。

在各方機構都資金缺乏的時候,張伯苓甚至有錢接管其他學校,比如三年前就把自貢的蜀光中學併入南開系統。

周赫煊抱拳道:“什麼風把伯苓先生吹來了?”

張伯苓開玩笑說:“我是來給學生做家訪的。”

小維烈去年就已經升入南開中學,並唸完了高一,下學期就要念高二。

做家訪什麼的,當然是說笑,現在暑假都快放完了。

周赫煊道:“犬子頑劣,麻煩張校長了。”

張伯苓哈哈大笑:“如果人人都能如貴公子那般,我倒希望能多出現幾個頑劣學生。雖然我不經常到學校,但每次去視察的時候,都聽老師們說南開中學出了個天才。”

“他的文科還是不行啊。”周赫煊連連搖頭。

張伯苓也收起笑容:“確實。我親自審閱了維烈上學期的試卷,他的國文水平都不夠初中畢業,是該好好下些苦功夫了。”

周赫煊說:“我不會允許他再跳級。”

聊了幾句孩子的話題,張伯苓終於說到正事。他抱拳正色道:“明誠,西南聯大已經收到你派人送去的物資,梅校長寫信託我來當面致謝。”

“一點心意而已。”周赫煊說。

“不管如何,明誠此舉都是幫西南聯大解決了實際困難。”張伯苓道。

兩人好久不見,各自聊起近況,又談了一番時局,以及教育界、學術界的各種趣事。

突然,張伯苓問:“明誠可認識張正權?”

張正權就是張大千,周赫煊道:“曾在天津見過一面。怎麼了?”

張伯苓有些氣憤道:“我剛從成都回來,聽四川省立博物館的馮漢驥館長說起一件事。馮館長前幾天收到一封舉報信,狀告張正權肆意毀壞塗抹敦煌壁畫,已造成無法挽回之巨大損失。”

這是張大千一生難以抹去的污點,周赫煊在穿越前略有所知,但並不瞭解具體的情況。

“此事屬實嗎?”周赫煊問。

張伯苓說:“暫時還不知真僞,但寫信告發者亦非無名小卒,恐怕不會輕易的信口開河。張正權此人跟國府要員交往甚密,更與于右任先生是至交好友。在沒有取得足夠證據的情況下,無人敢動他,甚至都不好直接登報譴責。”

周赫煊問:“誰寫信告發的?”

張伯苓說:“衛聚賢。”

“那應該是真的。”周赫煊說。

衛聚賢是清華國學研究院的第二屆學生,師從梁啓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李濟等人,還擔任過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長,他本人亦是著名的考古學家。

張伯苓說:“衛聚賢正準備從敦煌回四川,他沒有能力阻止張正權。四川省立博物館也要等他回來,得到確切證據纔敢發聲譴責。”

“我去看看吧。”周赫煊說。

傻等着衛聚賢回四川,那黃花菜都要涼了。

歷史上,四川博物館也沒能力阻止張大千,只能寫信給中央博物院告發。中央博物院對此很重視,於是請求教育部組織考察團前往敦煌,等考察團抵達敦煌時,張大千已經持續毀壞了敦煌壁畫一整年。

奈何張大千手眼通天,居然連教育部考察團都無法制止他,又在敦煌胡搞了幾個月才自行離開。

684 混亂840 美援派300 思想686 影響297 論傳統武術510 策問363 魯樑罵戰039 調職232 仙俠小說079 滅口038 少帥845 統一戰線模範省320 五洲洪門902 醒獅勳刀203 私語166 討薪863 中國人和猶太人的交易934 老蔣的憤怒186 黑色幽默629 羅斯福的苦惱308 熱愛炒股的間諜先生175 接頭見面684 混亂173 褚二爺的新獵物277 預言者532 羅斯福的圈套367 香山旅遊團978 周公館的牌局153 學生們最痛恨的作家075 侯七VS馬六241 理想與現實661 徵招學員468 孫子294 廢除中醫845 統一戰線模範省687 七輪決選263 魯樑罵戰490 本能377 紅顏薄命827 與子同袍658 恃才傲物295 論戰582 難以解脫481 妖魔鬼怪524 新年的夢想297 論傳統武術238 大水衝了龍王廟997 人不如狗690 國際大學者周赫煊先生作品研究學習討論會494 神藥計劃723 挑動風雲007 變天441 七人背1026 老蔣的怒火930 周先生的人被抓壯丁了939 採訪與演講918 漢奸與英雄212 烏合之衆561 元宵節與新生活342 表情包521 小胖墩兒202 迫不及待903 愛國將軍602 開山祖師803 山西老財089 清華講課327 導師029 三成版稅535 準備寫小說064 雅事030 摩登伽女072 講故事821 民族進化論467 青年黨716 爭論576 音樂大才651 長江大橋864 招待宴340 莫斯科032 二等二級中校副官周赫煊是也747 周議長362 我愛這土地266 天真785 走爲上701087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776 真正的土豪457 窩囊廢市長961 演出開始521 小胖墩兒370 可知少女心事?492 周先生是語言學家1031 新作問世218 出逃亂象242 扯着蛋882 西南聯大195 文明520 各有所思401 教科書423 收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