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出任中國公學校長

1927年的8月,胡適還被應聘爲私立光華大學教授。但是課程並不重,如他給友人的信中說:“我現在教六點鐘書,維持生活費,餘力則編書。”

對胡適來說,在上海的日子總的說來是較爲輕鬆的,除了教授很少的課程外,主要從事研究著述。在此期間,不但在原來《國語文學史》講義的基礎上改寫了《白話文學史》,還寫了幾篇關於禪宗和《紅樓夢》的文章,爲亞東圖書館標點本《官場現形記》作序,在上海同文書院作《幾個反理學的思想家》的演講,後整理成文。《新月》月刊創刊後,胡適在《新月》上也發表了不少文字。

1928年4月,胡適還帶兒子祖望與朋友沈崑三、高夢旦等到廬山遊玩一週,回到上海後寫有《廬山遊記》一文。

但是,這種輕鬆自在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了。

1928年春天,胡適的母校中國公學爆發學.潮,學校董事會先後推舉于右任、蔡元培出任校長,都被學生拒絕。理由是“於、蔡二人道德學問雖好,可惜兼職太多,恐不能專心辦學”。

無奈之下,關心公學命運的王雲五、朱經農等人找到胡適,請他出山,以解危難。

在朋友勸說下,胡適勉強答應維持兩個月,到本學期結束後就辭職。答應後,很快又有點後悔。

他在1928年4月26日的日記中寫道:“今天套上一件鐐銬,答應了去做中國公學的校長。近來中國公學有風潮,校長何魯不能回去,校董會中一班舊同學但怒剛、朱經農、丁觳音、劉南陔諸君,與雲五等都來逼我。今天雲五邀我吃飯,與怒剛諸人勸我,我一時高興,遂允爲維持兩個月。此事殊不智,事後思之甚懊悔。”

作爲中國公學的校友和校董,看到母校危機,雖不是很情願,但還是勉爲其難。

4月30日,胡適到中國公學正式就任校長之職,與他一同上任的還有新任總務長但懋辛、秘書長丁觳音。

中國公學全體師生召開大會歡迎胡適。

大會由中國公學第一任總教習馬君武主持,他在致詞中說:“一九○六年胡先生考進中公時,我就認定已替中公取了一位好學生;不但成績好,品行好,風采也很好。果然,二十年後的今天,這位當年的好學生已經成爲國際著名的學者了。現在由他回到母校來做校長,是我們中國公學最光榮的事,也是我感到生平最高興的事。”

胡適也發表了就職致辭,他回顧了中國公學創辦的歷史,並特別發揮中國公學“公”字的意義,以此作爲對學生進行品格教育的開場白。

就職典禮後,胡適仔細考察了中國公學的情況,看到的情況實在是困難重重。此時已經沒有退堂鼓可打,胡適越發感到了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

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與但怒剛同到中國公學。雖然受了很熱烈的歡迎,但我細看校中情況,很難有辦法。最難的是經濟方面,熊、但諸君雖任此事,然他們都不是很有手腕的財政家,況在這各方面都窮困的時期呢?”

5月3日,胡適到中國公學辦公,發現學校連一本校規都沒有,於是決定從組織和法律方面入手,整頓學校。

5月5日,胡適到校召集校務會議,通過了三個議案:(1)校務會議組織大綱;(2)教務會議組織大綱;(3)學校章程起草委員會。

此外,由於之前中國公學校董名額隨時增加,沒有定額,導致分散在各省的校董總計不下百人,胡適認爲這樣的後果是“召集既甚困難,組織又不合現行制度”。因此改組校董會也成爲當務之急。

在胡適的建議下,中國公學校董會於6月10日在上海開會。會議根據大學院頒佈的私立學校校董會規程,通過了校董會章程,決定校董名額爲15人,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的校董。接着由校董會投票選舉蔡元培、于右任、熊克武、胡適、楊銓、王雲五、但懋辛、馬君武、丁觳音等15人爲新校董。校董會還通過了中國公學組織大綱13條。

胡適當初答應接任中國公學校長,主要是爲了解決中國公學的風潮,原定任期只維持兩個月。因此,會議當天胡適向校董會提出辭職,但未能獲准。中國公學的組織大綱中有設副校長的規定,就是爲胡適繼續擔任校長準備的。

當天的會議通過決議,聘請高踐四或楊亮功爲副校長。高踐四,早年留學康奈爾大學,歸國後曾任中國公學教授。楊亮功,安徽巢縣人,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後留學美國,先後獲斯坦福大學教育碩士,紐約大學教育學院哲學博士學位。

6月17日,胡適與楊亮功商談,勸他做中國公學的副校長,楊亮功最後答應了。

這一年的暑假,楊亮功到校任事。有了楊亮功替胡適管理日常校務,胡適可以集中精力想大事,辦大事,管他這個校長該管的事。他也不必每天都到校了。

6月25日,胡適到中國公學參加校長就職典禮。

胡適在當天的日記中說:“套上這一箍,不知何日能解下。我所以不忍丟就走的緣故有三:(1)熊錦帆、但怒剛、丁觳音諸同學真熱心辦此事,我不忍丟了他們就走;(2)這個學堂當初確然於我個人的發展曾有大影響;我若不進中公,後來發展的方向當不同;(3)此時我行就職禮,可以表示一種態度,表示我不想北去。”

最後一點是指胡適反對李石曾擔任北大校長,有人懷疑胡適自己有北上擔任北大校長的打算。

9月12日,中國公學開學,胡適本想辭去一切課程,專心管理學校和從事研究,但中國公學的學生都希望能夠親炙胡適教誨,親眼目睹胡適講課的風采,胡適於是選了一門別的教授不願教的課——中國文化史。這門課對胡適來說也很陌生,只好從頭學起,認真備課,現“蒸”現“賣”。

中國公學經費異常困窘,瀕於破產的境地,卻貪大求全,設有文、商、法、理工4院17學系,而學生僅三百餘人。

胡適從1928年暑假開始調整學校的院系設置,最終改爲文理學院、商學院、社會科學院等三個學院六個系。此舉一方面便於課程的安排和學生的全面培養,另外,有助於節省經費,減輕學校經濟上的壓力。

在教師的選聘上,胡適繼承了蔡元培“兼容幷包”的作風,遵循“不分派別,不限資格”的原則,將學術水平和能力作爲標準,堅持不拘一格選聘優秀教師。例如沈從文只有小學文憑,胡適也大膽聘用他爲大學老師,誠如沈從文所說,“這是胡適校長給予我的難得的機會,是一種很大膽的嘗試”。

爲了提高教學質量,胡適先後請來一大批著名的學者前來任教,其中有人們熟悉的高一涵、張慰慈、楊亮功、羅隆基、梁實秋、鄭振鐸、陸侃如、馮沅君、全增嘏、葉公超、饒孟侃、黃白薇等。

對於教授的聘請,胡適非常重視,並且有明確的標準,如中國文學教授,他認爲必須舊學有根基而對於新知識也有相當研究者,纔算合格。同時胡適又不拘於資格和學歷,不分派別。以中國文學系爲例,當時聘請王運的學生馬宗霍教先秦文學、左派作家白薇教戲劇、後來結爲夫婦的陸侃如和馮沅君教古典詩詞考釋。

前邊說到的,青年作家沈從文教小說創作、鄭振鐸教西洋文學史、梁實秋教文學。其中陸侃如、馮沅君,沈從文都不滿30歲,而沈從文只有高小學歷。

胡適聘用沈從文是徐志摩的推薦,雖然沈從文第一堂課因爲緊張站在講臺上十多分鐘說不出話,但後來的事實證明,沈從文以專深的知識和才氣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

胡適的名氣不僅吸引了許多有真才實學的學者到中國公學任教,也吸引了不少人報考中國公學。

據羅爾綱回憶,當時他所在的班有一位六十歲左右的老學生,比胡適還要大二十多歲。本來已經高等師範畢業,教了多年中學,因爲仰慕胡適而放棄工作重新來中國公學求學。

胡適認爲“教育的成功,此實系環境所使然”,因此,他開除了一批不註冊、不上課、打架鬥毆、使用假文憑的學生,整飭了學風,樹立了學校威信。與此同時,他積極支持《吳淞月刊》《中公學生》《中國文學季刊》等刊物以及各種學會的創辦發展,活躍了學術氣氛,給老師和學生提供了提高學術水平和表達思想的平臺,爲學校建設起了良好的學風。

胡適在自己求學期間積極參加課外活動,非常活躍,對於中國公學學生的各種學術研究會和講演會也非常支持,有時還親自擔任演講競賽的評判員。

胡適自己非常擅長演講,也很有心得,他告訴學生演講的要點:第一是口齒要清楚,第二是說話要慢,而演講稿的好壞則取決於思想組織的能力。

由於胡適的提倡和支持,學生的演講水平有很大提高。1929年12月,中國公學、復旦大學、持志大學、勞動大學四所淞滬大學在持志大學舉行演講比賽,結果中國公學奪得第一名。

胡適也非常重視學生的體育運動,認爲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強健體魄,還可以磨練意志,培養堅忍進取的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在胡適任校長期間,學校每年春秋兩季都舉辦運動會。

1930年4月28日,他親自作《中國公學運動會歌》:“健兒們,大家上前!只一人第一,要個個爭先。勝固然可喜。敗也要欣然。健兒們,大家上前!健兒們,大家全體的光榮,要我們擔戴。勝,要光榮的勝,敗,也要光榮的敗,健兒們,大家齊來!”

經過改革,中國公學的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學生數量和質量普遍提高,學校知名度和招生情況逐漸改觀。在胡適掌校的兩年時間裡,學生數目從300多人增加到1300多人,發展很快,經濟情況也有了好轉。學校原有的規模已經不能容納學生現有的數量,爲此擴建開設了分校區,新建了校舍。

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587章 魯迅逝世後第197章 廣西護國獨立第82章 一明一暗第429章 辭職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個第97章 中山先生第100章 兩邊都難第432章 華法教育會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86章 每個人都不簡單第143章 熊希齡中招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46章 辦實業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210章 斷絕關係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90章 汪袁配合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181章 黎元洪捍衛共和第482章 離開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23章 離開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302章 極有心計之人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390章 內幕第613章 虛位以待第361章 “自治”運動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14章 平定政變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491章 求博第106章 小德張第450章 越縵堂日記第445章 與林紓的爭論第526章 無稽之談第85章 殿前作答第571章 與民權保障同盟的不睦第73章 在家上任第81章 戰漢陽第160章 二十一條第305章 湘東反擊戰第524章 所謂“問題”與“主義”的論爭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19章 成了中國海軍的一員第299章 馮國璋南巡第261章 張作霖第56章 禍從口出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321章 談和障礙重重第389章 羅文幹案第334章 南北雙方的第二次和談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384章 治國策電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82章 離開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202章 撤銷帝制第97章 中山先生第364章 非常選舉第420章 加入暗殺團第439章 進德會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175章 日本的圖謀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337章 厚臉皮的王揖唐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468章 中華民國大學院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327章 這不是和平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492章 關於選專業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63章 請願大潮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331章 歷史是在前進的第406章 讀書啓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