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的花還不多;且把這一樹嫩黃的新葉/當作花看罷。”
這便是胡適的那首著名的《小詩》。短短的三句似乎是信手拈來,卻揭示了一個雋永的哲理性問題:或許,這應該是在春意萌動的時節。這樣的時節“開得花還不多”,有些許初放的小花寂寞地開在樹上。但在一個開風氣的時代,先驅者的努力,即使還不成熟,也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接下來,詩人筆鋒突然一轉:“且把這一樹嫩黃的新葉/當作花看吧”,則是在警示中包容了極爲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深刻的哲理。面對新生事物,總有人因爲看不到鮮花盛開的爛漫景象而焦灼、甚至灰心。殊不知:今天的“嫩黃”就是明天的“翠綠”,今天的“新葉”就是明天的“粗枝”,而鮮花盛開的時節必然到來。更何況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經過一個從不成熟到相對成熟,乃至完全成熟的過程。這是新生任何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這裡,“且把”二字,既是貫通上下,又顯示了詩人的豁達、從容和對未來的自信與期望。
“我從山中來,帶來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人。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這是胡適的一首詩《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詞句表達情感,給人一種淳樸、乾淨的感覺,而且朗朗上口,下至孩童上至老翁,都能理解詩的含義,絲毫不讓讀者感到晦澀。整首詩讓人感覺樸實無華,體現作者的一種淡薄、沖淡的品質。
這首宛美的詩句,長上音樂的翅膀後,差不多無人不曉。只是,可能很多人不知,歌詞出於胡適之筆。
胡適一生留下很多詩作,較爲出名的除了上邊提到的《小詩》和《 希望》外,還有《蝴蝶》《 湖上》《 夢與詩》《 老鴉》《 三溪路上大雪裡一個紅葉》《 四月二十五夜》《一顆遭劫的星》 《一念》《 十一月二十四夜》《 秘魔崖》《月夜》《 也是微雲 》等等。
胡適應該是在中國公學學習期間,開始學寫詩。
有說,胡適有一個好朋友叫朱經農,詩寫得極好。此人是新公學的主持者之一。朱經農有詩人氣質,因學校經費不足憂愁過度而神經竟有些錯亂,一次竟然獨自跑到徐家彙一條小河邊跳下去,幸虧被路人救起,纔沒有喪命。
胡適是受朱經農的影響,對詩歌發生了興趣。
但也有說,胡適學寫詩,與他得腳氣病有關。
徽州人出外,到上海求學或經商謀生,往往因“水土不馴”,生腳氣病。病時雙腳腫脹,嚴重的四肢不能動彈,甚至喪命。據病情看,大約是一種風溼病。胡適的父親胡傳就死在這個病上。
胡適進中國公學不到半年,也得了腳氣病。他不得不向學堂請假,回上海南市他家裡開的瑞興泰茶葉店養病。養病期間,容易無聊,便找書來消遣。他偶然找到一種古文讀本,是清末桐城派最後一位散文家吳汝綸選的,其中第四本全是古詩歌。胡適對這本古詩大感興趣,病中每天讀幾首,覺得比小時候讀的那些律詩有味得多,又不必死講對仗,自由多了。於是,他饒有興味地背誦起來,《木蘭辭》,《飲馬長城窟行》,《古詩十九首》……一直讀到陶淵明、杜甫,覺得又發現了一個新世界。自己便也學着做起詩來。
胡適自己說:“有一天,我回學堂去,路過《競業旬報》社,我進去看傅君劍,他說不久就要回湖南去了。我回到了宿舍,寫了一首送別詩,自己帶給君劍,問他像不像詩。這詩我記不得了,只記得開端是“我以何因緣,得交傅君劍”。君劍很誇獎我的送別詩,但我終有點不自信。過了一天,他送了一首《留別適之即和贈別之作》來,用日本卷箋寫好,我打開一看,真嚇了一跳,他詩中有“天下英雄君與我,文章知己友兼師”兩句,在我這剛滿15歲的小孩子的眼裡,這真是受寵若驚了!難道他是說謊話哄小孩子嗎?我忍不住這樣想。君劍這幅詩箋,我趕快藏了,不敢給人看。然而他這兩句鼓勵小孩子的話可害苦我了!從此以後,我就發憤讀詩、寫詩,想要做個詩人了。”
無論如何,胡適這時候開始學寫詩,而且像着了魔。回到學校上課,先生在黑板上寫代數的算式,他卻在代數教本底下翻《詩韻合璧》,練習本上寫的也不是算式,而是詩!
第二年(1907)5月間,胡適的腳氣病又發了,雙腳腫得比先前狠。根據徽州人的經驗,必須趕緊回家鄉,只要走到錢塘江的上游,腳腫便會漸漸消去。胡適回績溪上莊的老家養病,住了兩個多月。他的族叔兼好友胡近仁,也喜歡作詩,二人常常討論切磋,互相唱答。
那時,胡適又喜歡上了白居易,寫了一首白氏風格的詩《棄父行》。
寫的是族中某“棄父之人”的真實故事,詩云:
“‘富易交,貴易妻’,不聞富貴父子離。商人三十初生子,提攜鞠養恩無比。兒生七歲始受書,十載功成作秀士。明年爲兒娶佳婦,五年添孫不知數。阿翁對此增煩憂,白頭萬里經商去。秀才設帳還授徒,脯不足贍妻孥。秀才新婦出名門,阿母憐如掌上珍。掌上珍,今失所,婿不自立母酸楚。檢點奩中五百金,珍重攜將與息女。夫婿得此愁顏開,睥睨親屬如塵埃。持金重息貸鄰里,三年子財如母財。爾時阿翁時不利,經營慘淡終顛躓。關河真令鬢毛摧,歲月頻催齒牙墜。窮愁潦倒重歸來,歸來子女相嫌猜。私謂“阿翁老不死,窮年坐食胡爲哉!”阿翁衰老思粱肉,買肉歸來子婦哭:“自古男兒貴自立,阿翁恃子寧非辱?”翁聞斯言勃然怒,畢世劬勞徒自誤。從今識得養兒樂,出門老死他鄉去。”
全詩平易通俗,樸素的描敘中,寄託着深厚的同情和悲憤。
胡適的腳氣病養好了。於是又告別家鄉,步行回上海去。途經富春江,遊覽了釣臺的東臺和西臺。
釣臺位於浙江省桐廬縣城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麊,因東漢嚴子陵隱居於此得名。乘船遊富春江,船在水中飄,人在畫中游,彷彿來到了世外桃源,釣臺前面的富春江風光絕美,因景色與“長江三峽”頗爲相似,故有“富春江小三峽”之美譽。江南龍門灣,是富春江上一處天然港灣,匯峽谷、平湖、孤嶼、懸崖、瀑布、奇鬆於一體。
釣臺分爲東、西兩部分,東、西釣臺,雄峙江畔,離江面七十多米,背倚青山,下傍綠水,掩映在蔥蘢的古木叢中。
東臺爲東漢嚴子陵隱居垂釣處,西臺爲南宋愛國志士謝翱慟哭民族英雄文天祥之處,又名“雙臺垂釣”。登上山頂,富春江美景盡收眼底。
wωw¤TTKΛN¤C〇
胡適看到那位隱居高士嚴子陵的東臺之下,祠堂也有,對聯也有,遊人又多;而愛國文人謝翱的西臺那邊,卻是冷冷清清,有幾個人知道他曾經在這裡慟哭過文天祥呢?
胡適很感慨,便寫了一首《西臺行》:“富春江上煙樹裡,石磴嵯峨相對峙。西爲西臺東釣臺,東屬嚴家西謝氏。子陵垂釣自優遊,曠觀天下如敝屣。皋羽登臨曾慟哭,傷哉愛國情靡已。如今客自桐江來,不拜西臺拜釣臺。人心趨向乃如此,天下事尚可爲哉!”
這是胡適寫的第一首詠懷古蹟的詩,言前人所未曾言,也可見出胡適青少年時代反對退隱,主張積極用世的愛國情懷。
以後,胡適詠物有詩,感事也有詩,到什麼地方遊覽要做詩,讀了什麼好書也作詩,照像、送朋友做詩,喝酒、捧戲子也作詩,遇到高興事要寫詩,遇到不高興的事也有詩,在學校裡,他漸漸有了“少年詩人”的名聲,常常和同學教員唱和。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本是一種自然現象,但很多人卻喜歡進行聯想。紅樓夢中就寫了很多夢,詩人們更是喜歡在詩詞中加以發揮。比如王昌齡思鄉時就感嘆,“青山明月夢中看”;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寫道,“夢啼妝淚紅闌干”。
胡適也曾寫過一首關於夢和詩的作品,表達的是他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解。
《夢與詩》:“都是平常經驗,都是平常影象,偶然涌到夢中來,變幻出多少新奇花樣!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語,偶然碰着個詩人,變幻出多少新奇詩句! 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這首詩看似描寫風月,很多人都將其理解成關於愛情的詩歌。當然其中也有詩人關於愛情的感悟,但主要是作者採用比興手法,用詩歌的形式探討新文化運動的問題。
詩人首先闡述對夢的認識,“都是平常經驗,都是平常影象。”經驗是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的一種積累,而影像不僅指人們平時親眼目睹的人和物,也包括投射在大腦中的幻想和印象等。當這些經驗和影像都在夢中出現時,彼此交叉組合,竟然可以“變幻出多少新奇花樣”。唐代詩人張仲素有詩,“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描畫了一幅佳人懷遠圖:她手提盛着桑葉的空籠,神情恍惚,若有所憶地在凝思着昨夜的夢境,至於她夢見了什麼,都留給讀者去推想,詩人卻憑着經驗的影像完成了一首詩歌的構建。
接下來胡適又開始描述自己對詩歌的認識,“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言語。”唐代詩人李賀就善於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素材,偶爾靈感來了就及時地記錄下來,回家有空再進行整理。北宋大文豪歐陽修也曾說,“餘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胡適自己也是如此,他用一生的經驗學問和豐富想象能力進行推想,再由推想的結果,揀定一種最滿意的解決方案。經過這般努力,於是就“變幻出多少新奇詩句”。
在作者眼中,詩如夢幻,夢似詩歌,“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詩和夢可以相互影響,卻不可替代。詩人用通俗曉暢的語言加以總結,“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我們都不是先知,也不是神仙,既然如此,只有經歷過,才知道其中的甘苦和美好。而胡適對待自己的婚姻也是這種態度,他一生都與江冬秀相守,親情勝過愛情,長路漫漫,好在身邊一直有人陪伴。
在胡適的詩中,這一首無疑是精品之作。
胡適初學詩,多作古詩歌,也翻譯外國詩。當時中國公學的英文教員,多能作舊詩詞,也常常鼓勵學生用舊詩體來翻譯外國詩歌。胡適曾翻譯英詩人堪白爾的《軍人夢》、《驚濤篇》,及鄧耐生的《六百男兒行》等幾篇
在中國公學,有一次,胡適做了一首押字韻的詩,索請同學教員相和,和作的詩多達十幾首。胡適由此也更出風頭。幾年以後,當年唱和的一同學回憶說:“我昔識適之,海上之公學。同班多英俊,君獨露頭角。”
可見,胡適的詩在中國公學,還是很受人推崇的。