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消息掀動世界大潮,這樣小成本大回報的勾當乾的再多也不嫌,早嚐到箇中美妙滋味的陳少寬更是樂此不疲,若非實在缺少足夠的素材,他巴不得隔三差五來一回。
只可惜,這等好事很難接二連三的搞,尤其考慮到整個世界戰爭陰雲密佈,歐洲跟火藥桶似的一點就着,中國夾在裡面做不到置身事外,需要他操心的事情還多得多。
特別是海軍大整合工作纔剛剛入手,想要把一盤散沙似的幾大派力量捏成一個整體,真不是一般人能幹好的活兒,偏偏作爲真正核心的朱斌,整一個甩手掌櫃,把工作全部甩給了他,一門心思盯着準備二次開工的造艦計劃。
陳少寬不能說苦喊累,這樣的事情他想了半輩子了纔有機會。以前侷促在捉襟見肘的有限資源內,不可避免的有派系利益紛爭,而今天翻地覆,敞開胸懷做一番前無古人的偉業,正是實現夢想的絕好時機,這要是拈輕怕重挑肥揀瘦,那就太上不得檯面了。而他,絕不是那樣的人。
朱斌並不擔心大權旁落。雖然三大司令沒他事兒,可一個參謀總長,實際上掌控着整個海軍的走向,他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幹好自己的工作,就好。
消息放出去了,自然不能光說不練。1938年的11月25日,在全體海軍主官親臨第一塊鋼板切割儀式後,兩條“崑崙級”戰列艦同時在古鎮口造船廠開工。
新建成一座5.5米寬幅厚板連續軋鋼機。一座3萬噸水壓機、2萬噸模鍛機之後,光明鋼鐵廠的特種鋼板和相關大型鋼鐵件加工能力已經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
光一條厚板軋機的生產能力,就達到150萬噸,全力開工的話足可供應全國的造船使用,而這還不算原來的3.5米軋機,加上青島、上海、江南、重慶、海南等幾大鋼鐵廠的設備,光是中厚板軋製能力超過500萬噸。大中型船舶一年搞五百萬噸,也能輕鬆支撐!
如此工業升級速度放在一般國家,哪怕是德國人手中就不可能實現。沒有誰跟朱斌似的,能夠用飛船智腦直接涉及、模擬成型後,直接製造零件模具。而後直接投入生產安裝。
對工業生產完全陌生的海軍將官們不清楚這裡面的道道,他們只看到,兩座長達五百米的半封閉式船塢上,巨大的行車、龍門吊把一塊塊焊接成型的戰艦模塊緩緩放上去,數不清的熟練工人操作他們更看不懂的機械焊接手臂,火花四濺弧光閃耀,嗞嗞啦啦的這就直接開工上馬了!
第一批兩艘戰艦的主要建造仍舊是洞窟機械臂生產線來完成,處理過的各種厚度鋼板拖進山洞內後,在兩側的自動切割線上按照需要的尺寸和形狀切出來,經過簡單處理後。順着軌道流水線進入裡面的十座船塢生產臺上,分別拼裝成需要的龍骨、艦體模塊,四面對頭、兩廂並進,三個月時間,就能完成兩艘戰艦的主體建造工作。
製造好了的模塊拖出到外面的船臺上拼裝。乾的再慢,也只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就能完成主體結構,總的建造週期六七個月,比常規快了三倍。
而後,另外兩艘戰艦的建造會緊跟着展開,鑑於全智能機械手生產速度的優勢。在外面船臺兩艘戰艦建成的時候,落後三四個月的後兩艘可以同期完成,說不定還能提前,屆時四艘戰艦一起下水服役,保準又能給對手來一個大大的驚喜。
這樣的勾當,朱斌幹再多也樂此不疲啊!
就這樣的速度,朱斌也是不怎麼滿意,板着指頭算一算,離着他理想中的目標還是差很遠。
四大艦隊,
母,而他心目中的標準,是新服役的3萬噸級斜向甲板那種,現在只有四艘。先前的2萬噸級還是艦載能力太弱,一次起飛的戰機數量遠遠不夠發動連續飽和攻擊的。
可惜,他目前能建成的造艦能力就那麼多,着急也沒用。
只能先湊合。讓海南、江南、青島三大船廠負責,一次開工六到十條大艦,包括輕型航母和重巡艦以及補給艦,大略可以滿足要求;其餘世紀家造船廠分組以流水線模塊化製造驅逐艦和潛艇,也勉強應付的過來。預計兩年後,兩個新的戰鬥羣就能完成建造,到時候四大艦隊,可算正式成型。
可這錢,就得花老鼻子了啊!
朱斌真不是跟宋子文開玩笑,他說出來的海軍建設成本不算太誇張。常規建設的話,一艘“崑崙級”戰列艦的成本起碼要8千萬美元以上,摺合法幣三個億,一直艦隊起碼要兩艘纔夠,加上兩艘航母,2艘重巡艦,4-6艘輕巡艦,6艘以上驅逐艦,和6-10艘攻擊潛艇,外加補給艦、醫院艦,林林總總加起來,沒有20億真搞不定。
兩支艦隊就要40億啊!比截止到去年的法幣印刷數量都差不多!
這還不算人工。因此按照一般規律去琢磨的話,砸鍋賣鐵也建造不起這兩支艦隊的,起碼列強各國心中都在嘀咕這事兒,工業生產,說到底他需要成本吶!
大概沒有人能猜到,朱斌這裡乾的偏偏就是無本的買賣居多。他海洋採礦和飛船內智能生產線會消耗掉三分之二的成本,真正需要付出的,估計連10億都不到,以明面上三分之一的成本、兩三倍的速度建造武器裝備,赤果果的就是天字第一號作弊器啊!
當然,某人是絕對不會羞愧的。
“崑崙級戰列艦”的主炮設計曾經引起一番激烈的爭論,以葉在馥爲首的設計團隊認爲,目前的生產技術條件下,不易做太大幅度的跨越,已經成熟的406mm主炮技術完全可以涵蓋到下一級的戰艦上,在不改變口徑的情況下,將身管從45倍加長到50倍,相應的射程會增加5-10公里,而達到40公里以上,基本達到了艦載光學射擊指揮系統的極限。而且真正的戰鬥,多半發生在22公里以內的距離。再遠了眼睛都看不見,沒有意義。
但這不是單純的身管加長那麼簡單,優化的發射藥催動下,炮彈穿甲能力和精度都有相應提高,即便是日本最新服役的“紀伊級”戰列艦貌似強大的裝甲,也可以輕鬆洞穿,威力上,其實已經足夠。
那麼在不做大改動的前提下,新增的噸位起碼可以支撐4座三聯裝炮塔,而203mm的副炮塔則可以裁撤掉---四座炮塔完全可以同時對2-3個目標發動打擊了。
換了420mm主炮之後,儘管炮塔改動不大,重量和尺度對原設計幾乎沒什麼影響,可哪怕是加長到52倍徑,射程和威力增加的並不多。穿甲彈裡面撐死能裝二三十公斤炸藥,爆炸損害其實差不多。
朱斌卻不這麼看,他再三強調“可升級性”和“可持續性”的建造理念。如此強大的戰艦不是隻給眼前用的,要考慮到技術升級的更新換代問題,更有一條,便是一次性彈藥投送量的問題。
很明顯,四座3連裝203mm副炮在每分鐘8-10發的射速下,一分鐘向外噴發的彈藥高達20噸,比單純一座3連裝的420mm主炮多了三倍不止,這已經是一大優勢。
另一個優勢是,在遇到大量裝甲薄弱的非戰列艦目標時,可以不必動用主炮,在艦體不受影響的條件下,用精度更高、射速更快的203mm副炮造成的殺傷效果會更好,而少量以70度仰角遠程射出的特種空爆彈,也能起到對密集攻擊機羣驅散殺傷的作用。這是主炮塔難以做到的。
結果在葉在馥等專業人士一邊倒的嘆息中被朱斌“乾綱獨斷”的搞定了,最後出來的設計就顯得比較古怪,三座主炮塔仍舊是揹負式分佈與中軸線上,前面寬長的艏部安置一座203mm炮塔,中部主艦橋後的兩側分別安裝一座,最後面c炮塔後也安裝一座,這樣不管朝哪個方向,都能保證有三座炮塔同時開火,保證密度。
只不過如此一來,戰艦的模樣看上去有點古怪,加上密密麻麻見縫插針一般建造的防空炮和密集近防系統,整艘戰艦看上去活脫插滿了管子的鋼鐵浮動平臺,採用近2萬噸超輕高強度合金和高強度纖維後騰出來的空間,至少多裝了3千噸的彈藥和燃油!
“崑崙級”戰列艦的外觀比起前面的“泰山級”醜了不止一個檔次,朱斌卻怎麼看都順眼,並且對一幫吸收了大量先進理念的設計師們嗤之以鼻:“你們哪裡懂得多炮塔衆的心態啊!這纔是能夠鎮壓氣運、開疆拓土的神兵利器呢!”
當然正經一點說,他這麼搞的理由還有一個。等導彈技術成熟之後,除了艦艏的炮塔之外,寬闊的後部完全可以改造成大大的武庫,塞進去幾百上千枚垂髮導彈,那就是遠近皆宜無所不能的超級武庫艦啊!這麼遠大的構想和超級無敵的用途會隨便告訴你們咩?
戰列艦的建造就此確定。同時確定下來的,還有兩款輕型驅逐艦,這卻是爲了彌補當前艦隊存在的嚴重不足。上次海戰中,不得不讓重巡艦和戰列艦面對日軍快速輕巡發射密集魚雷的場面,實在太令人印象深刻了!這樣的短板,必須要補上!
38看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