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

胡適的《四論問題與主義》,主張以“歷史的態度”輸入學說和主義。

因爲《每週評論》遭北洋政府封禁,第37號只印刷了第一版,其中就有《四論問題與主義———論輸入學理的方法》的部分文字。文章談及“輸入學說”的注意事項和“應該注意‘論主’的生平事實和他所受的學術影響”。

此後的文字沒有刊出,這篇文章後來被胡適收入《胡適文存》。

《四論問題與主義》的題下,胡適特地標明該文主要探討“論輸入學理的方法”,即對於輸入各種學說主義所應採取的態度。胡適將其歸結爲“歷史的態度”,即“凡對於每一種事物制度,總想尋出他的前因與後果,不把他當作一種來無影去無蹤的孤立東西,這種態度就是歷史的態度”。他希望中國學者都用這種態度研究一切學理、一切主義,這樣輸入的每一個主義,“都是活人對於活問題的解釋與解決”“都有來歷可考”“都有效果可尋”,並且避免了許多“一知半解、半生不熟、生吞活剝主義”的弊端。

輸入學說怎樣實行“歷史的態度”?胡適認爲,要注意三點:第一,要注意學說產生的“時勢情形”,因爲“凡是有生命的學說,都是時代的產兒”,最初“都只是一種對症下藥的藥方”。

第二,要注意“論主”的生平事蹟和所受的學術影響,因爲學說代表某人的“心思見解”,如不仔細分辨,就會把“個人怪癖的分子,當作有永久價值的真理”。他以“馬克思主義”的“論主”馬克思爲例,對此作了說明。

第三,要注意學說的效果即“主義的價值和功用”,效果包括在思想界學術界發生的影響、改變人的言行、變換制度風俗的性質等等,觀察這些效果,就能清楚學說的意義和功用價值。

шωш◆ ttκǎ n◆ C○

他以“馬克思主義的兩個重要部分”唯物史觀和‘、“階級競爭”說爲例,對此加以說明。胡適雖然充分肯定唯物史觀的價值和意義,但卻極力反對階級鬥爭。對此,其言辭很激烈,認爲“階級競爭說”“太偏向申明‘階級的自覺心’,無形之中養成一種階級的仇視心”。其結果是,“使社會上本來應該互助而且可以互助的兩種大勢力,成爲兩座對壘的敵營,使許多建設的救濟方法成爲不可能,使歷史上演出許多本不須有的慘劇”。

前邊說了,1919年8月30日,北洋政府下令封禁《每週評論》。原定8月31日出版的第37號,只印刷了第一個版面。所謂問題和主義的爭論也便被迫戛然而止。

藍公武(1887年1月23日—1957年9月9日)字志先,祖籍廣東省大埔縣湖寮鎮古城村。

幼讀私塾,後赴日本留學,1911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1913年赴德國留學。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回國。1904年加入光復會。辛亥革命後曾任《時事新報》總編輯等職。1917年後任《國民公報》社長、《晨報》董事、北洋政府國會議員。先後參加了辛亥革命和護國、護法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後,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1923年起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國大學任教,講授馬克思的《資本論》。

1931年後積極支持中國共產黨的秘密工作。抗日戰爭時期,因在高等院校宣傳抗日救國主張,1940年曾被日本侵略軍憲兵司令部逮捕關押,後經親朋營救獲釋。

1945年夏到晉察冀解放區。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察哈爾省人民政府教育廳廳長、北嶽行署民政廳廳長。

1948年9月任華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兼民政部部長。

新中國成立後,任最高人民檢察署副檢察長兼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委員。曾被選爲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

在問題與主義的爭論中,無論胡適還是李大釗,都力圖通過充分和縝密的說理服人,表現出一種寬容與溫和的態度。李大釗在給胡適的信中開頭就表示,他的觀點“其中有的或可與先生的主張互相發明,有的是我們對社會的告白。現在把他一一寫出,請先生指正”;文末又說:“以上拉雜寫來,有的和先生的意見完全相同,有的稍相差異”,“如有未當,請賜指教”。而胡適對藍公武、李大釗二文的反應則是“把我的一點意思,發揮的更透徹明瞭,還有許多匡正的地方,我很感激他們兩位”。由此可見,雙方都在相互尊敬的基礎上討論問題,既相互辯駁,又相互肯定,絕無後來政治論戰中那種十足的火藥味和你死我活的激烈交鋒。

細讀爭論雙方的觀點,都有可圈可點之處,重要的是他們是在平心靜氣的討論問題,甚至相互學習和借鑑,何來劍拔弓張。

無論胡適、李大釗、藍公武,都是個人品質很好的努力作學問和追求真理之人。現在回過頭來,討論他們在哪些方面誰對誰錯,誰更有道理,固然也是有益處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治學的態度,和討論問題時的心懷若谷,不像有些人那樣搞起大批判來就你死我活。

著名黨史學家胡繩晚年曾指出:“胡適與李大釗之間的‘問題與主義’之爭,過去把它講成是敵對雙方的鬥爭,事實上還是朋友之間的爭論,雙方都是反對封建主義舊思想、舊勢力的。……這場爲時短暫的‘問題與主義’之爭,是民主陣線內部發生的一場爭論。爭論的方式是商討式的,直率而溫和,並沒有劍拔弩張。爭論之時,胡適與李大釗之間,友誼依舊。爭論過後的相當長的時間裡,陳獨秀、李大釗與胡適,也並沒有因爲對馬克思主義的態度迥異而反目爲仇。 所以,過去把這場爭論說成兩種敵對思想體系不可調和的大搏鬥,無疑是誇大了。”

至於論爭的結果,有人認爲,這場爭論促進了李大釗等人更切實地把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與深入瞭解和逐步解決中國具體問題相結合,這對於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推動人們進一步探索如何改造中國社會起了積極的作用。如李大釗在《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中就寫道:我們“把這個那個的主義,拿來作工具,用以爲實際的運動,他會因時、因所、因事的性質情形生一種適用環境的變化”。因此,“一個社會主義者,爲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生一些影響,必須要研究怎麼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於環繞着他的實境”。這無疑是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他還承認:“我們最近發表的言論,偏於紙上空談的多,涉及實際問題的少。以後誓向實際的方面去作。”

從後來的情況來看,他確實也是這麼做的。

一個多月後,李大釗發表《北京市民應該要求的新生活》一文,就改良北京市民生活問題列出20 條意見。這些意見都是關係到市民日常生活的市政問題,如稅收、房租、圖書館、夜校、公園、醫院、孤兒院、恤老院、汽車、電車、浴所、食堂、公廁、電燈、電話、市區規劃等,均一一列出,力主逐項改良。

文章最後還說:“此外應加改良的事,必然還有許多,今天我只想起這些,其餘的還要我們大家去想” 。可見,他對胡適提出的“多研究些問題”的主張並不完全排斥,而是頗爲讚許的。

1922 年1 月創辦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機關刊物《先驅》的《發刊詞》便有感於“近一二年來的言論界,……大家都在紙上空談不着邊際的主義,並毫無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決心”,因而認爲必須反對“不諳實際的傳播一種高調的主張”。這份《發刊詞》最後還宣佈:“本刊的第一任務是努力研究中國的客觀的實際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實際的解決中國問題的方案。” 其中明顯反映出對研究實際問題的重視。

1924 年,《中國青年》亦發表文章表示應“少發些抽象的哲理高論,多注重於具體的實際問題”,並指出:"多研究問題,少談些主義’這句話,雖未免有些人覺得不滿,然而我們從一種的主義上去切實的研究民衆研究現實,總是應該的。” 這也表明,或許,“問題與主義”之爭對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起到積極作用的。

而陳獨秀在1920 年的幾篇文章中就寫道:“與其高談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不如去做勞動者教育和解放底實際運動;與其空談女子解放,不如切切實實謀女子底教育和職業。”因此,“我希望諸君切切實實研究社會實際問題底解決方法,勿藏在空空的什麼主義什麼理想裡面當造逋逃藪安樂窩。”他還強調:“我們改造社會,是要在實際上把他的弊病一點一滴、一樁一件、一層一層漸漸的消滅去,不是用一個根本改造底方法,能夠叫他立時消滅的” ,“無論在何種制度之下,人類底幸福,社會底文明,都是一點一滴地努力創造出來的,不是象魔術師畫符一般把制度改了那文明和幸福就會從天上落下來。”那些所謂“徹底”、“完全”、“根本改造”、“一勞永逸”的想法,都是“懶惰的心理底表現”。這樣的思想,幾乎與胡適如出一轍。

有意思的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發動對胡適口誅筆伐的領軍之人,在胡適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後,他主持的《湘江評論》馬上發文,列舉出很多的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爲對胡適文章提出的“多研究些問題”的積極響應。

藍公武和胡適本就是好朋友,李大釗和胡適關係也一直很好。李大釗遇難時胡適不在國內,後來,胡適曾盡力照顧過李的遺孀和子女。而發生所謂問題和主義之爭時,胡適還在不遺餘力的爲陳獨秀的釋放而奔走,更沒有什麼新文化運動分道揚鑣之事。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對歷史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隨意編撰,是最爲令人不齒的。

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189章 聖戰揭幕第315章 徐世昌當選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139章 慶典第129章 誰是幕後指使第31章 戊戌變法第230章 捨命陪君子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314章 吳秀才其人第271章 解散國會第479章 新人物第92章 三晉大地的風雲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55章 反擊第123章 孫袁會第280章 重組內閣第63章 請願大潮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499章 胡適的留學生活第564章 梁漱溟的質疑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124章 八大政綱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3章 科舉之路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283章 “川、黔”之戰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115章 唐紹儀其人第26章 想起一個人第517章 倡導"易卜生主義"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13章 志得意滿第89章 出師未捷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53章 楊翠喜事件第34章 自保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393章 羣雄逐鹿第22章 大事不妙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40章 系矯旨第10章 選擇和機遇第421章 留學德國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171章 關於國體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66章 機會第354章 李純突然暴死第548章 再出國門第459章 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時代” 落幕第346章 驅張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倫理學理論第487章 民主政體的嘗試第41章 東南互保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128章 “宋案”審理之爭第144章 天壇憲法草案第407章 童子試第107章 只能親自上陣第387章 最大問題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83章 連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實話嗎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540章 胡適面見溥儀第112章 兵變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247章 外逃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17章 女校和中國教育會第38章 高密事件第525章 歷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40章 學科改革第328章 青島問題第431章 勤工儉學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535章 新紅學的開山鼻祖第372章 徐、靳之間關係惡化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458章 講義費風波第380章 張作霖宣佈獨立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207章 南京會議第103章 速定大計折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547章 關於東西方文明第395章 話分兩頭第393章 羣雄逐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