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打破僵局

從總體上說,辛亥革命爆發後,各國採取的態度是觀望,隨後則是根據自己的在華利益採取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干涉。

作爲一個在華英國人,莫理循首先表現了對辛亥革命歡迎的態度,他迅速向世界報道了中國的事態,說明中國本身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新國家。

他通過支持袁世凱的一系列報道和活動來證明他的這一信念。由於他的認識在不斷深入,其報道也呈現出階段性的差異。

最終由於他對袁世凱的支持,向全世界表明袁世凱是中國唯一的希望,爲列強支持袁世凱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澳大利亞出生的蘇格蘭人,一八八七年畢業於愛丁堡大學醫科。一八九七年,莫理循被英國《泰晤士報》賞識並聘爲駐中國記者,就此開始他長達二十餘年的中國生涯。

一九二零年五月,一個英國人在倫敦病逝了,他曾在中國生活了數十年之久,曾任《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中華民國總統政治顧問,並獲得袁世凱頒發的嘉禾勳章。

作爲記者,他身歷或親見從戊戌變法,辛丑簽約,清末新政,日俄戰爭,帝、後之喪,直至辛亥革命的全部歷史變遷。

作爲中華民國政.府政治顧問,他參與了鞏固袁世凱統治的進程,幫助中國政.府對抗日本“二十一條”政治訛詐,推動中國參加歐洲大戰,但反對袁世凱稱帝。

在他病重之際,依然還爲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修改文件。他視中國爲自己的第二故鄉,一生中拍攝了數千張珍貴的照片,爲那段時光的中國歷史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記錄,他就是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

這是個真心實意幫助中國和中國人民的人,我們應當記住他。

當然,列強的態度,最主要的還是受他們各自的在華利益所驅使。正如駐上海的英,日、德、美、法、俄六國領事在同文照會中所說:“中國戰爭繼續下去,將使外國人的物質利益與安全遭受重大危險。”

“南北議和”在第二次會議後陷入了僵局,南方所堅持的以“共和”爲基點成了過不去的坎。

唐紹儀心裡比誰都急,他和南方代表一樣都渴望共和,渴望國家免於戰亂。

他知道自己代表的不是清廷,而是袁世凱,他更知道袁世凱的難處。

一個清廷的內閣總理大臣怎麼能贊成共和呢?更何況還佔據着軍事上的優勢。

怎麼才能破解這個難題?

唐紹儀經過一番苦死苦想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召開由各省派代表參加的國民議會來決定國體。

唐紹儀很高興,他覺得,國民議會肯定會支持共和。這樣,袁世凱也就有了民意的臺階。

唐紹儀首先發電請示袁世凱。

從各方面傳來的信息看,袁世凱已經知道大總統的寶座肯定不會旁落了。

因爲國體受阻,袁世凱也很焦急。他雖然每天言必稱“世受國恩,忠君報國”,別人信不信他不知道,但他自己肯定是不信的。

但是,讓他自己說出背叛朝廷的話,也真說不出口。

欺負一個孤兒寡母,太讓人看不下去了。如果由國民議會來決定,這就不是他袁世凱的事了,他覺得唐紹儀的這個主意真的很不錯。

袁世凱找自己的高參徐世昌商量,徐世昌也認爲唐紹儀的這個主意好。但是,有一個問題無法解決,雖然現在袁世凱大權在握,但在表面上,同意還是不同意召開國民議會來決定國體,不是他袁世凱個人或內閣可以決定,必須要通過清廷。

於是,他和徐世昌商定,把這個皮球踢給隆裕太后,讓她開御前會議來討論決定。

爲了減少阻力,袁世凱專門去拜會了奕劻,把目前的嚴峻形勢說給了他。實際上是教會他在會議上如何發言,引導大家。

次日,袁世凱與國務大臣一同將奏摺遞上。

奏摺主要是引用唐紹儀的話,內稱:“唐紹儀計無所出,苦心焦思,以爲只有速開國民大會,徵集各省代表,將君主、共和問題付之公決之一法。其最近兩次來電略謂:‘彼黨堅持共和,不認則罷議,罷議則決裂,決裂則大局必糜爛。

“試思戰禍再起,度支如何?軍械何如?豈能必操勝算?萬一挫衄,敵臨城下,君位、貴族豈能保全?外人生命財產豈能保護?不幸分崩離析,全國淪胥,上何以對君父?下何以對國民?

“如召集國會,採取輿論,果能議決仍用君主國體,,豈非至幸之事!就令議決共和,而皇室之待遇必極優隆,中國前途之幸福尚可希望。孰得孰失,情事較然。若再延緩,禍害立至’等語。又稱:‘現計停戰之期僅餘三日。若不得切實允開國會之諭旨,再無展現停戰之望,勢必決裂,唯有即日辭去代表名目,。以自引罪’等語。

“臣等接閱之下,憂心如焚。內察民情,外觀大勢。實逼此處,無可轉圜。言和則詞說已窮,言戰則餉械兩絀。即俯如唐紹儀國會公決之請,而用正當選舉之法,選合格代表之人。其手續與時期均非旦夕所能蕆事。

“革黨迫不及待,尚不知能否聽從;而決定如何政體,亦難預料。事關存亡,解決非閣臣所敢擅專。唯有籲懇召集宗支王公速行會議,請旨裁奪。以定大計。”

隆裕太后看完奏摺後,看向了袁世凱,意思是問: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袁世凱做出一副很爲難,很無奈的樣子。從朝堂出來,袁世凱一身輕鬆,把這個難題交給隆裕太后和皇室解決,自己免去了任何嫌疑。

隆裕太后沒有別的辦法,事情又很緊急,就於次日召集宗支王公開會討論。

隆裕太后先叫人把內閣的奏摺唸了一遍,請大家發表意見。

奕劻第一個發言,把袁世凱講給他的形勢學說了一遍,最後的結論是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同意。其餘諸人,除了載澤和毓朗之外,也都附和奕劻。

隆裕太后見多數人都贊成,當即通知袁世凱,準唐紹儀所請,並讓轉告伍廷芳,先行罷兵,由內閣迅擬選舉辦法,協定施行。

清廷頒佈上諭的當晚,唐紹儀就收到袁世凱的電令。十二月二十九日,上海南北和談復會。

關於袁世凱電令的內容,會談速記錄只記錄了唐紹儀所說:“昨夜得袁內閣之令,囑我令商閣下,召集國民會議,決定君主民主問題。”

而據會議當天發出的伍廷芳致黎元洪及各省都督、北伐聯軍總司令、南京代表團、天津《民意報》電,內容較爲詳細,而且有所不同:

“今日唐使言:自初一會議以後,日將贊成共和之意電達告袁內閣,昨接袁電囑開國民會議,將共和問題付之多數取決。決定之後,兩方均須依從。”

召開國民會議,袁世凱的電報是說決定君主民主,而伍廷芳則強調共和指向,有意避開君主制的存廢是否仍在考量之列。

從一開始民黨方面就堅持以實行共和制爲議和的前提條件,此前,伍廷芳曾表示,共和是南北和談的基點,而再度開議,伍廷芳卻輕易答應了袁世凱的要求,等於放棄了既定的和議原則立場。

對此伍廷芳解釋道:“廷意共和主義已爲全國人心所趨向,原不必再開會議以觀民情,但袁既欲免戰事,且有服從民意之心,則此亦可爲解決目前問題之一法。因與唐使開議。”

在和談再次陷入僵局時,伍廷芳答覆南京代表團的問難,解釋稍詳,意思一致:“廷意今日國民大多數趨向共和,已爲顯著之事實,而唐使尤以開國民會議爲言者,不過欲清帝服多數之民意以爲名譽之退位而已,且傳之萬國,知民國政.府爲國民多數之意見,使清帝服從,不徒用兵力,尤爲文明待遇,實歷史上光榮之事,故廷以爲可行。至於民國各省,決無適用清政.府所定選舉法之理。”

等到清帝退位,溫宗堯、汪兆銘等人辭去和談代表之職時,伍廷芳又聲稱,開國民會議,取決多數,以定國體,“蓋當時彼此明知全國人心已趨於共和,特以是爲表示之作用耳”

南方參與和談的人員當中,極力主張以國民會議公決國體政體的,是代表團成員汪精衛,他在南北之間極力運動協調,影響力雖未如預期,不過,汪精衛與楊度聯手進行的活動在關鍵問題上還是起到重要作用。

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78章 漢口之戰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453章 從未被人忘記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306章 湘西爭奪戰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549章 神會大師第18章 好景難長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583章 禍不單行第474章 老家績溪第333章 揚眉吐氣的陸徵祥第360章 唐繼堯的選擇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470章 老驥伏櫪第57章 管見十條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63章 請願大潮第472章 永遠活着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346章 驅張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188章 熔岩涌動第568章 無心栽柳柳成蔭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66章 機會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34章 自保第325章 僅用了二十二天第416章 書院式的教學法第95章 打破僵局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78章 漢口之戰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95章 打破僵局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23章 離開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23章 離開第66章 機會第58章 離開老巢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204章 勸退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503章 杜威的哲學思想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247章 外逃第170章 汪鳳瀛和梁啓超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99章 六路北伐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268章 張勳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138章 總統選舉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25章 找事做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599章 北大開學第48章 開灤礦權第239章 共苦容易同甘難第5章 去買官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412章 “甲午”之後第482章 離開第435章 就職演說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289章 內鬥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21章 被矇在鼓裡第39章 全力追剿第162章 國恥第97章 中山先生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貴州民九事件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356章 “小媳婦”難當第570章 獨立評論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470章 老驥伏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